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農藥概述

2021-01-08 化工網

  19 世紀以來, 在近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的基礎上, 對植物源農藥的開發逐漸從經驗階段上升到科學實驗階段, 如除蟲菊(Chry san themum cineri2af olium )、菸草(N icotiana spp. )、魚藤(D erris ellip 2tica) 發展為商品化加工製劑並廣泛使用。自20 世紀40 年代以後, 有機合成農藥佔據了市場, 植物源農藥逐漸被人類所忽略。到60 年代後期, 有機合成農藥的種種弊端使天然產物農藥重新受到重視, 特別是對印楝(A z ad irach ta ind ica A. Ju ss) 的研究帶動了植物源農藥的發展。到目前為止, 研究的植物種類達數千種, 開發成功的產品也很多, 並已在生產實踐中被廣泛應用。

  1.植物源農藥的特點

  與有機合成農藥相比, 植物源農藥具有選擇性高、低毒、易降解、害物不易產生抗性等優點。目前,對植物源殺蟲劑的研究較廣泛和深入, 縱觀各類植物源殺蟲劑的特點, 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 1 殺蟲作用方式特異

植物源殺蟲劑除具有與有機合成殺蟲劑相同的作用方式(觸殺、胃毒、燻蒸) 外, 還具有拒食、抑制生長發育、忌避、忌產卵、麻醉、抑制種群形成等特異的作用方式。如川楝素對菜青蟲(P ieris rap ae) 具有拒食、胃毒、抑制生長發育作用[ 1 ] , 對桔二叉蚜(T ox 2op tera au ran tii ) 具有較好的忌避作用[ 2 ]; 萬壽菊(T ag etes erecta ) 根甲醇提取物對小菜蛾(P lu tellaxy lostella L. ) 成蟲產卵有強烈的忌避作用[ 3 ]; 苦皮藤(Celastrus ang u la tus M ax im ) 根皮粉對粘蟲(M y th im na sep a ra teaW alker) 等多種害蟲具有麻醉活性[ 4 ]; 八角茴香( I llicium verum Hook. f. ) 精油可完全抑制赤擬谷盜(T rholium custaneum ) 和黃粉蟲( T en ibrio m olitor L inne) 的繁殖, 從而抑制種群形成[ 5 ]。上述特殊的作用方式並不直接殺死害蟲, 而是通過阻止害蟲直接為害或抑制種群形成而達到對害蟲的可持續控制。

  1. 2 對環境安全

植物源農藥的主要成分是天然存在的化合物,這些活性物質主要由C、H、O 等元素組成, 來源於自然, 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已形成了其固定的能量和物質循環代謝途徑, 所以在施用時, 不易產生殘留,不會引起生物富集現象。另外, 田間試驗也證明[ 6 ] ,

植物源油劑具有不影響環境的優越性。

  1. 3 對非靶標生物相對安全

從作用方式來看, 植物源農藥一般是通過胃毒作用或特異性作用來驅殺害蟲的, 觸殺作用較少, 因此對天敵等非靶標生物應是相對安全的。研究表明[ 7 ] , 印楝素對菲島長體繭蜂(Macrocen trus philip2p inensis A shmead )、智力小植綏蟎(Phytoseiu lusp ersim ilis ) 等多種天敵安全; 對蜜蜂(A p is cerana)、蚯蚓(Lum bricus T errestris) 等有益生物安全; 對大白鼠、虹鱒等低毒, 無致畸作用。成衛寧等[ 8 ]在小麥吸漿蟲(Sitodip losis m osellana (Géh in) ) 的防治試驗中發現, 川楝素、菸鹼對小麥吸漿蟲寄生蜂的保護效果較好。楊崇珍等[ 9 ]研究表明, 0. 5% 楝素殺蟲乳油對蚜繭蜂、瓢蟲及食蚜蠅等昆蟲天敵無顯著影響。祁志軍等[10]研究表明, 0. 2% 苦皮藤素乳油對鵪鶉、魚類、蝌蚪、家蠶、蜜蜂、瓢蟲、蚯蚓、麥田和稻田土壤微生物等非靶標生物均表現低毒。然而, 許多植物源次生物質也是高毒物質, 如菸鹼對人畜高毒, 魚藤酮為中等毒性, 苦參鹼也為高毒[ 11212 ]。可見, 植物源農藥對非靶標生物的安全性是相對的。因此, 在植物源農藥開發中應具有一定的選擇性, 應儘量選擇低毒種類, 而且在應用中也應注意科學施用。

