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突出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江、河水質日趨汙染,環境衰變,水生珍稀物種銳減。
湖北境內長江、漢江幹流水質總體良好,可達到地面水2、3類水質標準;但大多支流水體汙染嚴重,沿江城市江段部分斷面水質汙染超過國家規定標準,沿岸汙染嚴重。如長江宜昌段的南津關斷面、荊州五七碼頭、武漢楊泗港、黃石西塞山和風波港等斷面;漢江的襄樊、鍾祥個別斷面的個別項目有超標現象,天門以下至武漢河口段水質在枯水期多有超標現象。漢江幹流中下遊水質主要表現為有機汙染和富營養化趨勢,其主要汙染物是總磷、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由此,浮遊生物量自丹江口以下江段呈逐漸增加的趨勢。尤其在下遊及河口段水流受長江高水位的頂託,形成水流平緩的河道型「湖泊」洄流,誘發藻類大量聚集繁衍,使硅藻屬小環藻(中汙優勢種)細胞數量猛增,引發出「水華」的「藻潮」現象。特別是近幾年來,下遊水質越來越差,使相關江段水域生態環境發生衰變,長江中遊段「四大家魚」主要棲息繁殖的場所受到很大影響,產卵場範圍日趨縮小,分布更加分散,產卵種群數量減少,該江段中原存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白鱘、中華鱘、長江鱘及二級保護動物江豚、胭脂魚等種群數量和密度20年來都呈急劇下降的趨勢,有的連基礎繁衍的種群數量都難以維繼。
二、耕地、湖泊急劇減少,土壤汙染、生態功能退化
60年代後耕地逐年減少,而「三廢」對土壤的汙染呈現由點到面,由城郊到農村的趨勢。據測算,湖北江漢湖群因盲從「圍湖造田」,由解放初的1066個面積8300多平方公裡的大小湖泊,80年代初,只剩下309個,面積稅減到2600多平方公裡,使湖群面積縮小了68%以上,湖容蓄水能力至少縮減了56億立方米左右,等於損失了一個荊江分洪區,1998年洪災湖北因災死亡人數345人,直接經濟損失達525億元,其中農業損失167億元。從此次受災情況看,江漢湖群完全被淹的這些由圍墾區修建起來的大小500多個圩垸,恰恰是洪水危害最烈,損失最為慘重的地區。
湖泊圍墾,填湖開發,強化養殖等經濟活動,不僅加速了湖泊的萎縮,招致湖泊溼地生態功能退化,調蓄減弱,淡水儲量減少,湖區水旱災害頻度加劇,而且水質日趨富營養化,對多種珍稀水禽及水生經濟動、植物的生存構成很大威脅,使天然水生資源日益枯竭,有的物種已滅絕,有的頻臨滅絕,有的種群數已大量減少。如洪湖水生植物種群數量急劇減少,6種水禽絕跡;武漢東湖70年代前有20餘種天然經濟魚類,目前湖內僅有幾種耐汙染養殖魚類生存。
三、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災害不時發生。
總體上看,湖北森林資源破壞十分嚴重,森林覆蓋率低,特別是50年代的「大辦鋼鐵」和80年代中後期農村的承包體制變革,導致森林被大量砍伐,使天然林面積下降速度增快;加之人工林分質量不高,森林結構不合理(經濟林比重偏大,防護林比重偏小)、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均勻、重要林區採伐速度比森林更新速度快、宜林地面積因開墾和基建佔地而大幅度減少等諸多因素造成水土流失加劇,丹江水庫、清江流域、漢江中遊和湖北三峽庫區國土面積之和是全省的53%,而水土流失面積卻佔全省總水土流失面積的65.5%。
漢江為湖北長江第一大支流,由陝西入境流經13個縣、市,在武漢市區內注入長江。近50年來,由於亂砍濫伐、毀林開荒,丹江以下沿途10個縣市森林覆蓋率在6%以下,導致鄂西北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
清江是湖北境內長江的第二大支流,貫穿恩施自治州6個縣市於枝城匯入長江。1959年清江北岸森林覆蓋率為50%,後來因亂砍濫伐,墾荒種植,到現在森林覆蓋率不足20%。
由於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山地森林資源,尤其山區村民為求生存滿足日常炊事、取暖和生產之需,隨意砍伐林木,浪費作物秸稈,毀壞植被;另外陡坡耕種,以及修路、開礦、水利樞紐等工程建設,造成森林植被破壞,削弱了涵水保土功能,從而加劇了山區水土流失,每逢暴雨等惡劣天氣,往往還造成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災害,使土壤養分嚴重流失、肥力下降,農業生產條件惡化;帶來江河湖庫淤塞,阻礙通航,使水利設施壽命縮短;同時還存在影響景觀,汙染水體,使水質下降等生態環境問題。
四、「三廢」排放對生態環境汙染危害加劇
隨著改革開放大潮,經濟得以迅猛發展。但「三廢」排放造成生態環境汙染,危害加劇。據1985年與2001年兩次基準年的調查比較,廢氣排放總量增加了10877萬噸,增了5.1%;廢水排放總量由原來的2425億標立方米增加到5820億標立方米,增加了3395億標立方米,是原來的2.4倍;據估算,鄉鎮工業汙染幾乎佔了全省工業汙染物排放總量的30%。這不僅威脅到生態環境,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質量,還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如大冶市鄉鎮企業所產生的水環境和大氣汙染,預測每年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150萬元,而造成的生態破壞損失將高達8850萬元。
五、環境生態日趨脆弱,危及到生物多樣性種群的生存
由於70年代前我國人口政策的失控與某些經濟活動的失誤,盲從於「毀林煉鋼、圍湖墾荒」等對自然資源的「亂墾濫伐、亂捕濫獵」的掠奪式開發,與某些不恰當的工程建設,以及工業「三廢」的肆意排放帶來的環境汙染給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危害,使自然資源累遭破壞而趨枯竭,引起生態系統脆弱,珍稀物種受到威脅,並危及到許多生物的生存。湖北溼地和水域中有多種珍稀瀕危物種,屬《國家重點野生動物名錄》中一級保護動物13種,主要是白暨豚、糜鹿、白鶴、黑鶴、中華秋沙鴨、白頭鶴、丹頂鶴、白鶴、大鴇、楊子鱷、中華鱘、白鱘等;二級保護動物29種。揚子鱷1958年前有分布,近40年
來在湖北境內還未發現;據中科院水生所多年觀測估計,長江湖北江段現存白暨豚數量僅為38頭左右,整個長江白暨豚總數已不足100頭,很難形成繁衍基礎的種群數量。另外,白頭鶴、白鶴、黑鶴等也僅見於沉湖和龍感湖,其種群數量也不多。這些事實表明,湖北省境內溼地和水域生態環境已受到了嚴重破壞,其生態系統相已相當脆弱。
上述生態問題也正是「大開發」進程中容易發生的問題,若不注意採取環境「可承受發展」的策略,現存的生態退化勢趨會繼續加劇,以至帶來新的生態危機。
(湖北省農調隊 謝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