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小鳥——青腳濱鷸

2021-03-01 互助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

中國古代的成語鷸蚌相爭,講的就是水鳥鷸和河蚌相持不下,而漁翁從中得利的故事。今天介紹的青腳濱鷸也是鷸的一種,常棲息於沿海和內陸的溼地、沼澤、開闊湖濱和沙洲,有時也會出現在遠離水域的草地和稻田。主要以昆蟲、蠕蟲、小型魚類和蝦類為食。

它給人第一印象是長的像「憤怒的小鳥」,其實青腳濱鷸是一隻「旅行的小鳥」。這是因為其會隨著季節遷移,一年之中繁殖期在我國北方,冬天又會遷移到南方越冬。甚至在四川和西藏海拔4200m左右的溼地都有分布。遷徙期間會以小集群活動,有時也會集成大群。

青腳濱鷸體型嬌小可愛,體色素雅,雌性和雄性形態和體色相似。成鳥頭頂至頸後為灰褐色,間雜有暗色條紋。多數羽毛有慄色羽緣和黑色纖細羽幹紋。腹部為白色,胸部有一淡褐色漸漸過渡到灰褐色的胸帶。外側2~3對尾羽在飛行時顯露為全白色,腿部多為黃色或綠色。

研究發現,青腳濱鷸存在兩性行為顛倒或一雌多雄制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在鳥類中極其罕見,僅佔0.4%左右,特別像人類比較原始階段的「母系社會」。據科學家考察,生活在北極一帶或者生存條件艱苦地方的青腳濱鷸雌鳥可以擁有數個雄鳥「後宮」。每當繁殖的季節,雄鳥會保衛一個領域,雌鳥產下一窩卵後留給雄鳥去孵化,而雌鳥自己又去產下第二窩卵,然後由自己或第二任配偶來孵化。當然,這種行為不能以人類的「喜新厭舊」或「見異思遷」來作為評判標準,其實,青腳濱鷸的「重婚」行為是為了彌補長途遷徙及被捕食者所造成的損失。

更令人稱奇的是青腳濱鷸的「表親」紅頸瓣蹼鷸,它們把「一妻多夫」制發揚到了極致!研究發現其雌鳥長的比雄鳥更加健壯,羽毛也更加豔麗。到了繁殖期也是由雌鳥主動向雄鳥求偶,甚至經常發生兩隻雌鳥為了爭奪一隻雄鳥大打出手,上演「搶新郎」的荒唐喜劇。但是,「婚後」的雄鳥非常辛苦,不但完全負責巢穴的築造,還要負責孵蛋和餵養幼鳥,而雌鳥生完蛋後,就去尋找下一個「風流目標」了。

