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科研團隊新發現有望為抑鬱症治療方案提供依據,提升療效

2020-12-04 瀟湘晨報

南都訊 記者賀蓓 通訊員盧慶雷 趙春旭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的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術》)以Article形式正式發表研究論文「An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ignature predicts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in major depression」。

論文報導了一種能夠預測抗抑鬱藥物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並在多套獨立臨床腦電數據集上對該腦電生物標記物進行了驗證,同時採用同步經顱磁刺激和腦電技術對其因果神經機制進行了探索和解析。

論文以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吳畏研究員為第一作者、華南理工大學為第一單位,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為合作研究單位。

雜誌封面與論文頁。通訊員供圖

現狀:尚缺穩健簡易的定量生物標記物輔助精神疾病的個體化治療

抑鬱症是目前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全球約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發達國家抑鬱症的患病率已經超過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居第一位,中國抑鬱症患者約佔總人口6.1%。

據介紹,抗抑鬱藥物在臨床上被廣泛用於抑鬱症的治療,但其療效不夠理想,帶來了巨大的醫療和社會負擔。其部分原因是抑鬱症的臨床診斷主要基於臨床醫生與患者的面談,具有較大生理病理異質性,而特定抗抑鬱藥僅對個別抑鬱症亞型有效。目前尚缺乏穩健且簡易的定量生物標記物來輔助精神疾病的個體化治療。

研究成果有望能夠迅速應用於臨床提升抑鬱症治療療效

針對這一重要臨床問題,作者根據靜息態腦電信號的獨特時空結構提出了全新機器學習算法SELSER,並將其應用於分析抑鬱症臨床試驗所採集的目前世界最大的跨中心縱向腦電數據集(EMBARC),從而發現了能夠預測抗抑鬱藥物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

由於腦電設備價格較為低廉且數據採集簡易,該研究成果有望能夠迅速應用於臨床,為抑鬱症治療方案選擇提供客觀依據,從而優化抑鬱症的治療,提升抑鬱症治療療效,在精神疾病的個體化精準治療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這是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近年來大力發展腦科學技術取得的新突破,以及在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信息分析交叉學科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果。

