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生態治理中存在「偽生態」行為(圖)

2020-12-02 搜狐網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國開始關注如何更好地協調城市綠色與灰色基礎設施的關係。

  今年9月在南非舉辦的第十四屆世界林業大會上,「城市森林對建設可持續城市的貢獻」被列為一個重要議題。會上,中國推進森林城市建設的經驗受到普遍關注,為此,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明年在中國珠海舉辦「首屆亞太城市森林論壇」,把中國的城市森林建設經驗和國際城市森林研究成果進一步分享給亞太國家。

  中國林科院1989年引入「城市森林」概念,2004年國家林業局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在剛剛閉幕的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森林城市」被確定為未來我國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方向。

  11月24日,在「2015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上,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王成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是我國借鑑發達國家經驗,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推進城鄉生態建設的一種成功的創新實踐。面對新形勢,森林城市建設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

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王成。攝影/章軻

  城鎮化中的不和諧

  第一財經日報:中央把森林城市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在你看來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各地在推進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建設發展與生態環境存在哪些問題?

  王成:生態建設也是百年大計。這次中央把森林城市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本身就是針對城市發展需求和順應世界城市生態建設潮流做出的戰略選擇。分析我國城鎮化進程,有很多特點,但與生態有關的幾個問題比較突出,需要認真解決——

  城市連片發展。一方面是單個城市規模的繼續擴展,另一方面是城市群、城鎮群的連片發展。除了比較熟悉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大型城市群,長株潭、成渝等城市群也規模宏大。大片的硬化土地帶來城市生態空間受到擠壓,地下水穩定的補充空間缺乏,城市熱島效應也日益突出,出現城市缺水與內澇並存,缺水城市不斷製造「海景」的尷尬局面。

  汙染跨區傳播。城市的連片發展強化了汙染的程度和影響範圍。以霧霾為例,最初是以北京、石家莊、濟南等單個城市發生短暫霧霾天氣為典型,後來是整個華北地區的霧霾時常發生,到整個中國城市化地區霧霾天氣的常態化。環境汙染擴散已經沒有行政界限,跨區域傳播成為一個普遍現象。

  生態系統破碎。城市化是建築用地的急劇擴張,既有攤大餅式的展開,也有蜘蛛網式的覆蓋。對原有的綠色空間特別是森林、溼地等自然生態空間不斷的擠壓和切割,造成自然空間的破碎化。以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建設為例,這種鐵網庇護阻斷式的運營管理方式及劈山開路的建設模式,造成許多動物鐵窗式的永久隔離在一定的地域內,成了「人類活動海洋」裡的生存孤島,限制了遷徙和基因交流,直接威脅生物多樣性。

  休閒空間不足。一般來說,居民出行500米有日常休閒空間,對於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指數很重要,是讓居民共享生態福利最直接的體現。但目前,很多城市可進入綠地少,居民進入綠地不方便。

  外來景觀入侵。中國城鄉綠化建設非常注重引進外來植物,既滿足了多種功能需要,也豐富了城市景觀。但這當中也曝露出很大的問題,就是過度使用外來植物,過度強調「奇花異草」,帶來建設費用、管理費用的增加,以及不容易引起注意的生態安全影響。

  以珠三角地區為例,多年來持續的引種和大量使用外來樹種,已經形成了郊區山地桉樹、相思等外來森林景觀為主,平原城鄉以棕櫚等外來觀賞植物為主的景觀風貌。在福建晉江,由於城鎮化對河岸自然植被帶的嚴重破壞,河岸植被中外來植物比重高達34%。  

「偽生態」行為泛濫  日報:但各地不也都非常強調建設的「生態」性嗎?

  王成:的確。近年來,很多城市都非常重視生態建設,各部門也把生態治理當作重要工作來抓,但部門觀念的差異和關注點的不同帶來了不同的治理對策,這當中也出現了很多貌似正確,實際上是破壞生態的偽生態行為。最突出常見的主要有以下4種——

  以防洪安全為名全面硬化河道。河流考慮防洪排澇來修堤是必要的,但不能過度。很多城市把整個河流的堤岸全部硬化,繼續在走歐洲曾經走過但已經放棄並改正的錯誤之路。

  以防火和搞衛生為名淨化城市林地落葉。2014年,對北京市海澱區綠地調查表明,生長季和非生長季綠地的地表覆蓋率分別為55.29%和68.94%,也就說有30%~45%的綠地是裸土的,林地缺少了本應該有的枯枝落葉層。把城市綠地落葉掃掉,表面看似「乾淨」了,實質是把森林樹木儲水、降塵功能弄沒了,反而使城市更髒了,也取走了林地重要的養分來源。

