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藥物所「天然藥物活性物質與功能」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琰/蔣建東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Theranostics在線發表了 「Gut-brain axis metabolic pathway regulates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of albiflorin」論文,首次闡明了天然藥物經腸道菌轉化的代謝產物通過「腸-腦」軸通路而改善抑鬱症的分子機制,是口服難吸收藥物改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抑鬱症)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和進展,在基於腸道菌的分子藥理學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芍藥內酯苷是我國傳統中藥逍遙丸(散)抗抑鬱的主要成分之一,而芍藥內酯苷藥代動力學性質差,大鼠血藥濃度很低,腦中幾乎檢測不到藥物。該研究發現了新的腸-腦「對話」通路,即腸道菌的羧酸酯酶轉化了芍藥內酯苷生成代謝產物-內源性苯甲酸是藥物發揮抗抑鬱療效的分子機制;同時,腸道菌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診斷與藥物治療中,可能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No.2016-I2M-3-011),NSFC(No.81573493)和北京市藥物代謝重點實驗室(Z141102004414062)資助了該研究。趙朕雄、符潔、馬殊榮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歐納爾公司張作光先生和美國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車鎮濤教授也參加了該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