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可打造我國納米科技全鏈條創新體系標杆

2020-12-05 央廣網

「材料科學的突破,會徹底顛覆原有生產模式和工藝,進而催生新產業,造成變革性影響。以納米科技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產業,與廣東大力布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產業具有高度融合性。」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院長趙宇亮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趙宇亮建議,廣東可重點引領、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成我國納米科技「從基礎研究到應用技術研發、再到產業轉移轉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的標杆,形成納米科技產業集聚區和輻射效應圈。

前沿新材料突破或將催生新產業

南方日報:前沿新材料如何促進、引領甚至顛覆社會和產業發展?

趙宇亮:影響大部分產業技術、產品性能的要素,歸根結底都是材料的性能、功能問題,可以說前沿新材料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例如智慧型手機,由於材料科學和加工技術的突破,人們把原來大體積計算機的儲存運算能力轉化到一塊超薄的晶片裡,這些輕便的智慧型手機功能比上世紀80年代又重又大的計算機更好。

材料科學的突破,還會徹底顛覆一個行業原來的生產模式和工藝,進而激發新產業的興起和壯大,對行業造成變革性影響。

南方日報:在國家重點發展的前沿新材料中,納米材料有何重要意義?

趙宇亮:納米科技具有較強普適性,它是一種底層材料技術,幾乎支撐了21世紀大部分科技發展,類似於「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

比如人工智慧,未來50年甚至更長時間,人類發展會進入智能時代,納米技術就是支撐智能時代的底層和新技術。因為無傳感器就無智能,而傳感器的核心技術是敏感材料,納米技術就是其核心。

又比如碳納米管纖維材料,這可能是迄今為止人造材料中強度最大、質量最輕、強度和質量比最佳的材料之一。幾乎所有領域都能用到它,尤其是汽車、航空航天等大量用鋼鐵材料的,碳納米管都能取而代之。

發力點要集中在「轉移轉化」環節

南方日報:我國全鏈條科技創新體系有何優勢與短板?

趙宇亮:科技創新鏈條可分為9級。其中,1-3級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完成;6-9級是產品和市場,企業是操作的中堅力量。中間環節的4-6級,則是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在基礎研究領域有了長足進步,有些領域甚至走在國際前列。但這些成果大多停留在論文、專利上,還沒有轉化成真正的技術、產品、生產力。我國的科技轉化率與歐美日等科技發達國家相比水平不高,在一些領域,發達國家科技轉化率甚至比我國高出約10倍。

南方日報:廣東如何發揮優勢,將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之間的「化學反應」最大化?

趙宇亮:從全國前沿新材料布局看,北京、上海等地基礎研究更強,這不是廣東的強項。但廣東產業基礎發達、布局完整,在應用市場上有很大優勢。因此,廣東的發力點要集中在由「基礎研究」向「產業應用」過度的中間部分,即「轉移轉化」環節。

我國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之間的轉移轉化鏈條,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期待在廣東的大市場中,各界能共同發力,填補「轉移轉化」環節這段空白,架起基礎研究和產業之間的橋梁。廣東可以把北大、清華、中科院等高水平研究院所的研究成果引進來,落地形成技術產品,然後進行相應的改造升級,並與本地企業需求結合起來,激發更大的市場活力。

廣州「工匠型」平臺可彌補創新鏈缺口

南方日報:廣東如何助力納米產業打破瓶頸,實現進一步發展?

趙宇亮:廣納院正在廣州打造一支規模達2000人的工程師隊伍,專職做納米科技的轉移轉化,彌補創新鏈4-6級這段轉移轉化的缺口。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可以把國內有志於做轉移轉化的工程師聚集起來,形成「工匠型」平臺,把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進而改造產業。

廣東可重點引領、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成我國納米科技「從基礎研究到應用技術研發、再到產業轉移轉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的標杆,形成納米科技產業集聚區和輻射效應圈。其中,廣州黃埔正在加快建設「中國納米谷」,這是全國在建最大的納米技術產業化基地,要把它打造成全國納米技術成果轉化的源頭地,培育、孵化一批高科技創新企業。

