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理解遷徙的困難程度,我們做一個比較:馬拉松運動員體重約為60-70千克左右,連續長跑42千米;一隻加拿大雁體重60千克,竟可以連續飛行將近6000千米。如果相比於體重,要求馬拉松選手和加拿大雁前行同樣的距離,他需要長跑將近一萬公裡,那將會是二百多個馬拉松比賽的長度,這相當於在穿越整個北美洲的長跑。
每一次遷徙之旅對於鳥兒來說都是高強度運動,只有做好準備才能有備無患。大部分鳥類都會在遷徙之前吃很多食物用於能量積累。脂肪是一種低重量、高能量的養料形式。
對於一隻體重100克左右的中型鳥類,大約10克的脂肪就能夠支持數百千米的旅行。根據旅途長短的不同,鳥類可能在遷徙之前體重增加大約十分之一甚至是一倍。每一克的脂肪都很重要,例如蜂鳥在不間斷地飛行、穿越墨西哥灣之前,體重可能會增加1倍(大約是4個曲別針的重量)。
紅腹濱鷸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在遷徙過程中補充和消耗能量。一開始,這種濱鷸沿著美洲南部的東南海岸補充能量—以阿根廷潮池內的蚌類為食;在向北的途中,它們捕食巴西南部長滿草的瀉湖中的蝸牛。
在進行了充足的食物補給之後,紅腹濱鷸將進行第一段旅程一一三天三夜連續飛行3700千米,穿越巴西雨林。然後它們沿著巴西北岸繼續補充能量,獵食紅樹林中的蚌類。在短短的4天中,它們就遷徙了6500千米,抵達德拉瓦州和新澤西州之間的德拉瓦灣。
這時,它們所有的脂肪都已經被用來提供能量,所以它們在岸邊重新補充能量,儘可能多地進食美洲置的蛋,約兩周之後,它們又進行了第二次3000千米的不間斷飛行,最終抵達加拿大北部寒冷的凍土帶。
難以置信的是,在抵達之後,雌性紅腹濱鷸仍然具有交配並產卵的能量,它們的體重將會增大1倍。紅腹演鷸的回遷依然遵循同樣的路線,並且在長途旅程之中盡全力補充能量。9個月之後,消耗了大量能量、遷徙了大約32180千米,紅腹濱鷸返回美洲的最南端。
鳥類能夠在空中長途飛行,因為它們擁有輕且中空的骨骼和帶有羽毛的翅膀,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鳥類都以同樣的方式飛行。
不斷的振翅是最消耗能量的方式,體重大、翅膀小的鳥類採取這樣的方式飛行,例如野鴨和雁。在遷徙的過程中,它們需要不斷地停下來休息、進食為了形成最有助於飛行的氣流,它們也經常排成V形飛期。一群排成v形飛翔的25隻鳥,可以比單獨飛行的鳥提速70%,V形前方和末端的鳥消耗能量最多,因此它們在飛行途中,會不停地變換位置。
翱翔是很多大型鳥類都採用的飛行方式,只有翅膀巨大的鳥類才能夠藉助氣流進行此類飛行,例如鶴、鸛和猛禽。翱翔能夠利用上升氣流的力量,因為在某些地區,氣流可能因為炎熱或遇到了山脈等障礙物而上升。猛禽沿著山脈遷徙,而附近的氣流好比一雙大手,鳥類飛行的時候,就有一雙手掌託起它們,這樣大部分鳥類在飛行的時候就會更加省力了。
翱翔非常省力,因此些猛禽可以不間斷地進行長距離遷徙,例如斯溫氏可以一次性飛越8000千米的距離,從新墨西哥州抵達阿根廷。大多數鳥類使用介于振翅和翔之間的一種方式飛行,中等體型的鳥類會先振翅、再張開翅膀翱翔。
此外,更小的鳥類採取滑翔的方式。它們在振翅飛行的間隙,略微收攏翅膀,達到休息的目的。因為振翅需要消耗能量,這些鳥類利用風來進行長距離的遷徙。例如,黑頰林鶯的體長僅為10公分左右,但能夠在不到一周的時間裡,從北美一直移動到南美。它們在猛烈的西北風來臨時遷徙,藉助風的力量橫渡整個大西洋。雖然有風的幫助,它們旅行依然充滿艱辛,科學家粗略計算它們扇動翅膀的次數一趟旅程能夠達到數百萬次。
每次遷徙對於鳥類來說都是一次相當消耗體力的旅行,很多神話傳說經常會有人類抱著大鳥去遠途旅行的情節,其實這種傳說不切實際。鳥類帶動自身的體重飛行就已經接近極限,別說帶上一個人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