  1. 4 殺蟲作用機理不同於常規農藥

傳統的有機合成殺蟲劑大多是神經毒劑, 而植物源農藥的作用機理較複雜。如印楝素主要是擾亂昆蟲內分泌系統, 影響促前胸腺激素(PTTH ) 的合成與釋放, 減低前胸腺對PTTH 的感應而造成202羥基蛻皮酮的合成、分泌不足, 致使昆蟲變態、發育受

阻[13]; 川楝素對昆蟲下顎瘤狀栓錐感受器具有抑制作用, 從而表現為拒食作用[14]。苦皮藤素ì 的麻醉作用機理有2 種可能: 一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 包括軸突和突觸; 二是作用於神經- 肌肉接點, 導致神經2肌肉傳遞阻斷[15]。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 在現有農業生產技術水平

下, 上述植物源農藥的特點也使得其在生產應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如速效性差, 一般是調節有害生物種群的形成和發展, 並不直接殺死害物, 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所以不易被農民所接受; 易降解, 持效期短, 需多次施藥, 增加了生產成本。

  2 .植物源殺蟲劑的化學生態學基礎

植物作為第一性生產力,其受害不完全是被動的,它可以利用其本身某些成分的變異性,對害蟲產生自然的抵禦作用。這種抵禦作用是一種可以遺傳的特性,能使植物不受蟲害或受害較輕,它具有控制害蟲的專一性、控制效果的持久性和與環境的兼容性〔12〕。植物在漫長的與昆蟲長期相互作用和協同進化過程中,除了形成形態結構上的物理性防禦機制(毛刺、體表蠟質、組織厚度等) 外,還耗費大量的物質、能量來生產對維持生命活動尚無確定作用的次生代謝物質,如生物鹼、糖苷類、酚類、非蛋白胺基酸、萜類和甾醇等。次生性物質的產生、來源和性質與如核酸、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不同,它是複雜分支代謝途徑的產物,不直接參與維持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有關的基礎生化活動,一般也不作為昆蟲的營養成分,但卻能影響昆蟲對食物的選擇、攝入和利用,從而影響昆蟲的生長、行為以及群體生物學,故又稱其為它感素。大多數它感素為植物利己素,對植物具有保護作用[12]。

  植物體中,種類繁多的植物次生代謝產物是潛在的具有防禦作用的化學因素,在構成植物抗蟲性的眾多因素中佔有重要地位。目前已知的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約3 萬種,其中生物鹼、萜類和酚類分別達6 500、5 900和5 000種[12],並且已經證實有相當一部分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對害蟲有生物活性[13]。如楝科植物中的檸檬素類化合物對害蟲具有拒食作用和生長調節作用[14-15];衛茅科植物中的二氫沉香呋喃類化合物對害蟲具有拒食、麻醉和毒殺作用[16];菊科植物中的三噻吩及茵陳二炔類化合物對害蟲具有明顯的光活殺蟲作用[17 –18], 烏腳車軸草(Lotus corniculatus) 、三葉草( Trifolium repens ) 和歐洲蕨(Pteridium aquilinum) 能合成產生劇毒氫氰酸的生氰糖苷,當植物組織被破壞時,生氰糖苷便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產生氫氰酸,對害蟲產生巨大的拒食和威懾作用〔6〕。又如非蛋白胺基酸刀豆胺基酸濃度為5 %時對象鼻蟲幼蟲有致死作用。不少植物中還含有昆蟲脫皮激素、保幼激素的類似物,可以幹擾昆蟲自身的生長發育。由此可見,這些次生代謝物質構成了植物各具特色的化學生態防禦功能,是研究植物殺蟲劑的生態學基礎。

  2 植物源農藥的研究現狀

植物源農藥的開發主要是利用植物體內的次生代謝物質。Sw ain[16]研究認為, 植物中的次生代謝物超過了40 萬種, 主要包括木脂素類、黃酮、生物鹼、萜烯類、特異胺基酸等, 其中的多種次生代謝物質具有殺蟲、抑菌或除草活性。國外研究較多的有印楝、番荔枝(A nnona squam osa)、萬壽菊等植物。我國在具生物活性的植物種類的篩選、活性成分的生物測定及毒理學等理論研究領域均取到了顯著的成果,在產品研發和實際應用方面也處於領先水平。

