校長張希: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2021-01-09 中國青年報

大家知道,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解決重要的問題,推動科技的進步,回饋社會的需求。根據解決問題的屬性不同,科學研究成果可以多種方式呈現,如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發明專利、研究報告、轉移轉化的效益等。在基礎研究領域,論文仍是成果的主要呈現方式。我們反對「唯」論文,是反對將論文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不是不要論文,反而更看重高質量的論文和代表作。

科技論文的署名作者有多有少,一些論文僅有一個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第一作者,而有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第一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通訊作者,而一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通訊作者,等等。這是否是合理的現象?誰應該是論文的署名作者?通訊作者意味著什麼?第一作者又意味著什麼?署名作者如何排序?與師生們分享一孔之見。

張希與師生交流論文寫作

有些科學問題的解決可以由個體獨立完成,由此產生的論文可能只有一個作者;而有的科學問題的解決需要團隊的協作與合作,團隊成員可能都對該項研究有實質性的貢獻,由此產出的論文署名作者自然較多。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是引力波的成功探測。實際上,愛因斯坦早在100年前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1969年,Rainer Weiss教授提出了雷射幹涉測量引力波的思想。為了製備高靈敏度的雷射幹涉探測器,該項研究廣泛吸納了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世界各地的專家參與其中。專家們分工協作,堅持不懈,不斷提高探測器的靈敏度,終於在2015年探測到了引力波,並發表了裡程碑式的論文。這篇論文的作者多達1011位,他們來自133個單位。該文的作者按照姓氏字母排序,沒有通訊作者。在論文發表兩年之後,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三位傑出科學家因為雷射幹涉探測器和引力波方面的決定性貢獻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誰應該是論文的署名作者呢?論文的署名作者一定要對該項研究有實質性的貢獻。什麼是實質性的貢獻呢?它應該包括提出研究的思想,設計實驗方案,收集處理實驗數據,撰寫和修改論文等等。按照這樣的定義,僅僅提供實驗表徵設備,支持研究所需常規材料,等等,不屬於實質性的貢獻。但對於這些有益的協助,應該在論文的結尾處逐一致謝。

通訊作者,顧名思義,是當編輯、審稿人以及讀者等對論文有疑問時需要聯繫的人。通訊作者有責任對論文的相應問題答疑解惑。在化學領域,通訊作者一般是導師,他們對本項研究進行學術指導,對選題的先進性和首創性、實驗設計和方法的合理性、數據的可信性和結論的嚴謹性負責。

第一作者一般是研究的具體實施者,負責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撰寫論文初稿等。第一作者是一線的科研工作者,可以是學生或青年學者,在導師或學術帶頭人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工作。另外,在實驗中能夠敏銳抓住異常現象,導致重要發現的參與者也可能成為第一作者。

作者署名的排序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按照貢獻大小排序,也可以按照作者的姓氏字母排序,具體做法因不同課題組而異。如,我的德國老師Helmut Ringsdorf教授的論文都是按照姓氏字母排序。按照這樣的傳統,我往往是論文最後一位作者,但並不意味著我的貢獻最小。另外,作者署名排序也因不同學科而異。如在數學界,他們的論文署名作者人數一般較少,在多於一位作者時,他們也常常按照姓氏字母排序。管理部門應理解這種差異,尊重不同學科的傳統。

