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首現罕見疣鼻天鵝 此前未曾有過影像記錄

2021-01-16 騰訊網

南京首現疣鼻天鵝

南京首現疣鼻天鵝,且有明確的影像記錄!觀鳥愛好者韋曄在其網絡平臺「跟著動物去旅行」上發布了疣鼻天鵝圖片和視頻記錄,引起了觀鳥愛好者的關注。

上周六,韋曄前往長江北岸一處溼地觀鳥,準備離開時,一隻天鵝從蘆葦中飛出,在空中盤旋一圈後又落入不遠處的水中。「南京的江邊,天鵝可不是常客,」韋曄對於天鵝的出現頗感意外,「小天鵝?這是我的第一直覺!」

據了解,全球共有7種天鵝,中國有穩定、可信記錄的主要有3種:大天鵝、小天鵝和疣鼻天鵝。其中小天鵝是南京的常客,每年冬天在石臼湖越冬;大天鵝主要在北方越冬,南京只有過零星的記錄。「這隻天鵝落下後,和水面的家鵝一起遊蕩。菸灰色的羽毛表明,這是一隻未成年的天鵝。」通過望遠鏡,天鵝的容貌看得更清晰了,韋曄有點困惑,從體型上看,頸部和身子的比例更像大天鵝,但嘴部的斑塊接近三角形,又排除了大天鵝和小天鵝的可能。難道是少見的疣鼻天鵝?

「結合鳥友的判斷和圖鑑,在長江邊發現的這隻天鵝確定為疣鼻天鵝。」韋曄向記者展示了照片以及錄下的疣鼻天鵝在水中覓食的影像。據了解,如此詳實的疣鼻天鵝在南京出現的記錄,至少近十年來未見。據觀鳥愛好者們推測,這隻疣鼻天鵝可能是在遷徙過程中脫離了大部隊,迷失了方向,在南京停留。

疣鼻天鵝的到來,是不是因為被長江邊的生態環境所吸引?韋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恰恰相反,數年前雁鴨聲聲的濱江溼地,如今因為人類的幹擾,已經無法讓水鳥容身,「除了周邊的城市建設,溼地最明顯的變化是,大片的蘆葦被清理乾淨,變成一個個魚塘。過去冬天記錄過的鴻雁、豆雁、灰雁、花臉鴨都已經銷聲匿跡很多年了。」

【新聞連結】

大天鵝

繁殖於新疆、內蒙古和東北,越冬於黃河和長江中下遊流域,遷徙時經過華北、華東和東南沿海,南京有零星的記錄;

小天鵝

越冬於黃河和長江中下遊流域,南京石臼湖有比較穩定的越冬記錄;

