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有無生物學基礎?日本諾獎得主解讀「它編入了DNA」

2020-11-02 賽先生

幸福感有沒有生物學基礎?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嘗試從生物學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他認為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對五官的適當刺激以及對不安感消除的基礎上,他甚至認為幸福感或許已經寫入了人類的DNA中。唯有這樣的幸福「獎勵」,人類才得以生存至今。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諾獎得主本庶佑,圖片來自nobelprize.org


撰文 | 本庶佑(日本京都大學教授、諾獎得主)


自古以來,許多賢人和哲人都異口同聲地承認,幸福感是建立在快感基礎上的;但是與此同時,他們又說,基於本能快感的幸福感是低層次的,人必須追求更高層次的、真正的幸福感。


對生物來說,本能的快感與生殖欲、食慾、競爭欲這三種欲望的滿足密切相關。這些欲望又與生命的根本價值——「生存」,有著本質上的聯繫。為了生存下去,生物必須留下後代,必須獲取能量、自主活動,也必須與外敵鬥爭並適應環境。如果生殖行為不能帶來快感,生物就不會熱衷於生育後代;如果好吃的東西不能帶來幸福感,它們就不會拼命進食;如果在競爭中獲勝得不到快感,它們也就不會勇敢地面對困難而生存下去。


2018年,本庶佑和艾利森因腫瘤免疫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如此看來,可以認為在進化過程中,很可能只有那些把「對生存所必需的行為給予快感獎勵」編入了DNA的物種,才能夠生存到今天。


問題是為什麼人們一直都說,這樣的幸福感是非常低層次的,如果停留在這個水平上,就體會不到真正的幸福呢?其中的原因在於一個自古以來人們就知曉的事實:一旦欲望得到滿足,人很快就會厭倦。喝到了美味的葡萄酒,就會想要更好的葡萄酒;得到了權力,就會渴望更大的權力。欲望飽和也有其生物學基礎。


所有的快感都是由感受器接受刺激而獲得的。對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所謂五感的感覺器官來說,如果反覆給予其相同程度的刺激,它們就會變得麻痺。這就是「欲望滿足型幸福感」最終會達到飽和的生物學基礎。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快感被稱為「不安消除型幸福感」。不安感從何而來?恐怕也是被寫入DNA中的。生物感知到前面提到的三種生存要素受到了侵害,就會感到不安。譬如,當生命受到威脅時,生物就會減小留下後代的可能性。許多有毒有害的食物都有奇怪的味道。看到外表高大強壯的動物,人類會本能地感到恐懼,根本不想嘗試與之戰鬥,而是一溜煙地逃跑。此外,就像柏拉圖的寓言所描述的那樣,人會因孤獨而感到不安,這大概是因為人類和很多其他動物都會因群居而感到安心。


既然我們不可能消除這個世界上所有可能引起不安的因素,又該如何獲得安定平靜的心境呢?宗教學家說,這是一種了悟的境界,是經歷過不幸才能獲得的。據說,惡人、因作惡而感到痛苦的人,以及陷入極端困境的人,最為接近心靈安定的了悟境界。但是,沒有遇到過巨大不幸的凡人也不必擔心。通過偉大的藝術作品,尤其是優秀的文學作品,我們也可以充分體會人生的苦惱和他人的痛苦。或許可以認為,宗教的作用就是為人們提供可以消除煩惱和不安的「萬能軟體」。


幸運的是,不安消除型幸福感不會變得麻痺。由此看來,雖然欲望滿足型幸福感和不安消除型幸福感的來源都與生存相關,但它們受到不同的機制調控。


在生物學上,不安的感覺受到怎樣的調控呢?在人的大腦中,信息會從感覺器官傳遞到知覺中樞。看到好吃的東西,人就會產生想吃的條件反射。但是,大腦中有更高一級的高級控制中樞,可以通過控制學習和記憶的反饋來調節行為和感情。經歷過各種悲慘的體驗之後,與那時相比,自己現在所處的狀態就會顯得幸福——高級控制中樞就是這樣提高了神經迴路中不安感的閾值。神經中樞可以控制由感覺器官傳入的感覺的強度,從而影響行為和感情的表現,有多個證據都可以說明這一點。


遺傳性耳聾–視網膜色素變性症候群是一種嚴重的遺傳病,患者出生之後,視覺和聽覺會逐漸變得麻痺。但是據說在完全失去視覺和聽覺之後,患者的嗅覺會變得非常靈敏,甚至可以只憑化妝品的氣味就分辨出對方是誰。


與許多其他動物相比,人類的嗅覺異常遲鈍。但是,從上述疾病患者的情況來看,這可能並不是因為人類嗅覺受體提供的信號太弱,而是因為人類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格外多,所以高級控制中樞在進行信息處理時會專注於處理視覺信息,而沒有充分感知嗅覺信息。但是,當來自視覺和聽覺的信息輸入停止時,嗅覺就會全面解放。另外,所有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認真看書時,你會完全聽不見有人在背後叫你。這同樣不是因為沒有聽覺信息的輸入,而是神經中樞在信息處理階段進行調節的結果。


本文節選自本庶佑創作的經典生命科學普及讀物《生命科學是什麼》,該書在日本已重印24次。本書是在原書基礎上的改訂新版,修訂增加了許多近30年來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成果與重大突破。從孟德爾的豌豆實驗到規模宏大的人類基因組工程,從分子細胞遺傳學基礎知識到諸多前沿熱點話題,本庶佑闡述了生命科學的影響和貢獻,展望生命科學家將會給社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總而言之,從生物學角度來看,要充分品味幸福感,不能僅依賴於欲望滿足型幸福感,而應該將重點轉移到不安消除型幸福感上,通過其閾值調控方式來更好地品味幸福。因此,通往穩定幸福感的最理想道路應該是,首先獲得永久性的安定感,然後加上適當的快感刺激。也就是說,保持輕鬆的心態,再偶爾喝一杯美味的葡萄酒,大概就是最幸福的人生了。