  以治理提升為名改造原有自然景觀。一些地區在生態建設中,過分注重人造生態景觀和色彩組合等視覺效果,把原本自然的河岸林帶硬加上透水磚、栽植人工草皮,把道路、河流原有的林帶砍掉,栽植上所謂的色帶、色塊。這種行為是純粹的偽生態,是以建設的名義在破壞生態。

  以美化鄉村為名移植城市綠化模式。鄉村森林景觀不僅是生態環境,也是文化傳承和生產生活。無論是樹種的選擇和栽植的空間地點都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而在許多新村規劃建設中,照搬外來植物、色塊、色帶等過度人工化綠化模式,漸漸失去了原有的生態景觀風貌。

  另外一個是城市內澇,人們老是抱怨地下管網問題,其實管網再完善也是排水。城市缺水,更主要是的不是快速排出去,而是安全地儲存起來。現在提出海綿城市,又開始下沉式綠地,這是好事,但當初不知道綠地要有水土保持功能嗎?

  城市化引發的問題已經從建成區擴展到整個市域範圍,以及城市群的尺度上,必須樹立共生、共建、共享的城市生態環境共同體的理念,實施與之相對應的生態建設策略。  

營造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日報:像這類問題,國外有什麼先進的理念?具體是怎麼做的?

  王成:根據我們的研究,國外城市森林建設可借鑑的有7個方面的經驗,包括城市森林作為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在整個城市地區開展城市森林建設,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自然林,利用城郊森林控制城市無序擴張,注重提高整個城區的喬木樹冠覆蓋,發揮城市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建設城鄉居民休閒遊憩的綠道網絡。  

日報:那麼在你看到,我國的森林城市建設該怎麼走?

  王成:森林城市建設的其實質是對以森林為主體的城鄉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和完善。關於城市森林的提法,很多人糾結於一棵樹是不是森林,一行樹是不是森林這些形式問題。其實,城市森林是城市地域內以樹木為主的所有綠色植被所構成的森林生態系統。它強調各個組分之間的相互連接、合理布局,形成與人工建設等相依相襯的森林景觀。

  要對城市與鄉村森林景觀進行一體化規劃、投資建設,這樣才能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嚮往」。

  近幾年,我國城市群地區霧霾、河流汙染和地下水等問題表明,城市群是一個環境共同體,各個城市的行政界限不能割斷生態關聯,必須環境共建。從生態系統整體性著眼,可考慮加大河北特別是京津保中心區過渡帶地區退耕還林力度,成片建設森林,恢復溼地。

  從我國現有森林資源分布格局來看,城鎮化地區的森林資源分布相對偏少而破碎,數量嚴重不足。總體上我國森林城市建設的主要任務還是繼續增加森林、溼地等生態資產的面積。

  以城郊森林、溼地以及城區公園綠地構成的大塊森林、溼地,其生物多樣性高、生態服務功能強,是城市的生態背景和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核心,需建設大型森林斑塊,恢復河岸自然植被,針對城市群地區的環境壓力,規劃建設城市組團之間的生態空間,包括保護現有生態資產、建設森林生態緩衝區、恢復區域性生態廊道,針對城鄉生態環境的差距,示範推廣縣域範圍的城市森林建設,針對生態惠民的實際需求,注重開發城市森林的社會經濟文化價值。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財經網站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6243.html report 4003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國開始關注如何更好地協調城市綠色與灰色基礎設施的關係。今年9月在南非舉辦的第十四屆世界林業大會上,&ld