  2. 1 具有農藥活性的植物資源的調查和篩選

Grange 等[ 17 ]報導, 具有控制有害生物活性的植物約有2 400 種。美國、菲律賓、印度等國家的有關專家都曾對具農藥活性的植物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調查和篩選。我國對具農藥活性植物的篩選, 一般是參考《本草綱目》等古籍和《中國土農藥志》、《中國有毒植物》等專著及在生產中人們使用的土農藥。張興等[ 18 ]從西北地區475 種植物樣品中篩選出128 種有農藥活性的植物, 其對玉米象(S itop h ilus z eam a isMo t schu lsky)、赤擬谷盜、粘蟲等試蟲的生物活性大於50% , 並認為砂地柏(S abina vu lg a ris A n t)、牛心樸子(Cy nanchum kom a rov ii A l. Iljin sk i) 等10 餘種植物具有明顯的開發研究價值。王兆龍等[ 19 ]從分布於江蘇省內的植物資源中篩選出了75 種具殺蟲活性的植物種類。賀紅武等[ 20 ]對可作為農藥資源的熱帶植物的種類進行了初步調查。張銳等[ 21 ]、王輝等[ 22 ]分別對甘肅地區和湖北恩施地區的具農藥活性的植物資源進行了初步調查。馮建菊等[ 23 ]對新疆南疆地區的11 種植物進行了棉鈴蟲毒殺活性篩選。Xu 等[ 24 ]用家蠅從62 種中藥材中篩選出具有很好殺蟲作用的千裡光屬掌葉千裡光(S enecio p a lm a tus)。馮俊濤等[ 25 ]測試了採自西北地區的57 科149 屬187種植物樣品的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認為苦豆子(S op hora a lop ecu roid es L. )、石榴(P un ica g rana2tum L. )、大花金挖耳(Ca rp esium m acrocep ha lum )、蒼耳( X an th ium sibiricum )、孜然( Cum inumcym inum L. ) 和瑞香狼毒(S tellera cham aejasm aL. ) 等10 餘種植物具有明顯的研究開發價值。王志學等[ 26 ]、喻大昭等[ 27 ]、晏衛紅等[ 28 ]也先後對多種植物的抑菌作用進行了研究。郝雙紅等[ 29,30 ]對83 種植物的除草活性進行了比較。對具農藥活性的植物資源進行篩選是研究開發植物源農藥的基礎工作。我國地大物博, 植物資源非常豐富, 對具有農藥活性植物資源進行篩選, 為我國植物源農藥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2 植物源殺蟲劑

  目前為止, 對殺蟲植物印楝的研究和開發是最成功的。我國學者對植物源殺蟲劑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楝科(A glaia odo rata)、衛矛科(Celast raceae)、柏科(Cup ressaceae)、豆科(M yroxyion baisam um )、菊科(Compo sitae )、唇形科(L ab iatae )、蓼科(Chenopodiaceae) 等植物及其精油上, 對植物中殺蟲活性成分的分離鑑定、毒力測定、作用機理和作用方式等均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探討。

值得一提的是, 植物源殺蟲劑與常規有機合成殺蟲劑在作用方式上有顯著的區別, 植物源殺蟲劑對害蟲的作用方式更多、更複雜, 對害蟲常表現出毒殺、拒食、忌避、拒產卵、抑制種群形成、引誘、麻醉、抑制生長發育等特殊的活性, 馬志卿等[ 31 ]對此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對植物源殺蟲劑的研究還極大地促進了農藥學理論的發展。張興等[ 32233 ]在長期對植物源農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無公害農藥」和「農藥無公害化」的概念和理念, 對現代新型的、對環境相對安全的農藥的發展和應用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吳文君等[ 34 ]在對殺蟲植物苦皮藤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消化毒劑」的概念, 認為許多天然產物殺蟲劑均是以害蟲的消化系統為靶標而起到毒殺作用。這一理論為研究和開發殺蟲劑開創了一條嶄新的途徑。

