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藥物所王琰/蔣建東團隊研究「腸-腦」軸通路揭示芍藥成分抗抑鬱機制

2021-02-23 醫藥學人

2018年12月2日,藥物所「天然藥物活性物質與功能」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琰/蔣建東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Theranostics在線發表了 「Gut-brain axis metabolic pathway regulates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of albiflorin」論文,首次闡明了天然藥物經腸道菌轉化的代謝產物通過「腸-腦」軸通路而改善抑鬱症的分子機制,是口服難吸收藥物改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抑鬱症)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和進展,在基於腸道菌的分子藥理學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芍藥內酯苷是我國傳統中藥逍遙丸(散)抗抑鬱的主要成分之一,而芍藥內酯苷藥代動力學性質差,大鼠血藥濃度很低,腦中幾乎檢測不到藥物。該研究發現了新的腸-腦「對話」通路,即腸道菌的羧酸酯酶轉化了芍藥內酯苷生成代謝產物-內源性苯甲酸是藥物發揮抗抑鬱療效的分子機制;同時,腸道菌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診斷與藥物治療中,可能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No.2016-I2M-3-011),NSFC(No.81573493)和北京市藥物代謝重點實驗室(Z141102004414062)資助了該研究。趙朕雄、符潔、馬殊榮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歐納爾公司張作光先生和美國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車鎮濤教授也參加了該項研究。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
    研究揭示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28:18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Nahum Sonenberg和Argel Aguilar-Valles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2017 北京藥物代謝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開幕式由大會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物代謝室主任李燕主持,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所長蔣建東致歡迎詞、中國藥理學會藥物代謝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曉東致賀辭。>  劉昌孝講藥物代謝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藥物在體內轉運代謝的規律,並且介紹了目前藥代動力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問題。
  • 最新研究成果:miRNA-32-5p為高效抗抑鬱藥物研究提供新思路
    近日,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代謝疾病研究所所長、教授劉江華帶領以教授祖旭宇、助理研究員鍾小林、副教授趙衡、曹文宇為核心的團隊在神經內分泌領域知名醫學期刊《腦,行為和免疫》(Brain,Behavior and Immunity,IF=6.17)上發表《miRNA-32-5p敲除可通過抑制星形膠質細胞的激活從而緩解脂多糖誘導的小鼠抑鬱樣行為》(MicroRNA
  • 胡海嵐團隊抑鬱症研究的重大突破——仇子龍特評
    這一系列研究從分子、細胞到神經環路的尺度,揭示了抑鬱症和新型抗抑鬱藥物的機制,推進了人類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知,並為開發新型的快速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友情提示:文末評論非常精彩!   氯胺酮(Ketamine,又叫可他命、為K粉的主要成分)可稱得上是抗抑鬱藥物裡的「新貴」,相比於傳統抗抑鬱藥的作用效果遲緩,該藥物能在幾小時內顯著改善情緒,並且對於「難治型抑鬱症患者」有較好的效果【2】。
  • 浙大團隊在同期《自然》刊發兩文:抑鬱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2月15日,著名期刊《自然》雜誌同期刊發該團隊的兩篇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鬱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人類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知,並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據了解,國際上很多知名的研究團隊都在研究『抗抑鬱領域的新貴』氯胺酮的抗病機理。經過近4年的研究,胡海嵐團隊終於攻破了這個難題。」
  • 動物所揭示「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曾發現,對於動物越冬具有重要意義的聚群行為(huddling)可提高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腸道菌群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增加有益菌而降低有害菌的數量,提高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的含量,為宿主提供能量來源,通過菌群移植等多個實驗揭示了腸道菌群介導聚群行為的能量節省機制,為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的協同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Zhang et
  • 協和團隊揭示新冠病毒致多器官損傷病理學機制 系全球首次報導 為...
