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汶河溼地驚現「貴客」!泰安第一次記錄到小濱鷸(yù)影像

2021-01-09 齊魯壹點

您是否聽說過一隻斑尾塍鷸(音:橙玉)的傳奇?

在2007年9月遷徙的時候,

用8.2天時間,日夜兼程,不吃不喝不停歇,

它微微上翹的長嘴,

像一根小指揮棒,

引領著圓滾滾的小身體,

在風裡雨裡,

在日月星辰的光裡,

飛越山川海洋,一直向前,

行程11587公裡,

從逐漸變冷的阿拉斯加飛往紐西蘭越冬,

它的勇敢和堅韌令人驚嘆和感動。

斑尾塍鷸:體長37-41cm,重量190-630克。攝影:李玉強

攝影:清渠

鴴(音:橫)形目鷸科全球有90多種,大多在北半球繁殖,國內有80多種,《泰山鳥類圖志》(2018年8月第一版)中錄入了25種,鷸科種類體型小或中等,體色以灰、褐和紅棕色為主,嘴細長,直或彎曲,頭頸長短不等,翼尖而狹長。大多數的鷸是遷徙性候鳥,它們很少像E7那般急性子。在旅途中,累了餓了,通常就降落在海洋、河流的灘涂溼地,多以蚌類、蠕蟲、小魚小蝦為食,及時補充體能,然後繼續前行。

春夏之交大汶河溼地,水流緩慢,露出來大片的灘涂和淺水區,成為長途遷徙的鴴鷸類鳥兒青睞的加油驛站。當你在河岸走過,就可以聽到它們啊啊呀呀呼朋喚友,有的粗糙沙啞、有的聲如陶笛、清脆悠揚,唱得如痴如醉。如果你帶著望遠鏡,可以看到它們在埋頭樂吃、吃嘛嘛香的樣子,說不準你也會倍增食慾,隨喜同歡。

4月20日,

淺水區竟然吸引來一位小貴客,

老耕農老師在溼地拍鳥時,

記錄到了一隻陌生的小可愛,

經青島觀鳥會徐克陽老師確認,

這是國內非常罕見的小濱鷸,

為泰安第一筆影像記錄。

小濱鷸體長12-17釐米,體重17-44克,嘴黑色,腳灰黑色,從圖片我們可以看到,這隻小濱鷸已穿上了華麗的婚裝,頭頸胸呈現出紅色的繁殖羽。其後幾天,多位觀鳥者帶著望遠鏡前去探望,卻已不見倩影。北極苔原尚遠,祝福它沿途不愁吃喝,平安順利抵達,早日成家,生兒育女。

小濱鷸(泰安市第一筆影像記錄)攝影:老耕農

5月1日,天剛蒙蒙亮,張紅巖老師夫婦就一起來到溼地觀鳥,看到了灘涂上一隻長著細彎長嘴的大鳥,下午將圖片發到觀鳥群,被確認為大杓鷸(音:大彪鷸或者大勺鷸,大家習慣稱之為後者),徐克陽老師說,「大杓鷸遷徙時,一般途徑沿海灘涂進行停歇補充食物,大家原以為它們不進內陸,驚現於汶河溼地的這位遊俠,刷新了大家之前的認知。」

大杓鷸是是我國體型最大鴴鷸類,體長53-66釐米,體羽為暖褐色及皮黃色,體重390-1350克,為瀕危物種。大杓鷸的出現,使泰山鳥類名錄新增到337種,根據張老師提供的位置信息,多位觀鳥者有幸一睹芳容,它那令人銷魂的挖蟲大勺子,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它時而將長喙深入水下的泥灘覓蟲,時而抬頭張望,在灘涂上優雅漫步,在清冽的河水中,用爪撩水洗臉,沐浴理羽完畢,乾淨利落起飛,雙翅舒緩有力,氣質平穩大方。這真是鳥界送給大家的假期大禮包,至此,中國的四種杓鷸:大,中,小和白腰杓鷸,也終於讓攝影家們集齊了!

