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獲悉,3月16日下午3點多,黑龍江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監測站站長劉化金在興凱湖龍王廟、松阿察河邊處拍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候鳥——虎頭海雕。
劉站長說,這是自1998年有記載記錄以來,在興凱湖地區第二次拍到的虎頭海雕。(下圖左側黑身黃嘴的鳥即為虎頭海雕)
記者查閱資料得知:虎頭海雕(拉丁學名:Haliaeetus pelagicus)是一種大型的猛禽,棲息於亞洲北部的海岸以及河谷地帶。因頭部有灰褐色的縱紋,看似虎斑,因而得名虎頭海雕。
虎頭海雕平均體重約為6.8公斤,最重一隻可達12.7公斤;體長86.5—105釐米,翼展為2.03—2.41米,最長達2.6米。
在國外繁殖於俄羅斯西伯利亞、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沿海、薩哈林島、堪察加半島和朝鮮,越冬於日本北海道、琉球群島,阿留申群島、科迪亞克島和朝鮮。在我國發現,極為罕見,僅記錄於河北灤南、山西榆次、遼寧大連和營口、吉林琿春、黑龍江撫遠等地。
劉化金向記者介紹,當日,他們一行四人在此地正在觀測松阿察河邊上的鸕鷀,無意中發現遠處的樹上有一隻大鳥。「我們當時認為是白尾海雕呢,因為這個季節,白尾海雕主要就是聚集在松阿察河附近,海雕類一般都在此處捕食一些魚類、鴨類等食物。由於距離很遠,我們目測就有600多米,後來經過用高倍望遠鏡觀測。發現:這隻大鳥身上是黑色的,嘴、腳都是黃色的,確認這隻鳥就是亞成體的虎頭海雕(未成年)。由於距離太遠,還猜測不出它的實際年齡。」
劉化金說,我做科研20多年以來,這也是印象裡,在興凱湖地區第二次拍到虎頭海雕。(記者 李萬華)
編輯:孫建明 審核:李萬華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