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 Chemistry 常務副主編張希: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2021-01-20 澎湃新聞
CCS Chemistry 常務副主編張希: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2021-01-08 11: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吉林大學 ,作者張希

吉林大學

弘揚主旋律,反映新動態,展示新風貌,服務吉大人

張 希

吉林大學校長

CCS Chemistry 常務副主編

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大家知道,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解決重要的問題,推動科技的進步,回饋社會的需求。根據解決問題的屬性不同,科學研究成果可以多種方式呈現,如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發明專利、研究報告、轉移轉化的效益等。在基礎研究領域,論文仍是成果的主要呈現方式。我們反對「唯」論文,是反對將論文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不是不要論文,反而更看重高質量的論文和代表作。

科技論文的署名作者有多有少,一些論文僅有一個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第一作者,而有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第一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通訊作者,而一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通訊作者,等等。這是否是合理的現象?誰應該是論文的署名作者?通訊作者意味著什麼?第一作者又意味著什麼?署名作者如何排序?與師生們分享一孔之見。

有些科學問題的解決可以由個體獨立完成,由此產生的論文可能只有一個作者;而有的科學問題的解決需要團隊的協作與合作,團隊成員可能都對該項研究有實質性的貢獻,由此產出的論文署名作者自然較多。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是引力波的成功探測。實際上,愛因斯坦早在100年前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1969年,Rainer Weiss教授提出了雷射幹涉測量引力波的思想。為了製備高靈敏度的雷射幹涉探測器,該項研究廣泛吸納了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世界各地的專家參與其中。專家們分工協作,堅持不懈,不斷提高探測器的靈敏度,終於在2015年探測到了引力波,並發表了裡程碑式的論文。這篇論文的作者多達1011位,他們來自133個單位。該文的作者按照姓氏字母排序,沒有通訊作者。在論文發表兩年之後,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三位傑出科學家因為雷射幹涉探測器和引力波方面的決定性貢獻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誰應該是論文的署名作者呢?論文的署名作者一定要對該項研究有實質性的貢獻。什麼是實質性的貢獻呢?它應該包括提出研究的思想,設計實驗方案,收集處理實驗數據,撰寫和修改論文等等。按照這樣的定義,僅僅提供實驗表徵設備,支持研究所需常規材料,等等,不屬於實質性的貢獻。但對於這些有益的協助,應該在論文的結尾處逐一致謝。

通訊作者,顧名思義,是當編輯、審稿人以及讀者等對論文有疑問時需要聯繫的人。通訊作者有責任對論文的相應問題答疑解惑。在化學領域,通訊作者一般是導師,他們對本項研究進行學術指導,對選題的先進性和首創性、實驗設計和方法的合理性、數據的可信性和結論的嚴謹性負責。

第一作者一般是研究的具體實施者,負責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撰寫論文初稿等。第一作者是一線的科研工作者,可以是學生或青年學者,在導師或學術帶頭人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工作。另外,在實驗中能夠敏銳抓住異常現象,導致重要發現的參與者也可能成為第一作者。

作者署名的排序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按照貢獻大小排序,也可以按照作者的姓氏字母排序,具體做法因不同課題組而異。如,我的德國老師Helmut Ringsdorf教授的論文都是按照姓氏字母排序。按照這樣的傳統,我往往是論文最後一位作者,但並不意味著我的貢獻最小。另外,作者署名排序也因不同學科而異。如在數學界,他們的論文署名作者人數一般較少,在多於一位作者時,他們也常常按照姓氏字母排序。管理部門應理解這種差異,尊重不同學科的傳統。

