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會有希望。
--黑格爾
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研究從未止步。觀測發現小行星便是其中之一。
在太陽系,除了八大行星之外,還有許多環繞太陽運動的小行星。
自人類於1801年觀測發現到了第一顆小行星以來,眾多小行星被陸續發現。
這些被發現的小行星,除了冠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彙編的"小行星總表"數字順序號外,還可以擁有一個該小行星的發現者或天文臺站有權取的專名。
小行星命名,須報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公布於世。
小行星命名具有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性,因而成為一項世界公認的崇高榮譽。
在命名規則中,可以以神話故事及其人物、動物、植物、地名、機構組織、社會人物、事件等命名。
但是,純商業或以商業性質為主的命名,是不被允許的。
另外,以政治或軍事活動而聞名的個人或事件,在其本人死亡或事件發生後的一百年內,不允許作為命名。
於是,為人類作出公認的、重大貢獻的科技領域的人物,成為小行星命名的熱門人選。
例如達文西、愛因斯坦、居裡、牛頓等,都成為小行星的專名。
我國觀測發現小行星的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新中國成立後的成績斐然。
因而,在小行星的專名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1977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報國際機構批准,將該臺於1964年10月9日發現的編號為180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這是第一顆以中國人名命名的小行星。
此後,我們熟知的古代科學家如祖衝之、僧一行、郭守敬、沈括,都成為小行星的專名。
我國現代及當代一些科學家以及華裔科學家,也獲得了此項殊榮。
例如大家熟知的物理學家吳健雄、楊振寧、李政道,我國「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錢學森、周光召、朱光亞、王大珩、孫家棟等,數學家陳省身、陳景潤,橋梁工程專家茅以升,計算機專家、漢字雷射照排系統創始人王選,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等。
另外,一些科學家並不為社會大眾所熟知,有必要重點介紹一下。
本人根據相關資料搜集、整理,按照他們的出生年份先後順序,進行逐一介紹。歡迎指正、補充。
明安圖(1692—1765年)
蒙古正白旗(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人,清代數學家、天文曆法學家和地理測繪學家。
他在年輕時被選入欽天監學習。因成績優異而受康熙帝賞識,聽西方傳教士講授測量、天文、數學。
乾隆時期,他執掌欽天監,負責觀測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
他參加對西北地區的地理測量工作,為繪製《乾隆內府輿圖》和《皇輿西域圖志》提供了重要依據。
他參與編制一年一度的皇曆《時憲書》,頒行全國。
他參加編纂了《律歷淵源》、《日躔月離表》等天文曆書。
在數學領域,他提出了九個基本方程,列出三角函數和反三角函數的冪級數表達式,並且計算出展開式的各項係數,為三角函數和反三角函數的解析研究開闢了新的途徑。
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我國科學家發現的28242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明安圖星」。
這是第一顆以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
餘青松(1897—1978年)
出生於福建廈門,天文學家。
他先後獲得美國里海大學土木建築學學士學位、美國匹茲堡大學天文學碩士學位,後來在利克天文臺獲博士學位。
1927年回國,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長,創建了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昆明鳳凰山天文臺,成為當時東亞地區的一流天文臺。
1955年,擔任美國馬裡蘭州胡德學院教授兼威廉斯天文臺臺長,並且被聘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第一位中國籍會員。
在恆星光譜研究方面,他創造了「光譜分類法」。
晚年,他繪製星圖,並繪有經緯線,別具風格,非常精美,被譽為「偉大的藝術家」。
張鈺哲(1902—1986年)
福建閩侯人,在中國天文史上創造了多項「第一」,中國現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他先後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中、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系。
1928年,他在美國天文臺發現第1125號小行星,命名為「中華(China)」。
他成功預測了1941年中國出現的一次日全食,並組織了中國境內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學觀測,拍攝了中國境內第一張日全食照片和彩色影片。
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帶領其成為世界知名天文臺。
他開創並領導了天文學多個領域的研究,共拍攝小行星、彗星底片8600多張,獲得有價值的精確位置數據9300多個,發現了1000餘顆新小行星。其中有一百多顆小行星和三顆紫金山彗星獲得了國際永久編號和命名權。
他參加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軌道設計和方案論證工作,為其成功發射做出了貢獻。
他還倡導並帶頭進行了大規模的科普宣傳活動。
高士其(1905—1988年)
福建福州人。細菌學家、科普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來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
1931年回國,從事科學技術研究。是第一個投奔延安的留美科學家。
他是中國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創作了大量的科學文藝和科普作品,形式多樣,通俗易懂,廣受歡迎,成為科學內容和文學形式融洽結合的典範。
王淦昌(1907—1998年)
出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勳。
他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來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
1934年回國,在多所大學任教。
他參加籌建了中國首個高山宇宙線實驗室,使我國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1956年,他作為中國代表,到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轟動國際學術界。