南方日報記者 李鵬程 陳曉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趙宇亮:廣東可打造我國納米科技全鏈條創新體系標杆
    以納米科技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產業,與廣東大力布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產業具有高度融合性。」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院長趙宇亮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 打造服務職業青年發展的全鏈條工作體系
    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青年規劃,是我國青年發展事業上的裡程碑和重要頂層設計。規劃首次明確提出了「黨和國家事業要發展,青年首先要發展」的理念,同時在就業創業等十大領域為青年發展提供了國家支持和制度保障。適逢「鹽商杯」第五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近日在蘇州啟動,記者對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部長楊松作了專題採訪。
  • 首都機場集團:以科技創新推進全球「四型機場」標杆建設
    「聚焦『四型機場』,以技術創新推動『四型機場』標杆建設;打通『一個鏈條』,以『用』為主帶動產學研,打通深度融合的創新鏈條;創新技術體系,創新產品產業,創新生態建設,創新制度機制。」「著力構建集團公司研發中心、成員單位廣泛的技術創新和研髮型企業三級創新體系;打造信息數據中心,提升數據管理水平,實現產業數位化,成立研發平臺公司,專注研發科技產品,實現數字產業化;搭建交流會展平臺,吸引內外部企業參與『四型機場』創新,搭建科創產業園平臺,引入外部市場主體圍繞機場創新。」首都機場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郟建青表示。
  • 廣東移動攜手廣東農行打造「5G+智慧銀行」標杆
    來源:經濟日報12月6日上午,廣東移動與中國農業銀行廣東省分行在廣東全球通大廈籤署5G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推動5G與新興科技深度融合,加快5G技術在智慧銀行的深入應用,打造「5G+智慧銀行」標杆。廣東移動與廣東農行此次戰略合作正是「5G+智慧銀行」項目在廣東的落地。當前,廣東農行正積極推進營業網點轉型。廣東農行行長朱正罡表示,前期已與廣東移動就5G+智能網點項目進行了多次對碰,將選取部分網點進行智能化改造試點,充分發揮廣東移動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的優勢和5G網絡優勢,推動農業銀行的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共同打造智慧金融發展的良好示範。
  • 2020年東莞科技工作交出亮眼答卷:躋身國家科創大局 打造源頭創新...
    東莞時間網1月15日訊 2020年,東莞市科技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總抓手,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全鏈條創新體系。東莞首次躍升科創「國家隊」,崛起源頭創新高地,開創發展新格局。
  • 「納米科技」重點專項指南解讀
    世界各國尤其是科技強國都已將發展納米科技作為國家戰略,美、德、日、英、法等國家已經形成了從探索納米尺度新結構、新性能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到全力打造納米技術的產業鏈。目前已經有許多納米技術已經開始進入市場,據估計2013年全球市值約2540 億美元。現階段納米科技及產業化仍處於快速發展期,未來在新興技術領域具有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
  • 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顯示我國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日前在北京發布了《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研究顯示,我國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進一步提升。北京、上海、廣東科創中心引領地位凸顯,輻射帶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區的安徽、江西、河南、寧夏、貴州科技實力快速提升,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成效進一步顯現。
  • 屏幕可摺疊 儀器更精密…納米技術帶來更多可能
    3、更多納米產業集聚區和輻射效應圈正在形成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納米科技的布局較早,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納米材料應用產業就已開始興起。目前,我國在納米領域的部分基礎研究已躍居國際領先水平。在專利申請量方面,也位於世界前列。
  • 加速構建科技孵化育成全鏈條
    劉峰從擔任深圳清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研究諮詢總監,到南海區丹灶鎮副鎮長,再到728創域的聯合創始人,他的身份變化折射出背靠科技力量、政府支持的孵化器的成型過程。「孵化器與丹灶產業發展規劃相結合,涵蓋先進位造、新材料等丹灶大力發展的產業領域,為區域發展提供創新動力。」劉峰說,孵化器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引入科技型企業作為新鮮血液,助推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打造區域創新創業標杆。
  • ESKY直升機創新工藝設計 打造航模產業標杆產品
    隨著飛機的出現,以及科技產品的出現,飛機模型也相繼問世。飛機模型發展至今已逐漸成熟,不只是在外觀上相似,比例設計合理,在工藝、用材方面更是與時俱進,新品迭代,經典頻出。創立於2003年,發展至今的ESKY品牌正是這樣的一個品牌,憑藉在工藝、設計方面的創新,研發出一款款經典的直升機模型,打造航模產業標杆產品。
  •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 場發射電子槍項目
    關於我們: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是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新型事業單位,研究院實行市場化運作,人員從國內外公開招聘。基於我們在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研究基礎,廣納院支持並啟動了碳納米錐長發射電子槍項目,目標為研發一款我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場發射電子槍。
