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印楝素產業瓶頸待破解

2020-11-26 科學網

 

印楝樹果實

 

■本報見習記者 王慶

 

隨著近些年農藥殘留影響農產品安全問題受到公眾越來越多的關注,使用綠色農藥的無公害農產品市場需求呈增長趨勢。

 

從植物中提取,具有抗病毒、殺蟲等效果,同時低毒、低汙染的植物性農藥被寄予厚望。

 

印楝素,就是植物性農藥的典型代表之一,被廣泛用於防治棉花、蔬菜等農作物上的多種害蟲,並且對人畜低毒,是一種高效、低殘留及高選擇性的無公害生物農藥。

 

德國學者巧遇印度「神樹」

 

印楝廣泛種植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原產於印度次大陸。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代印度人就已使用燃燒的印楝葉來驅蚊,或將葉片放入谷堆中或摺疊衣物中驅蟲。這種簡單、原始的防治害蟲方法沿襲至今。1968年聯合國在一份報告中稱印楝是「本世紀對當地居民的最大恩賜」,印楝被美國農業部譽為「可解決全球問題的樹」。 印楝更是被一些地方的土著居民封為「神樹」。但是長久以來人們並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為這種樹帶來了「神奇」作用。

 

20世紀60年代,一位德國植物學家在印度考察時遇到了一場蝗災。一群蝗蟲鋪天蓋地地壓向一片作物,頃刻之間,這片作物就被蝗蟲蠶食得蕩然無存,但是其中有一棵樹卻安然無恙,這就是印楝樹。經分析研究,這位科學家發現印楝樹的種子等部分含有一種物質——印楝素,正是由於它的存在,印楝樹才具有了驅蟲治病的神奇功能。

 

我國沒有自然分布的印楝。1986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善歡等人從非洲多哥成功地將印楝引種到廣東和海南,後經解培惠等一批學者的努力,成功實現印楝北移,使得印楝的種植緯度從北緯18度提高到北緯27度。迄今我國廣東南部、海南、雲南及四川局部地區均可大面積種植印楝。

 

印楝素防害蟲 印楝樹保水土

 

據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徐漢虹介紹,印楝素對昆蟲的作用方式多種多樣,生長發育調節和拒食為主要方式,可以抑制幼蟲到蛹期的生長發育,症狀表現為幼蟲蛻皮受阻而死亡,或蛻皮後形成幼蟲—蛹中間體,造成多種器官畸形而致死。

 

印楝素可直接或間接影響昆蟲取食,使昆蟲消化不良,也可造成昆蟲厭食反應,使其取食量下降。

 

還有資料顯示,印楝素可以幹擾害蟲繁育,甚至導致害蟲不育。

 

目前已有印楝素農藥產品包括:0.3%印楝素乳油、0.3%印楝素增效型環保乳油等。其中,0.3%印楝素乳油曾獲得「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 印楝素植物性殺蟲劑製劑曾獲得「廣東省發明專利金獎」。

 

印楝樹還被認為可以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印楝樹被大面積種植於攀枝花地區,以治理長江上遊金沙江乾熱河谷生態頑疾。印楝因此甚至得到了「綠色黃金」的美譽。

 

2001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聽取了徐漢虹有關印楝項目的匯報後,對印楝的生態保護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

 

2007年,徐漢虹領銜的「印楝生態林建設與印楝環保農藥的研究推廣」項目獲得了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授予的「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

 

多種因素限制印楝素產業

 

儘管有上述多種優點,並且早在1997年國內首個印楝素農藥產品就已登記成功,然而十多年來,印楝素農藥一直僅限於中小企業生產,或者是農藥企業的非重點品種。

 

到底是哪些因素限制了印楝素農藥的大規模生產和推廣呢?

 

某農藥企業負責人表示,印楝素雖然具有低毒、環境友好的優勢,但是農民在選用農藥時首先考慮的是「殺傷力」和用藥成本。

 

化學農藥的效果容易立竿見影,而且成本較低。在這方面,印楝素等生物農藥則處於劣勢。

 

印楝素的特點決定了它需要提前施用,而農民的用藥習慣往往是見到蟲害之後再用藥,甚至會在化學農藥不見效之後才會使用印楝素這樣的「貴藥」,這恰恰違背了印楝素須提前噴灑的使用規律,而且印楝素的作用機理並不是立刻將害蟲毒死,這就給一些選用印楝素的農民造成了印楝素「不好使」的印象。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環境室主任姜輝表示,印楝素農藥確實對使用技術有要求,時機和方法都要得當。如果使用技術不到位就可能會影響藥效,進一步影響該類產品的推廣應用。

 

徐漢虹說:「防止害蟲破壞作物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把害蟲立馬殺死。」

 

傳統觀念認為,農藥噴灑過後,能見到害蟲大面積死亡就代表農藥有效。印楝素的防蟲特點則在於其拒食作用和幹擾害蟲生長繁育,而不是將害蟲快速殺滅。

 

徐漢虹進一步解釋:印楝素有助於保護生態系統平衡。有些農藥雖然殺蟲徹底,但也可能會同時殺死害蟲的天敵,或者使其天敵失去食物來源,從而破壞生物鏈。天敵大幅減少後,害蟲就有可能會捲土重來。

