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藍色產業」助力海洋經濟遠航

2020-11-30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三大「藍色產業」助力海洋經濟遠航

時過冬至,白晝漸長。遼寧沿海經濟帶各市因來自大海的溼潤,比內陸城市多了幾分暖意。

大連、丹東、錦州、營口……連日來,記者在採訪中深切感到,我省海洋經濟近年來穩步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為了更好地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三年攻堅計劃,目前,我省第一次海洋經濟調查工作正在推進中。

佔據高端海洋裝備製造前沿、拉長水產品加工產業鏈、開發新型旅遊產業……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眼下,遼寧沿海經濟帶三大「藍色產業」正在助力海洋經濟揚帆遠航。

裝備製造:佔據行業高端

時下,全球海洋工業產業形勢錯綜複雜,競爭態勢白熱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遼寧沿海經濟帶在製造業領域,突破設計製造核心技術,提升綜合能力;在風能等新能源領域,加強研究應用,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

「在全球船舶工業形勢相當嚴峻的今天,大連船舶工業依然佔據著高端裝備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前沿。」12月26日,大連經信委的一位幹部,打開網際網路上的全球船舶工業實時數據,對記者逐項講解,「這種實力,與我們發展節能環保的高技術船舶和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分不開。」

搶佔行業前沿位置,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始終發揮著引領作用。

大連灣畔,巨大的第六代A5000型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格外引人矚目。這個集修井和鑽井功能於一體的平臺,按照國際最高標準建造,滿足了國際海洋鑽探的最新規範要求。平臺從開工建設到試航結束,按國際慣例通常至少需要36個月,而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僅用了26個月。

「這是我們近年來在該領域建造的 『最複雜』的一個產品。」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厚盛自豪地說,「它的投入使用,標誌著我國深海油氣鑽井的高端裝備梯隊得到進一步完善,我國深水鑽井高端裝備規模化、全系列化作業能力已經形成。」 

為應對全球造船行業低迷的市場形勢,大連船舶重工集團降成本,提質量,精心設計、生產。從2013年8月至今,大船海工共完工20條平臺,與海外同類產品相比,可變載荷輕、故障率低,受到船東的廣泛好評。

依託北鋼管業年產25萬噸大口徑無縫鋼管等項目,營口正在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工程船舶製造、港口物流機械和海洋石油勘探裝備設施等產業,打造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業產業體系;在盤錦,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已成為一大特色產業,重點發展海上自浮式鑽井平臺等高端海洋裝備製造產業,盤錦正在做大做強沿海特色產業。

海洋裝備製造業「遼寧製造」名聲越來越響亮的同時,遼寧沿海經濟帶對海洋能發電技術的研究應用也在闊步前行。

今年秋天,大連市莊河黑島鎮南部、王家島東部海域,規劃中的莊河風電場III進行了試驗樁基礎沉樁施工。

「此舉為大連後續進行大規模海上風電開發,提供了科學的數據支撐,積累了寶貴經驗。」提起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施工,承建方三峽新能源大連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高俊松表達了對遼寧海上風電項目的期望。

莊河風電場III,是遼寧唯一的海上風電項目,全面投產後,預計年上網發電量可達7億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每年可為電網節約約23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62.7萬噸,對緩解東北地區能源、環境壓力,加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水產品:拉長深加工產業鏈

有人說,全世界做海蜇生意的,90%是營口人,營口海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鳳章對此很認可。20多年前,老孫和營口大多數做海蜇生意的人一樣,只賣鮮海蜇,風險大收益低,買賣只在家門口轉。如今,公司的產品都已經過精加工,育苗、收購、加工、銷售……完整的產業鏈條下,公司的收益越來越高。

「把生意做這麼大,靠賣資源哪行。」孫鳳章強調賣原料與精加工後終端銷售的差別,「其間利潤要翻幾十倍」。

把產業鏈拉長,把產品「做深」,不但在業界廣受認同,還得到營口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16年,營口市海蜇養殖面積3.4萬畝,繁育綿蜇苗3.7億頭,海蜇規模加工企業有20餘家,年加工產量9萬噸,在全省排名第一。

