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實驗室建設駛入「快車道」

2020-12-05 南方新聞網

日前,位於佛山的季華實驗室(先進位造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迎來重大進展:實驗室科研園區一期項目提交驗收,預計下半年即可正式進駐;深圳灣實驗室(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廣東省實驗室)也在前不久公布了最新進展:揭牌成立僅約一年,已組建49支科研團隊,集聚了數十位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參與實驗室建設。

自2017年底首批4家啟動以來,我省目前正在推進建設的省實驗室共3批10家。作為省委、省政府對標國內外最好最高最優打造的戰略科技力量,廣東省實驗室聚焦重大需求和緊迫任務精準發力,科研攻關、人才引進、體制機制創新駛入「快車道」,取得新成效。

疫情攻關獲多項原創成果

對於廣東省實驗室而言,應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猶如一場科研攻關能力的大考。

作為2017年首批啟動建設的廣東省實驗室之一,生物島實驗室(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中快速響應,自1月23日起先後部署一批研究項目,覆蓋快速檢測、應急藥物、致病機理和疫苗研發等重點領域,「面向新冠肺炎全診療流程的智慧篩查、診斷與預測系統」便是其中之一。

不久前,生物島實驗室牽頭的研究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發布了新冠肺炎AI篩查和輔助診斷系統最新研究及應用成果。研究團隊基於50餘萬份臨床影像學大數據,運用深度學習等多種人工智慧前沿技術,開發出基於胸部CT和X—ray的新冠肺炎AI輔助診斷系統。實驗室科技發展部負責人高鋒介紹,系統1.0版本於2月中旬率先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運用,3月中旬被送往戰疫主戰場湖北,得到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等單位好評。

深圳灣實驗室也在第一時間啟動科研攻關。

「深圳灣實驗室專注於新冠肺炎的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實驗室科研部副部長曹陽介紹,1月25日,啟動新冠科研攻關專項,對內鼓勵科研人員開展攻關,對外設立開放基金項目,內外聯動快速響應,系統開展傳播風險、侵入機制、藥物篩選、新藥研發等多個領域研究。

假病毒系統的建立是深圳灣實驗室成果之一。「人工假病毒某些表達機制與新冠病毒具有相似性,但本身沒有傳染性,是相對安全的實驗體系。」曹陽說,這套系統為相關藥物的快速篩選和評估提供了技術支撐。

以生物島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為代表,廣東省實驗室體系在此次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省市立項及省實驗室自主立項項目共39個,取得快速檢測試劑盒、心電醫療設備、重離子微孔膜防護口罩及「老藥新用」等10餘項首創、原創性成果。

各出招數探索特色運行機制

廣東省實驗室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中的主動作為,響應快、立項準,與其運行的制度體系密不可分。

「省實驗室是帶有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基因而誕生的,在人事、財務、薪酬、科研組織等方面都賦予了自主權。」省科技廳實驗室處相關負責人說,省實驗室在管理模式上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科學家治理確保用好科研立項自主權,快速部署任務。」正是憑藉這些自主權限,使得科學家的專業警覺性與敏銳感,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省實驗室不僅是廣東重點打造的戰略科技力量,還是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省級層面、承建地市以及省實驗室本身,都在不斷探索適應科研實際需求的管理運行機制。

一室一策,不同實驗室各有招數——

位於東莞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在國內率先提出「創新樣板工廠」概念。「名義上是工廠,本質上仍是實驗室,是將有一定科研基礎和初步成果、距產業化僅一步之遙的項目、團隊引入實驗室,打通成果轉化和創業的最後一公裡。」實驗室綜合事務管理部部長王玉文說。

如今,創新樣板工廠已引進18個項目,涵蓋新型金屬和合金材料、新能源與清潔能源、第三代半導體與器件等前沿領域。疫情期間,創新樣板工廠引進的光子團隊藉助自身優勢,用飛秒雷射技術對生產熔噴布設備的噴絲板進行精密加工,為解決熔噴布產能與質量問題提供了科技支撐。

季華實驗室則以設立青年創新基金作為招攬人才的法寶。實驗室綜合管理處處長謝文韜介紹,基金每年出資1500萬元,鼓勵博士、碩士在原來課題基礎上繼續深化研究,今年首期已資助15個項目,涉及資金579萬元。

帶動地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室一策,專項支持。省實驗室採取省市共建模式,承建地市政府作為建設主體,在基礎建設、資金支持和配套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而隨著省實驗室建設不斷推進,戰略科技力量對所在地市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反哺作用正在凸顯。

「非常開心能回到廣東家鄉並加入季華實驗室,希望能為季華實驗室和佛山市引入高端人才團隊及承擔重大項目作出貢獻。」4月27日,在葉恆強院士優粵佛山卡授卡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恆強說。原籍廣東番禺的葉恆強,也是季華實驗室成功全職引進的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標誌著佛山全職引進中國兩院院士實現「零的突破」。