一篇論文中出現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這與當前逐漸複雜的研究對象和高度分工的研究活動有關。一項綜合的研究越來越離不開跨領域、跨學科的合作。比如受當下儀器條件的限制,僅依靠實驗不足以得出足夠可信的結論。這就有可能要求實驗工作者與理論或計算的專家合作,建立理論模型,開展計算實驗,從另一角度驗證結論的可信度。在此種情況下,實驗與理論對該項研究的貢獻不分伯仲,出現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是合理的。類似情況還多發生於跨學科的研究中,如化學與生物、生物與考古、考古與地學等合作研究,由此形成的合作論文中自然可能有很多作者,有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這符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我們應審慎對待論文署名的問題。比如,在團隊中,為了提攜青年學者,不管是否有實質性貢獻,所有論文都讓其作為共同通訊作者;或者另一極端,團隊學術帶頭人總是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即使研究想法事實上源自青年學者並由其指導學生實現。這都沒有如實反映青年學者的貢獻,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再比如,本科生或研究生並無實質性的貢獻,但因為出國、畢業或保研的需要,具體帶此學生工作的學長或教師為其友好「掛名」。這些做法不符合學術規範,也違背立德樹人的教育初衷,甚至有可能導致學術不端。因此,科技工作者需要加強自律,自覺踐行科學精神,並要從制度上規範學術共同體的行為。

總之,科技論文的作者不可遺漏有實質性貢獻的人,不該包含沒有實質性貢獻的人。在發表之前,每一位署名作者都需仔細校對全文,認同該論文的結論,並同意發表。一旦該論文出現學術不端,所有的作者都可能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科技論文的署名不是榮譽,而是責任。