大杓鷸(泰安市第一筆影像記錄) 攝影:張紅巖

大杓鷸翼展88-110釐米 攝影:清渠

夕陽隱去,

暮色青藍,

黑翅長腳鷸、大杓鷸,

扇尾沙錐和睦相處

共享溼地美食。

喜歡水邊草地生境的小杓鷸,體長29-32釐米。 攝影:懷念汶河

少見的旅鳥中杓鷸,體長40-46釐米。攝影:高不在手

白腰杓鷸,體長僅次於大杓鷸,57-63釐米。攝影:清渠

紅頸瓣蹼鷸 體長18-22釐擅長遊泳,不畏人,罕見旅鳥。音樂高清拍攝於2017年5月

紅頸瓣蹼鷸 體長18-22釐擅長遊泳,不畏人,罕見旅鳥。音樂高清拍攝於2017年5月

會遊泳的鶴鷸,正在更換為繁殖羽 攝影:鬍鬚飛揚

鶴鷸:常見於汶河溼地,體長26-33釐米。攝影:鬍鬚飛揚

4隻林鷸和扇尾沙錐 攝影:孫玉慶

林鷸:遷徙季節常見的旅鳥,體長19-23釐米。攝影:鬍鬚飛揚

躲貓貓的扇尾沙錐,體長24-30釐米,喙長超過頭的2倍。攝影:清渠

扇尾沙錐喜歡的生境 攝影:清渠

澤鷸 體長19-26釐米,辨識要點:嘴細直長,黑色,遷徙季常見 。攝影:清渠

黑尾塍鷸 體長36-44釐米,與斑尾塍鷸的區別是嘴長直。攝影:高不在手

身上灑滿芝麻粒的白腰草鷸:體長20-24釐米,汶河溼地常見的獨行俠,冬季有少量留鳥。攝影:清渠

紅腳鷸,非常少見的旅鳥,體長26-29釐米。小樹攝於2020年5月5日

紅頸濱鷸 體長約15釐米 攝影:高不在手

彎嘴濱鷸 體長19-23釐米,為較大的濱鷸,圖片為繁殖羽。攝影:清渠

老山羊老師放生救助的丘鷸(體長32-42釐米)攝影:音樂高清

在汶河溼地觀鳥的山東農大學生 攝影:清渠

在汶河溼地觀鳥的小樹小朋友(11歲,公眾號@小樹觀鳥)攝影:張老貓

小樹父母有空時,總是帶著他去觀鳥。準備一支8倍或10倍的雙筒望遠鏡,如果再加一個長焦數位相機就更好了,穿一雙舒服的防滑鞋,衣著樸素地領孩子走入大自然,去關注、了解鳥類,聽一聽鳥鳴,遠遠地看一看那些美麗的羽毛。同時,帶好垃圾袋,帶走自己的垃圾,也可順便撿拾一些腳下的垃圾,保護自然人人有責。總有一天,孩子的好奇心、責任感,一定會讓你驚訝於他美好的成長曆程。