在深圳,光明科學城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重點創新平臺,而深圳灣實驗室作為光明科學城科技創新核心架構,將在協同大灣區優勢科研力量等方面發揮優勢作用。

在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充分發揮自身作為松山湖科學城核心組成部分作用,推動中科院與東莞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學城,引入更多中科院戰略資源。

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省實驗室布局領域緊緊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如汕頭聚焦化學與精細化工、潮州關注陶瓷材料和食品精加工、湛江主攻海洋裝備和海洋養殖……

「以省級財政投入引導地市加大力度建設重大創新平臺,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力量,引領當地走向高質量發展。」省科技廳實驗室處負責人如此解讀建設省實驗室的引領帶動作用。

如今,3批10家廣東省實驗室已覆蓋15個地級市,省實驗室建設正快馬加鞭,一批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創新策源地正在廣東各地茁壯成長。

記者觀察

培育百年平臺積累優勢贏得未來

網絡信息、再生醫學、先進位造、材料、化學化工、海洋、生物醫藥、現代農業、先進能源、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細數10家廣東省實驗室所布局的領域,無一不是當今科技發展的前沿與熱點。自2017年底啟動首批4家廣東省實驗室建設以來,按照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的目標,堅持戰略科技力量定位,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

科技引領作用逐步增強。2019年,廣東省實驗室承接15項國家重大項目,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成果「基於材料基因工程研製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入選「2019年度十大科學進展」。

科技協同攻關機制更完善。以目標定任務、以任務配資源的體制優勢,使得省實驗室集聚了一批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的重要科研力量集中攻關,如鵬城實驗室一項目便匯聚20餘家機構協同攻關,團隊成員達234人。

引才聚才虹吸效應初顯。從院士等高端人才到大批碩士、博士等青年科技工作者,省實驗室正逐步建立梯次接續、領域專精、層級高端的人才隊伍,截至去年年底,第一、二批省實驗室採取固定與流動相結合方式聘用人員近2800人,其中超八成擁有博士、碩士學歷。