1960年回國,受命秘密參加原子彈的研製工作。他提出用雷射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成為世界雷射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他是中國核武器研製技術的領導人之一,進行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研製工作,指導並組織了多次地下核試驗。
趙九章(1907—1968年)
出生於河南開封,大氣物理學家。
他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來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
1938年回國,主持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負責主持人造衛星的科學研究、工程技術工作。
他是倡導和開拓中國地球科學數學物理化和新技術化的先驅,是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兩彈一星」元勳 。
談家楨(1909—2008年)
浙江寧波人,國際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
他先後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燕京大學,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他在復旦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
他發現了瓢蟲色斑遺傳的「鑲嵌顯性現象」,引起國際巨大反響,被認為豐富和發展了摩爾根遺傳學說。
晚年,他對中國遺傳資源的保護及人類基因組研究,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戴文賽(1911--1979年)
出生於福建龍溪,天文學家。
畢業於福州協和大學數理系,後來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1941年回國,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員,並在多所大學任教。
他提出了「宇觀」這一新概念,並剖析了微觀、宏觀、宇觀之間的差別和聯繫,開拓了中國天文學哲學領域。
他致力於太陽系演化學的研究,晚年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新「星雲說」。
他是我國現代天體物理學、天文哲學和天文教育的開創者和奠基者之一。
武衡(1914—1999年)
江蘇徐州人,地質學家、信息學家。
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參加籌建延安自然科學院,進行陝甘寧礦產資源考察研究;主持籌建、領導並開展東北地區的科研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委領導,為建立中國科研機構管理制度、研究生制度、科學獎勵制度、科技情報事業和專利制度等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
彭桓武(1915—2007年)
生於吉林長春,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元勳。
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來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科學博士學位。
隨後,他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任所長的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完成了關於介子的「HHP理論」成果的研究。
1947年回國,在多所大學任教,並參與創辦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他開展了關於原子核、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對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對中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芳允(1916—2000年)
浙江台州黃巖人,無線電電子學家。
他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後來到英國工作。
1948年回國,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主持籌備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針對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他進行了無線電多卜勒頻率測量,並與同事計算出其軌道參數。該方法成為後來我國發射人造衛星採用的跟蹤測軌的主要技術之一。
他是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測量技術總負責人。
他主持設計了新的微波統一系統,為中國通信衛星發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他成功解決了我國建造的「遠望號」航天遠洋測量船電磁兼容的重大技術難題。
他協助創立了射電天文研究工作,研製出國際領先的納秒脈衝採樣示波器。
他與同事研製出機載抗幹擾雷達,裝備了大量殲擊機,成為中國首次在飛機上使用單脈衝體制的雷達。
他是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葉篤正(1916—2013年)
出生於天津,氣象學家。
他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
他從事大氣環流和長波動力學研究,創立長波能量頻散理論;
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熱源的見解,開拓了大地形熱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氣象學;
提出北半球大氣環流季節性突變理論;
從事地-氣關係和倡導全球變化研究,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他是中國現代氣象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開拓者。
吳徵鎰(1916—2013年)
江蘇揚州人,植物學家。
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參加並領導中國植物資源考察,開展植物系統分類研究,發表和參與發表的植物新分類群1766個,改變了中國植物主要由外國學者命名的歷史。
他系統全面地回答了中國現有植物的種類和分布問題,摸清了中國植物資源的基本家底。提出「被子植物八綱系統」的新觀點。
他是中國植物學家發現和命名植物最多的科學家,中國植物學的奠基人。
吳汝康(1916—2006年)
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人類學家、古人類學家。
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生物系,獲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
1949年回國,從事人類學研究。
他發表了中國多地發現的直立人化石、智人化石、古猿和猴類化石的多篇論文。
主編了關於中國古人類學與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周口店等的綜合研究文集。