  2. 3 植物源殺菌劑

相對於植物源殺蟲劑來說, 植物源殺菌劑的研究要少得多。N ychas[ 35 ]於1995 年對植物源抗菌劑實際使用的可能性做了詳細的論述。吳新安等[ 36 ]研究表明, 大部分抑菌種子植物種類集中在菊科(Compo sitae)、豆科(L egum ino sae)、傘形科(Um2belliferae)、禾本科(Gram ineae)、唇形科、木蘭科(M agno liaceae)、馬兜鈴科(A risto loch iaceae)、蓼科(Chenopodiaceae)、木犀科(Oleaceae)、百合科(L ili2aceae )、葫蘆科( Cucu rb itaceae )、莎草科(Cypce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 和樟科(L au2raceae) 等。近年來, 國外已有幾個商品化的植物源殺菌劑品種投入市場, 如捷利康公司的azoxyst rob in和巴斯夫公司的k resox imm ethyl[ 37 ]; 印楝製劑T ril2ogy○R和T riac○R 90% EC 可用於防治果樹和作物的斑點落葉病、炭疽病及早疫病等真菌病害[ 38 ]; 由黃蒿種子精油開發的Talen tTM 在荷蘭上市; BASF公司從蓼科植物中獲得的提取物對白粉病防效良好, 現已工業化生產, 商品名為M ilsanTM [ 39 ]。在我國, 目前已經開始應用於生產防治植物病害的植物活性成分有大蒜素、麻黃油、細辛油、銀泰(銀杏提取物的仿生製劑) 等, 產品有40% 農科1 號乳油(原白頭翁素A仿生合成劑)、0. 6% 苦·小檗鹼殺菌水劑等[ 40241 ]。

  2. 4 植物源除草劑

植物源除草劑的開發主要是利用植物間的異株克生物質, 其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和代謝均有影響。目前, 已在30 多科的植物中發現了上百種具除草活性的化合物, 主要有醌酚類、生物鹼類、肉桂酸類、香豆素類、噻吩類、類黃酮類、萜烯類、胺基酸類等, 其中有些已被開發為除草劑[ 42 ]。Zobel 等[ 43 ]發現檸檬樹中的茛菪亭(Scopo let in)、蒿屬香豆素等香豆素類化合物具有明顯的殺草活性。楊世超等[ 44 ]、李善林等[ 45 ] 先後報導了小麥提取物對白茅( Imp era tacy lind rica Beauv. var. m ajor (N ees) C. E. Hubb. )的殺除作用。目前, 開發成功的植物源除草劑品種並不多。環庚草醚是以存在於許多植物中的1, 82桉葉素為先導合成的新型除草劑, 已在歐洲、美國上市[ 46 ]。

  2. 5 其他類植物源農藥

植物源殺線蟲劑的研究也有一定的進展。至1998 年已發現臭草(Rutag raveolens )、孔雀草

(T ag etes p a tu la )、向日葵(H elian thus annuus)、印楝、百日菊(Z inna lia L. ) 等41 屬47 種植物可用於線蟲防治[ 47 ]。翁群芳等[ 48249 ]先後對15 科28 種植物的殺線蟲活性進行了篩選, 結果發現, 駱駝蓬(Peganum harmala L.) 等幾種植物提取物對松材線蟲(B u rsap helenchusxy lop h ilus ) 和南方根結線蟲(Meloid ogy ne incog n ita Chitwood) 具有較好的毒殺活性。目前, 植物源病毒抑制劑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國內對抗植物病毒植物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虎耳草科(Sax if rag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紫草科(Bo raginaceae)、商陸科(Phyto laccaceae)、紅豆杉科(Taxaceae)、木犀科(Oleaceae)、蘿摩科(A sclep i2adaceae )、菊科( Compo sitae )、蓼科(Chenopodiaceae) 等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化工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化工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info@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相關焦點

