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ture封面重磅:社交網絡影響集體決策,或改變選舉結果!
來源:新智元
9月5日,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休斯頓大學、MIT等高校的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榮登《Nature》封面。研究表明,社交網絡中的某些結構可能會影響到一方的投票結果,即使雙方都有相同的規模且每個參與者都有相同的影響,這種現象他們稱之為「information gerrymandering」。
2,抗壓神藥!Nestler研究組發現壓力抗性關鍵基因
來源:和元上海

8月19日,《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在線刊登了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Eric J. Nestler研究組的最新重要工作,他們發現PFC腦區中Zfp189為壓力抗性的關鍵驅動基因,CREB為Zfp189基因網絡的重要調節因子。這項研究揭示了Zfp189與CREB在壓力抗性基因網絡中的核心作用,極大提高了人們在抑鬱情緒領域中的認知。
3,大腦通過統計推理表徵「自我」
來源: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9月3日,《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對自我身體表徵的統計推理》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王立平研究組完成,博士後方文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自主設計搭建的虛擬實境呈現系統,在人類和獼猴被試上建立身體幻覺行為學範式,並首次在獼猴上對其身體「擁有感」 (ownership) 進行定量行為學測量和計算建模。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通過電生理記錄的方式,發現了獼猴大腦前運動皮層的群體神經元以貝葉斯因果推斷的方式對身體擁有感進行編碼。
4,你的遺傳背景如何塑造了你的「與眾不同」
來源:生物通
在遺傳背景下,任何兩個人的基因組都有無數的細微差異,這些差異以科學家尚不完全清楚的方式影響著基因功能。多倫多大學細胞和生物分子研究中心的研究員Brenda Andrews和Charles Boone教授領導的一項研究致力於緩緩揭開遺傳背景如何影響同一物種成員之間的差異。他們的最新發現發表在《PNAS》雜誌上。
5,英少年吃垃圾食品吃成「法定盲人」
來源:煎蛋
根據一個新的病例報告,一名少年數年來只吃炸薯條、薯片和其他的垃圾食品,由於常年不良的飲食,他的眼睛逐漸瞎了。這個病例凸顯了關於不良飲食的一個可能少有人知的事實:除了和肥胖、心臟病以及癌症掛鈎之外,它們「也能對神經系統造成永久損傷,尤其是視力,」9月2日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雜誌上的報告指出。
註:腦科學日報由 Brainnews團隊 編輯整理,內容版權歸屬每一篇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