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蚌埠消息 2019年,在蚌埠市委、蚌埠市政府堅強領導和省生態環境廳大力指導下,該局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和中心工作,研究制定推進舉措,狠抓落實,各項工作按序時進度有力推進,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人民群眾的環境獲得感不斷提升。
一、取得的成效
(一)天更藍、空氣更清新。2019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50.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位於皖北第二;空氣優良天數71.2%,排名位居皖北第一、位於全省第八,圓滿完成了空氣品質改善年度任務。尤其是2019年底餘下的20天,我市嚴格落實省政府汙染防治攻堅戰要求,精準發力,強化管控,PM2.5同比下降5.6%,下降率全省排名第九。
(二)水更清、岸更綠。納入國家考核的淮河蚌埠閘上、淮河沫河口、懷洪新河五河、澮河固鎮4個國考斷面,3個斷面水質均值達標。7個國考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持續穩定在Ⅲ類水質標準,達標率100%,均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全市無劣V類水體,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完成比例100%。水生態環境安全,全年沒有發生水環境汙染事件。
(三)土更淨、環境更安全。土壤風險管控、治理修復工作全面開展,原八一化工汙染場地已啟動治理修復。全市土壤環境狀況保持穩定。全市環境安全形勢總體平穩,核與輻射安全可控。
二、主要做法
堅守「生態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的底線要求,精準發力、精準施策,圍繞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持續開展攻堅,狠抓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解決了一批重難點生態環境問題,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
一是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堅持科技治霾,建立「發現、鎖定、交辦、查處、反饋」的大氣網格化監管工作機制,2019年共交辦大氣問題1200多個,99%及時得到落實。編制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初步完成大氣汙染成因源清單和源解析工作。在2019年藍天保衛戰中,圍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明確了1723個整治項目,均完成整治。按照分類治理原則,完成兩輪804家「散亂汙」企業整治。加強VOCs治理,建立工業源、生活源、油氣源和其他汙染源等4類合計1834個源清單,對排查出的100多個問題全部按期完成整改。進一步擴大全市高汙染燃料禁燃區,基本杜絕了禁燃區內散煤銷售點和經營性散煤,正在推進民用燃煤清潔能源改造。開展工業窯爐和生物質鍋爐整治,提升了62座工業窯爐和116臺生物質鍋爐汙染治理水平。開展柴油貨車汙染攻堅行動,建立了生態環境部門監測取證、公安交管部門處罰、交通運輸部門監督維修的聯合監管執法模式,在全省率先完成和實施機動車I/M制度,率先採用人工監測方式對尾氣不合格車輛進行處罰。制定《秋冬季大氣汙染治理攻堅方案》,及時響應重汙染天氣預警及各項減排措施,積極應對重汙染天氣。
二是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出臺《蚌埠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攻堅戰實施方案》、《蚌埠市水汙染防治總體實施方案(2018-2020年》、《淮河流域蚌埠段水汙染防治「十三五」規劃》、《蚌埠市2019年水汙染防治工作計劃》等一系列保護水環境制度與政策,全面推進水汙染防治各項重點工作。迎河、八裡溝、四十米大溝三條城市黑臭水體均完成整治,消除比例100%;全市482個地下油罐已全部完成改造,完成率100%;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畜禽糞汙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90.55%;推進水資源節約保護,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通過驗收,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持續推進飲用水源專項行動,建立了30家縣級以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整治問題清單,並定期調度,推進整改。加強水汙染聯防聯控,與宿州市共同修訂完善了跨界河流水汙染聯防聯控合作協議,固鎮縣與靈璧縣、五河縣與泗縣也分別籤訂跨界河流水汙染聯防聯控合作協議。同時加強日常聯合執法檢查、聯合監測、定期會商等工作,有力推動水汙染聯防聯控制度落實,防範和遏制跨市界水汙染突發事件。
三是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對全市調查對象進行了再次核查和補充,確定了130家調查對象名單,目前已全面完成入戶調查,正在積極推進風險篩查工作。強化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建立汙染地塊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部門信息共享,根據調查結果,已建立4個汙染地塊名錄及負面清單,並向社會公開。推進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原八一化工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工程已完成招標即將進場施工。加強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推進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劃分,制定實施農藥化肥使用零增長及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工作方案,控制農業汙染。加強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監管,建立了17家全口徑企業清單,嚴重落實涉重金屬項目審批,確保不突破總量控制要求。加強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開展全市危險廢物管理標杆企業評選活動,推進企業提高危廢管理水平。
六是穩步開展農村環境治理和自然生態保護工作。開展「綠盾2019」自然保護地專項行動,按序時進度完成了32個點位整治工作。紮實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全市已實現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完成了2019年度60個美麗鄉村中心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和37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工作,編制完成五河縣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規劃。
七是紮實推進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對中央、省環保督察交辦的突出問題照單全收,逐一督辦整改。截止2019年12月31日,2017年省環保督察轉辦184件信訪件全部辦結,交辦60個突出環境問題完成整改58個;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轉辦186件信訪件辦結185件,反饋的17個問題完成整改13個;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轉辦的131件信訪件全部辦結;2019年省環保督察轉辦的417個信訪件,目前正在有序推進整改。省交辦的20個「23+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按序時進度完成整改驗收18個。
八是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問題。持續開展各類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執法檢查,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2019年,全市適用新《環保法》及配套辦法查處環境違法案件336件,其中行政處罰案件180件,累計處罰金額787.3867萬元;實施查封扣押148件;行政拘留2件;移送涉嫌環境汙染犯罪案件6件。
三、2020年生態環境保護主要工作安排
(一)持續開展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繼續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的各項重點工作任務,繼續堅持按小時調度、按日分析全市空氣品質狀況。藉助大氣網格化團隊堅持開展日常巡查,持續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藉助達標規劃團隊「追根溯源」,針對我市的重難點問題,提出具體工作舉措,並予以落實,推動大氣汙染治理向縱深發展,從源頭上降低汙染排放總量,不斷地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確保完成藍天保衛戰這一艱巨任務。
(二)不斷提高水環境治理能力。嚴格落實沱湖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持續推進城鄉黑臭水體整治,加強溼地保護與建設,加大水質自動站建設力度,多措並舉推動水汙染防治重點工作落實,確保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繼續深挖工程減排潛力,開展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進一步完善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完成「千噸萬人」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邊界標誌設立及環境違法問題整治工作,並建立水質監測機制。加強入河排汙口排查和環境監管。加強水功能區的監測預警和環境管理,實現水功能區達標率穩中有升。
(三)繼續加大土壤汙染防治力度。繼續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加強汙染地塊聯動管理,推進環境調查評估、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加強土壤汙染重點行業企業監管力度,加強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汙染防控,落實重金屬減排措施。
(四)穩步推進農業農村汙染治理和自然生態保護工作。指導建立農村汙水處理設施長效管理機制,確保持續有效運行。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示範,逐步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深入開展「綠盾2020」自然保護地專項行動,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督工作,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工作。
(五)持續抓好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強化問題導向,堅持清單銷號制,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和整改時限,逐件銷號整改。加大突出環境問題專項執法檢查和後督查力度,堅持「整改、處罰、問責」三同步,確保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改徹底、改到位。
(六)完善環保隊伍和監管能力建設。抓住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體制改革的有利機遇,深入推進垂管改革,理順組織、人事、財務等各項關係,加快構建條塊結合、各司其職、權責明確、保障有力、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打造與生態環保任務相適應的生態環保鐵軍。創新基層環境監管機制,積極爭取建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機構,完善各項機制,配齊配強相關工作人員,加大業務培訓,構建一支作風硬、本領強的基層生態環保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