");}

相關焦點

  • 我國生態治理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藍皮書》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治理取得的成效,明確了當前生態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生態治理政策建議。我國生態治理存在四方面問題《藍皮書》分析指出,我國空氣環境和水環境治理效果最好,其次是汙染處理和居民生活改善,而綠化環境指數最低。這表明,我國在實施生態治理過程中,環境汙染治理成效顯著。
  • 白洋澱:脆弱的生態與艱難的治理(圖)
    白洋澱:脆弱的生態與艱難的治理(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05日 23:27 來源: 來源:燕趙都市報本報記者 劉麗普 劉玲/文 本報記者 孟宇光/圖◎澱上人家一個純水村的澱上生活10日上午,從安新縣城趕往大澱頭村,汽車穿行在並不寬闊的堤壩上,兩側綠油油的麥田和同樣綠色的蘆葦交錯滑入我們的視野。突然間出現在視野裡的兩位白髮老人,坐在村頭,安詳地梳理著漁網,老人臉上的安靜,是難以在匆忙趕路的人流中發現的。
  • 浙江上線全國首個生態環境智能治理系統
    這是全國首個生態環境智能治理系統,今後浙江省內的環境資源類案件和糾紛,法院、檢察院、公安、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職能部門將在一個智能化平臺上協同處理。  全流程在線執法辦案,構建現代環境治理智能平臺  「綠源智治」協同系統以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為目標,結合環境資源行政執法和司法職能特點,構建起環境資源糾紛訴前調解、在線訴訟、司法令狀、評估鑑定、專家意見、生態修復、司法建議等功能區。  該系統將線下傳統的環境資源執法與司法業務銜接流程遷移至線上。
  • 浙江上線全國首個生態環境智能治理系統!
    這是全國首個生態環境智能治理系統,今後浙江省內的環境資源類案件和糾紛,法院、檢察院、公安、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職能部門將在一個智能化平臺上協同處理。全流程在線執法辦案,構建現代環境治理智能平臺「綠源智治」協同系統以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為目標,結合環境資源行政執法和司法職能特點,構建起環境資源糾紛訴前調解、在線訴訟、司法令狀、評估鑑定、專家意見、生態修復、司法建議等功能區。
  • 黨報批「偽生態建設」 政績觀和評判標準偏差是根源
    李迪華表示,「很多人都不假思索認為,城市中綠地越多越生態,這是錯誤的。綠地過多會造成土地浪費、市民生活不便,而且還需要大量建設、管理和維護成本,導致城市公共財政資金使用方向錯誤和負擔加重。」  「目前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存在一種脫離實際、貪大求洋、違背自然規律的錯誤觀念與行為。」
  • 艾比湖生態治理卓有成效
    曾經生態環境脆弱的新疆精河縣艾比湖溼地,通過持續生態治理,湖面面積逐步恢復,重現勃勃生機。經過一年多的治理,植被覆蓋率明顯提高。  自2018起,博州在艾比湖溼地採取生態修復措施,嚴厲打擊盜挖盜採行為,停止滷蟲捕撈和漁業養殖項目,累計恢復入湖河口溼地20000畝,種植梭梭林
  • 區塊鏈治理服務於生態系統中的三個重要目的
    這很重要,因為良好的治理模型對於區塊鏈協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維護其生態系統內決策的合法性的能力至關重要。治理描述如何做出決策,如何使決策合法化,以及生態系統中參與者的權利是什麼。在許多情況下,這是區塊鏈協議能夠自我更新的惟一方式。為了分析不同的治理模型,我們需要研究治理模型在生態系統中服務的目的、特定治理模型的組件和生態系統中的網絡參與者。
  • 艾比湖流域生態治理基本情況
    博州林草局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一步增強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一、 艾比湖流域生態治理採取的措施(一)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工作。博州林草局成立環保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完善責任體系,以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為契機,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工作。
  • 馬鞍山雨山區:系統治理生態環境 實現生態價值轉換
    圖為初冬的楊樹林。儲燦林 攝從丁山礦觀景平臺向礦坑周圍俯瞰,平緩的邊坡上已有層層綠意,在地面覆蓋的綠膜下方,已經能見到綠草長出。酸水抽排治理、邊坡綜合治理、礦坑回填治理、封場復墾復綠……丁山礦區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正式啟動以來,四個步驟有條不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這個向山地區典型的淋溶水沉積礦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是雨山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
  • 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與治理方案
    在我們生活的空間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又互相制約的關係。在正常情況下它們之間保持著動態平衡,我們稱之謂生態平衡。但是,就人類來說,如果因人為因素,人的生活環境遭到汙染,或是自然環境遭到破壞,人類的生活,甚至生存就會受到威脅。
