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啟示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道家思想的生態觀強調人要與生態自然萬物同生共運,強調天、地、人之間的自然生態平衡關係;道家思想提醒人們關愛自然。希望道家思想中的生態觀念能夠在民間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實際行動可以感染人們,從而產生更好的生態效益。

  和誰對話?

  任法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生於1936年,甘肅省天水縣人。1985年任陝西省周至縣政協常委;1986年任第四屆中國道協常務理事、陝西省道教協會會長;1988年任陝西省政協常委;1992年3月任中國道協常務理事、中國道教學院副院長。2005年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民宗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

  為什麼對話?

  生態危機是當今人類發展的最大障礙,如何改善人與自然的關係,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問題。而道家學說倡導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與現今提倡的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等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道家思想的生態觀包含哪些重要內容?其對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有哪些現實意義?

  對話人  任法融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採訪人  中國環境報記者 馮永強 肖穎 通訊員 羅曼

  點擊一

  焦點關注  道家思想的生態觀

  關鍵思路  道家思想的生態觀概括起來就是天人合一、三才相盜、齊同萬物

  記者:當代人類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如何防止人類的各項活動對地球生態系統產生破壞是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而我們知道,古老的道家生態倫理觀就不乏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那麼,道家思想的生態觀究竟包含哪些重要內容?這些內容與現在提倡的生態文明有怎樣的聯繫?

  任法融: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在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中獲益,同時也面臨空氣汙染、物種滅絕、能源危機、人口膨脹等一系列嚴峻的現實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如果不能及時而清醒地認識,並採取措施加以解決,將引發嚴重的後果。好在不少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緊迫性,開始重新審視以往的行為準則和價值標準,積極尋求解決這一危機的方法和途徑。

  其實古老的道家思想中已經蘊涵了解決這些難題的出路,道家所倡導的「回歸自然」、「物無貴賤」的思想,其實就是破解這些問題的基本策略。總體來講,道家思想的生態觀強調人要與生態自然萬物同生共運,強調天、地、人之間的自然生態平衡關係,概括起來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具體的觀點主要包括:

  第一,天人合一,尊重生命,善待萬物。道家思想認為生態系統具有規律性,這就是「道」。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萬物和人都是從「道」產生的。這個「道」,既是萬物之宗,又是萬物之始,更是萬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萬物在「道」中實現了生態自然的和諧統一。

  第二,三才相盜,崇尚自然,自然而然。道家思想認為「道」的法則就是自然而然的,而人的活動也應按自然規律進行。《太平經》說,人在自然面前,「順之則吉昌,逆之則危亡」。也就是說,人與自然萬物是有因果關係的,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是存在於人和自然之間的。自然不只是被動的受體,不是任人恣意掠奪的,它也可能報復人類。因此,人不能以徵服者自居,不能自以為最尊貴,尊重自然其實也就是尊重人類自身。人的生命存在與自然環境分不開,如果生態系統失去平衡,人就不能竟其天年,所以人必須敬畏自然,保護環境。

  第三,齊同萬物,和諧共處,返樸歸真。老子《道德經》講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莊子也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些觀點都反映了人天相和、天人合一的追求。也就是說,宇宙萬物無不稟受道而息息相通,相互作用,相互感應,渾然一體,和諧均衡,萬物相連而存在,相通而變化,脫離整體或系統,就會遭到厄運。在道家思想看來,雖然在現實社會中,物種與物種之間,物與人之間,人與人之間,或者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間都是有差別的,但這些差別應該是相對的、有序的。因此,追求和諧就成為道教信仰和修持的重要內容。

  現今社會提出的生態文明觀,其實就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思想,其實質是將人類社會系統納入自然生態系統,構成廣義生態系統的和諧,這些理念正好與道家思想的生態觀不謀而合。

  點擊二

  焦點關注  道家思想對人類解決環境問題的借鑑

  關鍵思路  道家思想提醒人們關愛自然,謹防自然對人的報復,同時蘊含著將循環經濟作為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內容的樸素思想

