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彙編:多孔微電極陣列聯合光遺傳學在神經科學領域中的應用

2020-07-08 brainnews

多孔微電極陣列應用案例分享第二期


光遺傳學開闢了一個新的讓人激動的研究領域,使研究者可以在高時空解析度下隨心所欲地控制某些特異類型的細胞。小編這期匯總了全球研究人員利用Maestro multiwell-MEA(多孔微電極陣列)系統配合光遺傳刺激(Lumos)系統進行相關研究的四個案例,幫助大家了解光遺傳學與MEA之間可以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案例介紹

自主神經系統:hiPSC衍生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元協調控制心率

來源: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細胞與分子生物技術研究部,2020, Scientific Reports


論文彙編:多孔微電極陣列聯合光遺傳學在神經科學領域中的應用

自主神經系統(ANS)通過去甲腎上腺素能交感神經的興奮作用和膽鹼能副交感神經信號的抑制作用來調節組織的動態平衡和重塑。儘管有許多關於從人多能幹細胞(hPSCs)誘導交感樣神經元的報導,但還沒有一種誘導方法能有效地從hPSCs分化出膽鹼能副交樣感神經元。本文研究者將傳統的神經細胞誘導方法從2步修改為4步誘導出自主神經系統神經元,誘導至36天時,在含有微型隧道的培養板上,可觀察到神經元軸突的分化。在誘導52天後,給予表達ChR2的神經元藍光刺激,跟隨光刺激的時程,在Maestro MEA系統上會檢測到相應時程的神經元放電,證明新方法誘導的神經元已經分化成為具有功能的ANS神經元。


論文彙編:多孔微電極陣列聯合光遺傳學在神經科學領域中的應用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高細胞密度和低神經營養因子可誘導ANS祖細胞分化成為交感樣神經元,相反條件下可以誘導出副交感樣神經元。為了檢驗這兩種ANS神經元是否能對心肌細胞進行精確調控,研究者先將hiPSC來源的心肌細胞種植在Cytoview MEA 6孔板中,再將誘導至13天的交感樣和副交感樣神經元分別與心肌細胞進行共同培養。用藍光或尼古丁刺激表達ChR2的交感樣神經細胞時,心肌搏動頻率顯著增加;而使用尼古丁刺激副交感樣神經細胞時,搏動頻率明顯降低。單獨培養的心肌細胞使用尼古丁刺激時,只有微弱的變化。至此,研究者建立了一種從hPSCs中高度選擇性地誘導交感樣和副交感樣神經元的方法,促進了人ANS神經的建模和研究。


脊髓損傷:利用光遺傳學構建斑馬魚脊髓損傷模型

來源:美國史丹福大學,2017, SfN poster


論文彙編:多孔微電極陣列聯合光遺傳學在神經科學領域中的應用

複雜的脊椎動物神經元的丟失往往伴隨著永久性的功能障礙,所以細胞消融成為潛在的建立脊髓損傷模型的有效方法。現有的人工手刺法,具有極大的限制性——會引入外來損傷,並且重複性差、死亡率高。而光遺傳技術則可以更精確地控制特定細胞消融,模擬脊髓損傷。研究者將光敏感蛋白表達在斑馬魚的外周神經細胞內,使用藍光刺激誘導細胞消融後,在Maestro MEA系統中檢測神經元放電狀態。與傳統人工方法比較,兩種方法中網絡簇放電頻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平均放電頻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這表明了利用光遺傳技術可以成功地建立脊髓損傷模型。該研究為神經元環路的連通性與脊髓損傷病理學的探索提供了一種新的強有力的檢測方法。


用光控制收縮:在培養板上控制有功能的人類神經-肌肉接點

來源: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020,bioRxiv

論文彙編:多孔微電極陣列聯合光遺傳學在神經科學領域中的應用


研究者使用ALS病人來源的iPSC分化成的骨骼肌細胞和運動神經元,建立了神經肌肉接頭體外細胞模型。為了精確控制該細胞模型,他還將ChR2基因轉入運動神經元內表達,使用Lumos對樣本進行藍光刺激,並利用MEA系統記錄所得的電信號。

