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變化對生物能造成什麼影響?

2020-11-24 騰訊網

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場是再為平常不過的了,而問題的本質或重要性在於,誰更多地依據大量的真實的事實和科學分析,得出更為客觀的結論。比如,在對環境的看法上,決策者和公眾既擔心極端環保主義者把環境惡化描述得非常嚴重,更不能相信商業集團或既得利益者把環境描繪得像天堂一樣。

氣候對環境影響的評估

在生態變化對全球生物影響的問題上,同樣存在這種情況。現在,兩項大規模的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全球變暖正在改變和影響全球的生物及其進化方向。但是,批評者認為,即使再增加一些材料得出這種結論也證據不足。

國際上隸屬於政府間環境變化委員會(IPCC)的一些研究人員對44項已發表的環境研究報告進行分析,結果認為在全球變暖的氣候下全球400多種動植物已經轉移了它們生存(分布)範圍或改變了它們的行為,如產卵的時間。

比如,隨著歐洲天氣的變暖,烏銅彩蝶在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區已經滅絕,剩下的遷移到了愛沙尼亞的北部。

而阿爾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加拿大的紅松鼠加快了它們適應溫暖環境的生存和遺傳變化,現在的紅松鼠雌鼠產小仔的時間比其「曾祖母」提前了18天。紅松鼠這種生殖期提前的主要原因是,最近27年來松鼠繁殖季節的溫度上升了2攝氏度,這促使紅松鼠的發情期提前,交配、懷孕和產小仔的時間也相應提前。

對這些現象和事實,該委員會的生物學家認為這是氣候導致生物群生存和行為變化的極有力的信號。因此,這一分析結果的可信度應該很高,可達95%。但是,非生物學家,大多數是經濟學家,卻認為這些研究結論的可信度只有33%~67%,甚至更低。

不過,最終IPCC的一致意見是,上述分析結果的可信性具有較高水平,達67%~95%。儘管人們在紙上達成了一致意見,但對於實際上全球變暖怎樣影響全球的生物變化仍然存在分歧。為什麼對於同樣的資料,專業人員卻有不同的分析結果呢?這就牽涉到怎樣看待這些研究結果和資料。

全局與局部關係

比如,漢堡大學的環境經濟學家理察·託爾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這些資料是否代表了公平的樣本。他指出,生物學家傾向於在某一特定地區做研究,而這些地區的氣候變化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此外,是否所有的研究結果都能公開發表,比如相反的研究結果和沒有結果的研究。這些因素都決定著人們對研究結果的評估和認同。另外,美國康乃狄克州的威斯萊恩大學的生態學家加裡·約埃也認為,上述分析得出的高可信度是不可信的,因為分析只是表明氣候與生物變化有相互關係,但不是因果關係。

針對這些懷疑,史丹福大學及其他一些研究人員(同為IPCC成員)獨立地做了一次相似的研究。他們聲稱對全球變暖的生物效應做了全面的總體分析。研究者對每一項研究的全過程都有確切的了解。

研究人員重新把生物作了四種分類。一類是生物生存範圍與行為變化與全球變暖一致;二類是生物分布與行為變化與全球變暖剛好相反;三類是生物生存和行為沒有變化;四類是生物生存範圍與行為發生了變化,但並非因全球變暖而致。結果表明,484種生物中有87%是由於全球變暖改變了作息時間,在460種生物中有81%改變分布範圍是與全球變暖一致。而這樣的變化結果如果是以偶然的機會發生,其發生的概率還不到1/10萬億。也就是說,氣候變暖是引起生物變化的必然原因。

但是託爾等人認為這後一項分析研究與前一項分析研究也無多大差別,全球變暖導致生物變化的結論的可信度不是太高。而用另一種模型分析,持相反意見的研究人員認為全球變暖影響生物生存和行為習慣的可信度是中等的,即在33%~67%。

不過,對於氣候變暖對植物開花時間早遲的影響卻有許多研究加以肯定。在溫暖的十年中,植物開花會提前,而在寒冷的十年中植物開花會推遲。一項對294種植物的研究表明80%~100%植物開花變化與氣候的突然變化有密切關係。

另一些研究人員對IPCC啟動的大規模研究也作了獨立的分析,結果包括氣候變暖對生物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在對143項研究所涉及的全球1468種動植物生活習性變化的分析中,81%顯示了與全球變暖相一致的變化。而在時間上,動植物在春天發生的行為,如開花,平均每十年提前了5.1天。這是一個非常可信的結論,因為如果這種結果以偶然的可能性發生,其機率是很小的。

科學假說與利益關係

對於這些分析研究,哈佛大學海洋生物學家傑姆斯·麥卡錫認為,在此之前人們對生物變化與氣候變暖有相互一致關係的看法只是一種假說。現在這些分析證明全球的生物變化的確與氣候變暖相關。儘管如此,經濟學家仍然認為生物學家還沒有證明他們的觀點。