據悉,華南理工大學此成果引起了該領域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和肯定。Nature Biotechnology同期專門刊登腦電信號分析領域國際頂尖學者、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Christoph Michel及腦刺激領域國際頂尖學者、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Alvaro Pascual-Leone的觀點評論文章,詳細解析和正面評價該論文,稱該研究是「重要推進」;精神疾病領域國際頂尖學者、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精神疾病與行為學系主任、Dorothy and Marty Silverman講席教授Jonathan Alpert在Psychiatry Times專門發表長篇評論文章,稱該研究「至關重要」,並「拔高了評判腦電生物標記物研究的標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科學美國人、時代周刊、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BBC、泰晤士報等學術機構和主流媒體均對該論文進行了專門報導。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南理工大學等
  • 科學家發現預測抗抑鬱藥療效腦電生物標記物
    ,與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得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能夠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並在多套獨立臨床腦電數據集上對該腦電生物標記物進行了驗證。  抗抑鬱藥物在臨床上被廣泛用於抑鬱症的治療,但其療效不夠理想,帶來了巨大的醫療和社會負擔。其部分原因是抑鬱症的臨床診斷主要基於臨床醫生與患者的面談,具有較大生理病理異質性,而特定抗抑鬱藥僅對個別抑鬱症亞型有效。目前缺乏穩健且簡易的定量生物標記物來輔助精神疾病的個體化治療。
  • 能夠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
    論文以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吳畏研究員為第一作者、華南理工大學為第一單位,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為合作研究單位。這是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近年來大力發展腦科學技術取得的新突破,以及在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信息分析交叉學科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果。
  • 抗抑鬱藥療效如何 腦電生物標記物可預測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葉青)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術》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能夠預測抗抑鬱藥物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該成果由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吳畏研究員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等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 抑鬱症是目前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全球約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發達國家抑鬱症的患病率已經超過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居第一位,中國抑鬱症患者約佔總人口6.1% 。
  • 杭電科研團隊為乳腺癌無創精準診療提供新解決方案
    杭電科研團隊為乳腺癌無創精準診療提供新解決方案 2020-10-14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治療抑鬱症的新靶標,網友:謝謝你們
    記者26日從中國藥科大學獲悉,該校洪浩團隊經多年研究發現,一種名為TGR5的受體與抑鬱行為相關,這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神經精神領域學術期刊《生物精神病學》上。「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從新角度揭示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尋找新的分子靶標,開發更有效的藥物。」洪浩說。洪浩告訴記者,近年來,團隊一直關注TGR5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作用。研究發現,在出現類似抑鬱症狀的小鼠中,CA3錐體神經元TGR5的表達水平顯著下降,其下降程度與抑鬱嚴重程度相關;如果提高CA3錐體神經元TGR5的表達水平,則能夠顯著改善小鼠的抑鬱樣行為。
  • Cell子刊《Joule》刊登華南理工科研團隊在...
    本文原標題:《Cell子刊《Joule》刊登華南理工科研團隊在人工固氮方面的最新成果》近日,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王海輝教授團隊利用MXene作為催化劑活性中心實現了氨的電化學高效合成。該論文第一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羅亞茹、陳高峰,通訊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丁良鑫研究員和王海輝教授,華南理工大學為論文的唯一單位。原理示意圖據介紹,論文作者利用MXene表面的負電性,巧妙地將二維MXene片有序負載在具有弱析氫能力的宿主金屬表面,並通過進一步調控MXene片尺寸和宿主金屬的生長取向,實現了對活性位點最大程度的暴露。
  • 新研究有望為無創診療乳腺癌提供依據
    近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厲力華團隊用信息科學的方法,成功找到乳腺癌生存的兩個關鍵細胞亞群,並提供了這兩個關鍵細胞亞群的影像特徵,有望為無創診療乳腺癌提供依據
  • 中國藥科大學一科研團隊發現治療抑鬱症的新靶標
    新華社南京12月26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26日從中國藥科大學獲悉,該校洪浩團隊經多年研究發現,一種名為TGR5的受體與抑鬱行為相關,這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神經精神領域學術期刊《生物精神病學》上。
  • 神經生物學技術有望提升戒毒療效—新聞—科學網
    刺激大腦 消除毒癮
  • 分子影像為腫瘤診斷與治療提供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自動化所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介入超聲科合作,在分子影像應用於胰腺癌的介入光熱治療
  • 華南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在軟物質本體中首次發現Z相
    華南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在軟物質本體中首次發現Z相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軟物質科學與技術高等研究院程正迪院士、黃明俊特聘研究員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上發表。該成果披露,中國科學家首次在軟物質本體中發現Z相,與A15相、C15相共同組成了構建其餘27種「F-K相」的三種基本相結構。
  • 浙江大學李曉明教授團隊在《自然醫學》發文揭示大麻治療抑鬱症新...
    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團隊在抑鬱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參與抑鬱症發病的新神經環路並揭示了大麻治療抑鬱症的新機制。本課題主要由博士研究生沈晨傑、鄭迪、李可心等在李曉明教授的指導下完成。2014級博士研究生沈晨傑是論文的第一作者,李曉明教授是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段樹民院士等的大力幫助。
  • 中國科研團隊在腫瘤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武漢科技大學張同存教授團隊「CAR-T細胞負載溶瘤病毒治療實體腫瘤項目」,在腫瘤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將有望提升10倍以上的療效。被業內稱為「CAR-T推廣之父」的,武漢科技大學生科院張同存教授及其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溶瘤病毒——一類具有複製能力的腫瘤殺傷型病毒,具有能穿透實體腫瘤堅韌的外殼的能力。一個能精確制導,一個重拳出擊,如果能將這兩項技術結合起來,把「腫瘤殺手」溶瘤病毒放進CAR-T細胞裡,猶如為「殺手」裝上智慧導航,不僅使其精準地找到實體腫瘤,而且遙控其消滅腫瘤,堪稱王炸。
  • 科學網—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
    研究發現促進腎透明細胞癌增殖與轉移的機制   顧殷敏觀察試驗數據。 ■本報記者 沈春蕾 早期診斷生物標誌物和潛在的治療靶點的鑑定是癌症臨床領域亟須解決的科學問題。顧殷敏等人的研究還發現,DMDRMR能促進腫瘤的血管生成、增強該腫瘤患者對舒尼替尼藥物的抵抗作用。腫瘤血管生成對腎癌的發生與發展是很關鍵的一個生物過程,舒尼替尼是一款具有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和抗腫瘤細胞生長的分子靶向藥物,目前已經在國內批准用於治療轉移性腎透明細胞癌,但是部分患者在治療中出現耐藥,相關機制尚未清楚。
  • 一組漫畫帶你進入抑鬱症患者的世界,幹細胞有望打開治癒之門
    雖然至今抑鬱症的病因並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幹細胞創造治療抑鬱症新希望雖然現在仍未明確抑鬱症的病因,但是醫務工作者們並沒有放慢研究的腳步。上述成果為抑鬱症患者造血功能下降和免疫功能受損提供了科學依據,並為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導致的免疫力下降提供新的靶點。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抑鬱症的發生與神經元再生障礙密切相關。在正常成年哺乳動物腦中,神經元再生主要集中於嗅球系統和海馬齒狀回。
  • 屠呦呦團隊新發現:青蒿素對治療紅斑狼瘡也有獨特療效
    中科院遺傳學博士李雷認為,青蒿素的發現解決了奎寧存在的普遍抗藥性問題,使得因抗藥性而無法進行治療的病患可以被醫治,挽救了數以萬計的生命。而且作為一種便於獲得的原材料,青蒿的普及也將為非洲貧困地區的患者帶來更實惠、療效更好的藥物。
  • 華南理工科研團隊在軟物質本體中首次發現Z相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軟物質科學與技術高等研究院程正迪院士、黃明俊特聘研究員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Nature Chemistry上發表。該研究院科研團隊首次在軟物質本體中首次發現Z相,與A15相、C15相共同組成了構建其餘27種F-K相的三種基本相結構。
  • 科學網—以重大科技前沿問題為牽引打造學科高地
    穿行於64載風雨鐫刻的時光隧道,以科教興國為己任的華南理工大學(下稱「華南理工」),始終著眼於國家和區域創新發展戰略需求,始終著眼於重大科技前沿問題,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勇立潮頭,揚帆致遠,打造出一批高水平優勢學科群,形成了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科高地,躋身為推動創新中國戰略實施的生力軍。
  •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新聞—科學網
    論文第一作者、高山團隊博士生顧殷敏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當前的研究可為腎透明細胞癌臨床診療的新策略和新靶點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希望後續的研究可以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核心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