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痴」是怎樣形成的?諾獎得主揭秘大腦「GPS」定位機制

2020-10-29 浙江融媒體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字典裡好像永遠沒有「方向」這個詞;

✔️分不清路標,不會看路牌;

✔️只知道前後左右,搞不懂南北東西……

然而,「路痴」或許不是你的錯,而是你大腦中內置的「GPS」不夠靈敏。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師徒三人——英國神經生物學家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e)、挪威生物學家梅-布莉特·莫索爾(May-Britt Moser)和愛德華·莫索爾(Edvard Moser),發現了構建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梳理出大腦內置的「GPS」機制,從而發現了關於「路痴」的科學原理。

諾獎得主揭秘大腦中「GPS」原理

1971年,約翰·奧基夫發現了大腦定位系統的第一個組成部分。他在老鼠大腦裡一個名叫「海馬體」(Hippocampus)的區域發現了一組跟定位有關的神經細胞——位置細胞(Place Cell)。這些細胞通過接收各種外界消息,然後在大腦中繪製「地圖」,從而讓生物記住曾經去過哪些地方,到過哪裡。

△約翰·奧基夫和他發現的位置細胞示意圖

三十多年後,愛德華·莫索爾和梅-布莉特·莫索爾發現了大腦定位系統的另一個關鍵成分——網格細胞。這些網格細胞組成了一個坐標系,允許生物進行精確定位和尋找最優路線。

△梅-布莉特·莫索爾和愛德華·莫索爾

愛德華·莫索爾曾解釋道:「你可以簡單地將這些網格細胞當作大腦中的GPS,跟真正的GPS相比,只是不關心道路周圍的狀況,它們通過你的位置和移動的速度來實現定位。」

△網格細胞示意圖

這樣,網格細胞與位置細胞一起構成了大腦的內在導航系統。

不久之後,研究者在他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現包括人類在內的基本所有哺乳動物腦中都擁有類似的空間定位系統。

「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這種困擾哲學家和科學家幾個世紀的問題也終於有了科學的答案。師徒三人因此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梅-布莉特·莫索爾:要對科研充滿激情

近期,梅-布莉特·莫索爾將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梅-布莉特·莫索爾接受記者採訪

梅-布莉特·莫索爾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在科研中經歷過很多美好的時刻。她認為科研工作像藝術一樣富有創造性,科研中充滿熱情和努力同樣重要。梅-布莉特·莫索爾還建議女性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忘記性別,始終要對科研保持好奇心,才能有所收穫。

值得一提的是,愛德華·莫索爾和梅-布莉特·莫索爾曾經是一對神仙眷侶,也是諾獎歷史上第五對獲獎的夫妻。

雖然後來二人已離婚,但二人均把對方當作好夥伴、好搭檔,對科研的熱情依舊不減。

愛德華·莫索爾和梅-布莉特·莫索爾均在挪威出生,1983年相識,一同就讀挪威奧斯陸大學,都對神經科學和大腦的研究充滿興趣。他們在導師奧基夫指導下,共同研究老鼠海馬體的腦細胞活動。

△愛德華·莫索爾和梅-布莉特·莫索爾合影

1996年,兩人受邀返回挪威,任教於挪威科技大學。他們從一間地下室白手起家,建立起自己的實驗室,隨後獲得歐盟委員會和挪威研究理事會資金支持,在科研上逐步取得多項成果。

(原標題《諾圈微訪談 丨「路痴」是怎樣形成的?諾獎得主揭秘大腦「GPS」定位機制》。編輯王金帥)

