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2期】廈門大學陳忠教授團隊3D列印射頻探頭開發磁共振應用

2020-11-30 騰訊網

廈門大學陳忠教授團隊3D列印射頻探頭開發磁共振應用

近日,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福建省等離子體與磁共振重點實驗室陳忠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3D-printed integrative probeheads for magnetic resonan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高精度3D列印和液態金屬灌注技術製備出包含有射頻線圈和定製化樣品管道結構在內的一體化磁共振射頻探頭前端,克服了傳統磁共振三維微型線圈成型困難、與樣品腔匹配程度差等問題,提高了探頭的信噪比,為定製化的磁共振檢測提供了新思路。

圖1. 3D列印製造的精確加工一體化磁共振探頭前端

射頻探頭前端作為核磁共振設備的核心部件之一,極大程度的決定著系統實驗性能的優劣。探頭前端通常由射頻線圈、射頻電路及樣品檢測管道等部分組成。現有的射頻線圈製作技術主要是通過手工或機械手段按照所需的線圈形狀進行繞制。但是,當線圈結構較為複雜、不規則,或體積尺寸較小時,常規繞制方法便難以滿足結構設計和製造的精度需求,因此造成線圈性能的劣化,增大檢測區域的射頻場不均勻性,對核磁共振檢測產生負面影響。同時,針對不同樣品的定製化檢測區結構與射頻線圈之間的匹配也存在一定困難。針對上述問題,陳忠教授研究團隊設計搭建了一種結合高精度3D列印和液態金屬灌注技術的一體化新型磁共振探頭前端,有效地提高了微型線圈的加工精度,拓展了定製化磁共振檢測的應用領域,具有很好的產業化應用價值(發明專利公開號 : CN111257363A )。

圖2. 3D列印一體化連續流分離檢測磁共振探頭

本研究中,利用3D列印熔融沉積製造或光敏樹脂選擇性固化技術精確加工出一體化磁共振探頭前端,使用常溫液態金屬填充線圈模型管路形成射頻線圈,搭建出穩定的一體化磁共振射頻探頭。列印材料和液態金屬種類均經過系統性的優選和優化,提升了常規材料的電磁特性,保證了探頭的基本性能。

課題組又進一步開發了3D列印的定製化原位電化學-核磁共振聯用探頭通過相互分離的電極腔設計,更簡便的實現了電化學反應的實時原位監測;3D列印的連續流體分離探頭則利用內部包含的顆粒吸附腔和離子分離管道,對化學反應的順磁性產物進行了有效的連續流過濾分流,克服了磁性產物對磁共振實驗的破壞性影響,實現了複雜反應的原位產物監控。

此外,該技術還被用於設計加工適用於小體積樣品的定製化磁共振成像探頭。成像線圈根據待測樣品結構尺寸,與樣品腔進行一體化設計,二者緊密貼合,提高了線圈的填充因子,可得到更高信噪比的成像結果。因此,3D列印與液態金屬灌注技術相結合,能夠實現複雜結構三維線圈的微米級精度設計和加工,快速構建包含有定製化樣品管道的多尺寸一體化核磁共振探頭前端。整體設計靈活,可更加有效的滿足核磁實驗需求。

該工作由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陳忠教授、遊學秋副研究員和孫惠軍高級工程師共同指導完成,博士研究生謝君堯為論文第一作者。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黃玉清高級工程師、王忻昌副教授、倪祖榮助理教授、碩士研究生張德超,化學化工學院楊朝勇教授、博士研究生李星銳,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陳宏教授為合作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

