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團隊:衝鋒,向著自主創新高地

2020-11-17 中國網

科研人員在實驗中。何書遠攝

星河浩瀚,北鬥閃耀。

在國防科技大學採訪,同時肩負多個課題攻關任務的「北鬥」創新團隊專家倪少傑,挺「難約」。一個研討會結束後的夜晚,記者終於等到了倪少傑,卻被他拉著出來「數星星」。

「北鬥現在就靜靜地閃耀在頭頂這片星空中。」不知從何時起,倪少傑有了仰望星空的習慣,他說:「總想找找看,屬於我們的那顆星在哪裡。」

星光在閃爍,囑託在迴響。2013年11月5日,習主席視察國防科技大學時,參觀了學校科研成果展示,並勉勵創新團隊成員們埋頭苦幹、再接再厲,在新的起點上不斷取得更大成績。這份囑託,為跋涉在攻關之路上的團隊成員們定向賦能。

走進矗立著「北鬥」大字的科研大樓,每間實驗室角落裡,都擺放著摺疊行軍床;每個人辦公桌下都備有行李箱,隨時準備出差……

幾年間,「北鬥」創新團隊先後突破「衛星抗幹擾」「系統高精度測量」等重大技術瓶頸,攻克多項關鍵技術。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習主席出席儀式,並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千裡之外的國防科技大學北鬥科研樓內,爆發出陣陣歡呼。這一天,比之前定下的開通目標,提前了半年。

關鍵核心技術買不來,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發展、獨立運行、全面可控,這既是「北鬥」系統的最大優勢,也回應著統帥的深謀遠慮:「要牢牢扭住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這個戰略基點,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為戰而研,自主創新,國防科大人向著統帥指引的方向,發起集團衝鋒。

向著世界科學之巔衝鋒!

儘管是假期,但走進計算機學院「天河」大樓,呈現在記者眼前的卻是一番緊張攻關場景。

剛剛出差歸來的肖立權研究員,帶著最新得出的實驗數據,拎著行李箱就進了實驗室。「只有不斷創新超越,才能讓『中國速度』越來越快。」肖立權說,「天河」高性能計算創新團隊,正向著每秒百億億次計算的目標邁進。

2013年6月17日,「天河二號」以每秒5.49億億次的峰值計算速度和每秒3.3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登上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習主席作出重要批示,勉勵大家總結經驗,再接再厲,堅持以我為主,勇於自主創新,不斷強化前沿技術研究,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如今,以「天河」為業務主機,已建成天津、廣州、長沙三大超算中心,構建起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生物計算與個性化醫療、裝備全數字設計與製造、能源及相關技術數位化設計、天文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智慧城市大數據和雲計算等6個應用服務平臺,為國內外近3000家用戶提供高性能計算和雲計算服務,支撐2000多項重點課題研究。

向著未來戰場衝鋒!

浪花翻湧,一輛無人戰車破浪而行,車輪迅速轉換為履帶模式,從泥濘的灘涂中快速通過。這是該校「無人作戰系統」創新團隊的最新成果——某型兩棲無人平臺。不久前,團隊成員徐小軍教授帶著該成果,前往多個戰區部隊演訓一線展開水上試驗。

「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各種無人作戰平臺大量出現,我們必須跟上這一未來作戰新趨勢。」徐小軍說,「跑」是他所在團隊的真實寫照——跑部隊做試驗、跑廠家做樣機、跑評審會鑑定項目。「跑」更是大家心中強烈的緊迫感——發展機遇稍縱即逝,只有全力以赴衝刺,才能不負重託,在軍事高科技的競速中奪得先機。

研究員孫振平在無人作戰領域深耕20多年,積累的筆記本有厚厚一摞。然而每次換新的筆記本,他都會把一頁泛黃的筆記小心地放在最前面。上面記錄的是習主席當年參觀學校科研成果展示時所作的重要指示。每當團隊新成員加入,這頁泛黃的筆記就是最生動的教材。

肩負囑託前行,團隊把無人作戰領域研究的「無人區」,跑成了 「豐產田」。幾年間,團隊瞄準無人作戰領域前沿技術聚力攻關,研發出一批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無人作戰裝備,猛士無人駕駛系統、班組戰鬥支援無人車、某型自動化武器站等成果已投入應用。

向著部隊急需衝鋒!