同樣,在大連市,作為特色優勢產業的水產加工業也一直備受重視。

退休教師崔樹軍喜歡冬補,為防假貨,往年總是託朋友在大連買海參。今年,她的大連海參全部購自超市。「用手機掃一下二維碼,就知道產品的所有信息,這讓人很放心。」

百姓放心,源於大連建立的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2016年至2017年,大連連續兩年被農業部列為全國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單位。如今,以海參為試點品種,初步建成了大連市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產業鏈條完整,可追溯體系才能運行」,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品質控制總監王愛東對自家的水產品加工產業鏈運行狀態非常自信。育苗、養殖、加工、淨化、配送全過程的質量管控和可追溯體系,確保了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安全」。

「拉長水產品加工產業鏈並非龍頭企業的專利。」大連海洋與漁業局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處長鄒麗介紹。現在,大連市已形成了門類齊全、品種多樣的水產品加工系列。

發展海洋經濟,必須加大海產品資源的精深加工力度,提高資源價值,推進產業鏈向終端延伸。這種共識,推動了沿海各市積極推行地方優勢產品的精深加工和綜合開發,鼓勵企業運用新技術、新理念開發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打造更多的優勢水產品品牌,帶動漁業全產業鏈有序發展。

沿海旅遊:做足「海文章」

遼東灣新區奧體中心西面,有一片佔地47萬平方米的含章湖水上休閒度假區。「湖」由10平方公里海水自然形成,即使在冬天,也展現著濱海公園獨特的美。

「盤錦沒有海島,沿海旅遊資源少,這種自然條件的制約,讓我們更看重現有資源的整合。」盤錦市旅遊局產業規劃科科長畢志明如此評價這種旅遊新業態。

像盤錦一樣,近年來,大連、營口、錦州等市大力整合沿海旅遊資源,強化旅遊功能產業化,大力發展旅遊新業態,做足「海文章」,為海洋經濟開拓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013年,全球第一個海上世園會舉辦,將錦州獨特的藍色魅力推向了世界舞臺。近年來,錦州充分利用海資源優勢,規劃建設了一大批重點項目和配套設施。在眾多旅遊項目的支撐下,逐步呈現出濱海旅遊集聚效應。

大連則在發展傳統濱海旅遊的同時,把目光投向大海深處。

繼2015年中華泰山號從大連港始發後,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國際郵輪將大連列入進出港航次計劃城市,大連已成為國際豪華郵輪始發港。

與郵輪遊成熟的市場發展現狀不同,在大連,海釣運動在民間頗受追捧。為此,大連市將很快出臺專門針對休閒漁船的監管方案,即將試行大連市休閒漁業船舶管理辦法。「新辦法將致力於扶植開發新興產業業態,為海洋經濟開拓更為安全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大連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李贇說。

這樣的開拓意識,在遼寧沿海經濟帶並不鮮見。丹東,「春花秋葉」,陸海統籌;營口,濱海溫泉遊獨樹一幟;葫蘆島,全域遊發展後勁十足。

遼寧沿海經濟帶依託海洋,深度調整海洋傳統產業,大力推進新興產業規模化,發揮區位和先發優勢,正在向進一步建成產業結構優化的先導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區邁進。

(記者/唐佳麗 孔愛群 高漢雷)

