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南處在三江源生態保護試驗區的核心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至關重要。從全州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和存在的突出問題來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一、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一)草地現狀。全州總面積1.89萬平方公裡,總人口25.95萬人。全州土地總面積2815.58萬畝,其中草地面積2474.48萬畝,佔土地面積的87.89%,可利用草場面積2367萬畝,佔草場總面積的95.66%。存欄草食牲畜218萬頭(只)。目前,全州天然草原理論載畜量為333.51萬隻羊單位,實際載畜數為432.51萬隻羊單位,超載數達99萬隻羊單位,超載率達29.68%。由於存在超載過牧等不合理利用草原資源的問題,全州60%的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以上的退化草地面積達1341萬畝,黑土灘型草地面積99.75萬畝,沙化草地面積43萬畝,鹽鹼化草地面積1.65萬畝,鼠害危害面積達1353.3萬畝,毒草危害面積達387.9萬畝。草原退化使草原植被群落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與上世紀70—80年代相比較單位面積可食鮮草產量下降了50—60%,優質牧草比重下降了20—30%,有毒有害類雜草增加了70—80%,草原植被蓋度減少了15—25%,優質牧草高度下降了30—50%,原生態景觀破碎化,植被演替呈高寒草甸——退化高寒草甸——荒漠化的逆向演替趨勢,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嚴峻。
(二)林地現狀。全州林業用地面積為788.63萬畝,佔全州國土總面積的13.6%,其中有林地92.68萬畝,疏林地5.9萬畝,灌木林地474.14萬畝,未成林造林地6.89萬畝,苗圃地0.3萬畝,宜林地208.71萬畝。林業面積佔全省的14.21%。全州蓄積量590.76萬立方米,佔全省的10.93%。全州森林覆蓋率為19.22%,高於全省水平14個百分點,全國水平1個百分點。
(三)小流域現狀。全州有較大河流60多條、小河流80多條,大小流泉1500餘處。全州年均自產徑流量29.7843億立方米,現年開發利用量6548萬立方米。截止201O年,我州合理開發水能資源,共建成小水電站20座,總裝機9.712萬千瓦。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水土流失嚴重,特別是北部的尖扎、同仁兩縣尤為突出。全州水土流失面積主要分布在4縣18個鄉鎮,涉及96個行政村,1個牧場,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9126.82平方公裡,佔全州總面積的48.3%,其中尖扎縣959.15平方公裡、佔全縣總面積的59.9%,同仁縣1335.6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42.3%,澤庫縣4250.66平方公裡、佔全縣總面積的64%,河南縣2581.41平方公裡、佔全縣總面積的39%。水土流失總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治理任務仍然艱巨。
(四)三江源保護現狀。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涵蓋我州澤庫、河南縣4個鄉鎮27個行政村,總面積2933平方公裡(澤庫縣2684平方公裡,河南縣249平方公裡),佔三江源保護區總面積的1.93%,佔全州總面積的15.5%,其中核心區面積543平方公裡,緩衝區面積1048平方公裡,實驗區面積1342平方公裡。保護區內現有人口3637戶、20005人。保護區內的麥秀林場和官秀林場被列為三江源自然保護區18個核心保護區之一,為森林灌叢核心保護區。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全州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雖然在經濟較快發展,資源、能源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取得了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一是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滯後,州和縣醫療垃圾處理站都未啟動運轉,醫療廢物對人類身心健康危害嚴重。二是固體廢物管理沒有建立統一的監管體系,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應急處置機制。三是放射性和電磁輻射汙染防治工作相對滯後,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人員、設備以及應急響應能力明顯不足,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二)環境汙染治理歷史欠帳多,環境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到目前全州尚未建成一個汙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環保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與城鎮要求相比還很不完善,城鎮環保設施不能滿足城鎮發展的需要。由於資金困難、政府重視不夠等種種原因,部分縣的垃圾填埋場只填不埋,新的環境汙染問題又在不斷發生,加劇了環境汙染。
(三)生態保護手段滯後,農牧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一是水土流失嚴重,開礦修路,造成部分草場沙化。二是農牧區環保公共設施和服務設施缺乏,沒有汙水處理系統和生活垃圾填埋設施,飲用水安全沒有保障,為疾病和動物疫情的滋生和傳播埋下了隱患。三是邊治理邊破壞現象嚴重。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大力實施了生態保護和建設等項目,但部分地區仍然存在邊治理邊破壞現象,非法開採沙、石等違法行為日趨嚴重。四是自然災害嚴重。如:雪災、山體滑坡、洪水襲擊、鼠蟲、乾旱等災害頻繁出現和發生,導致全州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四)環保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不足。一是全州環保系統普遍存在工作人員少,執法機構不健全,執法主體不明確的問題,致使依法管理難以實施。環保工作經費沒有保障,環保建設項目配套資金難以落實。如:黃南州環境保護局於2010年元月獨立分設,下設黃南州環境監察支隊、環境監測站,四縣環保局仍與林業局合署辦公未分設,四縣均設有環境監察大隊和配備人員編制各5名。但目前全州環保工作人員共有40名,其中州級13名,縣級28名,專業人員只有4名,佔10%,無法承擔日益繁重的環保監測監管工作任務。二是一些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維護,對資源採取掠奪式、粗放型開發利用方式,甚至一些地方少數牧民將自己承包草場隨意出租或出售給採沙、採石個人或企業,亂挖濫採,超出了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加之執法不嚴,環保法制宣傳不到位,嚴重影響生態建設與保護工作的開展。三是河道內排汙嚴重,境內黃河、隆務河、澤曲河等流域各主要支流匯入口沒有水質監控設施,在線監控工作無法開展,生活和醫療廢物、廢水在河道內隨意排汙的現象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