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大腦中的「定位系統」

2020-11-25 果殼網

飛鴿傳書,老馬識途。當還處在原始時代的時候,人類就已經意識到,很多動物都具有出類拔萃的導向能力,縱使萬水千山,無論陰晴雨雪,這些神奇的動物總能知道路在何方。人類當中也不乏這樣的認路高手,他們的腦海中似乎嵌入了一張高解析度地圖,怎樣都不會迷失方向。作為一個出門不帶GPS簡直不能活的路痴,我總是非常羨慕這樣的人和動物,難不成他們的大腦當中還內置了一個活體GPS?剛剛揭曉的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恰恰向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

如何才能不迷路呢?首先,我們必須知道自己要去的是個怎樣的地方。譬如說,我要去北京故宮,我首先得知道那是一個有著紅色宮牆和金色琉璃瓦的巨大宮殿。抽象一些說,我們要通過一系列特徵來確定某一個位置。在我們的大腦中,正存在著這樣一種專門負責記住位置特徵的神經元。本屆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其中一位得主,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e),早在1971年就和同事在大鼠大腦中一個叫做海馬(hippocampus)的腦區裡就發現了這樣一種神經元,他們將其命名為「位置細胞」(place cell)。

約翰·奧基夫。他的團隊在1971年發現了位置細胞。圖片來源:Per Henning/NTNU, wikipedia

當時,他們在大鼠的海馬中植入了一個記錄電極,然後將大鼠放置在一個空曠的房間中自由活動。他們發現,只有當大鼠處在特定的位置上時,特定的位置細胞才會活躍,奧基夫將那些導致特定位置細胞活躍的區域稱為這些位置細胞的發放場(firing field)。大鼠通過各種感官從環境中獲取外界的特徵信息,而位置細胞則能夠和海馬中其它的細胞合作,將那些輸入的特徵信息與過往記錄到的不同位置的特徵信息加以比對。一旦信息能夠匹配上,與那個位置相對應的特定位置細胞就會變得活躍。通過這種方法,我們的大腦能夠將特定的特徵信息與特定的空間位置聯繫起來,形成了空間位置記憶。

右圖中淺灰色區域為大鼠的腦,深灰色代表海馬,橘黃色示意位置細胞所分布的區域。左圖為大鼠在空曠房間中的運動軌跡,其中橙色的點表示當記錄到某一批位置細胞活躍時大鼠所在的位置,淺橙色圓斑表示理論上這些位置細胞的發放場。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在對位置細胞超過30年的研究中,奧基夫的團隊對這類細胞作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和別的記憶一樣,這種空間位置記憶既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遺忘,也可以通過反覆訓練來加強,乃至終身保留。但是這種記憶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擁有一定的可塑性:當環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時,這些記憶也可以根據環境改變作出一定的修正,這解釋了我們為什麼能在周遭環境不斷變化時依然可以準確地記住那些地點。此外,奧基夫還注意到位置細胞還可以分出一些亞類,比如有一類專門對活動邊界——一堵牆或是一道無法跨越的溝壑——敏感的神經元,他們將其命名為邊界細胞(border cell)。

然而,僅僅能夠記住地區的特徵還不足以解釋動物的空間定位能力。如果地圖描述了每一個地方的特徵,卻沒有告訴我們這些地點的相對位置,我們依然無法憑藉這些信息進行導航。為了能夠更好地描述不同地點的位置信息,人們在地圖上引入了「經緯度」的概念,這種不依賴於具體位置特徵的完全均勻的空間坐標系能夠賦予地圖上每一個地點一個獨一無二且方便查找的坐標。

奧基夫發現位置細胞30多年後,一對科學家夫婦,邁-布裡特·莫澤(May-Britt Moser)和她的丈夫愛德華·莫澤(Edvard I. Moser)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動物的大腦當中也存在類似的建立空間坐標系的機制。這些發現使他們與奧基夫共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邁-布裡特·莫澤(左)和丈夫愛德華·莫澤(右)。圖片來源:The Kavli Institute at the NTNU, wikipedia