該結果顯示,藍光刺激可使神經元產生同步放電,說明使用光遺傳學手段對神經肌肉接頭進行精確控制是可行的。研究者分別使用神經-肌肉接頭拮抗劑和特殊的多層共培養方法,均可確定記錄到的電活動是由神經肌肉接頭產生的,而非運動神經元所產生。最後,他將這種模型用於篩選能改善神經肌肉聯接功能的潛在治療藥物。綜上所述,該體外細胞模型的建立,為包括ALS在內的神經肌肉疾病的研究和治療開闢了新方向。


神經毒理:藥物促癲癇風險評估的神經毒理和藥理研究

來源: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


論文彙編:多孔微電極陣列聯合光遺傳學在神經科學領域中的應用

在體外功能性神經毒理和藥物安全評估方面,嚙齒類動物原代神經元和iPSC衍生神經元已經得到廣泛運用。但是在開展神經網絡自發電活動測試時,相同樣本的不同復孔間或者不同來源的細胞間的定量結果可能會有差別,有些促癲癇物質對神經網絡的自發放電的影響沒有被很好地體現出來。相比之下,誘發實驗使用可控刺激來獲得受控結果,有助於解決孔間一致性問題並加快實驗進展。另外,網絡活動的頻率和強度這兩個方面往往是關聯的。而使用光遺傳刺激就能夠通過控制頻率這個變量來將強度變量獨立出來。

因此,研究者設計了成對刺激實驗,獲得新的誘發檢測參數,可用於癲癇風險評估相關的神經毒理和藥理研究。最後,研究者還嘗試設計某種刺激模式來對應生物學研究中的某個目標,例如使用高頻刺激來模擬癲癇發作時的神經活動。這一應用凸顯了光遺傳刺激的意義。它在精準控制設計上的靈活性,為開展神經元功能及其機理研究等實驗提供了便利。