他提出了中國猿人體質發展的不平衡性,人類特徵在從猿到人演變過程中出現的辯證過程和順序,並提出創建「今人類學」這一新學科。
劉東生(1917--2008年)
遼寧瀋陽人,中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
他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長期從事地質調查、地球環境科學研究工作。
他對黃土高原進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實驗分析,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風成學說」, 平息了一百多年來的黃土成因之爭,創立了「黃土學」,被譽為「黃土之父」。
他建立了250萬年來最完整的陸相古氣候記錄,在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領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帶領中國第四紀研究和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躋身於世界領先行列。
師昌緒(1918—2014年)
出生於河北省徐水縣,中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
畢業於國立西北工學院礦冶系,獲美國歐特丹大學冶金學博士學位,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
1955年回國,創辦併兼任中科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所長。
開發了不含鎳的奧氏體耐蝕鋼OCr17 Mn14Mo2N,並且設計、製造了一套在線測試電化學的精密裝置,解決了冶煉、熱加工等問題,為鉻錳氮鋼的研製和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
開發了鉻錳氮系耐熱鋼和無磁鉻錳氮系高強度不鏽鋼,用於工業爐、潛艇桅杆。。
從事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的研究,並對其冶煉、壓力加工和焊接等建立了一套工藝制度,推動了行業發展。
楊嘉墀(1919--2006年)
江蘇吳江人,空間自動控制學家,航天技術和自動控制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我國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
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後來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洛克菲勒研究所工作。
1956年回國,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工作。
他參與制定了蘭州煉油廠、蘭州化工廠和上海發電廠等單位的自動化方案工作,推動了中國電子計算機在過程控制中的應用。
他參與制訂了中國工業自動化儀表、中國自動化科學技術等發展規劃。
他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規劃,領導並參加了其姿態控制和測量分系統的研製。
他指導研製為原子彈爆炸試驗所需的檢測技術及設備等重大科研項目,完成了火箭發動機試驗用的儀器儀表、飛彈熱應力試驗工程及加熱、加載、測量系統設備的研製任務。
他是中國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實踐」系列衛星的總設計師,領導完成了「一箭三星」的發射任務。
吳文俊(1919--2017年)
出生於上海,數學家。
他畢業於交通大學數學系,後來獲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博士學位,進入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工作。
1951年回國,在北京大學數學系任教。
在拓撲學領域,他的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成為拓撲學的經典成果。
他提出的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方法(國際上稱為「吳方法」),遵循中國傳統數學中幾何代數化的思想,首次實現了高效的幾何定理自動證明。
他建立的「吳消元法」是求解代數方程組最完整的方法之一,是數學機械化研究的核心。他還給出了多元多項式組的零點結構定理,成為構造性代數幾何的重要標誌。
黃昆(1919—2005年)
出生於北京。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
他畢業於燕京大學,後來獲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博士學位。
他與合作者首次提出多聲子的輻射和無輻射躍遷的量子理論,即「黃—佩卡爾理論」;
發表了「黃-朱模型」的理論;
參與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半導體物理專業--北京大學物理系;
提出了著名的「黃方程」和「聲子極化激元」概念;
與妻子裡斯(A.Rhys,中文名李愛扶)共同提出「黃-裡斯理論」。
謝家麟(1920--2016年)
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國際著名加速器專家。
他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後來獲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
1955年回國,成功研製出中國肪衝功率最大的速調管、我國最早的一臺可向高能發展的電子直線加速器。
他領導建成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使中國高能物理研究迅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他領導建成亞洲第一臺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奠定了我國自由電子雷射光源發展的基礎。
他奠基和開拓了新中國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事業,使其從無到有並躋身世界科技前沿,被譽為「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
吳良鏞
1922年出生於江蘇南京。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
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後來獲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建築與城市設計系碩士學位。
他協助梁思成創建清華大學建築系,後來擔任系主任。
主持參與多項重大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如北京圖書館新館、天安門廣場擴建、廣西桂林中心區、孔子研究院等。
針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建設規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廣等特點,他創立了人居環境科學及其理論框架,是中國「人居環境科學」研究的創始人。
吳孟超
1922年出生於福建省閩清縣,著名肝膽外科專家。
畢業於同濟大學醫學院。