一篇論文中出現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這與當前逐漸複雜的研究對象和高度分工的研究活動有關。一項綜合的研究越來越離不開跨領域、跨學科的合作。比如受當下儀器條件的限制,僅依靠實驗不足以得出足夠可信的結論。這就有可能要求實驗工作者與理論或計算的專家合作,建立理論模型,開展計算實驗,從另一角度驗證結論的可信度。在此種情況下,實驗與理論對該項研究的貢獻不分伯仲,出現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是合理的。類似情況還多發生於跨學科的研究中,如化學與生物、生物與考古、考古與地學等合作研究,由此形成的合作論文中自然可能有很多作者,有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這符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我們應審慎對待論文署名的問題。比如,在團隊中,為了提攜青年學者,不管是否有實質性貢獻,所有論文都讓其作為共同通訊作者;或者另一極端,團隊學術帶頭人總是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即使研究想法事實上源自青年學者並由其指導學生實現。這都沒有如實反映青年學者的貢獻,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再比如,本科生或研究生並無實質性的貢獻,但因為出國、畢業或保研的需要,具體帶此學生工作的學長或教師為其友好「掛名」。這些做法不符合學術規範,也違背立德樹人的教育初衷,甚至有可能導致學術不端。因此,科技工作者需要加強自律,自覺踐行科學精神,並要從制度上規範學術共同體的行為。

總之,科技論文的作者不可遺漏有實質性貢獻的人,不該包含沒有實質性貢獻的人。在發表之前,每一位署名作者都需仔細校對全文,認同該論文的結論,並同意發表。一旦該論文出現學術不端,所有的作者都可能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科技論文的署名不是榮譽,而是責任。