相關焦點

  • 「路痴」是怎樣形成的?諾獎得主揭秘大腦中「定位系統」原理
    「路痴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_讀書_澎湃...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
  • 26名諾獎得主月底齊聚上海滴水湖,一起解答這6個宏大問題
    百年諾貝爾獎雖然頒出了無數桂冠,但26名得主出現在同一個論壇,這樣的密度並不多見。10月15日,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聽取了有關滴水湖論壇籌備情況的匯報,該論壇將邀請包括26名諾獎得主在內的37名世界頂尖科學家齊聚滴水湖畔。
  • 發現「腦中GPS」 三科學家共獲諾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暫未確定時間  和平獎  10日17時  經濟學獎  13日19時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約翰·奧基夫、挪威科技大學教授梅·布裡特·莫澤及其丈夫愛德華·莫澤因發現「大腦中的GPS」——組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而獲得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遇見頂尖科學家:諾獎得主告訴你成為「最強大腦」的秘訣
    出席此次論壇的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做客央視新聞特別節目《未來大猜想2020》直播間,在專訪中跟大家分享了今年不一樣的參會體驗,就科學領域的熱點話題發表觀點。疫情之下,科恩伯格可以說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抵達上海。48小時內2次核酸檢測、14天的隔離生活開啟了科恩伯格此次不同尋常的參會經歷。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車載gps定位器,車載gps定位器的作用
    車載gps定位器,對於路痴來說是很有用的。來到一個不是很熟悉的城市,就算不懂東南西北,只要有定位器,就不怕找不到目的地了。那麼我們平常說的指南針和定位器有什麼不一樣的功能呢?今天我們主要來了解車載gps定位器的作用。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諾獎得主獲獎第一反應:感覺似「靈魂出竅」
    諾獎得主獲獎第一反應:感覺似「靈魂出竅」      2013  蘇德霍夫:起初以為獲諾獎只是玩笑  出生時地:1955年,德國哥廷根  現職:史丹福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理學系教授  現年57歲的蘇德霍夫因在30年研究生涯中,一直致力解開「突觸」(Synapse)之謎。
  • 【2014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大腦中的「定位系統」
    人類當中也不乏這樣的認路高手,他們的腦海中似乎嵌入了一張高解析度地圖,怎樣都不會迷失方向。作為一個出門不帶GPS簡直不能活的路痴,我總是非常羨慕這樣的人和動物,難不成他們的大腦當中還內置了一個活體GPS?剛剛揭曉的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恰恰向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如何才能不迷路呢?首先,我們必須知道自己要去的是個怎樣的地方。
  • 粒子物理學界「三劍客」齊聚李政道圖書館 謝耳朵原型也是諾獎得主
    圖說:約翰·伊利奧普洛斯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當物理學家仰望星空時,他們的大腦可以感受世界的規律和混亂。可是物理學家在實驗中觀察到一種特殊而稀有的衰變,這暗示著或許存在新的對稱性,而對具體機制,一時間理論家們眾說紛紜。
  • 日本諾獎得主解讀「它編入了DNA」
    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嘗試從生物學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他認為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對五官的適當刺激以及對不安感消除的基礎上,他甚至認為幸福感或許已經寫入了人類的DNA中。唯有這樣的幸福「獎勵」,人類才得以生存至今。
  • 潮科技|分子編輯、液體陽光、超級大腦……這裡有44位諾獎得主們...
    共有44位諾貝爾獎得主,21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獎、菲爾茲獎等獎項得主,100多位全球優秀青年科學家和中外院士參與。在10月31日舉辦的莫比烏斯論壇上,44位諾貝爾獎得主,21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獎、菲爾茲獎等獎項得主,每人獨立發言3分鐘,或暢想和預判未來20年的科學、宇宙和人類的樣態,或推演人類科技未來圖景,或提出對當下科學研究的建議與意見。
  • 諾貝爾獎得主帶你讀懂神經科學的發展,並告訴你諾獎是怎樣煉成的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埃裡克·坎德爾通過《追尋記憶的痕跡》一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科研工作者理想的一生、一門一流科學的從無到有以及諾獎是怎樣煉成的。坎德爾的職業生涯,恰逢現代科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個時期。
  • 他們的發現或能治好「路痴」
    2005年,挪威科學家莫澤夫婦——梅-布裡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發現了大腦定位系統的另一關鍵組成部分——「網格細胞」。這種神經細胞的興奮能形成坐標系,可以精確定位和尋找路徑。他們隨後的研究還揭示,這些「網格細胞」是如何確定位置並導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