「武器裝備搭載了雷射陀螺,猶如在迷霧中,有了一盞永不熄滅的指路明燈。」該校「雷射陀螺」創新團隊成員楊開勇教授告訴記者,雷射陀螺被譽為慣性導航系統皇冠上的「明珠」,有了它,飛機、艦艇、火箭、飛彈等運動載體,就可以不依賴外部導航信息,自主進行導航、定位、定向和姿態控制。

多年來,「雷射陀螺」創新團隊的一系列創新成果,使我國躋身世界上極少數能獨立研製生產高精度雷射陀螺的國家行列。如今,他們著眼科研成果向戰鬥力生成轉化,不斷發起新的衝鋒。

「小一寸,難萬分。」為了更好地適配某新型裝備系統,突破小型化、高精度難關,張斌教授扎在一人多高的數據紙堆中,一幹就是9個月。他回憶說:「整個人像著了魔,睡覺都在想方案,深夜想出來了,穿上衣服就往實驗室跑。」 為了做好某新型雷射陀螺產品的定型海試,大病初癒的龍興武教授,堅持跟隨艦艇從渤海灣到南海收集和掌握第一手數據。

伴隨著一次次奮力衝鋒、一項項技術突破趕超,一件件國之利器橫空出世。

在國慶70周年閱兵中,搭載了「某型自動化武器站」的新式裝備米秒不差地通過天安門,接受統帥檢閱;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北鬥導航系統為建設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提供精確標繪,為車隊運送物資提供精確導航;在某型飛彈試射中,搭載了雷射陀螺的某型飛彈,實現了「點穴式」打擊……

衝鋒,是一種狀態,更是國防科技大學一代又一代創新人才的接續與傳承。伴隨著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誕生,一個個青年創新團體迅速崛起。

今年8月,由該校青年教員和研究生自主研製的天拓五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研發創新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5歲。團隊成員以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為主,這些年輕人已經成為我國「天拓」系列微納衛星設計研製的骨幹力量,被譽為航天領域的一支「新軍」。

無獨有偶,在「天河」大樓裡,一張張青春面孔隨處可見——從2012年開始,一些創新能力強的高年級本科生,就在導師指導下參與「天河」超級計算機研製。在整個「天河」創新團隊中,在讀研究生佔了近60%。

「如果沒有實踐平臺的鍛鍊,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今年剛滿30歲的團隊技術骨幹陳照雲,本科階段兩次參加國際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兩次獲得「最高計算性能獎」。仍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袁木子,在新一代超級計算機研製中嶄露頭角……

超常舉措,超前培養。學科綜合實驗中心、研究生創新基地、本科生創新實踐基地、主題科技文化節……在國防科技大學著力營造的成才環境中,每一名本科學員都有自己的全程導師,「課程學習+工程實踐」已成為研究生的成長模式。

「建設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高地與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該校領導告訴記者,幾年來,在習主席「更新教育理念,創新培養模式」思想引領下,學校先後實施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培養計劃」「一流團隊建設計劃」等一系列加強人才建設的新舉措,探索有利於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成長的新路。

頭雁領飛,雁陣緊隨。2019年,年僅34歲的該校電子科學學院青年科技專家陳思偉,被第39屆IEEE國際地球科學與遙感大會授予年度青年成就獎。由此,他成為亞洲第4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在光學領域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的青年科技骨幹周樸,29歲晉升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34歲又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

在該校,承擔國家和軍隊重點課題的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完成人,85%為40歲左右的年輕專家,擔任國家級專家的平均年齡為44歲。

近日,記者又獲知一條喜訊:由該校3名碩士研究生研發的「電磁狙擊手」,在第十五屆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中一舉奪冠。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今天,國防科大科技創新團隊的成員們,正用面向戰場、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衝鋒,站上一個又一個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書寫「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壯志豪情。

