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居中部第一 奔向創新高地,長沙步履鏗鏘

2021-01-08 澎湃新聞

 ●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

  ●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完善成果轉化和激勵機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強調

鐵建重工自主研製的一臺TBM有230米長的機身、5萬多個零件,還有超長待機的生命力。 長沙晚報通訊員 劉曉東 攝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運源 通訊員 餘新輝 朱文敏

  中聯重科研製的全球最長臂架泵車,代表了泵車製造的最高水平;

  長沙礦冶研究院研製的「鯤龍500」深海多金屬結核採礦車,標誌著我國深海採礦技術與裝備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鐵建重工研製的敞開式全斷面巖石隧道掘進裝備,實現我國同類裝備從進口到出口逆轉;

  ……

  前不久,在中電軟體園舉辦的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果展迎來了一波又一波參觀者,一批解決我國「卡脖子」技術或填補國內空白的成果贏得廣泛關注和點讚,大大提振了人們對自主創新能力的信心。

  近年來,長沙以打造國家創新創意中心、國家創新型城市為主線,持續推進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不斷促進科技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長沙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榮譽屬於過去,奮鬥贏得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期間進一步擘畫了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殷殷囑託激勵著長沙進一步彰顯省會擔當,堅定信心、刻苦攻關,在奔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中譜寫新篇章。

  高起點打造國家創新創意中心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作為一座充滿經濟活力、富於創新精神的省會城市,如何在創新驅動發展中幹在實處、走在前列?長沙綜合自身核心優勢高位謀劃,在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國家創新創意中心作為「三大中心」之一,正式被提上建設日程。

  隨後,科技創新「1+4」政策體系相繼出臺,瞄準扶持企業自主創新、加快科技平臺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深化科技金融結合4個關鍵點發力。「工業30條」「人才政策22條」等政策的加持,激發出了磅礴的創新創業活力。

  市科技局提供的數據顯示,高新技術企業近三年有效數年均增長近40%,2019年增加到3095家。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30%,居中部第一。八大高新技術產業中,先進位造與自動化、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四大產業成為千億產業。

  科技創新平臺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增加到700多家,各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增加到220餘家。2020年出臺《長沙市技術創新中心認定和管理辦法》,計劃認定市級技術創新中心30家。

  戰略功能區建設成效明顯。長株潭自創區成為全國三個快速增長的自創區之一;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引進標誌性平臺20多個,科創企業總數接近4000家;馬欄山文創園獲批國家科技與文化融合示範基地。

  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繼而撐起產業發展「高地」。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

  2019年,長沙「三智一自主」產業布局基本完成,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今年初,長沙吹響「軟體業再出發」的號角。7月,長沙作出新部署,將「三智一芯」產業作為主攻方向。8月,12家聯盟單位成立長沙市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技創新平臺;同時高規格成立長沙市軟體與信息技術服務業專業委員會,由王耀南院士擔任主任委員,軟體業發展有了高端智庫。

  9月,「新基建新經濟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長沙獲評科技創新優秀案例「新基建實幹家」,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賦能長沙高質量發展。

  每一步都審時度勢,每一步都大膽作為。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郭塨介紹,下一步,長沙將緊緊圍繞「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這一核心目標,高質量謀劃「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修訂完善科技創新「1+4」政策體系,加大創新要素聚集,打造中部地區一流創新生態。

  高耐力啃下創新「硬骨頭」

  創新之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打造科技創新高地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長沙有定力有魄力有耐力。

  面對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這一普遍存在的問題,長沙從多方面發力疏通堵點: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今年10月實施《長沙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細則》;建立完善政產學研長效對接機制,常態化舉辦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體系,引入10多家境內外高校院所在長設立技術轉移機構,組建38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基本覆蓋全市22條產業鏈。

  成績來之不易。2019年全市完成技術合同認定登記5225份,合同成交額233.8億元,較2018年增長61.24%,佔全省總量一半以上。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1—8月全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數和合同成交額仍然實現同比增長24.62%。

  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無疑是一塊最硬的「骨頭」,長沙從提升關鍵技術創新能力、企業創新能力、產業創新能力三方面激發活力,掌握競爭和發展主動權。