來源:吉林大學

相關焦點

  • CCS Chemistry 常務副主編張希: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CCS Chemistry 常務副主編張希: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2021-01-08 11: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我們反對「唯」論文,是反對將論文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不是不要論文,反而更看重高質量的論文和代表作。科技論文的署名作者有多有少,一些論文僅有一個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第一作者,而有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第一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通訊作者,而一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通訊作者,等等。這是否是合理的現象?誰應該是論文的署名作者?通訊作者意味著什麼?第一作者又意味著什麼?署名作者如何排序?
  • 吉林大學校長: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我們反對「唯」論文,是反對將論文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不是不要論文,反而更看重高質量的論文和代表作。 科技論文的署名作者有多有少,一些論文僅有一個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第一作者,而有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第一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通訊作者,而一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通訊作者,等等。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出席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
    9月24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新聞出版署主辦,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承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開幕。本屆論壇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發展生態圈」為主題,圍繞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設置大會主旨報告、校長對話、高峰論壇、主題論壇、青年編輯大賽決賽等板塊,研討科技期刊創新合作發展之路,服務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 校長張希:關於研學融合實踐的發言
    校長張希:關於研學融合實踐的發言 2020-12-04 14: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希校長出席第22屆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並擔任會議主席
    由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主辦、西北工業大學承辦的第22屆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於10月16-19日在西安召開。吉林大學校長、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主任張希院士擔任本次會議的主席。本次會議的主題是「高分子鏈動新絲路」。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帶隊調研上海交大
    7月10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院士帶隊來到上海交通大學調研。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校黨委書記楊振斌,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會見了張希一行。吉林大學副校長、醫學部學部長趙國慶,上海交大黨委常委、副校長奚立峰,兩校有關部門、院系負責人參加調研座談活動。
  • 校長張希帶隊到上海交通大學調研
    7月10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帶隊來到上海交通大學調研。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校黨委書記楊振斌,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會見了張希一行。吉林大學副校長、醫學部學部長趙國慶,上海交大副校長奚立峰,兩校有關部門、院系負責人參加調研座談活動。
  • 校長張希:學術會議中的提問藝術
    校長張希:學術會議中的提問藝術 2020-12-21 16: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吉林大學新校長張希院士:難忘母校恩情,或帶領吉大崛起!
    今天上午,張希在吉林大學教師幹部大會上發表就任校長講話。中共中央組織部在吉林大學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任命決定,張希任吉林大學校長。由此一來,我國一流大學又多了一名化學「出身」校長。吉林大學現任黨委書記、校長也均帶有「清華背景」。而吉林大學前任校長李元元教授此前已轉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 校長張希到商學院調研
    【文/攝 曲家偉】4月16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到商學院調研。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張屹山,副校長蔡立東,校長辦公室、發展規劃處、研究生院、教務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處、社會科學處、資產管理與後勤處、招生辦公室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商學院領導班子成員、數量經濟研究中心班子成員、各系主任及青年教師代表等參加了調研座談會。
  • 校長張希檢查迎新工作並看望新生
    當日中午,校長張希前往中心校區報到現場檢查迎新工作並看望新生。黨委副書記馮正玉,校長辦公室、學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保衛處、資產管理與後勤處、醫院管理處、後勤服務集團等相關部門負責人陪同檢查看望。 張希來到學生資助中心工作站,詳細了解相關工作開展情況。
  • 校長張希會見蘇州市副市長胡志斌一行
    【文/曲家偉 攝/徐立華】10月15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會見來校參加「校園蘇州日」吉林大學專場活動的蘇州市副市長胡志斌一行。 張希代表吉林大學向胡志斌一行來訪表示歡迎。他介紹了吉林大學的歷史沿革及發展現狀,並對近年來蘇州市在化工、醫藥、材料、通信等高科技產業領域所取得的快速發展表示祝賀,希望雙方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不斷產生校地合作的豐碩成果。
  • 校長張希走訪看望學校老領導和教師代表
    【文/饒明月 徐立華 攝/新聞科學生記者 包明達 校長辦公室】1月13日,在中華民族傳統佳節春節即將到來之際,吉林大學校長張希走訪看望了劉中樹與伍卓群兩位老校長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向他們致以新春祝福和誠摯問候,並匯報了學校的發展情況,還詳細詢問了他們的身體和生活情況。
  • 校黨委書記姜治瑩、校長張希參加「科技自立自強 助力汽車強國...
    【文/張宏偉 長春日報】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12月29日,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凱主持召開「科技自立自強 助力汽車強國」主題座談會。校黨委書記姜治瑩、校長張希參加座談會。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到商學院調研
    中國教育在線 訊 4月16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到商學院調研。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張屹山,副校長蔡立東,校長辦公室、發展規劃處、研究生院、教務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處、社會科學處、資產管理與後勤處、招生辦公室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商學院領導班子成員、數量經濟研究中心班子成員、各系主任及青年教師代表等參加了調研座談會。蔡立東主持會議。
  • 校長張希調研經濟學院相關工作
    【文/攝 曲家偉】4月17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前往經濟學院調研相關工作。副校長蔡立東,校長辦公室、發展規劃處、研究生院、教務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處、社會科學處、資產管理與後勤處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經濟學院領導班子成員、各分委會主任委員、學科帶頭人、青年教師代表等參加了調研座談會。蔡立東主持會議。
  • 瞭望丨吉林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希 心有大我為國育才
    《瞭望》新聞周刊就此採訪了吉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希。    掌舵母校繼往開來    《瞭望》:吉大是你的母校。在母校做校長,你有怎樣的體會?    《瞭望》:作為吉大新一任校長,你肩負著怎樣的責任和使命?    張希:有著73年建校歷史的吉林大學,是我黨親手創建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52年學科調整之後,可謂大師雲集。先賢們為學校奠定了基礎,注入了靈魂,形成了傳統。如勵志圖強的家國情懷,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
  • 校長張希調研藥學院相關工作
    【文/攝 曲家偉】9月8日上午,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到藥學院調研學院相關工作。 張希在講話中對藥學院多年來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的長足進步和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張希在調研中指出,針對本科教育,學院應重視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完善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學習「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針對研究生教育,學院要積極打造金課、杜絕水課,科學修訂畢業標準,強化導師責任,著重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當前,學校進入內涵式發展新階段,重點是要提升教育質量。學院在制定學生培養計劃時,要科學論證、量力而行。
  • 校長張希到地球科學學院調研
    【文/記者 文武 攝/地球科學學院】10月30日上午,校長張希帶領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到地球科學學院調研。 在朝陽校區鴿子樓,張希一行參觀了地球演化綜合實驗室、地質流體實驗室和巖礦綜合實驗室,詳細了解實踐教學開展情況,並對學院高度重視實踐教學表示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