相關焦點

  • 深耕海洋牧場 助力藍色經濟 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
    來源:中國網12月2日,深耕海洋牧場、助力藍色經濟-2020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在成都市大鼎世紀大酒店舉辦。此次推介會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主辦,四川省水產局、四川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以及四川省、成都市有關協會、有關企業300餘人參加了推介活動,成都市與煙臺市兩地企業成功籤訂了合作協議。煙臺市橫跨黃海、渤海,海域遼闊,島嶼眾多,海岸線長1038公裡,生態環境優良,生物資源豐富。
  •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彭偉:循環經濟才是藍色經濟
    2020年海博會期間,彭偉先生將作為嘉賓出席國際海洋經濟合作發展論壇,並在10月15日「面向未來的海洋能:技術創新帶來的機會」論壇環節發言。  2020國際海洋經濟合作發展論壇對彭偉先生進行了專訪,期間他分享了對參與海博會的期待以及希望探討的話題。  2020國際海洋經濟合作發展論壇:您如何理解藍色經濟?如何看待中國的藍色經濟發展?
  • 鄭冬梅:深度經略海洋 以海峽藍色經濟發展助推海絲核心區建設
    同時他在談到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時明確提出:推進海洋經濟示範區建設,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福建省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區位獨特、地位凸顯,「海絲」核心區功能定位在互聯互通、經貿合作、體制創新、人文交流等領域發揮引領、示範、聚集、輻射作用。海洋經濟作為福建省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在拓展發展空間、加快動力轉換、建設生態文明、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廣州建設海洋強市 南沙成發展藍色經濟主戰場 專家建言打造藍色...
    原標題:廣州建設海洋強市 南沙成發展藍色經濟主戰場 專家建言打造藍色灣區經濟新增長點   12月18日下午,在第二屆「海絲論壇」暨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平行分論壇上
  • 石瓊:立足基因組學科技,助力海洋藍色經濟
    從基礎研究的點(基因組學研究),到技術研究的線(水產分子育種技術體系和藥源多肽性基因高通量篩選技術),拓展到產業應用的面(水產良種培育和新型海洋藥物研發),多方深度結合又相互支撐,石瓊與華大海洋(集團)在助推深圳建設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同時,也在助力著我國海洋藍色經濟發展。
  • 呵護藍色家園 海南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巨大
    四面環海的海南,是全國最大的海洋省,海洋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寶庫。     海洋經濟已成為海南強有力的經濟增長點。但我省海洋資源開發仍處於初級階段,新興產業發展滯後,打造海洋經濟強省亟待破題。
  • 深圳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加速落地!「海洋廣東」破浪遠航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近日發布的《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廣東海洋經濟總量繼續保持增長,初步核算,2019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1059億元,同比增長9.0%,佔地區生產總值的19.6%,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23.6%。廣東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5年位居全國首位,已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之一。
  •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
    從產出規模來開,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區為主力的海洋經濟產出規模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從產業結構來看,目前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初步實現三二一的格局,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前景不斷向好;從產業空間布局看,三大經濟區產業發展參差不齊,但海洋經濟發展單一、粗放的模式等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成為各地區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從國際空間格局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政策力度大、速度加快,我國海洋經濟和國際涉海企業競爭力都相對偏弱。
  • 一圖讀懂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
    作為本屆海博會的主旨論壇和宏觀論壇之一,全球藍色經濟合作夥伴論壇以「藍色機遇,共創未來」為主題,聚焦「創新合作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包括領導致辭、嘉賓發言和對話等環節,為全球藍色經濟發展、藍色經濟合作夥伴關係搭建高端對話平臺。
  • 新動能·新山東|煙臺:在海洋經濟戰略中崛起的藍色之都