相關焦點

  • 寧夏鳥類記錄新種——小濱鷸
    以上三張照片分別是小濱鷸的分布圖和寧夏野生動植物愛好者七道陽光記錄的小濱鷸記錄照。很快各位大師就回復,小濱鷸、小鷸鷸,斷眉、嘴鈍等專業術語紛紛出現。反正最終確定了我諮詢的鷸類小鳥是小濱鷸。翻閱了《寧夏脊椎動物志》和《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寧夏均沒有該鳥的記錄。好多年了,每年都告訴身邊的寧夏野生動植物記錄愛好者,一定一定一定要把鏡頭對準水邊的鴴鷸類。說得多了,總有聽進去的,這不小濱鷸就這樣出爐了。
  • 陽江拍鳥(331)——黑腹濱鷸
    請打開下面音樂邊聽音樂邊看圖片會更加愜意點開圖片雙擊放大觀看效果更好第331集——黑腹濱鷸
  • 小濱鷸光臨 青海湖鳥類種數新增至225種
    小濱鷸現身青海湖(央廣網發 青海湖景區管理局提供)  央廣網西寧9月11日消息(記者張雷)青海湖景區管理局昨天發布:青海湖再添鳥類新記錄——小濱鷸,這是繼今年5月份青海湖增添草鷺後又增加的一個新的鳥類種數,再次刷新青海湖鳥類名錄,青海湖鳥類種數由上世紀90年代末記錄的189種,增加到今天記錄的225種,新增36種。
  • 小鳥站在高壓線上為什麼不會觸電?並不是因為小鳥的腳是絕緣的
    11-10 09:05:32 來源: 麵包財經知識 舉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小鳥站在高壓線上
  • 【科學童話】紅腹濱鷸回家記
    我是紅腹濱鷸,一隻很不起眼的小鳥,體重只有140克(大概相當於3個雞蛋的重量)。我有棕紅色的肚子、短而直的嘴和短短的腳丫。我膽子很小,最害怕人類,一見他們就躲得遠遠的。每年秋天,我和夥伴們都要飛到南半球的澳洲過冬。這段旅程跨越半個地球,非常艱苦、危險。冬去春來,我們又要飛回北方的家。年復一年,從不間斷。 回家的路太遠了。
  • 國家三級保護鳥類長趾濱鷸首現東洞庭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周小平)為期10天的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6年度夏候鳥調查日前結束,此次調查最大的亮點是,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嶽陽縣麻糖鎮保護區春風站內,監測發現新紀錄鳥種長趾濱鷸
  • 黑腹濱鷸
    黑腹濱鷸是一種小型涉禽,也是北半球最常見的鴴鷸類之一。看它的嘴,由於沾上了泥巴,黑色的嘴都變成土黃色了群體    在繁殖期,黑腹濱鷸能較為容易地與其它相似的物種區分開來。    其中最為相似的就是彎嘴濱鷸,但仔細分辯,這二者的嘴還是有區別的,黑腹濱鷸的嘴後半段基本為直,前半段下彎;而彎嘴濱鷸的嘴要稍細些,且全嘴呈一個下彎的弧度。
  • 東洞庭湖區新記錄長趾濱鷸,鳥類種類增至344種
    湖南日報5月30日訊(記者 徐典波)入夏以來,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2016年度夏候鳥調查中,在該保護區春風站區域,監測到新記錄鳥種長趾濱鷸。 長趾濱鷸在我國主要為旅鳥,春季於4至5月,秋季於9至10月遷經我國。該鳥種種群不普遍,是國家「三有保護」(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經濟、科研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物種。
  • 比麻雀大不了多少的長趾濱鷸!
    長趾濱鷸幼鳥頭頂暗褐色,具亮棕色縱紋。具寬的白色眉紋。翕、肩柯三級飛羽黑色,具慄色和白色羽緣。翅上覆羽褐色,羽緣淡皮黃色。下體白色,胸綴皮黃色,具褐色縱紋,尤其在兩側較粗著。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通常綴有褐色或黃綠色。腳和趾褐黃色,黃綠色或綠色,有時呈淡橙黃色。
  • 對西方濱鷸你了解多少?我猜這些你不知道
    西方濱鷸,拉丁文學名是Calidris mauri,別稱是西濱鷸,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鴴形目、鷸科、濱鷸屬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Western Sandpiper,命名人為Cabanis,命名時間在1857年。其夏羽頭頂暗褐色,具慄色羽緣。頭頂兩側和耳羽明顯為慄紅色或紅褐色。