  一系列重大科技取得突破。長沙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數連續兩年排名全國前列。其中,中南大學何繼善院士主持的「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項目獲2018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長江三峽樞紐工程」項目獲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一系列創新故事精彩上演。湖南師範大學「60後」教授王國秋十多年苦心鑽研,徹底改變了我國長期以來對高端壓敏晶片的進口依賴;希迪智駕「70後」常務副總經理應龍帶領團隊攻克「智能駕駛核心部件」核心技術,助力長沙逐夢中國「智能駕駛第一城」;鐵建重工「85後」工程師孫雪豐和團隊,從設計圖紙開始,自主設計、研發,製造出適應-35℃極寒環境的盾構機,這個號稱「鋼鐵穿山甲」的大國重器,實現了國產盾構機首次出口歐洲,在莫斯科地鐵建設中創造了「中國速度」。

  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人」是關鍵要素;企業發展要突破創新能力的瓶頸,也需依靠人才的力量。

  長沙科教資源豐富,人才高地戰略初顯成效。目前,長沙集聚院士66名(含柔性引進);實施國際化人才匯智項目309項,引進外籍人才482人;認定長沙市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69名,培育傑出創新青年科技人才72名。近三年新增各類優秀人才約40萬人,中高端人才淨流入量穩居全國城市前三。

  高質量湧現「長沙創造」

  在創新中改變、升級、跨越,換來的是不竭動力,結出的是累累碩果。

  超級雜交稻不斷刷新「中國產量」;超級計算追蹤密切接觸者,服務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101米臂架泵車、硬巖盾構機等「大國重器」助力國家超級工程;飛騰CPU、麒麟作業系統、國科微固態硬碟、景嘉微GPU等形成自主可控軟硬體生態體系……

  近三年來,全市獲得國家級各類科技獎65項,排名中部第二,獲省級各類科技成果獎勵660項。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0080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5.83件,居全國城市前列。

  人工智慧手語翻譯數位技術實現用虛擬主播代替真人;智慧餐廳全程無感支付,並能對用戶用餐習慣進行畫像給出科學營養建議;紅外人臉識別閘機可非接觸式快速測量體溫……創新推動了星城發展,也便捷了市民生活。目前,長沙爭創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正全力推進。

  國家創新型城市監測評價結果表明,城市創新能力越強,經濟發展水平越高。

  去年12月,長沙創新能力在78個國家創新型城市測評中排名第8,位列第一方陣。今年10月,《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8次報告》多維度比較研究兩岸四地291個城市,公布了2020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行榜,長沙排名穩步上升,位居第16位,為我省唯一進入前20強的城市。

  上市公司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經濟發展的實力與活力。截至今年9月初,長沙上市公司總數76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69家,數量居中部第一。

  創新長沙吸引世界關注。索恩格汽車部件(中國)有限公司2016年落戶長沙,去年二期項目籤約動工。該公司總裁孫國忠表示,之所以持續加大在長沙的投資力度,正是因為對長沙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引領中部崛起充滿了信心。

  隨著國內外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來長沙創夢、創業、創富,奔向科技創新高地的長沙,朝氣蓬勃。

