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家偉 攝/學生記者 詹芷若】5月16日晚上,吉林大學校長張希院士應邀為研究生同學們作「學術交流的力量」專題報告。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座無虛席。
「我知道,今天來聽報告的同學們來自不同的專業、不同的院系,在準備報告的時候我思考了很多,如何把報告講好,讓每個人都有收穫」張希微笑著開始了他的報告。報告中,他通過「精心準備」「尊重歷史」「提出問題」「讓圖片說話」「講好故事」「超越結論」「少既是多」「細節攸關」「學而不思則罔」「不要吝惜溢美之詞」10個方面的體會同在場師生展開交流。話題從化學界一門三諾獎的傳奇到他與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的學術交往經歷,從如何堅定開拓創新的科研理想、端正嚴謹求真的科研態度到如何做好一份PPT演示文稿、作好一次學術答辯,校長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治學和科研故事深入淺出地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報告,現場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提問環節中,同學們紛紛舉手發問。「張老師,您怎麼看待大班教學和小班教學的不同教學模式?」「您覺得我們怎樣保持對科學的熱愛,享受學術研究帶來的樂趣?」「您覺得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如何更好地兼顧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我是材料學院的學生,特別希望今天這樣的報告能經常在南嶺校區舉行」「張老師,您覺得我們在日常學習之外,應該如何更好地選擇和參加國際國內學術合作和交流活動呢?」......張希對同學們的問題耐心地一一作了解答。
活動結束後,很多同學圍攏在張希身邊,求教自己在科研當中遇到的困惑,匯報學習生活體會,久久不肯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