在此之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動物的空間定位能力完全來自於海馬的記憶,因此對於空間定位機制的研究也一直局限在海馬內部。而莫澤爾夫婦在奧基夫以及該領域另一位大牛理察·莫裡斯(Richard Morris)的實驗室做訪問學者期間,獨闢蹊徑地想到空間定位機制可能還依賴於海馬之外的腦區。他們從投射向海馬的上遊神經元入手,經過多年努力搜索,終於在2005年於海馬以外一個叫做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的腦區裡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神經元,他們將其命名為網格細胞(grid cell)。雖然網格細胞的活躍也和動物所處的位置有關,但是與位置細胞不同,網格細胞的活躍並不依賴於外界輸入的特徵信息,任意一個網格細胞的發放場在空間中均勻分布,並且呈現出一種蜂巢式的六邊形網格狀。

左圖示意當大鼠在空曠房間中運動時,某一個網格細胞的發放場。可以看出這些發放場呈現出均勻的六邊形分布。右圖示意網格細胞在大鼠腦中的相對位置。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網格細胞的這種獨特的活動模式當時在神經科學中可以說聞所未聞,這給與了莫澤夫婦大展拳腳的廣闊空間。他們一鼓作氣,對網格細胞的工作機制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他們發現,早些年發現的另外兩種細胞,即之前提到的邊界細胞以及位於海馬下託(subiculum)的頭部方向細胞(head-direction cell),都與網格細胞具有廣泛的功能聯繫。其中,頭部方向細胞的功能在於分析來自前庭系統的信息以確定頭部朝向的方向。

後來,隨著計算神經科學的發展,科學家逐漸揭示出網格細胞可以整合來自邊界細胞的邊界信息、來自頭部方向細胞的方向信息以及來自視覺和本體感覺的距離信息,並通過一些複雜的算法來確定自己在這個六邊形坐標系中的精確坐標。

有了網格細胞確定的坐標系,有了位置細胞記錄的位置特徵,再加上邊界細胞劃定的邊界,在大腦中繪製地圖所需的基本信息也就完備了。順著這個思路,莫澤夫婦、奧基夫以及該領域的許多其它科學家很快就建立起了一套不同導向細胞之間相互協作的理論模型。

示意來自海馬(橙色)的位置細胞與邊界細胞與來自內嗅皮質(藍色)的網格細胞共同構建了動物大腦中的「認知地圖」。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

不久之後,研究者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基本上所有哺乳動物腦中都發現了類似的空間定位系統,為這套理論的實際運用鋪平了道路。一方面,空間位置記憶作為記憶的一種,被廣泛運用到學習記憶機制的研究中。被各大實驗室廣泛採用的空間恐懼記憶,就是基於這套理論所建立的行為範式,為深入理解學習記憶的機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工具。另一方面,這套理論也被應用於人類身上。一項調查顯示,穿梭於迷宮般的倫敦街道的計程車司機擁有更為發達的海馬,這些結果提示,只要勤加練習,大腦中的GPS也可能變得更加性能卓越。此外,如阿茲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許多疾病會導致患者出現不認識路的症狀,關於定位與導航的研究可以幫助醫生和科學家加深對這些疾病的認識,從而更好地診斷、治療這些病症。

奧基夫和莫澤夫婦的工作為人類理解認知機制,探索神經科學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即使無需動用位置細胞,他們在科學發展中的位置,也必將會被人們所銘記。

今天下午,果殼網將直播2014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獎,並對得獎者的相關研究進行解讀。敬請關注。

(編輯:Calo)

參考資料:

  1. nobelprize.org: Scientific Background: The Brain’s Navigational Place and Grid Cell System
  2. Schmidt-Hieber, C., & Häusser, M. (2013). Cellular mechanisms of spatial navigation in the medial entorhinal cortex. Nature neuroscience, 16(3), 325-331.
  3. 陳筱歪,大腦 VS. 導航儀, 誰能幫我找到方向,科學松鼠會
  4. 資訊小分隊,大腦如何畫地圖,科學松鼠會
  5. Wikipedia:Grid cell
  6. Wikipedia:Place cell
  7. Wikipedia:Boundary cell