他最先提出中國人肝臟解剖「五葉四段」的新見解,在國內首創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率先突破人體中肝葉手術禁區,建立了完整的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診治體系。
他主持建立了肝膽外科疾病治療及研究專科中心。
他是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鄭哲敏
1924年出生於山東濟南,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
他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系,後來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1955年回國,在中國科學院工作。
他闡明了爆炸成形的機理和模型律,解決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難題,發展了一門新的力學分支學科--爆炸力學。
他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理論,並在爆炸加工、巖土爆破、核爆炸效應、穿甲破甲、材料動態破壞、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他倡導海洋工程力學、材料力學性能、環境災害力學的研究,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實驗室。
他是中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
閔恩澤(1924—2016年)
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他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
他主持開發了製造磷酸硅藻土疊合催化劑的混捏—浸漬新流程通過中型試驗,提出了鉑重整催化劑的設計基礎;
研製成功航空汽油生產急需的小球矽鋁催化劑,主持開發成功微球矽鋁裂化催化劑;
開展了非晶態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穩定床等新反應工程的導向性基礎研究;
策劃、指導開發成功化纖單體己內醯胺生產的成套綠色技術和生物柴油製造新技術。
他是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催化劑之父」。
王振義
1924年出生於江蘇省興化,內科血液學專家。
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並獲博士學位。
他開創了白血病和腫瘤的誘導分化療法,在國際上首創用國產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他成功實現了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
確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闡明了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樹立了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成功典範;
建立了中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
他是中國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被譽為「癌症誘導分化之父」。
王忠誠(1925—2012年)
山東煙臺人,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專家、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
他在腦幹腫瘤、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脊髓內腫瘤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和重大貢獻。
1985年成功切除一例直徑9釐米的巨大腦部動脈瘤,是世界上成功切除的直徑最大的腦部動脈瘤。
出版中國第一部神經外科專著《腦血管造影術》,推動了中國神經外科的發展。
谷超豪(1926—2012年)
浙江溫州人,數學家。
他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獲莫斯科大學物理-數學科學博士學位。
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齊性黎曼空間、無限維變換擬群、雙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規範場理論、調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論等方面,取得系統、重要的研究成果。
他首次提出了高維、高階混合型方程的系統理論,在超音速繞流的數學問題、規範場的數學結構、波映照和高維時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他解決了楊-米爾斯方程的Cauchy問題,開創了波映照的研究,解決了Minkowski空間中極值曲面的構作問題。
席澤宗(1927—2008年)
山西省垣曲縣人,天文學家和天文學史專家。
他畢業於中山大學天文系,進入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工作。
他參與起草了科學發展十二年遠景規劃,後來到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任職,隨後擔任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是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他是中國天文學史專業的第一個博士生導師。
他在古代天象紀錄的現代應用、中國出土天文文獻整理、天文學思想史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等領域,都有突出貢獻。
邵正元
1928年出生於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
畢業於臺灣大學,獲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一直在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從事天文觀測和研究,直至退休。
他在行星研究和觀測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一生中共發現七顆小行星。
他為紀念故土鹿邑縣,他將其中一顆小行星(國際編號第4776號)命名為「鹿邑星」。
張存浩
1928年出生於天津,物理化學家和雷射化學家。
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化工系,後來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學位。
他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放電引發脈衝氟碘化學雷射器,效率及性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研製出中國第一臺連續波氧碘化學雷射器,整體性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為推動中國化學雷射領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