疣鼻天鵝

繁殖於新疆、青海、內蒙古、甘肅和四川北部的草原湖泊,越冬於華東和東南沿海,南京此前沒有已知的影像記錄。

相關焦點

  • 台州灣溼地迎來疣鼻天鵝,《醜小鴨》原型就是它
    經浙江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野鳥分會確認,這隻天鵝正是疣鼻天鵝,也是浙江省內首次記錄到的越冬個體。先給讀者來個小科普:疣鼻天鵝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在中國繁殖於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是一種大型的遊禽,棲息於湖泊、江河或沼澤地帶。
  • 遷徙季北大港「稀客」不少 疣鼻天鵝等紛紛現身
    今年春季遷徙季,北大港溼地來了不少「稀客」,白鶴、疣鼻天鵝、鵜鶘、文須雀……它們之中有的很少在北大港溼地出現,有的甚至是首次在這裡記錄到。&nbsp&nbsp&nbsp&nbsp多種珍稀鳥類現身溼地&nbsp&nbsp&nbsp&nbsp「今年來了好幾種平時較少見到的鳥。」
  • 自然傳奇——疣鼻天鵝的中原之戀
    然而對於地處中原腹地的鄭州而言,這種不平凡或許還有另外一種含義,即繁殖地和越冬地本都不應在中原地域的疣鼻天鵝居然破天荒地在鄭州已經生活了半年有餘的時光。               春寒料峭的2020年初春時節,鄭州北龍湖來了兩隻當地人難得一見的珍稀物種疣鼻天鵝,這讓當地的民眾和鳥類愛好者有了一份意外的驚喜。
  • 新疆鳥友拍到國內首份赤翅沙雀影像資料
    原標題:鳥友拍到國內首份赤翅沙雀影像資料   雄性赤翅沙雀(鳥友李邊江攝)   新疆觀鳥會會員李邊江拍攝的赤翅沙雀影像資料,在新疆觀鳥會年會上,被確認為目前國內首份赤翅沙雀影像資料。
  • 優雅的疣鼻天鵝
    因前額有一塊瘤疣的突起而得名的疣鼻天鵝在我國的數量較少,有幾百隻疣鼻天鵝每年在新疆伊犁越冬,在內蒙古烏梁素海繁殖。       疣鼻天鵝又稱「無聲天鵝」,它只會發出低啞的「嘶嘶」聲。     攝影:一草一如來
  • 北大港觀鳥需實名登記 志願者拍到疣鼻天鵝
    昨日,護鳥志願者在這裡經過4個小時的守候,拍攝到了較為少見的疣鼻天鵝。  苦守4小時拍到珍稀天鵝  據志願者王洪峰介紹,這兩天天氣不錯,霧霾小、能見度高,是觀鳥拍鳥的好日子,昨日早晨6點多,他就來到溼地。
  • 榮成櫻花湖來了五隻疣鼻天鵝!
    榮成櫻花湖來了五隻疣鼻天鵝!疣鼻天鵝(學名:Cygnusolor)是一種大型的遊禽,體長1250-1500毫米。脖頸細長,前額有一塊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全身羽毛潔白。在水中遊泳時,頸部彎曲而略似「S」形。
  • 生態環境改善 疣鼻天鵝30年再來北京野鴨湖(圖)
    北京地區鳥類分布圖上有它,但1980年代以來沒人觀測到過  疣鼻天鵝30年再來野鴨湖  本報訊(記者 於麗爽)很多人童年都聽過《醜小鴨》的故事,插圖上那隻紅嘴、羽毛潔白、脖子呈S狀的天鵝,就是疣鼻天鵝,有最美天鵝的美譽。
  • 大天鵝小天鵝常見,南八家河段又來一隻疣鼻天鵝
    目前人們比較熟悉的天鵝種類是大天鵝和小天鵝,但對疣鼻天鵝卻很少知道。這是因為疣鼻天鵝在我國數量較少,在我市停歇更是鮮見。日前,人們有幸在大凌河南八家河段,發現一隻疣鼻天鵝。發現這隻疣鼻天鵝的是我市幾名野保志願者。
  • 南京今年首現光化學煙霧汙染 源於臭氧汙染超標
    揚子晚報訊(記者 王娟)無雨,加上陽光強烈,從3月4日一直到昨天,南京空氣已持續汙染6天。不過,最近空氣汙染的罪魁禍首並非PM2.5,而是臭氧。昨天上午10時,@南京環保微博發布前一天AQI日報,按新空氣標準,3月8日南京空氣輕度汙染,首要汙染物為「臭氧8小時」。
  • 罕見白頭蝰首現武當山 在我國27種毒蛇中最致命