  • 植物源農藥研究進展
    為此,開發和應用植物源農藥已成為各國所追膛的目標。本文擬就植物源農藥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1    資源研究    地球上植物農藥十分豐富。有人估計,有毒植物種類約佔植物種類總數的4%。《中國有毒植物》一書列入有毒植物1300多種,其中許多種類具有殺蟲(菌)作用或已被作為植物源農藥利用。據1958年我國南方各省統計,被利用的植物農藥達411種。
  • 植物源農藥(中草藥提取的植物農藥)市場到底怎樣
    之前做過兩年的植物源農藥。說好聽點是產品經理,說俗點呢,我就是個試藥的。我在不同地區的不同作物都多次做過實驗,植物源農藥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我們先來了解下植物源農藥的特點再來看它的市場怎麼樣。1、植物源農藥種類植物源農藥屬於生物農藥的一個類別,說簡單點就是提取自植物體的農藥,比如常見的除蟲菊、苦參鹼、印楝素、藜蘆鹼等等上圖為苦豆子,苦參鹼的原料
  • 科普:d-檸檬烯屬於生物農藥大類中的植物源農藥
    說起天然橙油,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來自美國ORO AGRI公司的懷農特和撲利旺,登記為5%d-檸檬烯可溶液劑,屬於生物農藥大類中的植物源農藥
  • 全球最大的一類植物源殺蟲劑——新菸鹼類農藥發展概述
    新菸鹼類農藥是繼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之後第四代殺蟲劑,隨著高毒農藥在全球市場的退出,新菸鹼類殺蟲劑逐漸成為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小型鱗翅目和鞘翅目害蟲最有效的一類殺蟲劑……據相關文獻報導部分新菸鹼類農藥對蜜蜂的急性毒性為高毒或劇毒,會導致蜜蜂種群減少,存活與繁殖能力降低;甚至有報導稱對土壤生態系統代表生物蚯蚓高毒
  • 植物源殺菌劑研究進展
    植物源農藥作為生物合理性農藥的一部分,其開發研究一直是新農藥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植物源農藥來源於自然,能在自然界降解,一般不會汙染環境及農產品,在環境和人體中積累毒性的可能性不大,對人和牲畜相對安全,對害蟲天敵傷害小,具有低毒、低殘留的特點,能夠保持農產品的高品質,因此植物源農藥具有廣闊的市場。
  • 【科普】植物源殺蟲劑的「前世今生」
    第一個商業化植物源殺蟲劑出現在17世紀,當人們發現菸草葉中的尼古丁能殺死豆象蟲後,開發上市。1850年左右,一種叫做魚藤酮的植物源殺蟲劑問世了,它是從魚藤的根中提取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歐洲廉價的合成殺蟲劑(有機氯和有機磷酸鹽)的出現,使商業化植物源殺蟲劑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目前在其他大陸,這種傳統也僅存在於有限範圍內。
  • 生物農藥常用菌種
    又稱天然農藥,係指非化學合成,來自天然的化學物質或生命體,而具有殺菌農藥和殺蟲農藥的作用。生物農藥包括蟲生病原性線蟲、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植物衍生物和昆蟲費洛蒙等。生物農藥在有機農業使用的整合害蟲管理系統(IPM)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科學使用生物農藥促進農藥減量控害
    什麼是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主要指以動物、植物、微生物本身或者它們產生的物質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農藥。考慮到礦物源農藥對人畜毒性較低、對環境友好,故將以礦物質為主要原料的農藥等同生物農藥一樣利用。生物農藥大致分為七類:一是植物源農藥,主要原料直接來源於植物體,如苦參鹼、印楝素。
  • 全球首個植物源除青苔產品苔美TM即將上市!
    關注化肥農藥助手這裡儘是乾貨! 免費查農藥化肥真假、看農資報價、作物病蟲害防治,經銷商農戶必備;實用的植保文章分享平臺! 2 國家發明專利技術,創新性強 中國首個植物源藥劑防治青苔專利技術(專利受理號:202010196406.7),充分利用植物源提取物不同成分間的協同增效,最大化實現防治青苔的效果。
  • 顛覆你的認知——生物農藥,效果就是不好?
    生物農藥是什麼?顧名思義,相較傳統化學農藥,生物農藥是指非化學合成,來自天然的化學物質或生命體,而具有殺菌或殺蟲作用的一類農藥製劑。按原材料來源一般可分為微生物農藥、生物化學農藥、植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等等。那麼,是生物農藥好還是化學農藥好?聽到這個問題,恐怕很多農民朋友都會脫口而出:肯定是化學農藥啊!
  • 農藥《生物農藥有哪些?怎麼用?》 《為何有時候除草效果不好》