五月的汶河溼地充滿生機,

一群一群鴴鷸來來往往,

也許,每一隻都有一段傳奇,

也許,恰巧就看到鷸蚌相爭的那一隻,

和小編一起去看鷸,約不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倪方圓 供稿 清渠 申衛星 劉蓓

相關焦點

  • 極危珍稀水鳥現身泰安!十幾隻青頭潛鴨來汶河國家溼地公園越冬
    正在汶河國家溼地公園觀鳥的劉兆瑞迅速按下相機快門,抓拍下精彩瞬間。據介紹,青頭潛鴨是極危珍稀水鳥,去年觀鳥愛好者就曾在東平湖畔和汶河國家溼地公園拍攝到青頭潛鴨的身影,此次在汶河國家溼地公園發現的青頭潛鴨有十幾隻。△觀鳥愛好者 劉兆瑞 攝觀鳥愛好者劉兆瑞說,去年冬天曾在東平湖觀察到一群越冬的青頭潛鴨,約有300多隻。
  • 寧夏鳥類記錄新種——小濱鷸
    歡迎大家隨手轉發,感謝寧夏野生動植物記錄愛好者七道陽光的精彩記錄,為寧夏增加一種鳥類新種——小濱鷸。
  • 武漢府河溼地記錄鳥類多達160種 再次刷新記錄(圖)
    楚天金報訊(記者彭嵐 通訊員趙旋)9月3日,武漢府河溼地又有新鳥種「露臉」——「紅頸瓣蹼鷸」在府河溼地柏泉段被發現。當日傍晚和次日清晨,武漢市觀鳥會兩名會員拍攝到了這種主要在沿海分布的鳥類。紅頸瓣蹼鷸為海洋性鷸類,非繁殖期多在近海淺水處棲息活動,也出現在大的內陸湖泊、河流、水庫、沼澤及河口地帶,在武漢觀鳥歷史上還是首次被鏡頭捕捉發現。從圖片看來,在武漢出現的紅頸瓣蹼鷸的脖子並不是紅色,對此,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野保處負責人介紹,該鳥類在繁殖期脖子才會變紅。
  • 雲南省鳥類新記錄,坐標保山青華海
    近日,東方鴴、斑胸濱鷸、棕尾鵟、短趾雕等近十種珍稀鳥類陸續抵達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經專家鑑定,新增鳥類記錄9種。>分別是東方鴴(héng)、斑胸濱鷸(yù)、黑腹濱鷸、三趾濱鷸、靴隼(sǔn)雕、短趾雕、棕尾鵟(kuáng)、普通朱雀、點胸鴉雀。
  • 小濱鷸光臨 青海湖鳥類種數新增至225種
    小濱鷸現身青海湖(央廣網發 青海湖景區管理局提供)  央廣網西寧9月11日消息(記者張雷)青海湖景區管理局昨天發布:青海湖再添鳥類新記錄——小濱鷸,這是繼今年5月份青海湖增添草鷺後又增加的一個新的鳥類種數,再次刷新青海湖鳥類名錄,青海湖鳥類種數由上世紀90年代末記錄的189種,增加到今天記錄的225種,新增36種。
  • 小濱鷸過路硃山湖 湖北省鳥類又添新記錄
    20日,鳥類攝影愛好者彭光華在地處武漢經濟開發區的硃山湖畔拍攝到一隻小濱鷸,首次在湖北省記錄到該種鳥類,同時也為武漢市鳥類名錄再添1個新成員。現場照片顯示,這隻小型涉禽正在逐漸披上繁殖羽,頭、頸、上胸橙褐色,密布黑褐色紋。頦、喉部白色。上體黑褐色,各羽緣慄色;背上有乳白色V形線條。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現身泰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現身泰安2021-01-04 17:08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劉小東 通訊員 語冰/圖 責任編輯:馬琳琳記者從泰山景區森防站了解到,2020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泰山愛鳥協會會員「清渠」「鬍鬚飛揚」「張老貓」等在泰山區域進行鳥類觀測調查時,發現了
  • 鳥中「大熊貓」大濱鷸現身武漢沉湖
    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蔡甸沉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全球瀕危物種、鳥中的「大熊貓」大濱鷸,首次出現在沉湖,這是近十年來武漢首次觀測到。今年4月19日,有志願者在丁字堤藕塘中進行監測,用望遠鏡看到一隻罕見的濱鷸,其羽色與觀察到的其他濱鷸很接近,但體型明顯偏大,經大家辨識比對,確認是大濱鷸。大濱鷸是鴴形目鷸科濱鷸屬的鳥類,屬全球瀕危物種,和大熊貓是同一個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每年發布的《瀕危物種紅皮書》。
  • 暴脾氣小熊貓 留級的小黑熊回家咯!
    越冬水鳥  據2019年初開展的第三輪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共記錄到越冬水鳥58種20649隻,在上一年度51種的基礎上增加了黑腹濱鷸(yù)、灰林銀鷗等7個鳥類記錄。「留級」小黑熊終回家  經救助已能適應本地生存  本應在去年11月放歸,但「留級」到了如今的,還有一隻小黑熊。  小黑熊的情況和小熊貓類似。當時它已經到了放歸場所,但由於年齡太小,在最後一次評測時被專家們「攔下」。專家認為,小黑熊放歸後生存有風險,它隨後被送到了成都傳薪臨時野生動物救助中心繼續救助。