 

徐漢虹等科研人員正在通過「糖基導向」技術對印楝素農藥進行改良,提高其精確度。

 

關於成本較高的問題,徐漢虹認為通過規模效應可以降低印楝素成本。

 

投資大、周期長和不確定因素造成了投資者對進入這一領域持謹慎態度。

 

先進的印楝素提取和生產設備投資巨大。以德國「克虜伯」設備為例,其購置成本就高達2億元。

 

印楝從種植到結出可提取印楝素的果實通常需要3年時間。收集果實、提煉加工、投放市場等等都需要消耗一定時間。印楝的種植也不能排除自然災害的風險。國內資本更喜歡周期短、風險低的項目。

 

不過,印楝素等生物農藥對資本的吸引力正在加強。特別是近年來,蔬菜水果農藥殘留問題得到了公眾越來越多的重視,從而催生了使用綠色農藥的無公害農產品市場。

 

一家投資公司負責人就向記者表示,該公司跟蹤印楝素等生物農藥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以前條件還不夠成熟,但現在通過先進設備可使印楝素農藥價格下降1/3。

 

此外,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制訂特殊政策,鼓勵生物農藥產品的開發、生產和應用推廣,相關行業協會、專家也在呼籲並爭取能夠通過稅收減免和經濟補貼等措施推動印楝素等生物農藥產業化發展。

 

《中國科學報》 (2012-01-31 B2 生物)