來源:廈門大學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陳忠教授團隊3D列印射頻探頭開發磁共振應用
    來源:廈門大學近日,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福建省等離子體與磁共振重點實驗室陳忠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3D-printed integrative probehead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 研究人員通過3D列印射頻探頭開發磁共振應用
    廈門大學的研究人員擁有3D列印的射頻(RF)探頭,能夠執行常規和非常規的磁共振(MR)實驗。MR技術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地質調查和臨床診斷(例如MRI掃描)中。RF探頭是MR系統的核心組件,通常用於執行電化學分析,原位反應監測和MR成像。
  • 【會議】第六屆全國低場核磁共振技術與應用研討會在杭州舉行
    廈門大學陳忠教授在其報告中指出,「可攜式NMR譜儀得到廣泛應用也同樣面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如永磁體的磁場不高,空間不均勻性大,磁場的溫漂較大;獲取信號的解析度和靈敏度還不夠高等,這兩點也是未來技術上需要重點突破的方向。」
  • 卡內基梅隆大學開發在10秒內識別冠狀病毒的3D列印傳感器
    中國3D列印網9月29日訊,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的研究人員3D列印了一個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大約10秒內識別Covid-19抗體。CMU機械工程副教授Rahul Panat領導了開發3D列印傳感器的團隊
  • 陳群教授:磁共振研究與應用方興未艾—新聞—科學網
    8月16日-21日,第19屆國際磁共振大會在中國上海舉行。本次會議是該大會首次在中國大陸召開,吸引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近 700位科學家參會,其中包括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員Ad Bax,麻省理工學院的Robert Griffin,杜克大學的Warren Warren,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劍橋大學教授Clare Grey等一大批知名學者。
  • 巴西聖保羅大學開發用於3D列印食品的水凝膠
    近日,巴西聖保羅大學路易斯·德·奎羅斯學院(ESALQ-USP)研究人員與合作者,開發了以變性澱粉為基礎的水凝膠,用作3D列印食品的「墨水」。研究人員生產的第一批凝膠是以木薯澱粉為基礎的。在之前的一個項目中,他們開發了用臭氧修改澱粉結構和性質的方法,他們通過對氧氣進行放電產生臭氧,將氣體與水和木薯澱粉混合液放在一個容器中使之冒泡,然後除去水分使混合物變幹,結果就產生了變性澱粉。
  • 杭州一大學教授3D列印出活性人體腎臟
    記者昨日追訪,國內某媒體官方微博所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已經列印出首個活性人體腎臟,實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徐銘恩團隊的研究成果。專家認為,列印可移植的人體器官可能還要等上15年。  媒體官博信息張冠李戴  19日,國內某媒體官方微博說:「最近,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徐明根已經使用一臺3D印表機成功列印出首個活性人體腎臟。」  昨晚,這條微博被轉發、評論470多次。
  • 哥本哈根大學開發新的生物3D列印方法監測複雜的組織結構
    中國3D列印網10月3日訊,由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MichaelKühl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生物3D列印方法,用於監測複雜的組織結構。Kühl教授與德勒斯登技術大學(骨轉移,關節和軟組織研究中心)的德國同事一起,將氧敏感納米粒子用於凝膠材料,可用於複雜,生物膜和組織樣結構的3D列印。活細胞以及內置化學傳感器。這項工作剛剛發表在最新的材料科學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在眾多生物3D列印大腕中,獲獎的劉易斯實驗室在哈佛大學一直在推進腎3D列印。該實驗室的名字來自研究小組的負責人詹妮弗·劉易斯教授。根據其網站,該實驗室可對軟功能材料進行3D列印,用於微血管結構的細胞培養和組織工程以及其他應用。2016年,劉易斯(Lewis)的實驗室發表了一篇論文,展示了3D列印如何用於構建近端腎小管的近端小管。腎負責從我們的血液中過濾和吸收營養,因此在人類腎臟中有數以百萬計的腎結構。
  • 第13期小班:多模態磁共振數據分析手把手培訓班(零基礎)
