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國開始關注如何更好地協調城市綠色與灰色基礎設施的關係。
今年9月在南非舉辦的第十四屆世界林業大會上,「城市森林對建設可持續城市的貢獻」被列為一個重要議題。會上,中國推進森林城市建設的經驗受到普遍關注,為此,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明年在中國珠海舉辦「首屆亞太城市森林論壇」,把中國的城市森林建設經驗和國際城市森林研究成果進一步分享給亞太國家。
中國林科院1989年引入「城市森林」概念,2004年國家林業局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在剛剛閉幕的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森林城市」被確定為未來我國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方向。
11月24日,在「2015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上,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王成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是我國借鑑發達國家經驗,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推進城鄉生態建設的一種成功的創新實踐。面對新形勢,森林城市建設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
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王成。攝影/章軻
城鎮化中的不和諧第一財經日報:中央把森林城市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在你看來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各地在推進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建設發展與生態環境存在哪些問題?
王成:生態建設也是百年大計。這次中央把森林城市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本身就是針對城市發展需求和順應世界城市生態建設潮流做出的戰略選擇。分析我國城鎮化進程,有很多特點,但與生態有關的幾個問題比較突出,需要認真解決——
城市連片發展。一方面是單個城市規模的繼續擴展,另一方面是城市群、城鎮群的連片發展。除了比較熟悉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大型城市群,長株潭、成渝等城市群也規模宏大。大片的硬化土地帶來城市生態空間受到擠壓,地下水穩定的補充空間缺乏,城市熱島效應也日益突出,出現城市缺水與內澇並存,缺水城市不斷製造「海景」的尷尬局面。
汙染跨區傳播。城市的連片發展強化了汙染的程度和影響範圍。以霧霾為例,最初是以北京、石家莊、濟南等單個城市發生短暫霧霾天氣為典型,後來是整個華北地區的霧霾時常發生,到整個中國城市化地區霧霾天氣的常態化。環境汙染擴散已經沒有行政界限,跨區域傳播成為一個普遍現象。
生態系統破碎。城市化是建築用地的急劇擴張,既有攤大餅式的展開,也有蜘蛛網式的覆蓋。對原有的綠色空間特別是森林、溼地等自然生態空間不斷的擠壓和切割,造成自然空間的破碎化。以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建設為例,這種鐵網庇護阻斷式的運營管理方式及劈山開路的建設模式,造成許多動物鐵窗式的永久隔離在一定的地域內,成了「人類活動海洋」裡的生存孤島,限制了遷徙和基因交流,直接威脅生物多樣性。
休閒空間不足。一般來說,居民出行500米有日常休閒空間,對於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指數很重要,是讓居民共享生態福利最直接的體現。但目前,很多城市可進入綠地少,居民進入綠地不方便。
外來景觀入侵。中國城鄉綠化建設非常注重引進外來植物,既滿足了多種功能需要,也豐富了城市景觀。但這當中也曝露出很大的問題,就是過度使用外來植物,過度強調「奇花異草」,帶來建設費用、管理費用的增加,以及不容易引起注意的生態安全影響。