相關焦點

  • 【文獻彙編】多孔微電極陣列在腦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聚焦癲癇
    今天,小編為您精選了利用Maestro multiwell-MEA(多孔微電極陣列)進行癲癇疾病及致癲癇風險評估相關的四個案例,幫助大家了解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這和在血清中含Drebrin抗體的病人身上檢測到的部分腦結構興奮性增強並導致癲癇病症的情況是相呼應的。由於抗Drebrin自身抗體會導致人體的一系列慢性綜合症,例如復發性癲癇、神經精神病學障礙、大腦邊緣系統(有時還包括皮層)等炎症反應,因此免疫抑制療法在這些精神疾病的治療領域將大有用武之地。
  • 成果彙編|利用高通量微電極陣列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
    高通量微電極陣列應用案例分享第四期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以神經元退行性病變導致個體行為異常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系統疾病,其中兩個典型代表是阿爾茨海默綜合症(AD) 和帕金森病 (PD)。
  •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學術年會
    在為期兩天的學術年會中,神經科學領域知名學者在報告中展示了多項最新研究成果,引發了與會者的熱烈討論。本次培訓班的主要培訓內容有「光遺傳技術原理及其應用」「光感基因病毒技術的原理及其應用」「在體膜片鉗技術」「在體電生理與成像新技術」和「自由活動神經元超微成像技術」等理論課程,以及「光電極陣列技術和在體電信號檢測技術」「在體光遺傳神經界面技術」「光遺傳腦片電生理技術」和「光遺傳學調控下的行為學研究」等實踐教學。
  • 光遺傳學先驅榮獲2020年度「邵逸夫獎」!
    米森伯克是光遺傳學領域的先驅,他第一個通過遺傳學方法在神經細胞中表達光敏感蛋白,用光照人為地引發神經電活動,實現了遠程人工控制神經活動。米森伯克最初從事細胞中蛋白質的分選工作,但是很快他的注意力就轉向為闡明生物學問題開發新生物學工具。
  • 香港科技大學成功研製基於納米線陣列視網膜的球形仿生人眼
    「這項工作的核心突破點是以納米線仿生人眼視杆細胞,然後把高密度納米線陣列組裝在半球形的多孔透明絕緣模板來仿生人類視網膜。」 論文通訊作者範智勇教授表示,「我們使用了離子液體模仿人眼中的玻璃體,還開發了不同的背接觸電極技術,最終構成與人眼結構極為相似的視覺系統。」
  • 基於PμSL 微尺度3D列印的三維微柱陣列電極_資訊中心_儀器信息網
    此類晶片中核心組件是微電極,其檢測性能尤為關鍵。傳統的微電極主要是二維或平面式的結構,如環狀、帶狀、平板式。另一方面,具有三維結構的微電極因其更大的反應面積和優異的檢測靈敏度已獲得越來越多研究學者的關注。微尺度3D列印技術的出現,使得三維微柱陣列電極的實現變得更加便捷、快速、高效。
  • 梅雅博論第53期:探索生命科學奧秘——走進神奇的光遺傳學研究領域
    光遺傳學是最近十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前沿學科。光與遺傳第一次親密接觸是由於綠光的發現。科學家從水母體內發現了一種會發綠光的蛋白質——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這種蛋白會因其特殊結構而發光,因此科學家們將這種蛋白負載在其他的功能蛋白上,利用其發光特性實現了蛋白轉變過程的可視化,也就此打開了光遺傳技術的大門。
  • 學霸開掛之路:新晉沃倫·阿爾珀特獎得主博伊登怎樣開創光遺傳學
    本年度獲獎的四位科學家均為光遺傳學領域的先驅,博伊登(Edward Boyden)即是得主之一。本文講述了博伊登是怎樣為大腦裝上「眼睛」,創建了「光遺傳學」這一學科的。直到2003年10月,博伊登再一次查閱文獻,期望從中找到靈感,卻意外發現納格爾不久前發表的藻類光受體論文,他經過全面分析,決定重回光控策略,不過這次不再用細菌光受體,而改為藻類光受體。 2004年2月,博伊登將自己的想法告訴迪賽羅斯,並建議儘快與納格爾合作;3月,雙方達成合作協議,納格爾提供藻類光受體質粒。
  • ...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發布會暨「民間文藝田野調查的...
    12月25日,《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彙編》發布會暨「民間文藝田野調查的歷史與方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田野調查」指所有實地參與現場的調查研究工作,在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民間文藝學等學科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對於中國民俗學界和民間文藝界來說,正是在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中,以勞裡·航科為代表的「芬蘭學派」第一次將當時最為先進的田野調查方法帶到了中國,對中國相關學科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如當時已經啟動的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編纂便是借鑑了此次考察活動的方法與思路。