中國化學會

Chemsoc

原標題:《CCS Chemistry 常務副主編張希: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校長張希: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我們反對「唯」論文,是反對將論文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不是不要論文,反而更看重高質量的論文和代表作。科技論文的署名作者有多有少,一些論文僅有一個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第一作者,而有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第一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通訊作者,而一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通訊作者,等等。這是否是合理的現象?誰應該是論文的署名作者?通訊作者意味著什麼?第一作者又意味著什麼?署名作者如何排序?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我們反對「唯」論文,是反對將論文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不是不要論文,反而更看重高質量的論文和代表作。科技論文的署名作者有多有少,一些論文僅有一個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第一作者,而有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第一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通訊作者,而一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通訊作者,等等。這是否是合理的現象?誰應該是論文的署名作者?通訊作者意味著什麼?第一作者又意味著什麼?署名作者如何排序?
  • 吉林大學校長: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我們反對「唯」論文,是反對將論文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不是不要論文,反而更看重高質量的論文和代表作。 科技論文的署名作者有多有少,一些論文僅有一個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第一作者,而有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第一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通訊作者,而一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通訊作者,等等。
  • 張希院士做客長春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
    張希院士做客長春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12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張希教授做客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為該所科研人員及研究生作了題為「分子自組裝與解組裝張希院士,高分子化學家,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1992年在吉林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2004年受聘為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超分子組裝與聚合物薄膜研究工作。
  • 張希院士:年輕人該做獨創性工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以下簡稱「化學部」)常務副主任陳擁軍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人才項目也是一類研究基金項目,不是一個人的學術頭銜,對科學家學術水平的衡量還是要根據他真實的學術成績。」化學部主任、中科院院士張希亦表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工作才是好成果。
  • CCS Chemistry | Editorial of Issue 6科學不斷地探索和發現帶來...
    CCSChemistryCCS Chemistry是由中國化學會創辦的高水平旗艦新刊,面向全球科學家,收錄化學各領域高質量原創科技論文。關注CCS Chemistry,即時獲取期刊相關資訊。具體入圍名單如下: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雙離子電池(Dual-ion batteries)高壓無機化學(High-pressure inorganic chemistry)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帶隊調研上海交大
    7月10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院士帶隊來到上海交通大學調研。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校黨委書記楊振斌,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會見了張希一行。吉林大學副校長、醫學部學部長趙國慶,上海交大黨委常委、副校長奚立峰,兩校有關部門、院系負責人參加調研座談活動。
  • 張希校長出席第22屆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並擔任會議主席
    由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主辦、西北工業大學承辦的第22屆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於10月16-19日在西安召開。吉林大學校長、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主任張希院士擔任本次會議的主席。本次會議的主題是「高分子鏈動新絲路」。
  • 校長張希帶隊到上海交通大學調研
    7月10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帶隊來到上海交通大學調研。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校黨委書記楊振斌,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會見了張希一行。吉林大學副校長、醫學部學部長趙國慶,上海交大副校長奚立峰,兩校有關部門、院系負責人參加調研座談活動。
  • 清華大學張希教授當選2016年美國化學會會士
    美國化學會於2016年7月18日公布了美國化學會會士(ACS Fellow)的選舉結果,清華大學化學系張希教授當選2016年美國化學會會士
  • 關於科技論文的題名
    圖片來自網絡一篇好的科技論文不光研究內容主題突出科技論文的編寫格式是有國家標準的,中國國家標準《GB7713-87》規定,中國期刊刊載科技論文的組成部分和排列順序依次是:題名、作者署名和單位、摘要、關鍵詞、中圖分類號、引言、正文、結論或建議、致謝、參考文獻和附錄。該國家標準對論文各部分的順序編號、字號大小和字體種類都有相應的規定標準。由於國際學術交流的需要,現行的格式通常在中圖分類號之後加寫了英文摘要。
  • CCS Chemistry | 把藥裝進「葫蘆」裡:一種簡便高效的超分子多肽...
    以下文章來源於CCSChemistry ,作者CCS Chemistry CCSChemistryCCS Chemistry是由中國化學會創辦的高水平旗艦新刊,面向全球科學家,收錄化學各領域高質量原創科技論文。
  • 署名僅有三個字母,它是史上最「神奇」的論文,作者後獲諾貝爾獎
    毫無疑問,論文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署名的問題,畢竟論文的作者可不是隨隨便便拿來玩的,這屬於論文所有權和貢獻率的問題。 可是有這樣一篇論文,發表是在愚人節當天,並且它的署名是三個字母。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這篇神奇的論文。
  • 2018 年重磅復盤:中國產出全球 25% AI 論文、政府署名 AI 論文...
    此外,我們也展示了企業署名論文與政府署名論文的增長情況。AI 論文的產量幾乎是中國企業署名論文的 4 倍。自 2007 年以來,中國政府署名 AI 論文經歷了 400% 的增長,同期中國企業署名 AI 論文的增長只有 73%。美國的 AI 論文很大比例都是由企業產出的,單就 2017 年而言,其企業署名 AI 論文的比例是中國的 6.6 倍,歐洲的 4.1 倍。
  • 張希集中開展企業調研
    近日,集團公司紀檢監察組組長、黨組成員張希先後到東方汽輪機、東方風電、東方自控、東方鍋爐實地調研。
  • 校長張希:關於研學融合實踐的發言
    校長張希:關於研學融合實踐的發言 2020-12-04 14: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篇論文能署名多少作者?這篇Nature署名了57,000+位...
    一些大的科研項目,如腦的研究、人類基因組學、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等,需要科學家之間、學術團體之間、國內外科學家之間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署名作者相應也會很多。論文的署名人數有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已經不是新鮮事情了,可是6萬個作者的論文,你見過沒?  Nature 出了一篇關於遊戲的科研論文,裡面提到了一個遊戲——Foldit。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出席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
    9月24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新聞出版署主辦,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承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開幕。本屆論壇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發展生態圈」為主題,圍繞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設置大會主旨報告、校長對話、高峰論壇、主題論壇、青年編輯大賽決賽等板塊,研討科技期刊創新合作發展之路,服務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 詳解論文署名3大困惑:一作、通作與單作
    其實「一作」的定義最清楚,就是署名排第一位的作者,通常被認為是對論文做了實質性和最大貢獻的作者(這一點有爭議)。 但如果一篇論文的作者比較多,可能不只一個作者的貢獻最大,這時也許有必要啟動「共同第一作者」機制,以維持署名的公平性(這一點也有爭議)。
  •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被指涉嫌25篇論文不端,發表時間橫跨20多年
    著名學術打假網站 PubPeer 這次盯上了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近日,有網絡消息指出:著名學術質疑網站 Pubpeer 陸續刊登了詹啟敏的 25 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這些陸續被曝光的論文涉及將相同圖片 PS 後應用於不同實驗甚至不同文章中、捏造實驗數據和嚴重違反動物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