    過去一年,是煙臺海工裝備產業「騰飛」的一年,產業實現產值650億元。中集來福士繼「藍鯨1號」之後,時隔兩年升級版的「藍鯨2號」再次從煙臺建設母港開赴南海執行可燃冰開採任務,實現了海洋工程能源及動力系統優化的重大突破。中集「泰瑞號」作為發射船、海陽基地作為合練基地,助力我國首次火箭海上發射試驗成功。
  • 山東舉行「十三五」時期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
    2015-2017年,山東省海洋經濟年均增速為6.88%;我們知道,2018年,國家開展了第四次經濟普查,省政府對地區生產總值進行數據修訂,海洋經濟數據也相應調整,前後數據不具可比性,但海洋經濟的增速均跑贏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海洋三次產業持續優化,比重由2015年的6.8:44.5:48.7優化調整為2019年的4.2:38.7:57.1,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升。
  • 煙臺初步形成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海洋經濟增長10.7%
    正在舉行的山東「兩會」上,來自煙臺市的省人大代表、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重點實驗室主任秦松表示,2019年,煙臺市初步形成了支撐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預計2019年全市海洋經濟增長率10.7%。1月19日上午,在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煙臺代表團團組會議接受集中採訪。
  • 煙臺牟平發揮資源優勢、調整區域布局、發展海洋經濟 傳統海洋產業...
    近年來,牟平區著力推動海洋漁業經濟向規模化、生態化、現代化發展,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優勢,推進漁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調整,向「海洋漁業﹢」轉型,使得傳統海洋產業鏈走上了升級之路。  海洋牧場開啟牟平「海上糧倉」  向海而生的牟平,因漁而興。
  • 「十三五」積極發展海水淡化等新興產業 藍色經濟有了航行圖
    緊密圍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當前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已高達60%,對外貿易運輸量的90%是通過海上運輸完成的,世界航運市場19%的大宗貨物運往我國,22%的出口貨櫃來自中國。我國經濟已是高度依賴海洋的開放型經濟。制定《規劃》,首先是建設海洋強國,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的戰略需要。
  • 煙臺萊山壯大海洋經濟新動能 加快發展四大海洋產業
    當前,全市正以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為主線,科學構建具有煙臺特色的海洋產業體系,加速推動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強市轉變。在這一進程中,萊山大有可為。目前,煙臺萊山區正緊緊圍繞全區中心工作,發展四大海洋產業,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海洋經濟產業體系,為煙臺海洋強市建設貢獻力量。    建設海洋強市,離不開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 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揭牌 聚焦藍色海洋經濟發展
    據介紹,研究院致力於發展藍色海洋經濟,重點關注「海洋+藍色糧倉」「海洋+大健康」「海洋+現代畜牧養殖業」「海洋+現代種植業」「海洋+生物智造」「海洋+智能裝備」六大板塊,擁有海參營養保持與精深加工技術體系、海洋水產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兩項技術創新。
  • 「雲」見煙臺:藍色後浪奔湧 海洋產業「參參」不息
    11月,煙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不斷,強力驅動經濟實現正增長。為進一步推介煙臺海洋經濟大市建設的新成就,5日—6日,「經略海洋走向深藍·聚焦煙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2020全國媒體「雲」上採風活動成功舉辦。
  • 藍色機遇 「海洋漂浮城市」科技創新成果亮相海博會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海洋工程的發展,令人神往的海上城市,深海生活居住不再是夢想。圖為海洋漂浮城市模型。10月14日至17日,以「藍色機遇共創未來」為主題,由自然資源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深圳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上,中建鋼構有限公司攜「海洋漂浮城市」等多項海洋產品科技創新成果亮相海博會。
  • 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
    張術平稱,面向「十四五」,面向未來,進一步做好經略海洋文章、拓展藍色發展空間,煙臺將著力優化陸海空間布局、著力推進海洋產業發展、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為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作出煙臺應有的貢獻。
  • 金山雲與連江縣達成戰略合作 共繪海洋經濟新圖景
    雙方將以「科技+信息+創新」模式,圍繞「連江縣智慧海漁」建設這一趨勢與核心,通過打造金山雲海上數字生態鏈聯盟總部項目,促進「海洋生態產業園區」的興起和產業群落地,促進縣域海洋生態經濟綜合建設,「以數字建設」推動「海洋工業網際網路建設」,從而推動「全生態海洋經濟建設」,以「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的建設落地推動「海洋經濟科學管理體系」的建立,大力促進連江縣的縣域智慧城市快速發展,合力讓連江縣這艘巨輪開足馬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