短評

百舸爭流 奮楫者先

習主席指出,創新能力是一支軍隊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戰鬥力的加速器。

在統帥關切的目光中,國防科大科技創新團隊牢牢扭住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這個戰略基點,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這些年,他們一次次創造「中國速度」,登上世界超算之巔;一次次刷新「中國精度」,把我國光學製造加工技術帶入亞納米時代;一次次實現「中國創造」,研製出北鬥導航關鍵設備等高新技術成果和裝備。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伴隨著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誕生,一個個青年創新團隊如雨後春筍般拔節生長。「選天下之豪傑,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國防科大將人才培養與創新實踐有機結合,打通「產學研用」一體化鏈路,在建設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高地與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的道路上,實現雙輪驅動、比翼齊飛。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當今世界,新軍事變革浪潮奔湧,不進則退。自主創新更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信心,有咬定青山不放鬆、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定力與堅韌。廣大軍隊科技工作者要牢記統帥囑託,矢志強軍報國,向著引領世界潮流的創新高地奮力衝鋒!

相關焦點

  • 閃耀海天的創新之光——記國防科技大學雷射陀螺技術團隊
    新華社長沙6月22日電(王經國、劉和旭、李治) 現代戰爭中,以雷射陀螺為核心部件的自主導航系統,可以不受各類通訊系統的限制,精確制導對目標實施打擊。這項技術,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國家掌握,中國是其中一員。創造這一佳績的是國防科技大學雷射陀螺技術團隊。
  • 國防科技大學雷射陀螺技術團隊:方寸之中 經天緯地
    6月上旬,科技日報記者走進國防科技大學,採訪了這群讓人感動、感謝的人。   兩張小紙條開啟的事業   海灣戰爭中,美國「戰斧」巡航飛彈大放異彩。而讓「戰斧」「千裡點穴」的核心器件,就是雷射陀螺。   雷射陀螺,又叫環形雷射器,在加速度計的配合下感知物體任意時刻的空間位置,被譽為武器平臺定位導航系統的「心臟」。
  • 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原標題: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 如何加強國防科技協同創新宏觀統籌?
    、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最大限度整合全民國防科技創新資源,加快構建新型國防科技協同創新體系,不斷提高國防科技創新的質量和效益。加強國防科技協同創新的宏觀統籌,就要統籌建立協同創新機構,統籌制定協同創新規劃,統籌利用協同創新資源,統籌構建協同創新保障,從而切實推動國防科技創新跨越式發展,不斷提高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速推進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
  • 郭光燦院士:誰先做出量子計算機 誰就佔據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教授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對此進行了一一介紹。郭光燦指出,量子技術的發展,關係到我國的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應集中人力物力,加快發展量子技術,誰先做出量子計算機,誰就佔據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 創新動力更強勁——2017年度湖南省科技創新獎綜述
    在5月4日舉行的湖南省科技創新獎勵大會上,211項成果(團隊)分獲2017年度省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印遇龍院士獲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孫侖泉、董朝陽2人獲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這些獲獎項目和獲獎人在科學發現、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充分反映了我省在相關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為產業升級、科技惠民提供了強大支撐。
  • 創意PK 科技「鬥法」 看長沙大學生創新創業顯神通
    紅網時刻長沙11月21日訊(記者 姚宇超)把秸稈變廢為寶,成為可用於通訊電子設備的新型導熱材料;機器人能深入水下300米,識別並自主捕撈海參,讓漁民不再冒險……11月21日,由長沙市科技局承辦的長沙市第十七屆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在嶽麓科創港舉行。來自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27所高校的38支創業團隊現場「鬥法」。
  • 青春之光,為打造科技強軍高地激情綻射 ——記國防科大光電科學與...
    在國防科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活躍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平均年齡不到35歲, 最年輕的剛剛過完30歲生日,卻都已經在各自的科技研究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戰績,譜寫出一曲曲科技強軍的青春戰歌!」中,國防科技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年僅32歲的研究員周樸赫然榜上有名。
  • 創意PK 科技「鬥法」看長沙大學生創新創業顯神通
    紅網時刻長沙11月21日訊(記者 姚宇超)把秸稈變廢為寶,成為可用於通訊電子設備的新型導熱材料;機器人能深入水下300米,識別並自主捕撈海參,讓漁民不再冒險……11月21日,由長沙市科技局承辦的長沙市第十七屆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在嶽麓科創港舉行。來自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27所高校的38支創業團隊現場「鬥法」。
