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6: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張希 吉林大學 收錄於話題#吉林大學98個
我做學生時,聽過很多學術報告,做老師之後,也為學生作過很多報告,參加學術報告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現在的學生比我們當年活躍得多,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聽過報告之後,常常踴躍提問。有的學生會在提問前先做一些點評;有的學生會一連提出多個問題;有的學生提問很犀利,等等。我很喜歡報告會上的提問環節,也很享受與學生之間的問答交流。為什麼要提問?以何種方式提問?提問應遵循哪些原則?值得我們共同探討。
1988年,那時我還是個學生,我的德國老師林斯託夫教授來吉林大學講學。在他作了第一個報告之後,沒有任何人提問。林斯託夫教授覺得有些尷尬,既擔心大家沒聽懂,又以為大家對報告內容不感興趣。其實,當時我們沒人提問,一方面,是因為英文不好,沒能完全聽懂講座的內容;另一方面,那時的國內外研究水平差距很大,師生們缺乏學術自信。為了能聽懂林斯託夫教授第二場報告,我們雙方都做了最大的努力:同學們提前閱讀了與報告相關的論文,熟悉相關的英文專業詞彙;而林斯託夫教授則特意比第一次講得慢一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場報告之後,同學們圍繞報告內容提出了2-3個問題。這讓林斯託夫教授感到很欣慰,他知道大家聽懂了,也知道了同學們對這一研究領域感興趣。
報告會上的提問,是對主講者的積極反饋,這讓單方面的講述,變為雙向的交流。而有效的交流,是合作的前提。那次來校講學之後,我們之間增進了對彼此的了解,開展了很多有意義的合作,並建立了長久的友誼。2001年,為感謝林斯託夫教授為中德兩國化學教學與科技交流和合作作出的貢獻,他被授予國家友誼獎。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的教育和科技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現在的同學們,外語水平和學術自信都比當年的我們強上百倍,但在一場報告會上想要有更多收穫,想要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可能也需在參會前做一些準備。
問題可以是解惑的,也可以是質疑的。科學本身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過程。我們可以對報告中的某個知識點,請求主講者給予解答,這也給了主講者提供更多實驗細節,拓展報告內容的機會。也可以對報告中的某個環節提出合理的質疑,與主講者進行探討,以期使整個研究邏輯更嚴謹,論證更紮實。
每一個聽眾都會有各自的問題,不必擔心自己提的問題沒有意義。學生們還在成長進步之中,沒有那麼多研究的經驗,但也不會被經驗所累,不經意間會問出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很重要且富有挑戰的問題。有一次,在我作了單分子力譜的報告之後,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學生問如何判別信號是來自單個高分子鏈,我實事求是地告訴學生,這是一個好問題,希望下次報告時能夠完整回答這個問題。我帶著這個問題回到實驗室,與我的學生用了近兩年的時間研究,才回答了這個問題,由此提出了高分子單鏈力譜的經驗判據,並成就了一篇高質量的科學論文。這也是我享受報告之後與學生交流討論的原因之一,不僅僅是他們向我學習,也是我向他們學習的機會。
問題常常是在聽報告過程中自然產生的,但並不是每一個問題都需要提問。一邊聽報告,一邊思考問題,這是主動聽講的狀態。隨著報告的進行,大多問題不需要再問了,因為主講人後續的報告內容往往會為之前產生的疑問提供解答。如果報告結束,你還有一些問題,建議也只問一個最想問的問題。在有限的交流和討論時間內,如果每一個人一次只問一個問題,則有更多人可以參與交流和討論。當然,如果沒有其他人發問,且還有剩餘交流和討論的時間,當主講者回答完第一個問題後,你可以再一次提問。
好的問題該如何表達呢?學生在提問之前,是否需要先對報告表達讚美肯定呢?學生可以說,謝謝您的精彩報告,或您的報告對我很有啟發,等等,這樣的表達簡潔誠懇,恰如其分。過度使用溢美之詞是無必要的,且浪費時間;如果主觀誇大或低估成果的科學價值,則背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提問是一次交流,也是一種展示,但絕不是表演,不要為了提問而提問。只有在真的有問題時,才問問題。提問要簡明扼要,直奔主題。建設性地問問題,是最受推崇的問問題方式。如注意到某個圖表上有異常的拐點,而老師沒做解釋,可以請老師解釋拐點的物理意義;如果你認為除此種解釋還有其他可能性,可以建議補做某個具體的對照實驗加以澄清;如果你認為實驗證據不夠充分,可以建議進行理論計算,實驗與理論計算的結合,可能會讓結論更加令人信服;如果你認為拐點的產生還有其他可能的機制,你也可以分享你的理解,請老師幫助評判,等等。
問與不問是個選擇問題,而如何發問是態度問題。問題可以問得尖銳,但要避免情緒化,學術交流應當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就事論事,理性表達。比如,「這個工作從理論和實踐上都沒有任何意義」,實際上這樣絕對的表述本身就不夠科學。再如,「你結論只限於特殊情形,並沒有普遍科學意義」,實際上少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結論,許多結論都具有相對性,只是在一定的條件上正確。類似的提問不一一枚舉,這些都不是理性的提問方式,除了為自己製造更多的「學術敵人」,於科學進步可能無益。
我們常說,科學因交流而進步,這說明信息互換的重要性。問答是一種重要的信息互換方式。老師精彩的報告可以傳遞多彩的信息,多彩的信息可以引出學生出彩的問題,出彩的問題可以啟發促成日後更加精彩的報告。在積極、友善、理性的信息交流與師生互動中,老師與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學習,教學相長,共同進步。是為提問的藝術與魅力。
往期推薦
華樹成: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傳承新時代白求恩精神
2020-12-20
吉林大學捧得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優勝杯」
2020-12-19
青年談 名家講 共同學 全省網絡名人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活動在吉林大學舉辦
2020-12-18
瞄準「雙一流」 奮戰「十四五」 擎起「半邊天」 ——吉林大學召開婦女第五次代表大會
2020-12-17
排版 / 王美琪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校長張希:學術會議中的提問藝術》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