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紮實推進 生態狀況顯著改善

2021-01-19 中國軍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

70年來,國家不斷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下大力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擴大森林、湖泊、溼地面積,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工作,生態保護和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生態狀況顯著改善。《解放軍報》推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專題策劃⑤ 生態文明專版。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今日「毛烏素」一派綠色生機

總面積約4.22萬平方公裡的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也是京津地區重要風沙源。三北防護林工程、全國性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及陝西省開展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動,極大改善了這裡的生態環境,也使沙漠南緣的陝西省榆林市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圖為藍天白雲映襯下的榆林市榆溪河公園。新華社記者 陶 明攝

茫茫荒原崛起綠色奇蹟

——塞罕壩林場五十餘載建設發展的樣本意義

■李德坤 曹明 解放軍報記者 周遠

「『地球衛士獎——激勵與行動獎』的得主是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時至今日,塞罕壩人聊起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的這一幕,依然激動不已。

跨越50多年,三代塞罕壩人奮鬥不息,把「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成了廣袤林海。習主席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塞罕壩之變,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範例。如今,在塞罕壩精神的激勵下,越來越多的人積極行動起來,投身美麗中國建設……

艱苦創業,荒原沙地崛起萬頃林

塞罕壩位於河北承德北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歷史上,這裡曾森林茂密、禽獸繁集,後因清政府開圍放墾,樹木被大肆砍伐。到上世紀50年代,千裡林海變成了人跡罕至、風沙肆虐的沙源地。

1962年,黨中央決定派出由369人組成的一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隊伍,來到這個黃沙漫天的地方拓荒開路。半個多世紀裡,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後人一起,前赴後繼在塞罕壩植樹造林。

「到處是沙地和光山禿嶺,風卷著沙粒雪粒遮天蓋日,打到臉上像刀割一樣疼。」「上山造林沒水喝,滿嘴起泡,嘴唇乾裂,張不開嘴。我們只能把乾糧掰成小塊兒往嘴裡塞。」「一個窩鋪住進20人,沒有門板,就用草苫子代替。早上起來,屋內到處是冰霜,褥子凍結在炕上。吃的是全麩黑莜麵,就著鹹菜,喝著雪水。」……回憶起創業之艱難,第一代塞罕壩人總是感慨萬千。

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塞罕壩的建設者們硬是憑著堅強的意志,將一株株希望的樹苗栽到荒原上。第一代林場創業者鬥天寒、喝雪水,目睹了所種樹木不到8%的成活率,經歷了建好的小片林海因自然災害無一成活的困境。但他們不畏艱難,一次次從頭再來,用了20年造林96萬畝。到1984年,塞罕壩人累計造林4.8億餘株,保存率達70.7%,創下當時全國造林保存之最。

與此同時,一代代建設者們一邊抓造林,一邊抓營林,全面轉入森林經營階段後,又樹立起「造林固本、經營培元」的理念,摸索出一套科學撫育管護的模式,實現了良性循環的發展鏈條。

從「一棵松」到「萬頃林」,從茫茫荒原到生態寶地,塞罕壩林場人爬冰臥雪、艱苦奮鬥,在高寒沙地上書寫了改天換地的綠色傳奇,鑄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塞罕壩精神。今天,第一代塞罕壩人都已至暮年,有些已經離世,但他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卻跨越時空,薪火相傳……

接續奮鬥,塞罕壩精神越扎越深

黨旗招展,誓言錚錚。

在塞罕壩林場馬蹄坑營林區,河北省承德軍分區的官兵和民兵來到「尚海紀念林」參觀學習。這裡,是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下葬地。

「在生態脆弱地區植樹造林難度很大,塞罕壩人用行動證明了,無論多麼難,綠色奇蹟都能一步步幹出來。」該軍分區一位機關幹部在參觀體會中如此寫道。

松濤陣陣,王尚海一米多高的雕像寧靜、安詳,仿佛在深情地注視林子裡的一草一木。長眠於此的他,如一顆深埋的種子,讓塞罕壩精神有了「根」。

石質陽坡可進行拓展造林,但因山坡太陡,機械上不去,他們就用鋼釺鑿樹坑;錘頭砸下去,震得手發麻,他們就挖好坑再從別處背土回填;樹苗先用拖拉機運到山下,騾子上不去,他們就靠人背著往上爬……數十年來,一代代塞罕壩人沿著前輩的足跡,在這塊土地上接續奮鬥著。