  • 罕見小濱鷸首次來武漢做客!武漢鳥類朋友圈今年已添加4個新夥伴
    楚天都市報4月30日訊(記者陳希 通訊員趙琴 王海芳)紅胸黑雁,銅藍鶲,灰冠鶲鶯,小濱鷸……今年才過4個月,就已發現4個鳥類新夥伴做客武漢。今日,武漢市觀鳥協會發布了這一喜人的訊息。1月20日,觀鳥協會人員在府河溼地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紅胸黑雁,它是來自北極圈的稀客,一般來我國是因迷了路或跟錯了隊;3月3日協會會員在青龍山發現銅藍鶲;4月19日在解放公園又巧遇灰冠鶲鶯。4月20日,鳥類攝影愛好者彭光華在武漢經開區的硃山湖畔抓拍到一隻小濱鷸,這是首次在湖北省記錄到該種鳥類,同時也為武漢市鳥類名錄再添1個新成員,武漢鳥類名錄已達410種。
  • 小濱鷸,寧夏再增新鳥種
    來源:寧夏新聞網4月14日,經寧夏觀鳥協會副會長、成都觀鳥會理事齊麟找尋國內多位專家幾日辨認,最終確定記者4月10日在銀川一鹽鹼湖內拍到的鳥兒為小濱鷸,為寧夏從未記錄過的新鳥種。據相關資料顯示,小濱鷸是鴴形目丘鷸科濱鷸屬的鳥類。
  • ...等5個自然保護地、大汶河等3條河流自然資源所有權首次登記的通告
    個自然保護地實施方案、《大汶河河段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實施方案》等3條河流實施方案的要求,省自然資源廳經商濟南、淄博、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臨沂市人民政府和省水利廳同意,從本通告發布之日起,以不動產登記為基礎,按照資源公有、物權法定和統一確權登記的原則,對崑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5個自然保護地、大汶河等3
  • 國家三級保護鳥類長趾濱鷸首現東洞庭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周小平)為期10天的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6年度夏候鳥調查日前結束,此次調查最大的亮點是,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嶽陽縣麻糖鎮保護區春風站內,監測發現新紀錄鳥種長趾濱鷸
  • 旅行的小鳥——青腳濱鷸
    今天介紹的青腳濱鷸也是鷸的一種,常棲息於沿海和內陸的溼地、沼澤、開闊湖濱和沙洲,有時也會出現在遠離水域的草地和稻田。主要以昆蟲、蠕蟲、小型魚類和蝦類為食。它給人第一印象是長的像「憤怒的小鳥」,其實青腳濱鷸是一隻「旅行的小鳥」。這是因為其會隨著季節遷移,一年之中繁殖期在我國北方,冬天又會遷移到南方越冬。甚至在四川和西藏海拔4200m左右的溼地都有分布。
  • 西藏發現鳥類分布新記錄種黑腹濱鷸
    新華社拉薩11月19日電(記者劉洪明、田金文)記者19日從西藏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獲悉,其研究人員今年在拉薩市林周縣發現2隻鷸科鳥類,查閱相關文獻確認黑腹濱鷸為西藏鳥類分布新記錄種。這一新發現的相關文章近日已刊登在《動物學雜誌》上。
  • 東洞庭湖區新記錄長趾濱鷸,鳥類種類增至344種
    湖南日報5月30日訊(記者 徐典波)入夏以來,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2016年度夏候鳥調查中,在該保護區春風站區域,監測到新記錄鳥種長趾濱鷸。 長趾濱鷸在我國主要為旅鳥,春季於4至5月,秋季於9至10月遷經我國。該鳥種種群不普遍,是國家「三有保護」(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經濟、科研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物種。
  • 飛越7601公裡,奧斯卡獲獎短片中的三趾濱鷸已在溫州海邊!
    溫州野鳥會秘書長王小寧曾寫文《奧斯卡獲獎短片中的三趾濱鷸就在我們身邊》(點擊可讀),這幾天,這隻獲獎短片中的主角——三趾濱鷸已到溫州海邊,溫州灣、樂清灣、瑞安海邊等地均已見到它的身影,溫州野鳥會的不少成員還遇見S8旗標三趾濱鷸。  「小寧,看看,這隻S8三趾濱鷸來自哪裡?」溫州野鳥會資深鳥友葉成光發來一張照片,這是他前天(周六5月20日)在靈崑拍下的。
  • 鄱陽湖首次監測到罕見遷徙過境鳥——小濱鷸
    經過對照專業鳥類圖鑑進行鑑別,並通過專家識別後,確定鄱陽湖來了一位「小稀客」--小濱鷸。圖片來源: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這隻小濱鷸已經換上了繁殖羽,頭、頸呈褐色,上胸密布黑褐色紋。頰、喉部白色,翼覆羽及三級飛羽有較寬鏽紅色羽緣,胸以下白,鏽紅色胸側夾雜暗黑色斑,背上有乳白色V形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