文章題圖:nobelprize.org

相關焦點

  • 挪威英國3名科學家獲2014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發現大腦定位系統...
    2014年度諾貝爾獎今天起開始揭曉。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e)、梅-布萊特·莫澤(May Britt Moser,女,或譯作邁·布裡特)和愛德華·莫澤(Edvand Moser,或譯作愛德華·莫索爾)因發現「組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獲得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2020首個諾貝爾獎揭曉!盤點近10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米歇爾·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瑞斯(Charles M. Rice)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共同獲得該獎項。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Moser20142014年的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也很特別,出現了「夫妻檔」。得主為美國科學家約翰-歐基夫(John O'Keefe),以及挪威科學家梅-布萊特-莫索爾(May Britt Moser)、愛德華-莫索爾(Edvand Moser)夫婦,以獎勵他們在「發現了大腦中形成定位系統的細胞」方面所做的貢獻。我們如何知道我們在哪兒?我們如何從一個地方找到另一個地方?
  • 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昨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及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揭示了生命中最基本的適應性過程之一的機制。他們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防治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7日新鮮「出爐」,所謂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百年歷史中,有人過世3天獲殊榮,有人陪跑32載終成空。諾貝爾獎官網在近日的報導中,為我們分享了1901年至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相關事實和趣聞。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關於諾貝爾獎1895年11月27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籤署了他最後的遺囑,將財產中的最大一份給了一系列獎項,即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獎項。
  • 「快訊」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改為線上舉行(附:近十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回顧)
    諾貝爾基金會7月宣布,將於2020年10月5日至12日照常宣布諾貝爾獎各獎項名單,但受疫情影響,12月將不再舉辦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晚宴。近十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回顧2010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被譽為「試管嬰兒之父」的英國科學家Robert G.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新聞—科學網
    ,將他的大部分財產用於獎勵表彰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這就是大家熟知的諾貝爾獎。諾貝爾基金會的章程規定:「如果有兩項研究都被認為應該獲獎,那麼這兩項工作將平分獎金。如果其中一項研究由兩到三人共同完成,那麼獎金將一起授予他們。在任何情況下,獎金得主不得超過三人。」 迄今最年輕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是加拿大生理學家、外科醫師弗雷德裡克·班廷。
  • 解讀2014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你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擁有美英兩國國籍的科學家約翰·奧基夫、挪威科學家梅-布莉特·莫澤和丈夫愛德華·莫澤分享了201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他們獲獎的研究是「發現組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              2014年度諾貝爾獎首個獎項揭曉。
  • 獨家解讀:為什麼今年的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他們?
    北京時間10月5日17:30,2020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為抗擊C型肝炎做出決定性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Rice),三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 諾貝爾獎今起陸續公布,率先公布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獎項。 諾貝爾獎的獎金來自諾貝爾所成立基金的利息或投資收益。隨著諾貝爾基金的收益變化,諾貝爾獎的獎金有所浮動。在這110次頒獎中,39次授予了單個獲獎者,33次由兩人分享,38次由三人共享。
  • ...免疫系統的抗癌「剎車」——解讀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1日電科普:鬆開免疫系統的抗癌「剎車」——解讀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付一鳴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官網上,有幾個黑體大字概括了新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今年的諾獎意義何在?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C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三名科學家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2萬美元)獎金。諾貝爾基金會上月發布公報稱,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的獎金都將增加100萬瑞典克朗。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今年的諾獎意義何在?
    Young由於"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Yoshinori Ohsumi因"發現了自噬機制"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4年John O'Keefe、May-Britt Moser和Edvard I. Moser,因"發現了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3年James E. Rothman,Randy W.
  • 3位科學家分享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三位美英科學家獲獎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C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對於諾貝爾大會來說,挑選諾貝爾獎得主是一項非常激動人心的任務,而每年諾貝爾獎得主的獲獎演講也十分令人難忘。
  • 剛剛,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最具威望的醫學研究獎項之一,其不少研究成果對於普通人來說也都是「如雷貫耳」:青黴素、試管嬰兒、生物鐘……近五年來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如下:2018年,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與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憑藉他們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3分,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今年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獎金將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比以往額外多100萬克朗(約合11萬美元)。最先公布的是諾貝爾獎醫學或生理學獎。今年的新冠疫情讓一些人猜測新冠的治療或者阻止病毒擴散的疫苗可能是潛在贏家。令很多人出乎意料的是,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為抗擊血源性肝炎做出決定性貢獻的三位科學家。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百年獎項,記錄對抗傳染病的「戰鬥...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5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領獎。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也說,在全球化時代,人類的命運是共通的,呼籲全球科研和醫務工作者以開放的態度和合作的精神,投入到傳染病防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