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在實驗中。何書遠攝
星河浩瀚,北鬥閃耀。
在國防科技大學採訪,同時肩負多個課題攻關任務的「北鬥」創新團隊專家倪少傑,挺「難約」。一個研討會結束後的夜晚,記者終於等到了倪少傑,卻被他拉著出來「數星星」。
「北鬥現在就靜靜地閃耀在頭頂這片星空中。」不知從何時起,倪少傑有了仰望星空的習慣,他說:「總想找找看,屬於我們的那顆星在哪裡。」
星光在閃爍,囑託在迴響。2013年11月5日,習主席視察國防科技大學時,參觀了學校科研成果展示,並勉勵創新團隊成員們埋頭苦幹、再接再厲,在新的起點上不斷取得更大成績。這份囑託,為跋涉在攻關之路上的團隊成員們定向賦能。
走進矗立著「北鬥」大字的科研大樓,每間實驗室角落裡,都擺放著摺疊行軍床;每個人辦公桌下都備有行李箱,隨時準備出差……
幾年間,「北鬥」創新團隊先後突破「衛星抗幹擾」「系統高精度測量」等重大技術瓶頸,攻克多項關鍵技術。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習主席出席儀式,並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千裡之外的國防科技大學北鬥科研樓內,爆發出陣陣歡呼。這一天,比之前定下的開通目標,提前了半年。
關鍵核心技術買不來,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發展、獨立運行、全面可控,這既是「北鬥」系統的最大優勢,也回應著統帥的深謀遠慮:「要牢牢扭住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這個戰略基點,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為戰而研,自主創新,國防科大人向著統帥指引的方向,發起集團衝鋒。
向著世界科學之巔衝鋒!
儘管是假期,但走進計算機學院「天河」大樓,呈現在記者眼前的卻是一番緊張攻關場景。
剛剛出差歸來的肖立權研究員,帶著最新得出的實驗數據,拎著行李箱就進了實驗室。「只有不斷創新超越,才能讓『中國速度』越來越快。」肖立權說,「天河」高性能計算創新團隊,正向著每秒百億億次計算的目標邁進。
2013年6月17日,「天河二號」以每秒5.49億億次的峰值計算速度和每秒3.3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登上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習主席作出重要批示,勉勵大家總結經驗,再接再厲,堅持以我為主,勇於自主創新,不斷強化前沿技術研究,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如今,以「天河」為業務主機,已建成天津、廣州、長沙三大超算中心,構建起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生物計算與個性化醫療、裝備全數字設計與製造、能源及相關技術數位化設計、天文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智慧城市大數據和雲計算等6個應用服務平臺,為國內外近3000家用戶提供高性能計算和雲計算服務,支撐2000多項重點課題研究。
向著未來戰場衝鋒!
浪花翻湧,一輛無人戰車破浪而行,車輪迅速轉換為履帶模式,從泥濘的灘涂中快速通過。這是該校「無人作戰系統」創新團隊的最新成果——某型兩棲無人平臺。不久前,團隊成員徐小軍教授帶著該成果,前往多個戰區部隊演訓一線展開水上試驗。
「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各種無人作戰平臺大量出現,我們必須跟上這一未來作戰新趨勢。」徐小軍說,「跑」是他所在團隊的真實寫照——跑部隊做試驗、跑廠家做樣機、跑評審會鑑定項目。「跑」更是大家心中強烈的緊迫感——發展機遇稍縱即逝,只有全力以赴衝刺,才能不負重託,在軍事高科技的競速中奪得先機。
研究員孫振平在無人作戰領域深耕20多年,積累的筆記本有厚厚一摞。然而每次換新的筆記本,他都會把一頁泛黃的筆記小心地放在最前面。上面記錄的是習主席當年參觀學校科研成果展示時所作的重要指示。每當團隊新成員加入,這頁泛黃的筆記就是最生動的教材。
肩負囑託前行,團隊把無人作戰領域研究的「無人區」,跑成了 「豐產田」。幾年間,團隊瞄準無人作戰領域前沿技術聚力攻關,研發出一批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無人作戰裝備,猛士無人駕駛系統、班組戰鬥支援無人車、某型自動化武器站等成果已投入應用。
向著部隊急需衝鋒!