相關焦點

  • 「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
    大會由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北京大學道家研究中心主辦,河北大學哲學與國學經典文獻研究中心協辦,我校作為承辦單位圓滿完成了會議接待工作,受到與會專家一致好評。本次研討會是我校東方文化大講壇的第四次大型學術活動,也是我校在學術交流、硬體設施方面的一次裡程碑式的盛會。  5月7日下午,「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正成國際報告廳舉行。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當前,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解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突出問題,全面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
  • 三個推動環境保護經典案例對中國綠色化的啟示
    三個推動環境保護經典案例對中國綠色化的啟示時間:2015-06-28 10:23:15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編輯:秦怡 西部網訊 環境保護的立法基礎和基本理念在現實中將如何向大眾普及,從而推動環境保護?
  • 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三分暖意說生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老子與道家道家形成於先秦時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所以其學說又稱「老莊思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所以其學派稱為「道家」。
  • 以西方近代思想,解讀「老莊道家哲學」,嚴復發現了什麼?
    >我們都知道,嚴復是我國近代極具影響力的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尤其對道家哲學情有獨鍾。其中兩部是道家最主要的經典。而嚴復註解《老子》、《莊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西方近代思想學說,來與老莊哲學相觀照、相印證。
  • 道家:「老莊思想」與「黃老思想」師出同門,為何還要分門別述?
    道家思想最早追溯可以到上古時期。春秋時,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後來演變出了莊子學派和黃老學派。究其根本,二者師出同門,卻為何又要另當別論呢?他們的思想宗旨是貴因、重生;貴無為、任自然;貴清、貴虛。其思想傾向基本上是反儒非墨的。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注重主體生態德性修養,忽視對現實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傳統生態政治法律制度、生態民俗是適應傳統農林牧漁業生產生活及環境保護要求,建立在傳統生產經驗基礎上,在面對當代工業生產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上存在自身的時代局限;在現代化過程中,傳統生態民俗被視作迷信被摒棄,客觀上也限制了其在當代社會積極作用的發揮;要實現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當代轉型,發揮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一是要結合古典文獻、民間專家訪談、實地調查等多種方式搜集整理傳統生態思想文化資源
  • 道家價值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觀 出世為人生觀
    這一進一退反映了道家各學派價值觀體系的共通結構。就道家思想學說而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價值觀,出世思想體現為人生價值觀,而政治價值觀和人生價值觀的形上根據在於道氣論。基於此,我們以「價值實現」為核心,從道氣論、政治價值觀、人生價值觀三個方面深入探討道家價值觀體系的變遷。  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開創者,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價值觀體系。
  • 共同珍惜地球 保護生態環境
    隨著全球範圍內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環保合作已成為國際交流新的發展方向。廣東省汕頭市通過小淵基金項目種植紅樹林,保護和發展北回歸線上的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加強中日兩國在環保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加深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誼,推動中日友好關係的持續深入發展。
  • 道家思想——中國功夫理論之源
    在對易經思想的認同上,儒家更側重於「體」(宇宙起源)的一面,道家則更側重於「用」(陰陽八卦)的一面,因而道家對中華武術的影響更大。在武術史上與外家拳「雙峰並峙」的內家拳,其拳理即主要來自《易經》與道家思想,而內家拳又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拳種。
  • 道家法治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過去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道家不講法治或不重視法治。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充分挖掘《老子》中的法治思想精髓,或僅把道家思想理解為老莊思想而忽視了對黃老道家思想的研究。系統了解道家法治思想,對我們今天實施全面依法治國有一定啟發和借鑑作用。   《老子》中的法治思想。《老子》中稱脫離道的「德、仁、義、禮、法」為「道之華」和「愚之始」。
  • 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共同的呼聲,將有利於環境保護和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對人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需要全人類共同採取迫切行為生命無所不在,從熱帶雨林上端離地數百尺的地方、澳大利亞的沙漠,到深海火山熔巖的縫隙,處處都有生命。浩瀚多樣的生命形態維繫人類的生存,也確保清潔的空氣與水,這些驚人豐富的多樣性如何形成?又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使萬物凝聚在一起維持平衡?
  • 道家的無神論思想為什麼產生了道教的有神論?
    但是道家則不是,道家是「家」,是「大家」,是「老家」,是諸子百家之源。萬事萬物只要能說出個理來,理出個道來,都以道家為宗,所以道教只是道家學說的一個分支。道德、道理、道法、道士、道路、道具,莫不由道而出。道家並無神仙信仰體系,卻傾向於一種探討宇宙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尤以老莊學說為代表。
  • 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局面——訪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
    70年來,我國先後提出並確立保護環境為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為國家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並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寫入了憲法和黨章,生態環境保護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和突出。 二是治理力度持續加大。70年來,我國汙染防治方式不斷創新、領域不斷拓展、力度不斷加大。
  • 課程大綱 | 環境倫理學與生態文明
    (二)課程簡介本課程主要立足於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全球環境危機,對反思環境問題之根源的各種環境倫理思潮和流派進行系統的梳理和評析。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環境問題和我國目前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探尋未來的「生態人」所應具備的環境美德,以更好地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 玄古子:道家「離俗絕塵」思想對符咒的影響 科學無法解釋玄妙
    後來歷朝開國皇帝都奉行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統治百姓,對百姓的生活起到了極好的影響。道家符的出現也給普通大眾帶來了許多的影響。符作為道家的代表文化特徵,在道家文化裡表現得十分耀眼。那麼道家符文化根源在哪裡呢?最早以前,老子提出「無為」的思想,所謂「無為」就是道家提供給我們為人處事甚至到治國安邦的基本原則。「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為,而是不能妄為,不能亂為,應該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有人會誤以為:「無為」就是消極等待、毫無作為,聽由命運擺布。
  • 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召開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事關做到「兩個維護」,事關民族生存發展和國家興衰安危,事關經濟高質量發展,事關人類共同命運。當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正處於融合融入、重建重構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系統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扛起政治責任,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論述,深刻認識海洋、深入思考海洋、深度經略海洋,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
  • 司馬遷政治思想是屬於儒家還是道家?
    從《史記》中看出,他對儒、道二家的推崇比比皆是,如果單純地從某一方面摘取資料,證明其說,他是道家亦是儒家,這是長期以來形成他的政治思想是屬於道家還是儒家之爭的根源,小編本次就來解析一下司馬遷。綜合分析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流露和反映,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既不屬於道家,也不屬於儒家,但對儒、道二家都有所繼承和吸收,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政治思想體系。先說司馬遷與道家。道家,從歷史的意義說,稱為「老學」;從時代的意義說,稱為「黃老」;從學術的意義說,稱為「道家」。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道家的演變。在先秦時的道家,其代表者是老子、莊子。
  • 全文實錄|生態環境部部長在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北極星大氣網訊:以下為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的全文實錄: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生態環境保護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流浪地球的三點啟示
    原標題:流浪地球的三點啟示 《流浪地球》火了!筆者作為一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者,享受影片之餘,陷入深深思考,認為《流浪地球》或許能夠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帶來3點啟示。 啟示一,美麗宜居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