第三代務林人於士濤是個「80後」,工作成績突出的他曾獲得「河北青年五四獎章」。領獎回來那天,於士濤就把獎章塞到了書櫃裡,讓自己榮譽「歸零」。然而一提起林子,於士濤就感情似火。他說:「一棵樹需要幾十年的精心呵護才能成材,而毀掉一棵樹只需幾十秒。作為新一代務林人,我們要用生命守護好這片綠色。」

於士濤的話,道出了所有護林人的心聲。有人用「拓荒」來形容第一代務林人,用「傳承」來形容第二代務林人。那麼,哪個詞語更適合用來描述第三代務林人呢?記者在林區採訪,聽到最多的回答是:「攻堅」。

的確,經過一代代人的奮鬥,整個塞罕壩能夠造林的地方幾乎已被開發殆盡。儘管如此,新一代塞罕壩人還在向更乾旱區域、更高海拔地區發起挑戰,突破了多品種種植、病蟲害防治等難題,在新徵程上繼續艱苦創業。

「綠水青山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幾代塞罕壩人幹出來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一位領導告訴記者,造林地選擇是先易後難,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完成近8萬畝的石質荒山造林,隨著剩下的萬餘畝全部綠化,林場森林覆蓋率將達到86%的飽和值。

蓄積底氣,綠色發展路越走越寬

播下的是綠色,收穫的是美麗。

浩瀚如海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碧草如茵的御道口牧場……進入夏季以來,河北承德壩上地區進入旅遊旺季。去年暑期,當地藉助塞罕壩生態品牌打造了全長180公裡的「一號風景大道」,涵蓋森林、草原、湖泊等多種自然景觀,一改承德旅遊「山莊獨秀」的局面。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今天的塞罕壩有林地112萬畝,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繞赤道12圈。作為遼河、灤河的源頭,塞罕壩每年為它們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與建場初期相比,塞罕壩森林覆蓋率提高了68.6個百分點,苗木、旅遊等每年帶動當地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森林資源總價值達200多億元……換句話說,塞罕壩的建設發展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與此同時,塞罕壩的綠色還在加快向周邊輻射延伸,在首都北方形成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0多萬噸。鬱鬱蔥蔥的林海,成為職工改善生活、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生態環境的改善,帶動了塞罕壩旅遊業發展。而在塞罕壩決策者看來,這反而成了「成名後的煩惱」。

「旅遊業看似無汙染,但森林承載力是有限度的。」林場一位領導告訴記者,他們並沒有為眼前的利益所惑,而是科學分析林場承載力,在保護的同時通過提檔升級景點、改造森林小鎮等工程,提升塞罕壩的品位與形象。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主席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早已深入人心。這也告訴塞罕壩人,種樹播綠不是林場建設的句號,而是未來發展的新起點。

未來的塞罕壩去向何處?塞罕壩人給出的答案是:精準提升森林質量,釋放更大生態效益,強化社會服務功能,提供有效的生態產品。去年8月,林場完成首筆3.68萬噸造林碳匯交易,完成了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森林生態價值補償的一次有效嘗試。