  • 「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與海洋生態環境法治研討會」在中山大學舉行
    2020年8月14日,「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與海洋生態環境法治研討會」暨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海洋環境法專業委員會、廣東省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2020年年會在中山大學召開。會議由中山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法學院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承辦,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海洋法團隊協辦。
  • 創新監管策略,構建金融科技生態治理體系
    本文從生態治理視角入手,為平衡創新與監管提出了新的思路,即建立生態內部治理與外部監管創新的治理體系,從價格競爭、數據競爭轉向系統性的生態內外部治理,實現產業的整體共振與可持續發展。一、金融科技的獨特特徵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的定義,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能創造新的模式、業務、流程與產品。
  • 生態公關與生態社會
    可以說,公關管理本質上是對公眾系統所實施的生態化管理,它揭示的是公共關係的價值本質,它是社會管理走生態化治理之路的重要手段。    生態公關關於維護公眾生態系統平衡所持有的根本觀念,亦稱公眾哲學觀。這一觀念,對當代社會的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治理,對全面構建生態社會所引發的思考可在多個層面加以延展,其中至少包括:    第一,從人的公眾屬性出發,深刻認識人對自我生命體生態維護的極端重要性。生態公關研究的邏輯起點和邏輯終點是人的公眾屬性。人的公眾定位是人在社會中的核心性角色定位。作為公眾角色定位的個體的人都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有機統一體。
  • 藍藻生態治理解決方案
    一、藍藻爆發的原因及危害1.藍藻爆發的原因廢水汙水排入水體中,導致氮磷等營養物質過多,在光照和溫度適宜的季節,水中藍藻等藻類大量繁殖並聚集,藍藻大量聚集的現象稱為水華或者赤潮。3.碧沃豐生物除藻碧沃豐藍藻生態治理解決方案,採用強化微生態系統為核心,除藻和抑藻相結合的技術路線,調節水體菌藻平衡,抑制藍藻生長,通過微生物技術重新構建湖泊的自我修復能力。為治理藍藻問題,選用除藻和溶藻兩款微生物,直接投加除藻和溶藻,抑制藻類生長,加速死亡藍藻分解,提高水體透明度,提升水質。
  • 貴陽市加強水環境治理保護河湖生態綜述
    根據總河長安排調度,烏當區檢察院、烏當區水務局、東風鎮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立即趕赴現場調查處理,制止違法侵佔河道行為,並現場取證……從接到舉報到現場處置,時間不超過30分鐘。  建立「雙河長制」,只是貴陽市保護河湖生態舉措中的一項。
  • GOC公鏈生態,公鏈治理的創新實踐
    對於現有公鏈普遍存在的治理上的缺陷,GOC公鏈團隊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增設了「系統治理節點」來解決這一痛點。今天,驕陽就帶大家來看看GOC公鏈生態。GOC公鏈生態主要有以下幾個角色參與:代幣持有者、區塊生產節點(Block Producer,BP)、系統治理節點(Governance Node,GN)、第三方服務提供商、 dApp 開發者。
  • 大生態治理小害蟲
    圖為華港鎮賈桂華家庭農場的稻田裡,農戶在整理蝦籠。陳春陽攝(人民視覺)隨著白蓮進入始花期,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白蓮產業發展局積極引導蓮農加強田間施肥除草、防治病蟲害等管理,為白蓮豐產豐收奠定紮實的基礎。圖為廣昌縣旴江鎮小港村蓮農正在蓮田裡拔除雜草,確保白蓮茁壯成長。
  • 專家論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前不久發布了《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10年,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到2020年,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姜春雲同志長期關注我國生態和環境問題,約請多位專家學者深入研究,歷經多年,完成了《中國生態演變與治理方略》一書。
  • 納米二氧化鈦汙水治理技術暗藏生態風險
    相關成果日前被Elsevier旗下期刊《生態病理學與環境安全》接受在線發表。  隨著二氧化鈦納米材料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汙水治理方面,其將不可避免地進入水生態系統,並可與共存的汙染物發生吸附、聚集、沉降以及向生物相的富集等行為。
  • 建設美麗中國應重視草原生態治理和保護
    我國的草原不僅是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資源,而且也是廣大牧民群眾進行生產生活、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基地。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草」被明確納入生態治理範圍。近年來,我國通過退耕還林還草、沙漠綜合治理等辦法,使草原生態環境總體向好,但由於草原廣布於西北地區,生態基礎極為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會形成沙化加劇、沙漠石化等危機,從而對國家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