    目前國內生物農藥的年產量為12萬噸,防治面積達2670萬公頃,約佔農藥市場份額的5%。生物農藥有效成分登記超過90種,登記產品約3000個,其中抗生素產品約佔登記產品總數的70%。生物農藥產品約佔我國登記農藥總數的11%~13%。
  • 大蒜素:這麼厲害的植物源殺菌劑 國內尚未完全開發
    文獻報導中大蒜素對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在國外已經有不少大蒜素登記的農藥。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已經有數十個大蒜素登記的產品,廣泛應用於果樹、蔬菜、鮮花等作物上防治病害和蟲害。此外,大蒜素在德國、歐盟、紐西蘭、南非和越南等國家和地區也均有登記。
  • 農藥的分類
    農藥的種類十分繁多,目前全世界共有幾千個品種,我國也有常用農藥幾百種。隨著生產的實際需要和農藥工業的不斷發展,農藥新品種每年都在增加,因此有必要對農藥進行科學分類,以便更好地對農藥進行研究、使用和推廣。
  • 農藥新法規對殺菌劑登記有何要求
    大家都知道,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對農藥行業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對此前存在的很多農藥行業弊端進行了重新修訂,那麼現在關於殺菌劑的登記方面是怎麼規定的呢?  據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統計,截止2016年10月,已登記殺菌劑數量為9,200多個,其中有3,173個為混劑。
  • 沙漠蝗再次「組團」來襲 殺蟲界「明星」生物農藥放大招
    在這場防治害蟲的阻擊戰中,除了傳統的化學農藥等害蟲防治措施,生物農藥正在逐漸成為殺蟲界冉冉升起的明星。餵食真菌,讓蝗蟲患上「流感」那麼,生物農藥的設計中使用了哪些技術,這些農藥是如何消滅蝗蟲的?「生物農藥是指生物活體及其代謝產物,包括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天敵生物等。目前在防治蝗蟲的生物農藥中,市場上較多的是對環境無害的微生物農藥,包括真菌、細菌、病毒、原生動物等。」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草原生物災害防治國家創新聯盟秘書長塗雄兵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些微生物來源於自然界。
  • 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規模化生產
    ■聚焦農業863  今年,我國已建成年產一噸的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生產車間,作為工業試劑或原料,已有50餘家國內外公司在使用它。  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臨床前研究結果不僅與人血清白蛋白效果等同,而且產量比其他表達體系和同類技術體系分別高10—1000倍,成本只相當於酵母或細菌發酵成本的2%—10%,相當於動物細胞培養的0.01%—0.05%,並且在2年內可獲得公斤級的重組蛋白產品,無動物源、避免肝炎、愛滋病等病原的風險,水稻原料生產能耗僅為酵母的1/28,二氧化碳和汙水排放為零。
  • 生物農藥或將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關鍵詞:農藥2017年5月17日,由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主辦的第八屆生物農藥發展與應用交流大會在青島召開,會議中眾多業內人士和專家普遍認為,我國生物農藥市場下階段將會迎來重要發展機會。  本次會議300多名業內人士參會。
  • 控制農藥殘留,提高農產品品質
    農業生產中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離不開農藥,農藥噴施到植物表面後一部分會降解掉,一部分會滯留在植物體或植物產品中,形成了農藥殘留。國家對不同農藥在不同作物上的殘留量有嚴格的標準,超過國家標準視為「農殘」超標,其產品為不合格產品不能食用。
  •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領銜發明植物源負離子發生器
    昨日,福建農林大學宣布,我省首個植物與機電相結合的跨學科創新產品——「植物源負離子發生器」(又名植物負離子機)問世,可以實現把森林搬進房間的夢想。這就意味著通過電脈衝刺激植物就可以創造室內天然氧吧。據悉,該創新產品由該校老教授鄭金貴領銜項目組研發出來的。
  • 柑橘農藥減施增效技術
    提質增效情況應用柑橘減施增效技術,化學農藥利用率提高了10~15%,一個生產季節減少使用化學農藥4~5次,節約化學農藥用量20~35%,每畝節約防治成本200元以上。橘園自然天敵數量和種類大幅度增加。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技術要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