    第13期小班:多模態磁共振數據分析手把手培訓班(零基礎)2021.02.02-2021.02.07(周二~周日)主辦單位:杭州腦海科技有限公司協辦單位:杭州師範大學心理科學研究院02月02日周二賈熙澤臧玉峰張韜黃國峰上午課程總論及概述課程總論以及重要概念介紹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概述及其在認知與腦疾病的應用前景下午基礎概念及數據整理功能磁共振軟體安裝手把手數據整理以及歸類數據格式轉換及注意事項基礎概念介紹及解析晚上編程入門MATLAB編程入門
  • 馬裡蘭大學為碳纖維3D列印開發的了新一代3D印表機噴嘴
    在研究者馬裡蘭大學(UMD)現已研發致力於解決3D列印纖維複合材料的特定形式的形狀變化的3D印表機噴頭。噴嘴能夠可以能夠更改諸如此類碳纖維的材料中的短纖維的取向的形式變形,便於改進諸如此類強度或導電性的特性。
  • 奧地利開發3D列印超磁體用於清潔能源設備
    來自奧地利格拉茨工業大學,維也納大學和FAU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FAU)的研究人員將3D列印釹(NdFeB)超級磁鐵用於清潔能源設備。釹鐵硼是一種與鐵和硼一起使用的稀土金屬元素,可產生堅固的永磁體。3D列印的微型超級磁體 圖片TU Graz。據3D列印超級磁鐵的研究人員稱,釹鐵硼磁鐵用於計算機和智慧型手機組件中,但尚未在其他應用中實現,包括電制動器,電磁開關和某些電動機系統。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此外,3d列印技術的進步使得針對患者的可植入結構的設計更具可擴展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在醫院現場生產。因此,組裝這些複雜的組織不再需要專門的設備,這反過來減少了與種植生產有關的準備時間。 然而,一個理想的支持系統的開發已經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這也是為什麼該技術在醫院環境中沒有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
  • 第10期小班:多模態磁共振數據分析手把手培訓班(零基礎)
    第10期小班:多模態磁共振數據分析手把手培訓班(零基礎)2020.12.15-2020.12.20(周二~周日)主辦單位:杭州腦海科技有限公司期結構數據分析小班:11月24日-11月29日,第9期小班:DTI、DKI、TBSS、基於白質纖維的網絡構建以及VBM等(點擊此處查看詳情)      經過近2年的研發,我們對課程進行了再一次重要升級,重新設置安排了課程體系,儘可能讓學員在6天內可以掌握更多的內容。
  • 從廈門質譜推出MALDI-TOF看國產質譜研發——訪廈門大學何堅教授
    國內研發團隊在近幾年也非常關注MALDI-TOF技術的開發。   廈門大學機電系(原科學儀器工程系)教授、廈門質譜公司總經理、microTyper MALDI-TOF研發總工程師何堅專注質譜研發20餘年,他在2012年創建了廈門質譜公司。
  • 【第1986期】西工大研究團隊活性生物陶瓷仿生骨3D列印技術取得...
    西工大研究團隊活性生物陶瓷仿生骨3D列印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汪焰恩教授團隊活性生物陶瓷仿生骨3D列印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團隊研製的3D列印活性仿生骨可以做到與自然骨成份、結構、力學性能高度一致。
  • 3D列印材料新突破:乳膠3D列印
    要實現科學工程的突破,需要大量的工作和研究,更需要專業團隊技術攻關。 近日,據白令三維了解,來自高分子創新研究所、科學院和工程學院的維吉尼亞理工學院跨學科團隊共同提出了一種新的乳膠3D列印方法,並獲得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也與米其林北美合作開展這個項目。
  • 盤點3D印表機型的各種應用分類
    打開APP 盤點3D印表機型的各種應用分類 撒羅滿3d列印 發表於 2020-03-20 16:28:05 (文章來源:撒羅滿3d列印) 3D列印技術可以運用生活中的許多領域,這一期,撒羅滿將帶您走進3D列印技術類型的具體分享,同時為您展示印表機類型的列印方式,帶您更全面的了解3D列印領域。
  • 我國科學家開發了3D列印的載藥神經康復繃帶
    來自我國四川大學和廈門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3D列印的自粘繃帶,能夠提供神經修復藥物。 該團隊製造的紗布包括兩個點擊激活的水凝膠層和一個內部區域,可以裝載再生藥物。我國科學家開發的3D列印繃帶被證明能夠存儲和釋放增強細胞的藥物有效載荷。
  • 廈門大學羅正錢教授團隊將超快光纖雷射器推向可見光波段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近日,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羅正錢教授課題組在可見光超快光纖雷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owards visible-wavelength passively mode-lock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