十年育人,百年育平臺。建廣東省實驗室,更看重的是積累優勢,贏得未來。從這個角度看,廣東省實驗室建設任重道遠,未來可期。

南方日報記者 卞德龍 實習生 黃曉彤

相關焦點

  • 生物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其中,深圳大鵬新區作為深圳生物醫藥產業重點發展區域之一,依託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加快打造精準醫療先鋒區和國際生命健康創新試驗區,已初步形成「一核一庫一院兩園多平臺」的產業格局,生物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據深圳市大鵬新區科技創新和經濟服務局副局長馮建軍介紹,壩光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總佔地面積31.94平方公裡。
  • 廣東省實驗室(第三批)啟動建設
    8月29日上午,廣東省實驗室(第三批)建設啟動會在廣州舉行,會上為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3家廣東省實驗室授牌。會上指出,啟動建設第三批廣東省實驗室,是我省落實「1+1+9」工作部署、建設科技創新強省的重大舉措,對於全面提升我省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推動科技資源均衡優化配置、促進「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 石壁龍園區一期開工建設 鵬城實驗室步入發展快車道
    當前,深圳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對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著力增強核心引擎功能,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 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取得新進展
    、華為機器有限公司考察,並主持召開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工作座談會,研究解決省實驗室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去年,4家廣東省實驗室掛牌成立,之後就緊鑼密鼓地開啟了紅紅火火的建設模式,在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不少進展。在這次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工作座談會上, 馬興瑞指出, 各有關市和部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樹立長遠戰略思維,抓住發展機遇,緊緊圍繞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要求,努力打造聚焦優勢領域、具備廣東特色、國際一流實驗室。
  • 「裝芯進電」戰略助力青縣電子機箱產業駛入有「芯」時代發展快車道
    在位於馬廠鎮的滄州融泰電子機箱有限公司首臺由北京雙城聯盈淨化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發往印度尼西亞用於新冠肺炎核酸檢測的生物移動實驗室,組裝完成,成功下線。近30平米的實驗室可以完成新冠肺炎、鼠疫等樣品的採集、樣本核酸檢測、汙物的處理的全部工作。
  • 國網湖南綜合能源公司完成混改駛入「快車道」
    紅網時刻1月12日訊(通訊員 周行 徐丹)1月11日,筆者從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國網湖南綜合能源公司順利獲得新工商營業執照,標誌著該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任務全面完成,公司發展駛入「快車道」。全面打造儲能全產業鏈,優化建設儲能二期工程;加快推進產品產業化,研發並應用臺區儲充一體化電站、移動儲能方艙等4種分布式儲能裝置;迭代建設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平臺,與長沙經開區共建省內首個區域能源數據中心,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實現合同籤訂量、實物工程量、數據服務量、營收完成量、生態拓展量「五量齊升」,全局工作實現體制機制、屬地業務、重點項目、核心能力「四個突破」。
  • 廣東省正式啟動建設首批4家省實驗室
    12月22日,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廣東省正式啟動建設首批4家廣東省實驗室。
  • 南方日報評論員:持續推動廣東省實驗室建設
    「劍指重大需求、基礎前沿」「致力於打造國家實驗室,珠三角加快布局『創新航母』」……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工作現場會日前在深圳召開,省實驗室建設發展引發外界關注。數據顯示,自2017年12月以來,我省已啟動建設3批共10家省實驗室,匯聚了一批高水平學科帶頭人,積極推動高水平研究與成果轉化,取得了可喜成果。
  • 廣東省實驗室(第三批)建設啟動會召開
    廣東省實驗室(第三批)建設啟動會召開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19-08-30 啟動建設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三大領域省實驗室
  • 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高新小康生活有了「推背感」!
    近年來,南昌市緊緊圍繞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目標任務,紮實推進產業發展振興,做優做強傳統產業,大力發展航空裝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實現了產業經濟多輪驅動,使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為決勝全面小康裝上「加速器」,讓百姓的小康生活有了「推背感」。
  • 聚焦氫燃料電池車:突破「中國心」 駛入「快車道」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題:聚焦氫燃料電池車:突破「中國心」駛入「快車道」中新社記者 張素已在氫燃料電池車領域深耕20多年的付宇,近來有種「苦盡甘來」的感受。在達成「國內最好的電堆」這個目標後,他們將衝擊國際最高水平,包括把單堆功率提升到160千瓦以上,並且進一步降低成本,拿出技術更加過硬的「中國心」,推動國產氫燃料電池車駛入「快車道」。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833輛和2737輛,同比分別增長85.5%和79.2%。
  • 人民幣國際化及金融市場雙向開放駛入「快車道」 工行「ETF」在新...
    人民幣國際化及金融市場雙向開放駛入「快車道」 工行「ETF」在新交所掛牌上市 2020-11-24 1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深耕碧海,牧漁未來——廣東海洋牧場建設駛入「快通道」
    在深圳大鵬海洋牧場種珊瑚,陽江啟動「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戰略合作,全國首臺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遊平臺「澎湖號」投入運營,成為省內首個「可遊玩的海洋牧場」……近年來,廣東省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高度重視海洋牧場建設,堅持把海洋牧場建設作為保護海洋生物資源、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提高漁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大力打造藍色糧倉
  • 中國新冠疫苗生產駛入快車道:年底年產能或超6億劑
    原標題:中國新冠疫苗生產駛入快車道:年底年產能或超6億劑12月2日,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北京調研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和生產準備工作時指出,要繼續科學嚴謹推進疫苗Ⅲ期臨床試驗,並要做好大規模生產準備。我國新冠疫苗的年產能是多少?
  •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於省企業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的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廣東自主創新規劃綱要》和《廣東省建設創新型廣東行動綱要》有關精神,建立並完善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和規範廣東省企業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省企業重點實驗室)
  • 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駛入「快車道」
    科研創新平臺激發創新活力 昆明理工大學蓮華校區內,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老舊建築群裡,隱藏著真空冶金國家工程實驗室。這個被納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首批建設的實驗室,依託昆明理工大學在真空冶金領域創新優勢,以戴永年院士為首的學術團隊研發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鉛錫真空分離」「真空法從硬鋅中回收鋅和富集鍺銦銀」等十餘項新技術及其配套設備,成功應用於國內12個省區的41個企業,出口到南美和東南亞地區,對雲南有色金屬新材料發展意義重大。 「這就是以高校為核心的公共科研平臺產生的作用。」
  • 廣東省藥物控釋劑實驗室
    2003-09-22 14:47:56 南方網綜合   簡介:廣東省藥物控釋實驗室是得到廣東省政府資助建立的主要從事藥物
  • 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駛入快車道—新聞—科學網
    在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歐陽明高看來,造成氫燃料汽車發展相對較慢的根本原因在於核心技術沒有實現突破。他指出,氫燃料電池技術中最核心、最基礎的技術是膜電極,其重要性相當於電腦和手機的晶片,而國產膜電極在耐久性和性能上還有待提升。目前國產膜電極的壽命最高能達到8000小時,而國際上最好的水平是1萬小時以上,這直接決定了氫燃料電池的壽命。
  • 打造中國「貝爾實驗室」,北京量子院發展進入快車道
    打造中國「貝爾實驗室」,北京量子院科研全員博士,已採購上億元科研設備記者從上午召開的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2019年工作推進會暨學術交流會上獲悉,目前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已經進入全面推進的快車道,目前該院科研序列人員的學歷全部為博士,已建設
  • 北京量子院進入全面推進的快車道 打造中國的"貝爾實驗室"
    記者從前天(16日)召開的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2019年工作推進會暨學術交流會上獲悉,北京量子院已經進入全面推進的快車道,目前該院科研序列人員的學歷全部為博士,已建設1500平方米的5個潔淨實驗室,首批購置總金額達1.56億元的高端科研設備24臺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