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痴」是怎樣形成的?諾獎得主揭秘大腦中「定位系統」原理

2020-11-25 中國僑網

「路痴」是怎樣形成的?諾獎得主揭秘大腦中「定位系統」原理

2020年11月01日 12:19   來源:央視新聞   

參與互動

2020年11月01日 12:19 來源:中國僑網 作者: 責任編輯:曾小威

相關焦點

  • 「路痴」是怎樣形成的?諾獎得主揭秘大腦「GPS」定位機制
    ,梳理出大腦內置的「GPS」機制,從而發現了關於「路痴」的科學原理。諾獎得主揭秘大腦中「GPS」原理1971年,約翰·奧基夫發現了大腦定位系統的第一個組成部分。他在老鼠大腦裡一個名叫「海馬體」(Hippocampus)的區域發現了一組跟定位有關的神經細胞——位置細胞(Place Cell)。這些細胞通過接收各種外界消息,然後在大腦中繪製「地圖」,從而讓生物記住曾經去過哪些地方,到過哪裡。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其實,各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著作中都有非常好的科普性作品,理論有趣,深入淺出,可以簡單高效地了解經濟學中的前沿知識。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_讀書_澎湃...
    其實,各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著作中都有非常好的科普性作品,理論有趣,深入淺出,可以簡單高效地了解經濟學中的前沿知識。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
  • 26名諾獎得主月底齊聚上海滴水湖,一起解答這6個宏大問題
    百年諾貝爾獎雖然頒出了無數桂冠,但26名得主出現在同一個論壇,這樣的密度並不多見。10月15日,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聽取了有關滴水湖論壇籌備情況的匯報,該論壇將邀請包括26名諾獎得主在內的37名世界頂尖科學家齊聚滴水湖畔。
  • 【2014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大腦中的「定位系統」
    人類當中也不乏這樣的認路高手,他們的腦海中似乎嵌入了一張高解析度地圖,怎樣都不會迷失方向。作為一個出門不帶GPS簡直不能活的路痴,我總是非常羨慕這樣的人和動物,難不成他們的大腦當中還內置了一個活體GPS?剛剛揭曉的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恰恰向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如何才能不迷路呢?首先,我們必須知道自己要去的是個怎樣的地方。
  • 遇見頂尖科學家:諾獎得主告訴你成為「最強大腦」的秘訣
    出席此次論壇的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做客央視新聞特別節目《未來大猜想2020》直播間,在專訪中跟大家分享了今年不一樣的參會體驗,就科學領域的熱點話題發表觀點。疫情之下,科恩伯格可以說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抵達上海。48小時內2次核酸檢測、14天的隔離生活開啟了科恩伯格此次不同尋常的參會經歷。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諾獎雙料得主當選中科院院士:曾讓青蛙在半空中飛行
    這2為諾獎得主分別是安德烈·蓋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  作為石墨烯的發現人之一,值得注意的事,安德烈·海姆諾貝爾獎與搞笑諾貝爾獎雙料得主,他也是至今所有的諾獎得主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過搞笑諾獎和真正諾獎的獲獎者。
  • 為什麼有人天生路痴?ta可能忘了激活身體的「定位系統」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央國家機關職工心理健康諮詢中心主任 祝卓宏為啥有人天生「路痴」2014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或許能解答這個困擾科學家幾個世紀的難題:為什麼有人就像在大腦中裝了活體GPS一樣,無論走到哪裡都認得路,而有人卻是完全不認識路的「路痴」。
  • 發現「腦中GPS」 三科學家共獲諾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暫未確定時間  和平獎  10日17時  經濟學獎  13日19時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約翰·奧基夫、挪威科技大學教授梅·布裡特·莫澤及其丈夫愛德華·莫澤因發現「大腦中的GPS」——組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而獲得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為什麼有人天生路痴?他可能忘了激活身體的定位系統
    2014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或許能解答這個困擾科學家幾個世紀的難題: 為什麼有人就像在大腦中裝了活體GPS一樣,無論走到哪裡都認得路,而有人卻是完全不認識路的「路痴」。 這項研究發現了組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據統計,從1969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算起,歷史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79位得主中,有29人來自芝加哥大學,所佔比例達到37%,超過其他任何一個機構。著作方面,塞勒是2008年暢銷書《助推》(Nudge)的共同作者。這本書嘗試運用行為金融學的原理解決社會重大問題。他的其他著作包括2015年出版的《「錯誤」的行為》,這兩本作品均已有中文版面世。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薩特在晚年解釋自己為何會拒絕諾貝爾獎時說道:「這獎意味著現在你屬於某一個等級。我們把文學變成了一種有等級的實在,在這種文學中你處於這種或那種地位。我拒絕這樣做,所以我拒絕一切榮譽。」
  • 他們的發現或能治好「路痴」
    我們如何在大腦中儲存信息,以便下一次能夠找到相同的路徑?到了陌生的地方,人們如何感知和確認自己所處的空間?這多虧大腦中的一個「定位系統」。    6日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就是這一「定位系統」的最早發現者。他們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特化細胞如何協作並執行更高的認知功能,開啟了人類對記憶、思考等認知過程理解的新篇章。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