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態治理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2020-12-04 人民網

◆本報記者 王奎庭

12月18日,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生態治理藍皮書:中國生態治理發展報告》(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治理取得的成效,明確了當前生態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生態治理政策建議。

我國生態治理存在四方面問題

《藍皮書》分析指出,我國空氣環境和水環境治理效果最好,其次是汙染處理和居民生活改善,而綠化環境指數最低。這表明,我國在實施生態治理過程中,環境汙染治理成效顯著。但同時,《藍皮書》也指出我國生態治理存在四方面問題。

《藍皮書》首先提出,實現全面遏制土地退化目標具有長期性。土地退化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防治土地荒漠化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我國已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成功遏制了荒漠化擴展的態勢。但是,我國土地荒漠化面積呈現出波動性特徵,重點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仍高於10%。防治土地荒漠化是重大的生態工程,更是重大的社會工程,全面遏制土地荒漠化擴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藍皮書》提出,我國破解生態保護優先與產業化進程衝突非常緊迫。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處在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高峰期,在這一發展階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生態保護與產業開發順序的矛盾,如草原生態保護優先與工礦業發展的衝突、林地生態利用與經濟利用的矛盾等。

另外,存在自然保護地共享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成果的艱巨性。《藍皮書》分析指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大的省份,GDP總量水平低,人口數量少;GDP總量水平高的省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小,人口多。即在空間和行政管理單元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與經濟增長水平分離。如何讓國家自然保護區面積大的省份共享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成果,是我國生態治理中的重大挑戰。這種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在空間和行政單元上的分離,需要制度設計來彌補,構建起惠益當地和跨越生態系統空間格局的全面共享共治機制。

最後,尚需進一步提升監測能力和構建現代監測體系。《藍皮書》指出,在生態文明戰略布局下,建立準確、及時和具有可比性的監測體系是生態治理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然而,準確評價全國生態系統的變化,是我國生態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面臨的挑戰。目前,我國生態治理中仍面臨著基礎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可比性等問題。拿準確性問題來說,陸地生態系統在一定地域內的草原、溼地、林地之間受到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存在著此消彼長的現象,監測部門由於體系的割裂造成的重複統計難以避免。再如及時性問題,草原面積數據仍是1990年全國第一次普查的結果,儘管不乏科學考察和定位定點觀測數據,但並不足以支撐對全國草原面積變化的反映。

我國生態治理政策建議

如何更好地開展生態治理,實現「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藍皮書》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生態環境保護及修復是生態治理的重要內容,《藍皮書》提出了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及修復的政策建議。首先,需要健全生態保護修復相關法律法規,為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法律保障。

同時,繼續推行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打破行政區限制,按照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然屬性,實現整體設計、分項治理。資金對於生態保護及修復來說至關重要,需要創新融資機制,為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提供資金保障。還要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確保生態補償能夠落實到位。

水生態治理是生態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水生態治理,《藍皮書》建議,完善水生態治理體制機制、改進水生態治理制度、構建流域生態共同體、實行流域生態補償、強化水生態功能區績效考核與責任追究、注重水生態治理監測。

其中,在強化績效考核與責任追究方面,《藍皮書》建議,全面開展水生態功能區和省界緩衝區水質達標評價,從嚴核定流域納汙量,嚴格控制入河排汙量,並實行目標績效考核。同時,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明確流域與各區域相關主管部門的管理權力和責任,對水生態治理實行離任審計制度和終身責任追究制度。

在水生態治理監測方面,加強流域生態功能區和省界緩衝區水質的自動監測,實現重要河流控制斷面水質動態監控。

此外,《藍皮書》還對林業生態建設和草原生態治理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王奎庭)