相關焦點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他是第四位兩度諾獎得主,唯一兩獲化學獎的諾獎得主,唯一兩獲諾獎的英國人。他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根據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11月20日證實的消息,桑格是19日在劍橋一家醫院熟睡中去世的。  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前主任科林·布萊克莫爾教授說,桑格發明的兩項技術打開了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大門。
  • 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不得不提到中國的鄰國日本,他們曾在2000年說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獎,到目前為止已經拿了19個了。那麼,單純看在諾獎裡取得的成就,日本有沒有什麼值得借鑑的地方?這裡頭我們從剛才日本井噴式的發展可以看出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它應當是有一群這個群體。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雖然有了莫言和屠呦呦的突破,但是,在諾貝爾獎的基礎科學獎項方面,中國人還未能實現「零突破」。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原標題: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10月初,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大戲上演了。其中備受自然科學界關注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期間陸續揭曉。 生理學或醫學獎 又是日本人,第23位生於日本的諾獎得主! 2016年的第一個諾貝爾獎項,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得這一殊榮,獲獎理由是表彰他在自噬反應(autophagy)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陳科博士,對此進行解讀。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眾諾獎得主和海外院士聚集結構生物學國際大會
    中新網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馬海燕)第二屆核酸與蛋白質化學及結構生物學國際大會今日在清華大學舉行。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和美國國家科學院、歐洲科學院、法蘭西科學院、英國皇家院士在內的20多名世界頂尖生命科學專家同時與會,一時「星光熠熠」。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傑克?
  • 諾獎解讀|黑洞的發現源自好奇心,如今它又在驅使我們走出地球
    原標題:2020年諾獎精彩解讀:黑洞的發現源自好奇心,如今它又在驅使我們走出地球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彭良友教授、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儲祥薔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飛虎教授就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變遷、為何諾獎出乎意料地連續頒給同一領域等話題進行解讀。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諾獎評委會評論稱,塞勒的研究奠定了行為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並為經濟學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分析和實驗工具以理解、預測人類行為。塞勒的發現吸引了大量研究者,他們的共同努力讓行為經濟學成為了當代經濟學研究中的主流領域之一。
  • 愛因斯坦、薛丁格、克裡克……18位諾獎得主的經典文章,都在這本書...
    · 18位諾獎得主的智慧合集 1845年,《科學美國人》創刊。170多年來,164位諾獎得主曾在《科學美國人》上發表文章,向世界傳播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理念。他們的文章,是文明的車輪滾滾向前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痕。 這部文集選取了由18位諾獎得主撰寫的經典文章,其中包含了那些對現代科學影響最為深遠的科學大師。這些閃耀著人類智慧光芒的文字,記錄了人類的文明進程,也映照著科學的前進之路。
  •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本年度諾貝爾自然科學三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日本人榜上無名,給日本列島帶來了一抹失落感。進入新世紀,日本曾掀起「諾貝爾獎熱」,而今年遇「冷」讓日本知識界對科學的「爆發力」有了更多思考。在諾獎設立後的近半個世紀裡,這個國際大獎並沒有光顧日本。上個世紀的近100年裡,日本也只有6人獲獎(自然科學領域,下同)。但在本世紀以來的19年裡,日本就有18人(包括兩名美籍日本人)上榜,被稱為「井噴式獲獎」。而且是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全面開花。
  • 知乎成諾獎第二現場眾領域大咖現身解讀硬核科研
    今年,知乎繼續攜手中國科普博覽舉辦「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普機構,為科學愛好者帶來「諾獎第二現場」,聚焦前沿科學,通俗解讀諾獎,分享科學的樂趣。在獎項公布的第一時間,多位領域專家用通俗的語言,在知乎為廣大網友解讀細胞是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的。 中科院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呂瑞清、知乎id「莫小軒」稱,氧氣可以結合血紅蛋白,為有機體的氧化還原反應提供支持;但過多的氧氣又會造成機體損傷,比如氧自由基能夠破壞很多蛋白質分子,也是人類衰老的元兇。
  • 徐祥臨:中國消除貧困的理論與實踐要勝於諾獎得主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阿比吉特·巴納吉、埃斯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獲獎理由是他們為減輕全球貧困所做的實驗性貢獻。結果公布後,收穫各方普遍讚譽,也引起對脫貧工作的更多廣泛討論。基於此為廣大頭條號網友轉載一篇我本人對諾獎經濟學獎獲獎理論和中國減貧經驗進行比照解讀,以饗讀者。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有光環就有陰影,只是因為光環過於耀眼,於是當諾獎得主在研究方面出差錯的時候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馬成三: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本年度諾貝爾自然科學三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日本人榜上無名,給日本列島帶來了一抹失落感。進入新世紀,日本曾掀起「諾貝爾獎熱」,而今年遇「冷」讓日本知識界對科學的「爆發力」有了更多思考。在諾獎設立後的近半個世紀裡,這個國際大獎並沒有光顧日本。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專家談諾獎:化學獎為什麼頒給了生物學工具「基因編輯」
    基因編輯技術從 2012 年發展至今,短短幾年就拿到了諾獎,速度非常快。但這也不意外,這一直都是諾獎預測裡的熱門。CRISPR 是一個普適性很高的實驗和治療工具,可以和 PCR 媲美。可以說,這個技術徹底改變了整個生物學,促進了各個學科的發展;它作為一個切割 DNA 的基礎工具,讓研究者可以對任何感興趣的基因進行編輯。
  •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2017-10-12 14:38:22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提問:你當時作為一個中國學生去國外求學,有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