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診斷生態環境問題就是一個醫學上看病的過程,只有把病看準了,查明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動刀,確保療效。每個人去醫院,一般先到檢驗科接受複雜的測試,雖然麻煩,卻是不能跳過的程序。
生態環境出了問題,就是地球的某個局部生病了,其修復原理與人體健康是一樣的,只是診斷手段不同,工程措施不一樣,但也遵循發現問題、分析惡化原因、採取對策和長期穩定觀察等流程。在這個閉環管理過程中,每一階段都有其明確的目標任務,分頭抓落實了,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
實際工作中,往往重視時間要求,把限期完成整改任務擺在首位,而把前期論證簡化為普通程序,質量不高。磨刀不誤砍柴工,實際上,重視路線圖的設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選擇了正確的方向,必然為後續的施工圖落地節省時間和成本。相反,匆忙上馬,中途再停工反思,不僅使工程治理效果得不到保證,也挫傷大家的積極性,甚至招致怨言。
從國外的生態環境經驗看,每項重大政策出臺一般要準備2-3年。先精準識別問題,然後全面研究,多層次會商,互相妥協的結果,往往不是一次性將某個生態環境問題徹底解決,而是提出階段性目標,完成有限任務,但這個任務一定是有操作性的,當前的經濟技術條件也支持,相當於總體設計、分步實施,但周期過於漫長。
雷厲風行是我們的制度優勢,正因為推進有力,而且對考核結果的應用嚴厲,就生態環境方向性問題的把握應避免偏差,這必然要求加強前期的深度論證,確保要幹的事是有現實需求的,而且有可利用技術支持,也就是將蘋果懸掛起來後,努力跳起能摘得到。
以臭氧汙染防治為例,其環境危害是人所共知的,因而濃度值不希望太高。但這種物質一直存在於地球表面,並不是新發生的汙染,模擬生命起源實驗還需要設置較高濃度的臭氧。對臭氧觀測的時間並不長,並且由於技術原因,數據的可比性較差,對其長期變化趨勢下結論為時尚早。總體看來,臭氧濃度達到有害水平的時間相對集中,一般在5-10月份的上午11點到下午4點前,與暑熱同期,人的室外活動減少,相應降低了接觸劑量,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傷害可通過加強勞動防護予以控制,國外也是以預警為主。我國則將這項指標列入考核範圍,在源解析不清的情況下開展了一系列工程防治,結果很多地方越治理,臭氧濃度反而越高。
防治臭氧汙染是毋庸置疑的,但這場戰鬥何時打,以及使用什麼武器去打,需要先開展紮實的基礎研究,使認識準確、客觀,工程投資直奔主題,以最小成本獲得明顯成效,而不是全面開花,四處出擊,精疲力盡卻不得要領的遊擊戰術。
很多汙染防治攻堅戰不可謂不辛苦,大家的奉獻精神也值得大寫特寫,然而收穫與付出並不匹配,這既要從源頭思考戰略目標的設置適當否,不要出答案尚有爭議的難題;也要重視對戰術的研究,打蛇要盯緊7寸,而抓蛇尾還有被反咬一口的風險。
消除汙染的決心大家都有,但不能打無準備之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定要重視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前期診斷,有了六七成的把握才著手,然後邊幹邊完善。如果不確定性還很大,仍處於研究探討階段,那就多沙盤推演,不要急於大規模實戰,防止代價大而成果少,喪失了銳氣。目前一些進展不利的汙染防治工作要勇於反思,進一步把握戰略上的主動權。
文/羅嶽平 張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