他是中國高能化學雷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
金怡濂
1929年出生於天津,計算機專家。
他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後來在蘇聯科學院精密機械與計算技術研究所進修電子計算機技術。
他參加了中國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104機的研製。
他主持完成了中國多臺大型、巨型計算機的研製,系統和創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機體系結構、設計思想和實現方案;
主持研製成功多種大型計算機系統,實現了中國巨型計算機向大規模並行處理方向的發展,進入與國際同步發展的時代。
他為中國計算機事業特別是巨型計算機的跨越式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
李振聲
1931年出生於山東淄博。遺傳學家、農業發展戰略專家。
他畢業於山東農學院(現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
他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同時開展農業發展戰略研究。
他系統研究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並育成「小偃」系列高產、抗病、優質小麥品種;
育成小偃麥8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和異位系等雜種新類型。
他是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后稷」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稱。
張家祥(1932—2019年)
江蘇南京人。天體力學家。
他肄業於同濟大學,後來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工作,師從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天文學家張鈺哲,從事小行星探測和天體力學研究。
他參加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軌道設計方案論證和測軌方案制訂工作,在拓展我國發現新小行星、彗星及其軌地算研究,以及我國人造衛星發射初期的軌道研究、方案制訂方面作出了貢獻。
王永志
1932年出生於遼寧省昌圖縣,航天技術專家。
他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後因院系調整併入北航)、莫斯科航空學院飛彈設計專業。
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戰略飛彈和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航空航天部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暨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地地飛彈系列總設計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他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
田長霖(1935—2002年)
出生於武漢,傳熱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他先後畢業於臺灣大學、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並獲得文學碩士、機械工程博士學位。
他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百多年歷史上、美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亞裔大學校長。
他的研究方向為熱輻射、熱傳導、低溫技術、熱管理論、兩相流及反應堆傳熱、多孔介質熱交換、太陽能利用、航天熱控制、光電器傳熱及微傳熱等,取得許多創新成就。
他曾擔任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先後受到柯林頓、布希總統的高度評價。
他受邀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科技委員會主席,獲頒「大紫荊勳章」。
張錦秋
1936年出生於四川成都,教授級高級建築師。
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在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從事建築設計,後來擔任總建築師。
她的建築設計思想堅持探索建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其設計作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並注重將規劃、建築、園林融為一體,獲得首批「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稱號。
2010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是此獎項歷史上第一位女性。
代表作品有陝西歷史博物館、長安塔、大唐芙蓉園等。
葉培建
1945年出生於江蘇泰興,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
他畢業於浙江大學無線電系,後來獲瑞士納沙泰爾大學科學博士學位。
曾任第一代傳輸型偵察衛星系列總設計師兼總指揮,為第一代長壽命傳輸型對地觀測衛星的研製,做出了系統、創造性的貢獻。
曾任「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平臺首席專家、月球探測衛星技術負責人。
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嫦娥三號首席科學家,嫦娥二號、四號、五號試驗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
馬永生
1961年出生於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沉積學家,石油地質學家,石油與天然氣勘探專家。
他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地質系,獲中國地質大學理學碩士學位。
他為川氣東送工程、中國海相油氣勘探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是海相碳酸鹽巖天然氣勘探理論研究的開拓者,是中國普光氣田、元壩氣田發現的主要貢獻者。
擔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
這些中國科學家,為我國乃至人類做出了重大貢獻,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因而享有這種名揚宇宙、永垂史冊的殊榮。
他們,在群星閃耀的夜空中佔有一席之地。
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難免會油然而生對他們的敬仰和緬懷,並且指引著我們不斷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