「武器裝備搭載了雷射陀螺,猶如在迷霧中,有了一盞永不熄滅的指路明燈。」該校「雷射陀螺」創新團隊成員楊開勇教授告訴記者,雷射陀螺被譽為慣性導航系統皇冠上的「明珠」,有了它,飛機、艦艇、火箭、飛彈等運動載體,就可以不依賴外部導航信息,自主進行導航、定位、定向和姿態控制。
多年來,「雷射陀螺」創新團隊的一系列創新成果,使我國躋身世界上極少數能獨立研製生產高精度雷射陀螺的國家行列。如今,他們著眼科研成果向戰鬥力生成轉化,不斷發起新的衝鋒。
「小一寸,難萬分。」為了更好地適配某新型裝備系統,突破小型化、高精度難關,張斌教授扎在一人多高的數據紙堆中,一幹就是9個月。他回憶說:「整個人像著了魔,睡覺都在想方案,深夜想出來了,穿上衣服就往實驗室跑。」 為了做好某新型雷射陀螺產品的定型海試,大病初癒的龍興武教授,堅持跟隨艦艇從渤海灣到南海收集和掌握第一手數據。
伴隨著一次次奮力衝鋒、一項項技術突破趕超,一件件國之利器橫空出世。
在國慶70周年閱兵中,搭載了「某型自動化武器站」的新式裝備米秒不差地通過天安門,接受統帥檢閱;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北鬥導航系統為建設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提供精確標繪,為車隊運送物資提供精確導航;在某型飛彈試射中,搭載了雷射陀螺的某型飛彈,實現了「點穴式」打擊……
衝鋒,是一種狀態,更是國防科技大學一代又一代創新人才的接續與傳承。伴隨著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誕生,一個個青年創新團體迅速崛起。
今年8月,由該校青年教員和研究生自主研製的天拓五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研發創新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5歲。團隊成員以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為主,這些年輕人已經成為我國「天拓」系列微納衛星設計研製的骨幹力量,被譽為航天領域的一支「新軍」。
無獨有偶,在「天河」大樓裡,一張張青春面孔隨處可見——從2012年開始,一些創新能力強的高年級本科生,就在導師指導下參與「天河」超級計算機研製。在整個「天河」創新團隊中,在讀研究生佔了近60%。
「如果沒有實踐平臺的鍛鍊,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今年剛滿30歲的團隊技術骨幹陳照雲,本科階段兩次參加國際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兩次獲得「最高計算性能獎」。仍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袁木子,在新一代超級計算機研製中嶄露頭角……
超常舉措,超前培養。學科綜合實驗中心、研究生創新基地、本科生創新實踐基地、主題科技文化節……在國防科技大學著力營造的成才環境中,每一名本科學員都有自己的全程導師,「課程學習+工程實踐」已成為研究生的成長模式。
「建設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高地與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該校領導告訴記者,幾年來,在習主席「更新教育理念,創新培養模式」思想引領下,學校先後實施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培養計劃」「一流團隊建設計劃」等一系列加強人才建設的新舉措,探索有利於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成長的新路。
頭雁領飛,雁陣緊隨。2019年,年僅34歲的該校電子科學學院青年科技專家陳思偉,被第39屆IEEE國際地球科學與遙感大會授予年度青年成就獎。由此,他成為亞洲第4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在光學領域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的青年科技骨幹周樸,29歲晉升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34歲又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
在該校,承擔國家和軍隊重點課題的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完成人,85%為40歲左右的年輕專家,擔任國家級專家的平均年齡為44歲。
近日,記者又獲知一條喜訊:由該校3名碩士研究生研發的「電磁狙擊手」,在第十五屆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中一舉奪冠。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今天,國防科大科技創新團隊的成員們,正用面向戰場、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衝鋒,站上一個又一個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書寫「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壯志豪情。
短評
百舸爭流 奮楫者先
習主席指出,創新能力是一支軍隊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戰鬥力的加速器。
在統帥關切的目光中,國防科大科技創新團隊牢牢扭住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這個戰略基點,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這些年,他們一次次創造「中國速度」,登上世界超算之巔;一次次刷新「中國精度」,把我國光學製造加工技術帶入亞納米時代;一次次實現「中國創造」,研製出北鬥導航關鍵設備等高新技術成果和裝備。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伴隨著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誕生,一個個青年創新團隊如雨後春筍般拔節生長。「選天下之豪傑,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國防科大將人才培養與創新實踐有機結合,打通「產學研用」一體化鏈路,在建設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高地與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的道路上,實現雙輪驅動、比翼齊飛。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當今世界,新軍事變革浪潮奔湧,不進則退。自主創新更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信心,有咬定青山不放鬆、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定力與堅韌。廣大軍隊科技工作者要牢記統帥囑託,矢志強軍報國,向著引領世界潮流的創新高地奮力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