    協和團隊揭示新冠病毒致多器官損傷病理學機制 系全球首次報導 為開發新藥物及治療方法提供線索2021-01-12 08:39:12 來源:長江日報 作者:羅蘭 通訊員協宣 瀏覽次數:2 次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簡稱「武漢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聯合西湖大學郭天南課題組
  • 2017北京藥物代謝國際學術研討會通知(附日程)
    「2017北京藥物代謝國際學術研討會」擬定於2017年6月27-28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和中國藥理學會藥物代謝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創新藥物非臨床藥物代謝及PK/PD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藥學學報》編輯部共同承辦。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3,Neuron | 深圳先進院朱英傑團隊發現阿片類藥物成癮記憶的丘腦環路機制 來源:中科院深圳先進院 研究人員綜合運用當前最前沿的透明腦技術、化學遺傳學、光遺傳學、膜片鉗、神經環路示蹤、免疫三維成像等研究手段,發現兩條丘腦下遊環路與成癮記憶有密切關係:PVTCeA環路是藥物成癮記憶形成的關鍵神經通路,負責將阿片類藥物產生的獎賞與環境聯繫起來;PVTNAcLH環路是成癮記憶維持的重要神經通路,通過光遺傳等技術手段在記憶的提取階段操縱PVTNAc或NAcLH通路,能夠消除成癮的關聯記憶
  • 星形膠質細胞釋放ATP有快速抗抑鬱作用
    2006年,美國和阿根廷科學家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還發現,除了腦細胞數量多於常人外,愛因斯坦(大腦)星形膠質細胞突起比較大,這些膠質細胞末端的神經組織數量也較多。 高天明團隊的研究,就是從膠質細胞中的星形膠質細胞入手,探索它和抑鬱症的聯繫。研究團隊選取了多種存在於腦內由星形膠質細胞釋放的化學物質,觀察它們在抑鬱和健康小鼠腦中含量的差別。
  • 能夠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
    論文以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吳畏研究員為第一作者、華南理工大學為第一單位,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為合作研究單位。這是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近年來大力發展腦科學技術取得的新突破,以及在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信息分析交叉學科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果。
  • 抗抑鬱症藥物副作用大?解優寧教你科學抗抑鬱
    確實,抗抑鬱藥物的不良反應是困擾很多抑鬱症病友的問題,抗抑鬱藥物的不良反應和作用機理相關,具有相同作用機理的抗抑鬱藥通常會有相似的不良反應,常見的抗抑鬱藥物會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便秘、食慾下降、心率失常、失眠、焦慮、噁心等不良反應。哪怕是同一種藥物,不同患者服用後所產生的不良反應也不一定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如何應對這些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呢?
  • 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7日,科技部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結果,浙江大學醫學院/求高院雙聘教授胡海嵐主持的「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項目入選。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崔一卉代表團隊接受榮譽證書。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張旭院士對這一項目進行解讀。
  • 從氯胺酮抗抑鬱新機制探討靶向離子通道的新藥研發
    圖一 新冠抑鬱症[2]目前一線抗抑鬱藥的作用機制,主要以增加單胺類神經遞質為主。圖三 NMDAR複合物及快速抗抑鬱藥物靶點的模型[6]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氯胺酮迎來了角色轉變。2000年,耶魯大學John Krystal教授團隊臨床研究發現,小劑量靜脈注射氯胺酮可以顯著緩解抑鬱症狀[7]。那氯胺酮治療抑鬱症的機制究竟是什麼呢?研究者們眾說紛紜。
  • JACS:協和藥物所胡友財研究團隊揭示自然界第一例分子間Diels-Alder反應環化酶
    近日,化學領域頂尖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在線發表了藥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胡友財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
  • 腦科學日報: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源於腸道;浪漫愛情的神經機制
    1,【Nature】腸-腦新發現!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來源:轉化醫學網先前人們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脆弱部位,而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大腦受到了腦膜的特殊保護,可以抵禦細菌和病毒入侵,但是其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
  • 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南理工大學等
  • 腦ERK信號通路在抑鬱中作用
    中科院心理所林文娟和亓曉麗等研究者前期的研究結果表明抑鬱大鼠海馬和前額葉皮質這兩個腦區的ERK信號通路活性水平顯著降低,而抗抑鬱藥物氟西汀能夠逆轉ERK信號通路的損傷,並顯著的緩解抑鬱行為。這些結果提示ERK信號通路可能參與了抑鬱行為的調節,但並不能得出ERK信號通路損傷是導致抑鬱行為產生的原因的結論。
  • 浙江大學李曉明教授團隊在《自然醫學》發文揭示大麻治療抑鬱症新...
    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團隊在抑鬱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抑鬱症是一種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目前我們對抑鬱症的病理機制仍然知之甚少。臨床上對於抑鬱症的診斷主要通過患者自述,並且,臨床針對抑鬱症的治療藥物主要是通過提高腦內化學遞質的水平來達到抗抑鬱的效果,起效很慢,而且只在20~30%左右的病人中起效。因此,研究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對於其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 上海藥物所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及聯合用藥方案
    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是當前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劑特異作用於組蛋白乙醯化調控過程,因在多種亞型血液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突破率先獲批上市,是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子靶向藥物的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