  • 屬於我的北京悸動=秀氣(頤和園)之沒有腳的小鳥
    屬於我的北京悸動=秀氣(頤和園)之沒有腳的小鳥來到這鳥語花香的避暑聖地,難怪皇帝來這裡時間比在故宮還多,但其中遊覽頤和園的必去之處的玉瀾堂,它是清代光緒皇帝在頤和園的寢宮,也是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被囚禁的地方,比起之前的景色壯麗的故宮長城
  • 小濱鷸,寧夏再增新鳥種
    來源:寧夏新聞網4月14日,經寧夏觀鳥協會副會長、成都觀鳥會理事齊麟找尋國內多位專家幾日辨認,最終確定記者4月10日在銀川一鹽鹼湖內拍到的鳥兒為小濱鷸,為寧夏從未記錄過的新鳥種。據相關資料顯示,小濱鷸是鴴形目丘鷸科濱鷸屬的鳥類。
  • 黑腹濱鷸:為勺嘴鷸放哨
    飛翔中的黑腹濱鷸。    不久前,本報報導了「世界極危鳥種勺嘴鷸重返雷州灣越冬」的消息,引起了許多觀鳥愛好者的興趣。日前,他們滿懷熱情前往雷州灣紅樹林保護區,想對勺嘴鷸進行遠距離拍攝,卻被一大群黑腹濱鷸攔住去路。為了不幹擾鳥兒們,攝影師們最終放棄了拍勺嘴鷸,並稱黑腹濱鷸為「勺子的義務哨兵」。    是日,觀鳥攝影師們來到發現勺嘴鷸的雷州灣紅樹林保護區。這裡有大片的紅樹林,為鳥類棲息提供了安全的庇護之所,灘涂上有豐富的小魚小蝦小貝類,吸引了大量的海鳥聚集於此。
  • 鳥中「大熊貓」大濱鷸現身武漢沉湖
    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蔡甸沉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全球瀕危物種、鳥中的「大熊貓」大濱鷸,首次出現在沉湖,這是近十年來武漢首次觀測到。今年4月19日,有志願者在丁字堤藕塘中進行監測,用望遠鏡看到一隻罕見的濱鷸,其羽色與觀察到的其他濱鷸很接近,但體型明顯偏大,經大家辨識比對,確認是大濱鷸。大濱鷸是鴴形目鷸科濱鷸屬的鳥類,屬全球瀕危物種,和大熊貓是同一個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每年發布的《瀕危物種紅皮書》。
  • 流浪氣質,四大星座男是沒有腳的小鳥,不會被同一個環境束縛
    ,然而有些人則始終安定不下來,在一個環境中被困太久,他們就會想再次出發,就像一隻沒有腳的小鳥,總是要四海為家,這四大星座男就具備這樣的特點。1.天秤座天秤座不喜歡被一種生活所束縛,他們總是想要追求新鮮感和刺激,來豐富自己的感受。
  • 電影裡的「無腳小鳥」,現實中真實存在,它大部分時間都在飛行
    經典電影《阿飛正傳》裡提到了一種特殊的小鳥,它沒有腳,在學會飛行那一刻之後就只能永遠飛在空中,唯一一次的落地就是當它死亡的時候。這段經典的描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漂泊一生、流浪一生的人,他們的經歷往往令人唏噓。
  • 【島·事】大濱鷸一周從臺灣飛到崇明
    上海崇明 崇明縣新聞辦官方微信您了解崇明的窗口 歡迎您的關注最近,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一隻佩帶澳洲旗標的大濱鷸,編碼為「RSS」。這個「RSS」編碼就是它的身份證號碼。通過這個「身份證號」,工作人員發現,這隻大濱鷸可不得了,一周之內竟從臺灣飛到了崇明。
  • 西藏發現鳥類分布新記錄種黑腹濱鷸
    新華社拉薩11月19日電(記者劉洪明、田金文)記者19日從西藏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獲悉,其研究人員今年在拉薩市林周縣發現2隻鷸科鳥類,查閱相關文獻確認黑腹濱鷸為西藏鳥類分布新記錄種。這一新發現的相關文章近日已刊登在《動物學雜誌》上。
  • 飛越7601公裡,奧斯卡獲獎短片中的三趾濱鷸已在溫州海邊!
    溫州野鳥會秘書長王小寧曾寫文《奧斯卡獲獎短片中的三趾濱鷸就在我們身邊》(點擊可讀),這幾天,這隻獲獎短片中的主角——三趾濱鷸已到溫州海邊,溫州灣、樂清灣、瑞安海邊等地均已見到它的身影,溫州野鳥會的不少成員還遇見S8旗標三趾濱鷸。  「小寧,看看,這隻S8三趾濱鷸來自哪裡?」溫州野鳥會資深鳥友葉成光發來一張照片,這是他前天(周六5月20日)在靈崑拍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