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生態觀強調人要與生態自然萬物同生共運,強調天、地、人之間的自然生態平衡關係;道家思想提醒人們關愛自然。希望道家思想中的生態觀念能夠在民間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實際行動可以感染人們,從而產生更好的生態效益。
和誰對話?
任法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生於1936年,甘肅省天水縣人。1985年任陝西省周至縣政協常委;1986年任第四屆中國道協常務理事、陝西省道教協會會長;1988年任陝西省政協常委;1992年3月任中國道協常務理事、中國道教學院副院長。2005年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民宗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
為什麼對話?
生態危機是當今人類發展的最大障礙,如何改善人與自然的關係,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問題。而道家學說倡導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與現今提倡的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等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道家思想的生態觀包含哪些重要內容?其對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有哪些現實意義?
對話人 任法融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採訪人 中國環境報記者 馮永強 肖穎 通訊員 羅曼
點擊一
焦點關注 道家思想的生態觀
關鍵思路 道家思想的生態觀概括起來就是天人合一、三才相盜、齊同萬物
記者:當代人類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如何防止人類的各項活動對地球生態系統產生破壞是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而我們知道,古老的道家生態倫理觀就不乏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那麼,道家思想的生態觀究竟包含哪些重要內容?這些內容與現在提倡的生態文明有怎樣的聯繫?
任法融: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在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中獲益,同時也面臨空氣汙染、物種滅絕、能源危機、人口膨脹等一系列嚴峻的現實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如果不能及時而清醒地認識,並採取措施加以解決,將引發嚴重的後果。好在不少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緊迫性,開始重新審視以往的行為準則和價值標準,積極尋求解決這一危機的方法和途徑。
其實古老的道家思想中已經蘊涵了解決這些難題的出路,道家所倡導的「回歸自然」、「物無貴賤」的思想,其實就是破解這些問題的基本策略。總體來講,道家思想的生態觀強調人要與生態自然萬物同生共運,強調天、地、人之間的自然生態平衡關係,概括起來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具體的觀點主要包括:
第一,天人合一,尊重生命,善待萬物。道家思想認為生態系統具有規律性,這就是「道」。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萬物和人都是從「道」產生的。這個「道」,既是萬物之宗,又是萬物之始,更是萬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萬物在「道」中實現了生態自然的和諧統一。
第二,三才相盜,崇尚自然,自然而然。道家思想認為「道」的法則就是自然而然的,而人的活動也應按自然規律進行。《太平經》說,人在自然面前,「順之則吉昌,逆之則危亡」。也就是說,人與自然萬物是有因果關係的,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是存在於人和自然之間的。自然不只是被動的受體,不是任人恣意掠奪的,它也可能報復人類。因此,人不能以徵服者自居,不能自以為最尊貴,尊重自然其實也就是尊重人類自身。人的生命存在與自然環境分不開,如果生態系統失去平衡,人就不能竟其天年,所以人必須敬畏自然,保護環境。
第三,齊同萬物,和諧共處,返樸歸真。老子《道德經》講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莊子也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些觀點都反映了人天相和、天人合一的追求。也就是說,宇宙萬物無不稟受道而息息相通,相互作用,相互感應,渾然一體,和諧均衡,萬物相連而存在,相通而變化,脫離整體或系統,就會遭到厄運。在道家思想看來,雖然在現實社會中,物種與物種之間,物與人之間,人與人之間,或者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間都是有差別的,但這些差別應該是相對的、有序的。因此,追求和諧就成為道教信仰和修持的重要內容。
現今社會提出的生態文明觀,其實就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思想,其實質是將人類社會系統納入自然生態系統,構成廣義生態系統的和諧,這些理念正好與道家思想的生態觀不謀而合。
點擊二
焦點關注 道家思想對人類解決環境問題的借鑑
關鍵思路 道家思想提醒人們關愛自然,謹防自然對人的報復,同時蘊含著將循環經濟作為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內容的樸素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