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召開2019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重慶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華龍網發
執法人員現場檢查河道堆場整治情況。重慶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華龍網發
與公安聯合開展重點排汙單位自動監控執法。重慶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21日18時30分訊(記者 林楠)今(21)日,重慶市召開2019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市級各部門有關負責人在主會場參加會議,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分管負責人及其相關部門負責人在各區縣分會場參會。會議總結了2018年工作進展,分析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式並部署了2019年重點工作。
2018年,重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了些什麼?
會議充分肯定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總體來看,2018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部署快、措施細、推進實、力度大、效果好。
》》生態保護和修復全面加強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管控面積2.04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24.82%)。成功申報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全市行政區域內流域面積500平方公裡以上、且流經2個區縣及以上的19條次級河流全部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總體為優,42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0.5%(2018年國家考核目標88.1%),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水十條」年度考核為「優」。
實施藍天保衛戰工程措施2700餘項,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316天,同比增加13天;PM2.5年均濃度為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1%;PM10年均濃度首次達標,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
完成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開展危險廢物精細化管理試點示範,完成重金屬減排年度任務,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強化噪聲監督管理,查處機動車鳴笛、夜間建築施工等違法行為14.2萬起,功能區聲環境質量達標率提高到95%。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制定《關於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十條措施》《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關於進一步做好環境執法工作服務經濟發展的通知》,提高服務企業發展水平和效率。
全市審批項目環評3810個、涉及總投資約6230億元,完成重點行業261家企業排汙許可證核發,為經濟增長「添綠」。
》》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
中央環保督察涉及的37項整改措施和115個具體問題已分別完成35項、103個,中辦二次回訪明確的38項整改任務已完成33項,中辦督查調研明確的44項整改任務已完成40項,均達到整改進度要求。
實現市級集中督察區縣全覆蓋,反饋交辦重點環境問題1400餘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清廢2018」等專項行動發現問題全部完成整改。穩妥處置易引發環境汙染的突發事件35件,未發生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
2019年,具體工作部署看這裡
會議要求,2019年要全力實現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雙贏,做好迎接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準備,堅守生態紅線,堅持服務民生,全力保障發展,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要壓緊壓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政治責任,以大數據、智能化引領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支撐能力。要紮實深化改革,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同時,會議部署了2019年重點工作。
》》著力抓好「水清」
加強工業、城鄉生活、農業農村和重點流域(區域)汙染防治,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實施15座城市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110座鄉鎮汙水處理設施技術改造,完善城鄉汙水管網2000公裡,完成40萬頭存欄生豬當量畜禽養殖汙染治理和400個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確保長江幹流水質為優,納入國家考核的42個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0.5%以上。
》》著力抓好「天藍」
嚴控交通、工業、揚塵和生活汙染,增強監管和科研能力,全面執行在用車尾氣排放新標準。強化空氣品質預報預警,開展區域聯防聯控和跨區域執法檢查、交叉檢查,確保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穩定在300天以上,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40微克/立方米以內。
》》要著力抓好「地綠」
把生態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鞏固和深化環評制度改革,嚴格落實好「三線一單」,嚴禁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裡範圍內新布局重化工項目,5公裡範圍內新布局工業園區,築牢生態屏障。
》》要著力抓好「土淨」
實施重點行業企業土壤汙染詳查,推進土壤汙染綜合防治示範區建設,強化汙染地塊的風險管控,確保淨土開發;完成重點行業的重點重金屬減排年度任務;加快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和危廢集中處置設施建設,確保固體廢物及時安全處置。
》》著力抓好「聲靜」
加強城市聲環境管理,控制社會生活、交通、建築施工和工業噪聲,新建(複查)安靜居住小區30個,建設降噪綠化帶15萬平方米,確保聲環境質量穩定。
》》在四個方面下功夫
除此之外,會議要求,要在服務上下功夫,著力抓好服務高質量發展,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又好又快發展。要在精細上下功夫,緊盯重點領域、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及時發現和切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要在聯動上下功夫,加強部門協作,市區縣聯動,強化區域流域之間聯手共治,凝聚社會力量齊抓共管。要在創新上下功夫,深化系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保障上下功夫,加強作風、資金、科技、隊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