比如,託爾認為,雖然進行上述分析的研究人員試圖處理研究中資料選擇和偏見問題,但是這些偏見是出版物中與生俱來的屬性,比如,不全部出版所有的研究,尤其是反面的結果和沒有結果的研究無法發表和出版,因此研究人員根據已經發表的資料來分析,其結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自然要打折扣。

另一方面,利益關係也會造成對生態評估的不一致或偏差。比如,日本人為其捕鯨的需要找了許多藉口,信誓旦旦地說南太平洋的鯨魚有76萬頭,但實際上IWC科學委員會發表一份報告卻認為,南太平洋中鯨的數量只有31.2萬頭。

所以,評估環境與生態問題除了考慮全局與局部關係、利益關係外,最重要的是要驗證科學假說,並重視相反研究得出的結論,並加以總體權衡。

而在全球環境的評估上,即使認為環境並非很糟糕的人也認為,已發表的結果能夠引起人們重視全球變暖和生物生存與行為變化相聯繫的問題,並著手去解決它們。所以,上述方方面面的研究對生態保護是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非生物環境包括:氣候因子,如光、溫度、溼度、風、雨雪等;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也包括藍綠藻和一些光合細菌,是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消費者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 氣候變化影響地球磁場強度
    原標題:氣候變化影響地球磁場強度  新華社東京9月13日電 (記者藍建中 報導員甘璐)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地球磁場強度發生變動是由於極地冰蓋增減導致地球自轉速度出現變化造成的。這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與地球磁場變化之間的關係。  地球磁場不僅能避免對生物來說有害的宇宙射線和太陽風,還能防止大氣的散逸。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相互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從而影響可持續發展。同時,生物多樣性也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今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小編和您一去去看看。動植物為適應氣候變化,不斷地改變其活動範圍和行為,有些造成生態災難。例如,由於遷徙鳥類到達歐洲的時間太晚,以致其產下的後代錯過了毛毛蟲生長旺季,因缺少足夠的食物而生存困難。  3.物候期改變,生物節律被打亂。植物不能移動,「遷移」滯後於動物,它們主要通過改變物候期而適應逐漸升高的全球氣溫。動物例如許多遷徙的鳥類正在改變它們的旅行日程,英國蝴蝶春天出現的時間較20年前提前了6天。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植物開花、青蛙產卵提早,珊瑚礁大規模白化,多種生物瀕臨滅絕威脅.....多姿多彩的世界正面臨嚴峻挑戰。據專家估計,由於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平一千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 假如地球自轉速度變快或變慢,氣候有變化嗎?對生物有什麼影響?
    1、對晝夜交替的影響在《西遊記.》第十二集《巧奪蓮花洞》裡,孫悟空施計變出能裝天的「葫蘆爺爺」,隨著哪吒先後在天空拋開和收起皂天旗,天空一下子就從白天變為黑夜,並有黑夜變為白天,由此從精細鬼、伶俐蟲手裡騙取了的寶葫蘆和寶瓶。
  • 哪些地球上的物種能逃過氣候變化的劫難
    最近一份引起各方重視的的生物多樣性報告聲稱,目前地球上每四個物種中就有一個面臨滅絕之災。地球生物今天如此之脆弱,很大程度與當今的氣候變化有關。氣候巨變造成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而且出現更多極端反常的天氣。必須發出一些警告。雖然無人否認氣候變化會帶來嚴重後果,但也無人能精確認識氣候變化將如何影響物種的脆弱性,尤其是在遙遠的未來。
  • 氣候變化或能影響雄性動物生殖能力,嚴重的可導致物種滅絕
    在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指出,熱浪(heatwave,持續性極端高溫天氣)會破壞昆蟲的精子,並對後代的生殖能力構成負面影響。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由持續性極端高溫天氣對雄性生殖能力所構成的影響,或能解釋眾多由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所造成的影響,比如物種滅絕。
  • 地球氣候變化受太陽活動影響嗎?
    太陽活動與氣候變化:一個古老的課題  早在1801年,一個名叫赫謝耳(Herschel)的歐洲人推測太陽活動可能與地球氣候之間存在聯繫,並得出太陽黑子少時地球上降水量少的結論。這是關於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影響的最早論述。在隨後的兩百年裡,人們找到很多支持證據,表明太陽活動與某些氣候要素之間具有良好的相關性。
  • 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因
    氣候變化是指由改變全球大氣組成的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造成的氣候變化,且經過相當時間的觀察,這種變化屬於自然氣候變化之外。 地球的平均氣溫在過去1萬年間似乎一直非常穩定,上下波動不到1℃,使人類文明能夠在目前舒適的15℃下興旺成長。但人類文明成功的本身卻對迄今為止倍加關照我們的氣候構成了破壞性威脅。 對流層中自然形成的溫室氣體「保護毯」(在整個大氣層中的體積不到1%)承擔著調節地球氣候的重要作用。
  • 太陽活動的減少會讓地球發生什麼變化,光是氣候變化?影響什麼?
    對於地球上的動植物以及人類來說,最最重要的東西莫過於陽光了,也就是太陽,對於地球來說太陽是所有生命不可缺少的,它的地位和生命的源泉水一樣重要。要知道這其中的連帶關係可就太多了,動物人類需要呼吸,呼吸就要消耗氧氣,消耗氧氣就會產生二氧化碳,產生二氧化碳就需要植物來淨化。而植物必須要進行光合作用才能夠產生氧氣,並且茁壯成長,很難想像如果說太陽出了什麼問題,會對地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 氣候變化對經濟的短期影響是什麼?