  • 在神經科學領域中最為緊迫的問題是什麼?| 對話科學家
    在神經科學領域,幾乎每個人都承認有必要進行神經系統和精神障礙的研究。但是這類疾病是否反映了大腦中單個位點的功能障礙?如果真的如此,修復某個部位就能神奇地消滅強迫症或精神分裂症嗎?不幸的是,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全腦系統和子系統的故障往往是潛在的問題,而我們對哪些系統出了故障、它們在特定時間的「狀態」如何,以及在健康和受損的大腦中如何發生狀態轉換,都知之甚少。
  • 光遺傳學之父Nature發表重要成果
    史丹福大學生物工程學、精神病學及行為科學教授、光遺傳學之父Karl Deisseroth博士是這篇論文的資深作者。研究生Kelly Zalocusky是論文的主要作者。2005年, Deisseroth開發了光遺傳學技術,他在細菌視蛋白的幫助下用光控制了大腦細胞的開/關。
  • 光遺傳學和秀麗隱杆線蟲
    近年來,光遺傳學在神經學及相關疾病的領域應用相當的火熱,同時秀麗隱杆線蟲也是研究神經元的很好的模式動物,先簡單介紹這兩個科學概念。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是近幾年正在迅速發展的一項整合了光學、軟體控制、基因操作技術、電生理等多學科交叉的生物工程技術。
  • 《紐約客》萬字長文,講述光遺傳學之父探秘大腦的傳奇故事
    他在科學界名聲鵲起的原因,首先是因為他發展了光遺傳學(Optogenetics),該技術可以向單個特定的腦細胞賦予光敏感性,然後通過光纖施加閃光來激活這些細胞。光遺傳學向科學家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洞悉大腦的運轉——它不僅能夠觀察實驗動物腦中精細的神經迴路,還可以直接操縱特定細胞來控制行為。作為神經科學家中少有的實踐精神病學家,Deisseroth把精神疾病作為他光遺傳學研究的主要方向。
  • 固體所多孔陽極氧化鋁薄膜顏色的精確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所趙相龍博士在導師孟國文研究員和等離子體所黃青研究員的共同指導下,在碳管與多孔氧化鋁組成的複合薄膜(表示為碳管@多孔氧化鋁)顏色的調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實現了對碳管@多孔氧化鋁複合薄膜的顏色的精細調控。該成果將在防偽領域有應用前景。
  • Nature:2010年度研究方法—光遺傳學
    12月23日出版的新一期《自然》雜誌推出2010年年度回顧專刊,其中以特別專題的形式報導了由其子刊《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評選出的2010年度研究方法——光遺傳學(optogenetics)。
  • 光遺傳操控末梢神經:解密人體「炎症」之謎
    Fig. 1a自光遺傳學的誕生開始,這項技術就立即成為了神經科學家們追捧的新寵兒並引發了神經科學研究方式的巨大變革。光遺傳學在時空解析度和細胞類型特異性等特點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克服了神經科學研究中曾經所擁有的細胞操控特異性差或難以實時精準操控生物體活動等諸多缺點。
  • 可操控植物基因表達的光遺傳學工具問世
    Zurbriggen研究組開發了可用於植物基因表達操控的光遺傳學工具。相關論文於2020年6月2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方法學》雜誌上。據研究人員介紹,光遺傳學是用光控制細胞過程的遺傳方法。但是,光遺傳學在植物研究方面滯後,因為生長所需的環境光會導致系統激活。研究人員通過開發植物可用的光開關元件(PULSE)解決了這個問題,PULSE是一種在環境光下可逆地控制植物中基因表達的光遺傳學工具。
  • 多孔碳酸鈣都有哪些高端應用領域?
    正是因為多孔材料具備了這些特性,使得它們在許多工業領域有廣泛應用。多孔碳酸鈣是一種無毒且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而且降解速率適宜,使得該材料能夠在藥物、電子、陶瓷等諸多領域得以廣泛利用。    1、藥物載體    藥物載體是靶向給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一些重大疾病治療方面(如癌症、高血糖等)顯得特別受關注。
  • 「乾貨」超高功率LED光源+光遺傳學等技術,會產生什麼火花?
    通過收集參考材料的光譜,可以將這些參考光譜與高光譜圖像相關聯,以確定圖像中感興趣的特定材料。這構成了該技術的基礎及其主要優勢:能夠同時對不同的、異質的樣品進行成像,並識別存在的材料。HSI目前主要的應用領域包括:農業和食品安全領域,臨床和科研檢測,化學成像,礦物質檢測,環境檢測,天文學等多個領域。
  • 「乾貨」超高功率LED光源+光遺傳學等技術,會產生什麼火花?
    Prizmatix主要使用高NA值的POF光纖或者液態光波導,實現很高的轉換效率。3,LED光源在新興技術上的應用我們一起分享幾個利用超高功率LED光源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案例。應用1. 電壓敏感染料成像2. 高光譜成像3. 光遺傳學和斑馬魚4. 培養箱內的光刺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