以珠三角地區為例,多年來持續的引種和大量使用外來樹種,已經形成了郊區山地桉樹、相思等外來森林景觀為主,平原城鄉以棕櫚等外來觀賞植物為主的景觀風貌。在福建晉江,由於城鎮化對河岸自然植被帶的嚴重破壞,河岸植被中外來植物比重高達34%。
「偽生態」行為泛濫 日報:但各地不也都非常強調建設的「生態」性嗎?王成:的確。近年來,很多城市都非常重視生態建設,各部門也把生態治理當作重要工作來抓,但部門觀念的差異和關注點的不同帶來了不同的治理對策,這當中也出現了很多貌似正確,實際上是破壞生態的偽生態行為。最突出常見的主要有以下4種——
以防洪安全為名全面硬化河道。河流考慮防洪排澇來修堤是必要的,但不能過度。很多城市把整個河流的堤岸全部硬化,繼續在走歐洲曾經走過但已經放棄並改正的錯誤之路。
以防火和搞衛生為名淨化城市林地落葉。2014年,對北京市海澱區綠地調查表明,生長季和非生長季綠地的地表覆蓋率分別為55.29%和68.94%,也就說有30%~45%的綠地是裸土的,林地缺少了本應該有的枯枝落葉層。把城市綠地落葉掃掉,表面看似「乾淨」了,實質是把森林樹木儲水、降塵功能弄沒了,反而使城市更髒了,也取走了林地重要的養分來源。
以治理提升為名改造原有自然景觀。一些地區在生態建設中,過分注重人造生態景觀和色彩組合等視覺效果,把原本自然的河岸林帶硬加上透水磚、栽植人工草皮,把道路、河流原有的林帶砍掉,栽植上所謂的色帶、色塊。這種行為是純粹的偽生態,是以建設的名義在破壞生態。
以美化鄉村為名移植城市綠化模式。鄉村森林景觀不僅是生態環境,也是文化傳承和生產生活。無論是樹種的選擇和栽植的空間地點都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而在許多新村規劃建設中,照搬外來植物、色塊、色帶等過度人工化綠化模式,漸漸失去了原有的生態景觀風貌。
另外一個是城市內澇,人們老是抱怨地下管網問題,其實管網再完善也是排水。城市缺水,更主要是的不是快速排出去,而是安全地儲存起來。現在提出海綿城市,又開始下沉式綠地,這是好事,但當初不知道綠地要有水土保持功能嗎?
城市化引發的問題已經從建成區擴展到整個市域範圍,以及城市群的尺度上,必須樹立共生、共建、共享的城市生態環境共同體的理念,實施與之相對應的生態建設策略。
營造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日報:像這類問題,國外有什麼先進的理念?具體是怎麼做的?王成:根據我們的研究,國外城市森林建設可借鑑的有7個方面的經驗,包括城市森林作為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在整個城市地區開展城市森林建設,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自然林,利用城郊森林控制城市無序擴張,注重提高整個城區的喬木樹冠覆蓋,發揮城市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建設城鄉居民休閒遊憩的綠道網絡。
日報:那麼在你看到,我國的森林城市建設該怎麼走?王成:森林城市建設的其實質是對以森林為主體的城鄉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和完善。關於城市森林的提法,很多人糾結於一棵樹是不是森林,一行樹是不是森林這些形式問題。其實,城市森林是城市地域內以樹木為主的所有綠色植被所構成的森林生態系統。它強調各個組分之間的相互連接、合理布局,形成與人工建設等相依相襯的森林景觀。
要對城市與鄉村森林景觀進行一體化規劃、投資建設,這樣才能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嚮往」。
近幾年,我國城市群地區霧霾、河流汙染和地下水等問題表明,城市群是一個環境共同體,各個城市的行政界限不能割斷生態關聯,必須環境共建。從生態系統整體性著眼,可考慮加大河北特別是京津保中心區過渡帶地區退耕還林力度,成片建設森林,恢復溼地。
從我國現有森林資源分布格局來看,城鎮化地區的森林資源分布相對偏少而破碎,數量嚴重不足。總體上我國森林城市建設的主要任務還是繼續增加森林、溼地等生態資產的面積。
以城郊森林、溼地以及城區公園綠地構成的大塊森林、溼地,其生物多樣性高、生態服務功能強,是城市的生態背景和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核心,需建設大型森林斑塊,恢復河岸自然植被,針對城市群地區的環境壓力,規劃建設城市組團之間的生態空間,包括保護現有生態資產、建設森林生態緩衝區、恢復區域性生態廊道,針對城鄉生態環境的差距,示範推廣縣域範圍的城市森林建設,針對生態惠民的實際需求,注重開發城市森林的社會經濟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