相關焦點

  • 雲南生物農藥印楝素開發研究躍居先進水平
    雲南生物農藥印楝素開發研究躍居先進水平   新華網昆明2月15日電(屈明光 肖宇) 全世界普遍重視的無公害生物農藥研製課題日前在雲南省獲得突破性進展,科技人員以產業化規模開發並生產的新型生物農藥——印楝素
  • 印楝素殺蟲的作用機理及應用作物的使用方法!
    印楝素主要為三萜類物質,與類固醇、甾類有機化合物等激素物質結構相似。印楝素對直翅目、鱗翅目、鞘翅目等害蟲表現出較高的特異性抑制功能,而且不傷天敵,對高等動物安全。因此印楝素被公認為開發最為成功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植物源農藥,是最適用於作物整體管理和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一項植保措施。用3%印楝素稀釋1000~3000倍液,可用於防治蔬菜上許多難於防治的重要害蟲,如溫室白粉蝨、小菜蛾、蚜蟲、葉蟎等。
  • 想辦法破解紡織原料瓶頸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為何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紡織業仍會受制於原料瓶頸?近一年來棉價的大幅波動,讓不少紡織企業深切體會到「原料之痛」帶來的生產和經營風險。如果說提升品牌競爭力和提高產品附加值是紡織業發展需長期堅持的方向,在破解原料難題的過程中,棉替代纖維開發和廢舊紡織纖維回收再利用「上下兩端」的用力,或許能為紡織業帶來一些啟示和破解良方。
  • 能源瓶頸破解於牛頓力學
    而只要將作用力≠力一個物理概念重新創建其基礎理論體系,就足以破解當今能源科技的學術瓶頸,因為近代科學幾百年都是將作用力與普遍客觀存在的力混為一體,可笑牛頓力學定義的「力」:「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那麼普遍客觀存在的力又是怎麼產生的?而且維持作用力持續作用另一物體的能量從何而來?明顯漏洞百出,豈不誤人子弟300年,能源科技又何來出路?
  • 長江流域磷含量超標 磷石膏處理產業「藍海」待暢遊
    原標題:磷石膏處理,產業「藍海」待暢遊 「工業副產石膏產生量大、環境影響嚴重,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綜合利用迫在眉睫。」7月6日在南京舉辦的第四屆工業副產石膏綜合利用高峰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多位專業人士聚焦長江大保護,為推動工業副產石膏特別是磷石膏處理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建言獻計。
  • 印楝素——防治410餘種害蟲、殺蟲比例高達90%的蔬菜常用殺蟲劑
    作用機制化學結構與昆蟲內源的蛻皮激素相似,高劑量的印楝素可直接殺死昆蟲,低劑量則使昆蟲停止發育。主要作用於昆蟲的內分泌系統,降低蛻皮激素的釋放量,幹擾正常的生命周期,從而影響昆蟲的蛻皮以及變態的完成;也可直接破壞表皮結構或阻止表皮幾丁質的形成,或幹擾呼吸代謝,影響生殖系統發育等。
  • 破解化肥產業發展瓶頸 金正大磷石膏綜合利用技術獲資本和同行青睞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趙彬彬磷石膏是磷化工產業的副產品。由於技術瓶頸,磷石膏只能露天堆存,嚴重汙染環境,成為化肥產業的發展瓶頸。近來,四川、貴州等省已出臺政策「以渣定產」,將磷肥企業消納磷石膏情況與生產掛鈎,導致諸多化肥廠因無法消納而被迫停產。正如一位專家所說,能否化解這一瓶頸,已成為關乎越來越多磷肥企業生死存亡的問題。
  • 3D列印產業的瓶頸在哪裡?
    【齊大聖論道線下網際網路】  早安,在街燈空照冷的鄉間問候各位     曾經紅透半邊天的3D列印,現在已經沒什麼熱度了,資本對這個產業的關注度越來越低,而這個產業本身的規模也沒有很快地擴大。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在技術方面有重大突破,這或許需要很長時間,產業發展顯然無法坐等。另一個思路,就是找到對於材料和精度要求不高的應用場景,也就是找到這個產業的利基市場,這樣才能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等待技術突破。  也就是說,當下影響這個產業發展的瓶頸,是在商業方面轉換思路調整視角,找到可持續的盈利來源。
  • 中國大神出手,新款 iPhone SE 成功破解雙卡雙待
    2代已經成功破解,已經實現實體雙卡雙待,共用了 iPhone11 的 intel 基帶,同時曬出了兩張國內大神成功破解後的圖片,移動、聯通雙卡正常顯示,信號滿格!中國大神出手,iPhone SE 成功破解雙卡雙待不久前,蘋果公司推出了第二代 iPhone SE 手機,該機型搭載了 iPhone11 同款 A13 仿生處理器,這是 iPhone 迄今為止最快的旗艦晶片,但它仍然不支持 5G 網絡。
  • 突破氫燃料電池汽車四大瓶頸
    近年來,全球氫能產業興起,美、日、韓、德等國家均出臺相應政策,將發展氫能產業提升到國家能源戰略高度。氫能可廣泛應用到三次產業多個領域,在我國交通領域應用成為突破口。經過多年積累,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初具產業化條件,商業化應用正在開啟。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柳振峰告訴科學網記者,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它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其中,圍繞在複合物外周的「捕光天線」促進了光系統II捕獲太陽能的能力。
  • 地熱能發電前景可期 四大問題仍待破解
    地熱能發電前景可期 四大問題仍待破解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已是當今時代主題之一,正因此,全球範圍內掀起了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熱潮。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人類對地熱資源認識將進一步提高,地熱發電前景值得期待。
  • 中國學者破解低成本有機電致發光器件應用瓶頸
    (黑龍江大學提供)   7月12日,黑龍江大學發布消息,該校許輝教授領導的磷基光電功能材料科研團隊,首次破解低成本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應用瓶頸。   黑龍江大學許輝教授領導的磷基光電功能材料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細胞》(Cell)的自然科學類子刊《Chem》上發表了題為「偶極-偶極作用操控實現高效藍光熱激發延遲螢光器件」的研究論文,破解了該難題。
  • 太陽能光熱:走出瓶頸靠「內功」
    4月10日,在揚子晚報、省能源研究會等組織舉行的峰會上,一批省內外太陽能光熱龍頭企業、著名房地產商以及管理部門代表認為,要破解瓶頸制約,讓太陽能光熱從農村走進城市,需要各方合力,更靠生產企業過硬的內功。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太陽能專業利用委員會主任羅振濤介紹,太陽能熱利用已被列為我國七大戰略產業。
  •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突破技術瓶頸更有利於稀土產業發展
    換句話說,我國突破了超高純稀土改性氧化鋁技術「瓶頸」。 據介紹,新技術將高純度氧化鋁提純工藝和稀土新材料製備技術完美融合,添加稀土後,產品不僅在韌性上有了很大提高,在色彩亮度和硬度上也實現了極大提升,現可製備6N超高純鋁錠,並進行5N超高純鋁錠的規模化生產,為我國超高純度氧化鋁原料的批量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 天津生態城如何破解濱海鹽鹼區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瓶頸
    為此,水專項針對性設立《天津生態城海綿城市建設與水生態改善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意在突破濱海鹽鹼區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技術瓶頸。該課題屬於「水專項」《天津海綿城市建設與海河幹流水環境改善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由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承擔,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天津生態城市政景觀有限公司、天津生態城水務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共同參與。
  • 【我測】Scratch編程實物化,能破解兒童編程教學難的瓶頸嗎?
    【我測】Scratch編程實物化,能破解兒童編程教學難的瓶頸嗎?作者:肥狗 發布時間: 2019-08-09 18:11 【我測】Scratch編程實物化,能破解兒童編程教學難的瓶頸嗎
  • 我國大豆蛋白產業陷入困境 無序競爭待破解
    當前,我國大豆蛋白產業面臨產能相對過剩、產品單一、低價競爭等問題,企業經營普遍陷入困境,壓力甚至傳導至上遊大豆加工企業和大豆收購價格。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方面要嚴控新增產能,擺脫產能過剩局面;另一方面要注重科研創新,拓寬應用領域,完善品牌建設,健全產業鏈。
  •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新聞—科學網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
  • 廣東醫檢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新聞—科學網
    據悉,開放創新平臺會向創業公司、醫療科研機構、個人開發者、行業專家四類關鍵用戶提供服務,實現算力/算法/數據/模型共享,形成產業集群,打造跨行業融合創新高地。金域醫學還規劃建設了「一庫兩中心一基地」,推動數位化轉型,計劃利用3~5年時間將金域醫學打造成專注醫檢領域的信息化和數據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