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是指以農村居民為中心的鄉村區範圍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
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統籌兼顧、協調解決農村環境保護和鄉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一、農村環境汙染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村環境汙染問題日益突出,農村的生態環境破壞日趨嚴重,農村的環境形勢十分嚴峻。農村環境的破壞和汙染不僅嚴重影響農村居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而且直接制約農村工業農業生產的發展後勁,最終將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的良性運行。
1、化肥、農藥的過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汙染。
我國農村化肥、農藥施用量居世界之首,單位面積施用量高於發達國家,存在不同化肥之間使用結構不合理現象。農業化肥平均利用率低於30%、流失失量高,相當於施用10公斤化肥,就有7公斤多被分解、揮發、滲漏、淋溶,導致農田土壤汙染、周圍徑流水系汙染和負營養化,甚至是大氣和地下水汙染。農藥的使用導致土壤的有害物質殘留日益嚴重,以有機磷農藥為例,其使用過程中僅有約10%被植物吸收,其餘約90%擴散於大氣中,直接影響著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
2、農業生產使用塑料地膜造成白色汙染。
農膜的使用給農田土壤帶來汙染,被稱為「白色汙染」。殘留在土壤中農膜,使土壤的通透性變差,另外地膜中有害物質的分解還會對農產品品質產生較大影響,由於大部分農膜使用非降解地膜,年復一年,日積月累,在地膜殘留嚴重的地方,農作物減產20-30%。
3、鄉村企業的不合理發展帶來的汙染。
鄉村企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鄉村企業技術含量低、對環境影響大,又因規模小、資金與技術有限而難以對環境汙染進行防治,使得自然資源過度使用和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還有一些汙染型中小型企業從城市遷建於鄉村,儘管在環境保護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環境汙染問題。
4、農作物秸稈焚燒,嚴重汙染大氣環境。
焚燒秸稈汙染空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秸稈焚燒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汙染指數達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濃度比平時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比平時高出3倍,相當於日均濃度的五級水平。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較大,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可能導致支氣管炎發生。
焚燒秸稈嚴重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焚燒秸稈使地面溫度急劇升高,能直接燒死、燙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響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響農田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農業收益。
5、農村旅遊業過度開發對農村造成環境汙染。
鄉村旅遊業發展,帶來大量流動遊客,使人口更為集中,地方名勝古蹟、鄉土特色景區、觀光農業、採摘園區、農家樂等一系列新型旅遊模式對環境的破壞和汙染相當嚴重,餐飲、消費、清洗、宰殺家畜廢水、廢棄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壞植被、任意蓋房搭棚、胡亂堆放垃圾的情況屢見不鮮。
6、農村養殖業的無序發展導致有機物質汙染嚴重。
農村畜禽養殖和屠宰的廢物、廢水直接排入水渠、河道,懸浮物和含氮有機物分解使水質變黑、變臭,致使蚊蠅繁生,危害人們健康,水中 BOD、COD嚴重超標,水體營養化,危害水生生物。農民放養家禽、豬、羊、牛等牲畜任意在村中排洩糞尿。生物殘體固體廢物亂堆、亂放,經雨水衝刷大面積汙染土壤和水系。
二、發展農村經濟,統籌兼顧保護生態環境對策。
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村綜合開發規模和鄉鎮工業資源利用強度不斷增加,給農村本已稀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嚴重影響和制約農業的穩定生產和收入,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使「三農」問題日益難以解決,也將直接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關係到食品安全,社會穩定和構建和諧社會。因此,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是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而且已成為生態環境的重中之重。
發展農村經濟,統籌兼顧農村環境保護,樹立科學發展觀,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一)、農村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有利於環境保護。
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促進資源利用率提升,最大限度地降低投入和汙染物排放,實現對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儘可能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危害與破壞,使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得以有效化解。
發展循環經濟,能夠有效保護生態環境,降低各種資源和能源耗費,提高資料的有效利用率水平,推動生態農業建設與發展。形成「生態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綠色農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促進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通常模式有:
1、物質多層利用型
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構成的良性循環,通過增加生產環和增益環節,將單一種植和高效飼養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系統內做到物質良性循環,能量多級利用,達到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目的。該類型又可分為沼氣利用型、病蟲草防治型、產業鏈延長增殖型等。
2、生物互利共生型
利用生物群落內各層生物的不同生態位特性及互利共生關係,分層利用空間,提高生態系統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產力,增加物質生產。生物互利共生型以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為基礎,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核心,強化農田基本建設,提高單產。該類型主要包括農林牧副漁複合型、農作物複合種植型、其他複合型等。
3、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型
依據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原理,以生態效益為主,兼顧經濟效益,運用生態經濟原理指導和組織農業生產,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與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納入生態循環鏈內,參與生態系統的生物共生和物質循環,以求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型主要包括環境治理型和資源開發型等。
4、觀光旅遊型
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將生態農業建設和旅遊觀光結合在一起的良性模式。觀光旅遊型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新的園林形式,是近年來新興的城郊農業發展模式。根據農業觀光園的應用特點將其分為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教育農園,各類型中又包含多種模式。
(二)、發展推廣農村低碳經濟理念,減少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是通過低碳經濟理論對實踐中的經濟活動進行指導,使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向低碳型的新經濟模式轉變,即以三低三高為基礎,分別為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向低碳化方向發展,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式的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作為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其它經濟發展模式有著明顯的不同,它是指在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目標過程的基本操作手段以及行為、態度和認知取向,是區域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所採取手段的共同特徵。通過具體步驟和措施的制定,完成發展目標。在實施的過程中對於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方法來說,每一步的步驟與措施在尺度和戰略與戰術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必須將不同的低碳經濟發展方法成功應用於發展實踐當中,才能逐步實現穩定的,具有區域特色的經濟發展方式,從而實現低碳發展的目標。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儘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三)、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村經濟綠色發展模式
推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不一定要推翻原有的市場,應從保護環境、保護特色城鎮的角度去深入探索農村經濟綠色發展模式。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地區土地肥沃,推廣綠色蔬菜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漁業養殖基地、綠色食品...等等的綠色發展模式,都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這種做法不僅保護農村原有的生態環境,也給農民致富創業提供了各種各樣門道,如果能帶動起農村綠色經濟發展體系持續不斷的創新,那麼從農村綠色經濟發展中,不僅可以收穫可持續發展的收益,也可以解決生態環境汙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