相關焦點

  • 「十三五」期間天津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中國環境報記者 郭文生 見習記者 任效良 天津報導 「十三五」以來,天津市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篤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以及大氣、水、土壤「三個十條」,調整結構、深化治理、建設生態,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 深圳「曬出」生態狀況圖:生態系統擴張減速 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阮煜琳 攝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在北京公布《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綜合報告》及系列專題報告,首次「曬出」深圳市生態資源的家底,表明最近幾年,該市城鎮生態系統擴張明顯減速,生態系統總體格局趨於穩定,城市發展正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變。
  • 商南縣2020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王永斌)2020年,商洛市生態環境局商南縣分局全面貫徹落生態文明思想和有關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決策部署,積極履行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統籌謀劃牽頭實施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助力推進「靈秀商南」建設。一年來,全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責任考核指標。
  • 國務院關於2019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
    一、2019年度生態環境狀況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果基本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環境風險態勢保持穩定。(一)環境空氣狀況。
  • 守護青山綠水 留住藍天白雲——畢節市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掃描
    去年以來,畢節市各級各有關部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紮實推進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環保督察問題整改有序推進夏日的烏江水,滿目翠綠,煙波浩渺。在烏江庫區金沙縣沙土鎮水域,環保執法船不時經過,蕩起一片片碧波。
  • 2019年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一、綜述2019年,杭州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幹好一一六,當好排頭兵」的工作要求,全面推進「八項清零」,成功舉辦聯合國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和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紮實推動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深化生態文明和美麗杭州建設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堅持全面推進,紮實做好生態環境治理各項工作,形成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工作格局。堅持夯實基礎,為各項工作推進提供有力保障。調整後的監測網絡覆蓋面更廣、代表性更強,能夠更加全面客觀評價環境質量狀況、更加精準支撐生態環境管理,為科學確定「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奠定紮實基礎。  四是嚴監管、重懲戒,堅決守住數據質量的生命線。
  • 2018年寧夏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工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實施生態立區戰略,全面推進汙染防治攻堅。2018年,出臺《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實施工業園區整合、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銀川都市圈等重大決策部署。
  • 2019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全省生態環境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在生態環境部指導支持下、在社會各界關心重視下,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圍繞實施「一優兩高」戰略,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八場標誌性戰役,強力推進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配合開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 2018年,我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穩中向好
    2018年,我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穩中向好——聚焦國務院關於2018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4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受國務院委託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作了關於2018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
  • 2018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全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優兩高」發展戰略及生態環境部決策部署,以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和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為契機,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八場標誌性戰役為抓手,合力攻堅克難,狠抓措施落實,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各項重點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環境狀況保持穩定,服務青海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水平不斷提高
  • 2018年度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這一年對江蘇生態環境保護事業來說也是意義非凡。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設立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確立「1+3+7」攻堅戰體系並出臺一系列重要文件。全省各地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紮實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一是強力推進治理修復,紮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組織實施9100多項治汙工程,出臺空氣品質改善、斷面水質改善2個強制減排方案,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
  • 2019大連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北極星大氣網訊:2019年,大連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態環境廳的正確領導下,以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要求,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全力做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落實,強化環境監管執法,深入推進環保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大氣、水、土壤等汙染防治,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環境治理力度
  •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加快形成,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深入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進展順利,核與輻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我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 2019年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新聞發布會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多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在今年考察雲南、浙江、陝西期間,總書記都在不同場合強調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省委、省政府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在去年的4月28日,我們依法公布了2018年度全省生態環境狀況。
  •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我市近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掠影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我市近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掠影 2021-01-16 12: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蚌埠市生態環境局2019年保護工作情況及 2020年工作安排
    安徽網蚌埠消息  2019年,在蚌埠市委、蚌埠市政府堅強領導和省生態環境廳大力指導下,該局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和中心工作,研究制定推進舉措,狠抓落實,各項工作按序時進度有力推進,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
  •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李幹傑說,生態環境部的基本職責定位是「監管」,統一行使生態環境監管者職責,重點強化生態環境制度制定、監測評估、監督執法和督察問責四大職能:  制度制定,即統一制定生態環境領域政策、規劃和標準,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制定自然保護地體系分類標準、建設標準並提出審批建議等;  監測評估,即統一負責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評估生態環境狀況,統一發布生態環境信息;  監督執法
  • 浙江推進水生態系統修復 給河湖建一個保護帶
    給河湖劃定生態緩衝帶,多一層保護屏障,浙江正加快推進這樣的治水新探索。日前,省生態環境廳和省治水辦(河長辦)聯合印發《關於推進河湖生態緩衝帶劃定與生態修復的指導意見》,並配套相關生態修復技術指南。河湖生態緩衝帶,是在水域與陸地之間一定區域內建設喬灌草相結合的立體植物帶,作為「山水林田湖草」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攔截汙染、淨化水體、提升生態系統完整性等作用。因此,河湖生態緩衝帶的劃定與生態修復是提升水環境承載力和實現生態擴容增量的有效手段,對於恢復水生態系統、實現人水和諧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