    施洛德投資經濟師Irene Lauro氣候變化不僅會對經濟造成長期破壞。 從極端天氣事件來看,我們亦認為氣候變化會產生短期影響。自1880年以來,陸地及海洋的溫度總和平均每10年上升0.07°C。 然而,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的2019年全球氣候概要顯示,自1981年以來,平均升溫速度已提高逾一倍(0.18°C )。
  • 什麼是「太陽黑子」?「太陽黑子」會對地球造成影響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進一步的了解一下:什麼是「太陽黑子」?以及「太陽黑子」激烈運動後會對地球造成影響嗎?「太陽黑子」激烈運動後會對地球造成影響嗎其實關於「太陽黑子」咱們先不說什麼,就先說說太陽,太陽是地球上光和熱的來源。而且太陽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地球一系列的事情。就比如說「太陽黑子」,由於「太陽黑子」是在太陽上發生的激烈運動,可能會導致地球的一系列影響,而且當大量的「太陽黑子」出現後,會對地球的磁場有一定的影響。
  •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今年以來這天氣有點異常,我們把時間拉長一點就是最近10年的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人們生活上的影響,以前四季分明,現在都感覺一年只有兩季而已了,冬天時間短,也不冷,夏天特別長,特別熱.對環境的影響,天氣異常,雨水增多,自然災害經常發生!環境惡化嚴重,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影響,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
  • 從億萬年尺度看地球氣候變遷 火山活動多寡造成地球冷熱變化
    據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網站21日報導,由該校科學家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提出,與大陸板塊構造運動相關的火山活動可能是過去幾億年來地球氣候冷熱變化的原因,並解釋了為何會有這種周期性波動。  該研究探索了地球基準氣候的長期變化。
  • 地球傾角的稍微變化都會影響全球氣候!!
    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由於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全球變暖,使得南極冰蓋越來越容易受地球自轉軸傾角影響。
  • 氣候變化對蔓越莓生產造成影響
    負責研究氣候變化對植物影響的生物學家Libby Ellwood說:「植物依靠每年寒冷的冬季和休眠周期,得知春天的到來。」 蔓越莓對熱度也很挑剔,夏季溫度太高,葉子和果實會被烤焦。去年夏天中期,下一季的嫩芽已經露頭,而今年,成熟的果實仍在藤上。
  • 氣候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和社會安全
    對人體健康的主要影響  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包括直接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包括溫度升高、熱浪、洪水等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影響;間接影響的潛在危害更大,如對飲水供應、衛生設施、農業生產、食品安全以及媒介傳播疾病和水傳播疾病的影響等等。  首先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包括熱浪、風暴、洪水、乾旱、颱風,都會通過各種方式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
  • 對氣候變化之問的別致回答——《地球氣候演化小史》讀後感
    對我而言,該書讀起來比較燒腦,充分顯示了氣候變化作為一個科學議題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地球氣候演化小史》的閱讀體驗就輕鬆愉快多了,本書通過4個篇章72個小故事「講完你該知道的地球氣候知識」。自然災害給貧困居民群體增加額外負擔,生活負面變化的威脅倍增……這本書是如何講述氣候變化的影響呢?如果你喝咖啡,你就會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格外印象深刻。書中會講到由於氣候變暖,導致一種被稱為咖啡鏽的真菌侵入哥倫比亞高山地區,導致許多咖啡樹停止開花,咖啡豆質量下降。氣候變暖擴大了咖啡樹天敵漿果蛀蟲的棲息地,直接造成咖啡豆產量下降,連凱蒂貓都表示愁死了。
  • 地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全球氣候變化一直在發生
    全球氣候變化通常在數千年或數百萬年的時間裡緩慢發生。 相比之下,現在的地球氣候變化很快。 在大氣層頂部截獲的太陽能中,只有大約40%通過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 其餘的被大氣反射或吸收。太陽的能量輸出不是恆定的,它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它會影響我們的氣候。
  • 氣候變化帶來哪些影響?
    近幾年關於氣候這個話題最熱的就是氣候變化很多小夥伴覺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改變離自己很遠殊不知,影響和改變就在身邊>下面跟著小據一起看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離我們有多遠?影響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以不利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導致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種植結構和耕種制度改變、糧食產量波動,以及農業災害加重等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