相關焦點

  • 專家:生態治理中存在「偽生態」行為(圖)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國開始關注如何更好地協調城市綠色與灰色基礎設施的關係。  今年9月在南非舉辦的第十四屆世界林業大會上,「城市森林對建設可持續城市的貢獻」被列為一個重要議題。
  • 藍藻生態治理解決方案
    3.碧沃豐生物除藻碧沃豐藍藻生態治理解決方案,採用強化微生態系統為核心,除藻和抑藻相結合的技術路線,調節水體菌藻平衡,抑制藍藻生長,通過微生物技術重新構建湖泊的自我修復能力。為治理藍藻問題,選用除藻和溶藻兩款微生物,直接投加除藻和溶藻,抑制藻類生長,加速死亡藍藻分解,提高水體透明度,提升水質。
  • 太湖藍藻暴發治理存在的問題與治理思路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 摘要 2007年5月29日太湖供水危機以來,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太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但太湖仍存在入湖汙染負荷量大幅度超過水環境容量,蘆葦溼地面積大幅度減少,藍藻水華現象頻發等問題。
  • 疫情應對給全球環境治理帶來哪些啟示?
    研究方向為環境經濟學,擅長分析空氣汙染、能源轉型和氣候變化等政策的實證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對全球社會和經濟帶來了巨大影響。美國出臺的安全經濟燃油效率(SAFE)新規則可能對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帶來哪些影響?經濟增速放緩,對於全球環境治理意味著什麼?面對挑戰,中國企業和地方政府如何應對?
  • 王家卓:城市水環境治理的現狀 6個問題與10個發展方向
    王家卓:城市水環境治理的現狀 6個問題與10個發展方向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當前水環境治理存在哪些問題?為什麼城鎮汙水處理廠越建越多,但是汙水廠進水COD濃度越來越低呢?未來水環境治理該朝著哪些方向發展?儘管當前我國黑臭水體取得一些成績,但是也面臨嚴峻的挑戰:(1)我國城市水環境和老百姓的期望之間尚有差距;(2)部分地級城市資金、人才包括認識還沒有那麼到位,治理壓力較大;(3)已經治好的如何鞏固效果,確保不反彈?
  • 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水環境治理面臨哪些挑戰
    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工業化推進,我國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更是面臨巨大考驗。7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走進《中國經濟大講堂》從多方面深度解讀了如何有效治理水環境、保障水安全。淨水小編整理後將分三期呈現給大家。今天為第二期。水體富營養化是我國水環境治理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那麼究竟什麼是水體富營養化?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蠡湖生態修復區與對照區水質對比,網格內水清處是實施生態修復的區域。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我國環境財政支出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摘要:我國環境財政支出在治理環境汙染、促進環境保護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由於環境財政支出納入預算管理的時間不長,還存在著環境汙染治理支出不足,環保部門經費不足,環境科技投入不足等問題,對此,本文提出要理順環境保護支出中的事權,並加強環境財政支出的預算管理。
  • 農村存在哪些環境汙染問題,如何統籌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一、農村環境汙染存在的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村環境汙染問題日益突出,農村的生態環境破壞日趨嚴重,農村的環境形勢十分嚴峻。我國農村化肥、農藥施用量居世界之首,單位面積施用量高於發達國家,存在不同化肥之間使用結構不合理現象。農業化肥平均利用率低於30%、流失失量高,相當於施用10公斤化肥,就有7公斤多被分解、揮發、滲漏、淋溶,導致農田土壤汙染、周圍徑流水系汙染和負營養化,甚至是大氣和地下水汙染。
  • 對我國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偏見有哪些?
    正是漁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保障了我國的食品供應,即使在其他食品因疫病、環境治理等因素導致供應緊張價格大幅飆升之時,我國豐富和充足的水產品供應,仍保障了食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實際上,我國漁業的貢獻遠不止這一些,內陸(大水面)漁業在保障貧困地區或水庫移民就業、轉產,脫貧致富,提供優質水產品和改善生態等多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 【十九大精神百問】如何解決我們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
    【十九大精神百問】如何解決我們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 2018-01-19 10:42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原標題:   近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正式掛牌。相比於環境保護部,生態環境部職能有哪些變化?黨的十九大將汙染防治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未來工作將如何開展?記者專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
  • 我國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城市規劃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比如環境汙染問題、缺乏公眾參與以及土地利用不科學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的健康發展。所以在當前形勢之下,做好城市規劃工作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城市規劃;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一、目前我國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新時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我國社會經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與此同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數量迅速增長,給我國的城市規劃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由於城市規劃中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導致了諸多問題的產生,影響了城市的健康發展。
  • 我國新汙染物治理難在哪兒?
    因此,新汙染物可定義為:由人類活動造成的,目前已在環境中明確存在,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但因其生產使用歷史相對較短或發現危害較晚尚無法律法規和標準予以規定或規定不完善的所有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汙染物。從國內外科學界、管理界的觀點來看,近些年新生態環境問題包括新生態問題和新汙染問題兩類,新生態問題包括生境破碎化、永久凍土泥炭地縮減等。
  •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一次系統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十三個顯著優勢,為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據。 顯著優勢都有哪些 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有無優勢,要看實踐效果。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在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表現出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 如何加強新汙染物的風險防範與治理
    目前,一些新汙染物對公眾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危害正逐步顯現。如何實現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經濟社會與人類自身的良性健康發展,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大問題。儘管「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生態環保任重道遠。
  • 四省黨政「一把手」密集履新後,關注了哪些生態環境問題?
    這名「老將」在接過湖南發展的事業棒後表態,要解決群眾各項「急難愁盼」問題,辦好民生事業、補好民生短板,努力讓老百姓的錢袋子更鼓一些、文化生活更豐富一些、生態環境更好一些、吃得更放心一點。11月29日,剛履新不久的景俊海就來到遼源市,實地檢查仙人河黑臭水體治理情況。他實地考察治理效果,強調要細化標準、鞏固成果,多措並舉搞好源頭治理、系統治理,進一步提高水質、修復生態,堅決把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任務落實好完成好。
  • 大氣汙染治理要強化治本之策 解決結構性問題
    他認為,目前,大家之所以感到大氣汙染治理的工作難做,下了很大力量,付出不少代價,而收效不夠理想,主要是因為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在充分調研、摸清底數的前提下,會議分析了我省大氣汙染存在的六方面結構性問題。從產業發展看,我省工業企業排放量佔全省主要汙染物排放量的六成以上,是造成大氣汙染的重要源頭。
  • 「太湖水危機事件」,為我國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留下哪些深刻鏡鑑?
    這一事件也促使太湖流域地方政府開始直面太湖水汙染,並採取措施進行治理。通過十年的治理,太湖流域再沒有發生過大面積水華,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的修復;流域社會經濟轉型發展取得初步成效。可以說,太湖流域是我國很多地區發展模式的縮影,其在流域水環境治理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對於欠發達地區優化發展道路,推動我國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 ...訪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科技問題研究組組長孫鴻烈
    帶著深深的憂慮,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科技問題研究組組長孫鴻烈。  記者:我國生態與環境的現狀如何?  孫鴻烈:由於我國自然生態與環境的先天脆弱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加之人口過度增長、發展模式和某些政策不當,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之後進入經濟高速發展階段,致使我國的生態與環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