  • 發揮創新引領作用 攜手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深圳將與香港合作建設好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努力在科研人員出入境、科研物資通關、科研資金流動、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先行先試,努力把合作區打造成為創新要素流動最便捷、創新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最關鍵的是要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深圳將積極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努力打造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中心,著力打造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在人工智慧、健康科技和新材料等前沿技術領域搶佔先機。
  • 廣東惠州德賽西威科技節開幕 推動科技創新
    廣東惠州德賽西威科技節開幕 推動科技創新   中新網惠州11月29日電(康孝娟 鄧瑜)29日,2012德賽西威科技節在廣東惠州開幕,該活動從今天開始持續一個月,以科技產品展示、專家論壇等形式,集中展示一批具備行業領先水平的科技研發成果。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催生發展新動能,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帶動「雙創」蓬勃發展,通過強化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區域創新高地,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創新產出績效,通過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 上海可佑納米與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達成戰略合作
    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我國政府在布局國家發展納米科技與產業方面專門設立的、國內唯一一所從事納米技術及應用研究的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拼搏、創新」的文化精神為發展的內驅力,不斷集聚股東單位和社會優勢資源,堅持以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設在中心的「納米技術與產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納米科學技術分會納米生物與醫藥技術專業委員會」、「納米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全國納米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上海納米技術工作組」,以及中心與在納米技術領域具有優勢的高校、研究所、醫院和企業建立的聯合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和產業化基地為支撐,立足於納米技術研發與工程化應用
  • 招聘信息 -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 場發射電子槍項目
    關於我們: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是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新型事業單位,研究院實行市場化運作,人員從國內外公開招聘。基於我們在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研究基礎上,廣納院支持並啟動了碳納米錐場發射電子槍項目,目標為研發一款我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場發射電子槍。根據工作需要,現招聘研發主管和工程師若干名。
  • 戰略研究丨支持基礎研究 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
    編者按近年來,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並且在多個領域創造了各種世界紀錄,但是客觀地講,從科學思想到技術變革,我國自己創造性明顯的技術還不多,尤其是存在關鍵技術的「卡脖子」問題。中國科學院孫昌璞院士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中撰文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必須花功夫、費力氣回歸基礎研究。
  • 打造全球超材料龍頭企業 科技創新促深圳企業加速「蝶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之後離京視察「第一站」來到廣東、深圳,在視察光啟和騰訊等企業時,鼓勵企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加快創新發展。 近年來,按照總書記的指示精神,不僅光啟和騰訊實現了新的跨越式發展,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圳,科技創新型企業超過3萬家,不斷發展壯大,實現了創新發展的「蝶變」。
  • 廣東出臺《廣州科學城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年實現五個方面大變化
    科技創新R&D佔GDP比重提高到6%以上《行動方案》核心圍繞「科技創新」做文章,提出將廣州科學城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引擎。首先,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承載區,聚焦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等重點領域,推進布局國家大科學裝置、重要科研機構和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支持建設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裝置、太赫茲國家科學中心等重大科技設施,對標國家實驗室加快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建設,支持諾貝爾獎科學家領銜建設一批國際化實驗室;發揮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優勢,率先推進生物安全產業體系建設,打造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試驗區
  • 上海英佛曼:打造納米科技賦能型核心技術企業
    啃下「硬骨頭」,打破國外先進技術的壟斷 在與李剛(英佛曼公司董事長)創立英佛曼公司之前,田慶芬是美國納米集團駐華首席代表,目睹國內出現的大量納米概念的炒作和「偽納米」產品,阻礙了我國納米技術的研發。當時,西方國家的納米科技水平和應用領域處於領先水平,同時對於關鍵技術進行嚴格保密,我國的納米材料和規模化應用的領域基本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