  • 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43年矢志強軍興軍
    中新網長沙6月22日電 題: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43年矢志強軍興軍  作者 陶社蘭 歐陽紅軍 張喆  被稱為茫茫海天「定位神器」的雷射陀螺,一直是世界各國國防科技競爭的制高點。40多年前,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錢學森將寫有雷射陀螺簡單原理的兩張小紙條交給國防科技大學。
  • 以科技自立自強開創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
    要優化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支持體系,瞄準國家有需要、重慶有能力的領域推進原始創新,既大力支持重點團隊原創性、顛覆性研究,又積極資助科研人員自由探索,加快在關鍵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面向經濟主戰場,強化實踐應用。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繫於科技事業發展和創新水平提升。重慶產業基礎好、創新氛圍濃,產業技術創新大有可為。
  • 長沙市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為長沙高質量發展添新動能
    徐運源 蔣萬知  將秸稈變廢為寶,成為可用於通信電子設備的新型導熱材料;機器人能深入水下300米,識別並自主捕撈海參,讓漁民不再冒險……11月21日,長沙市第十七屆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在嶽麓山大學科技城舉行。選手們的精彩路演、專家們的犀利點評,碰撞出創新創業的火花。
  • 面向國防重大需求 「五維一體」的國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
    ,總結了研究生能力培養的五個要素,構建了理想構築工程、翱翔學術平臺、一論三品鏈路、三創一特平臺和多元協同機制五個維度的能力培養抓手,通過鑄魂、提素、育能、實戰和協同的途徑,最終實現培育國防科技創新人才的目標。
  •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 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 坤 實習生 陳婉瑩 李秀青/文 記者 楊少昆 何 龍/圖 「深圳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 2020浙江(三門)衝鋒衣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隆重啟幕
    本次論壇主旨新時尚、新商業、新科技,以時尚與技術創新及高質量發展為切入點,為三門縣全力打造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衝鋒衣產業,向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智能智造發展的創新產業和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發展的新未來提供新思路、新見解、新舉措。
  • 永不停轉的「陀螺」——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
    已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數十年裡在一片片質疑中頂住壓力,在一次次失敗後從頭再來,提出了中國專屬的雷射陀螺理論,並將理論變成了現實。  在外界,高伯龍深藏功與名。
  • 激揚青春 創見未來 長沙市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上演巔峰對決
    尹家興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 張建平 華 蓉 4月28日上午,長沙市第十六屆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在湖南師範大學上演巔峰對決。來自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20所高校的41支參賽團隊參加了決賽。
  •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居中部第一 奔向創新高地,長沙步履鏗鏘
    ●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  ●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完善成果轉化和激勵機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 逐夢科技創新 助力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南海區在高規格禮遇科技創新人才,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良好氛圍的同時,也著力建設了一些可供科技領軍人才施展拳腳的重要創新平臺:季華實驗室一期將於6月30日交付使用;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廣東(佛山)研究院載體改造工程已動工建設;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學LED中心升級為香港科技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等。
  • 建行助力廣州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廣州提出科技自立自強為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努力實現更有後勁的發展,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灌溉支持,一直以來,建行廣州分行專注於科技金融、智慧財產權金融等新金融實踐探索,積極參與廣州科技金融體系的搭建和完善,為廣州地區科技企業提供更專業、更普惠、更全面的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助力廣州科技企業高質量發展。「FIT粵」科創先鋒大賽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