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大「藍色產業」助力海洋經濟遠航
時過冬至,白晝漸長。遼寧沿海經濟帶各市因來自大海的溼潤,比內陸城市多了幾分暖意。
大連、丹東、錦州、營口……連日來,記者在採訪中深切感到,我省海洋經濟近年來穩步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為了更好地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三年攻堅計劃,目前,我省第一次海洋經濟調查工作正在推進中。
佔據高端海洋裝備製造前沿、拉長水產品加工產業鏈、開發新型旅遊產業……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眼下,遼寧沿海經濟帶三大「藍色產業」正在助力海洋經濟揚帆遠航。
裝備製造:佔據行業高端
時下,全球海洋工業產業形勢錯綜複雜,競爭態勢白熱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遼寧沿海經濟帶在製造業領域,突破設計製造核心技術,提升綜合能力;在風能等新能源領域,加強研究應用,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
「在全球船舶工業形勢相當嚴峻的今天,大連船舶工業依然佔據著高端裝備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前沿。」12月26日,大連經信委的一位幹部,打開網際網路上的全球船舶工業實時數據,對記者逐項講解,「這種實力,與我們發展節能環保的高技術船舶和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分不開。」
搶佔行業前沿位置,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始終發揮著引領作用。
大連灣畔,巨大的第六代A5000型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格外引人矚目。這個集修井和鑽井功能於一體的平臺,按照國際最高標準建造,滿足了國際海洋鑽探的最新規範要求。平臺從開工建設到試航結束,按國際慣例通常至少需要36個月,而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僅用了26個月。
「這是我們近年來在該領域建造的 『最複雜』的一個產品。」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厚盛自豪地說,「它的投入使用,標誌著我國深海油氣鑽井的高端裝備梯隊得到進一步完善,我國深水鑽井高端裝備規模化、全系列化作業能力已經形成。」
為應對全球造船行業低迷的市場形勢,大連船舶重工集團降成本,提質量,精心設計、生產。從2013年8月至今,大船海工共完工20條平臺,與海外同類產品相比,可變載荷輕、故障率低,受到船東的廣泛好評。
依託北鋼管業年產25萬噸大口徑無縫鋼管等項目,營口正在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工程船舶製造、港口物流機械和海洋石油勘探裝備設施等產業,打造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業產業體系;在盤錦,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已成為一大特色產業,重點發展海上自浮式鑽井平臺等高端海洋裝備製造產業,盤錦正在做大做強沿海特色產業。
海洋裝備製造業「遼寧製造」名聲越來越響亮的同時,遼寧沿海經濟帶對海洋能發電技術的研究應用也在闊步前行。
今年秋天,大連市莊河黑島鎮南部、王家島東部海域,規劃中的莊河風電場III進行了試驗樁基礎沉樁施工。
「此舉為大連後續進行大規模海上風電開發,提供了科學的數據支撐,積累了寶貴經驗。」提起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施工,承建方三峽新能源大連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高俊松表達了對遼寧海上風電項目的期望。
莊河風電場III,是遼寧唯一的海上風電項目,全面投產後,預計年上網發電量可達7億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每年可為電網節約約23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62.7萬噸,對緩解東北地區能源、環境壓力,加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水產品:拉長深加工產業鏈
有人說,全世界做海蜇生意的,90%是營口人,營口海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鳳章對此很認可。20多年前,老孫和營口大多數做海蜇生意的人一樣,只賣鮮海蜇,風險大收益低,買賣只在家門口轉。如今,公司的產品都已經過精加工,育苗、收購、加工、銷售……完整的產業鏈條下,公司的收益越來越高。
「把生意做這麼大,靠賣資源哪行。」孫鳳章強調賣原料與精加工後終端銷售的差別,「其間利潤要翻幾十倍」。
把產業鏈拉長,把產品「做深」,不但在業界廣受認同,還得到營口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16年,營口市海蜇養殖面積3.4萬畝,繁育綿蜇苗3.7億頭,海蜇規模加工企業有20餘家,年加工產量9萬噸,在全省排名第一。
同樣,在大連市,作為特色優勢產業的水產加工業也一直備受重視。
退休教師崔樹軍喜歡冬補,為防假貨,往年總是託朋友在大連買海參。今年,她的大連海參全部購自超市。「用手機掃一下二維碼,就知道產品的所有信息,這讓人很放心。」
百姓放心,源於大連建立的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2016年至2017年,大連連續兩年被農業部列為全國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單位。如今,以海參為試點品種,初步建成了大連市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產業鏈條完整,可追溯體系才能運行」,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品質控制總監王愛東對自家的水產品加工產業鏈運行狀態非常自信。育苗、養殖、加工、淨化、配送全過程的質量管控和可追溯體系,確保了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安全」。
「拉長水產品加工產業鏈並非龍頭企業的專利。」大連海洋與漁業局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處長鄒麗介紹。現在,大連市已形成了門類齊全、品種多樣的水產品加工系列。
發展海洋經濟,必須加大海產品資源的精深加工力度,提高資源價值,推進產業鏈向終端延伸。這種共識,推動了沿海各市積極推行地方優勢產品的精深加工和綜合開發,鼓勵企業運用新技術、新理念開發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打造更多的優勢水產品品牌,帶動漁業全產業鏈有序發展。
沿海旅遊:做足「海文章」
遼東灣新區奧體中心西面,有一片佔地47萬平方米的含章湖水上休閒度假區。「湖」由10平方公里海水自然形成,即使在冬天,也展現著濱海公園獨特的美。
「盤錦沒有海島,沿海旅遊資源少,這種自然條件的制約,讓我們更看重現有資源的整合。」盤錦市旅遊局產業規劃科科長畢志明如此評價這種旅遊新業態。
像盤錦一樣,近年來,大連、營口、錦州等市大力整合沿海旅遊資源,強化旅遊功能產業化,大力發展旅遊新業態,做足「海文章」,為海洋經濟開拓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013年,全球第一個海上世園會舉辦,將錦州獨特的藍色魅力推向了世界舞臺。近年來,錦州充分利用海資源優勢,規劃建設了一大批重點項目和配套設施。在眾多旅遊項目的支撐下,逐步呈現出濱海旅遊集聚效應。
大連則在發展傳統濱海旅遊的同時,把目光投向大海深處。
繼2015年中華泰山號從大連港始發後,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國際郵輪將大連列入進出港航次計劃城市,大連已成為國際豪華郵輪始發港。
與郵輪遊成熟的市場發展現狀不同,在大連,海釣運動在民間頗受追捧。為此,大連市將很快出臺專門針對休閒漁船的監管方案,即將試行大連市休閒漁業船舶管理辦法。「新辦法將致力於扶植開發新興產業業態,為海洋經濟開拓更為安全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大連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李贇說。
這樣的開拓意識,在遼寧沿海經濟帶並不鮮見。丹東,「春花秋葉」,陸海統籌;營口,濱海溫泉遊獨樹一幟;葫蘆島,全域遊發展後勁十足。
遼寧沿海經濟帶依託海洋,深度調整海洋傳統產業,大力推進新興產業規模化,發揮區位和先發優勢,正在向進一步建成產業結構優化的先導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區邁進。
(記者/唐佳麗 孔愛群 高漢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