來源:長沙晚報

相關焦點

  • 長沙文化產業增加值逼近千億 體量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
    長沙文化產業增加值逼近千億 文化產業體量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 長沙晚報訊(全媒體記者 胡兆紅 實習生 張曉瞳 通訊員 胡冰)記者從昨日舉行的長沙市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第一屆常務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獲悉,據市統計局初步統計,2018年我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逼近千億大關
  • 合肥工業增加值居中部省會第一 全國省會前十
    8月14日,記者從合肥市發改委、統計局等多部門獲悉,今年上半年,該市完成工業總產值3688.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22.5億元、同比增長14.9%,增速居中部省會第一,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前十強。上半年工業投資總量完成875.7億元,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5位。
  • 雲南民營經濟增加值破萬億 佔全省GDP比重提升至47.2%
    「十三五」期間,全省工業和信息化系統重點推動了「兩型三化」轉型,在打造八大重點產業、世界一流「三張牌」和萬億級、千億級產業方面不斷出實招、硬招、新招,實現了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七個方面表現亮眼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5000億元大關,增速位列全國第一梯隊。全部工業增加值接連躍過兩個千億元臺階,2019年達到5301.5億元。
  • 2018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4.48%
    經核算,2018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1171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48%,比上年提高0.22個百分點[1]。   按行業大類分,2018年文化製造業增加值為11999億元,佔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9.1%;文化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為4340億元,佔比為10.6%;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為24832億元,佔比為60.3%。
  • 2018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11.6%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 張泉)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統計局13日發布的聯合公告顯示,2018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為107090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1.6%。專利密集型產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
  • 統計局: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4.5%
    原標題: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4.5% 來源:國家統計局經核算,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4363億元,比上年增長7.8%(未扣除價格因素),佔GDP的比重為4.5%,比上年提高0.02個百分點。
  • 2025年安徽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有望達30%
    力爭到2025年,全省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穩定在30%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繼續保持全國領先、中部領先、長三角領先。  牛弩韜介紹說,「十三五」以來,安徽全省經信系統狠抓技術改造、智能製造、專精特新、安徽精品、工業設計、民營經濟、節能環保「五個一百」等一批特色品牌工作,全省工業經濟呈現有規模、有速度、有質量、可持續的良好發展態勢。
  • 2018年全國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1478 億元 佔國內生產總值(GDP...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經核算,2018年全國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1478 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4.51%,比上年提高了0.05個百分點。從旅遊及相關產業內部結構看,旅遊業增加值37501億元,佔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90.4%;旅遊相關產業增加值3976億元,佔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9.6%。
  • 中國國家高新區2018年生產總值11.1萬億元佔GDP比重12%
    中新社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部30日通過官網發布2018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區)創新發展統計分析稱,2018年,169家國家高新區生產總值達到11.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12.0%。
  • 佔GDP比重超三成:數字經濟改變中國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01203/3fb29e648038429aa5bbae7b3edf2a95.mp3 佔GDP比重超三成:數字經濟改變中國
  • 北京去年數字經濟佔GDP比重逾50% 居全國首位
    北京去年數字經濟佔GDP比重逾50% 居全國首位 2020-10-19 09:32:00   2019
  • 5年內河南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目標】到2025年,我省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根據《方案》,我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目標:到2022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比重3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開發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 河南發文:到2025年,我省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目標】到2025年,我省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根據《方案》,我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目標:到2022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比重3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開發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 「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彰顯澎湃動能
    本報訊(記者厲曉杭 鄞州區委報導組楊磊 徐庭嫻)圍繞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鄞州加速打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在企業物種繁衍、人才種苗引育、資金活水澆灌、環境氣候改善等方面狠下功夫,讓創新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
  • 合肥上半年工業運行成績出爐:工業增加值增速居中部首位
    記者獲悉,上半年合肥工業運行成績單新鮮出爐,全市2433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95.4億元,同比增長9.1%,完成工業投資1098億元,同比增長12.3%,佔年度預期目標的50.8%,超序時進度0.8個百分點。
  • 前8月合肥經濟穩中見快 工業增加值增幅居中部省會第一
    前8個月,合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205.19億元,增長14%,增幅繼續保持中部省會第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3258.13億元,增長21.5%。總體來看,全市經濟保持穩健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工業運行信號積極 主導產業陸續發力  據了解,1~8月份,合肥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4806.5億元,實現增加值1205.19億元,增長14%,增幅繼續保持中部省會第一。工業產銷率96.4%,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工業能耗增長10.6%,比前7個月、上半年分別提高3.9個、5.6個百分點。
  • 「十三五」期間湖南已形成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科技創新成果顯著
    三湘都市報1月13日訊(記者 胡銳)今天,記者從全省製造強省建設工作會議獲悉,「十三五」期間,湖南製造強省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形成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航空動力產業集群,科技創新成果顯著。
  • 粵港澳大灣區:深圳產業結構「三個為主」 四大支柱產業分析(附圖表)
    深圳是一座因創新而生的城市。發行新中國第一支股票、敲響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深圳從特區創立之初率先衝破舊觀念,傳播新思想,以一個又一個「第一」為中國改革發展創新探路。當前面臨轉型發展期,深圳出臺經濟特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推進創新「十大行動計劃」,再一次憑藉創新實現華麗轉身,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創新發展的急先鋒,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創客之都」、「創新之城」。
  • 兩項第一!長沙高新區,優秀!
    過去一年,長沙高新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產業項目建設年」「營商環境優化年」工作總要求,綜合精準施策,落實有力措施,穩步推進全區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長沙高新區綜合實力排名躋身全國169個國家高新區第11位,書寫了從2016年起每年晉升一位的奮進記錄。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主陣地和主力軍,長沙高新區鏗鏘前進的步伐中凝聚著產業經濟發展貢獻的巨大力量。
  • 湖南日報瀏陽河文章丨乘勢而進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
    截至去年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65萬餘家,有16家企業和27個項目列入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和專項項目;製造業佔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90%,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擁有3個萬億產業和14個千億產業,形成了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發動機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優勢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