    原標題:罕見白頭蝰首現武當山 在我國27種毒蛇中最致命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關前裕 通訊員馮開春 夏冰)前日,武當山一名山民捕捉到一條蛇類中古老且珍稀的物種——白頭蝰(如圖)。昨日,這條蛇被當地森林公安放歸山林。
  • 大天鵝、小天鵝、黑天鵝、疣鼻天鵝……這個天鵝湖熱鬧起來
    疣鼻天鵝春暖花開的季節,上海動物園內最熱鬧的可能就是位於園區中心的天鵝湖了。而繁殖是此刻天鵝湖的主題,看那一對對「散步」的情侶,帶娃育娃的夫婦,還有正在島上築巢的小夫妻,各種水禽千姿百態,讓遊客讚嘆。大天鵝(圖中央)小天鵝在上海動物園,遊客可以看到6種天鵝,包括大天鵝、小天鵝、黑天鵝、疣鼻天鵝、黑頸天鵝,以及扁嘴天鵝。
  • 霧靈山首現北京無喙蘭
    霧靈山植物科考團隊負責人、北京林業大學沐先運博士介紹,北京無喙蘭是北京特有的腐生型蘭花,這種植物一直十分「低調」,直到2017年首次在北京延慶被發現,這一蘭科新物種才為世人所知,被科學界記錄在冊。此次在密雲區霧靈山發現北京無喙蘭,是該物種的第三次發現記錄,也是在北京東北部的首個記錄。
  • 現生環節動物支系化石記錄首次出現
    研究表明,它屬於現生多毛類環節動物中的長手沙蟲科,具有一個典型的鐵鍬狀頭部和一對細長的觸鬚。這是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表明丹尼多毛蟲和現生環節動物由同一個最近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統稱為環節動物冠群。而此前已報導的寒武紀環節動物則均為環節動物的原始遠祖。
  • 極危物種青頭潛鴨首現內江 全球僅存500隻
    1月8日,全球極為罕見的青頭潛鴨現身四川省內江市隆昌縣古宇湖國家級溼地公園,躲在一群水鳥中間,頗為「低調」。它不知道,自己已成為了全省冬季水鳥資源調查的記錄。而這也是內江市首次拍攝到青頭潛鴨「本尊」。自1月8日起,四川省林業廳組建的6支調查分隊,在23個點位開展了全省首次水鳥資源調查,為今後鳥類監測及保護搜集資料。
  • 相機是如何記錄影像的?照相機的成像原理是什麼?
    我們知道現在照相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幾乎走到哪都有它的身影,那可能就有人問了,照相機是怎麼記錄影像的呢?那怎麼辦呢,這時候有個人站出來說,你可以在孔上裝一塊凸透鏡,它能聚焦光線,這樣就能得到清晰明亮的影像了。
  • 東京城林區首現野生東北豹「真身」 目擊者:最近距離20米
    東京城林區首現野生東北豹「真身」 目擊者:最近距離20米 2020-06-29 20:56:1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禕 責任編輯:
  • 泰安第一次記錄到小濱鷸(yù)影像
    您是否聽說過一隻斑尾塍鷸(音:橙玉)的傳奇?4月20日,淺水區竟然吸引來一位小貴客,老耕農老師在溼地拍鳥時,記錄到了一隻陌生的小可愛,經青島觀鳥會徐克陽老師確認,這是國內非常罕見的小濱鷸,為泰安第一筆影像記錄。
  • 南京現奇異"圈圈雲" 經專家確定原來是飛行雲跡
    早晨,南京交通電臺主持人大聰和薛子的主持話題也臨時變成「圈圈樂」,除了告知聽眾地面上的路況外,還及時和聽眾們互動,播報圈圈的行動方向,甚至還搞了個有獎問答環節:「假設天上的兩個圈圈直徑是100米,那麼這兩個圈圈的周長是多少?」
  • 成都境內記錄鳥類496種 白喉斑秧雞首現四川
    報告顯示,2020年夏秋季(7月1日-10月31日)調查共記錄到鳥類238種23576隻,相較一、二季度261種不重複記錄56種。其中白喉斑秧雞為成都鳥類新記錄,亦是四川鳥類新記錄。目前成都市記錄鳥種達496種。一次罕見的調查一天時間記錄到大型猛禽5種共41隻進入秋季,候鳥進入遷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