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智慧》01/令人驚訝的動物群體

2020-09-13 楊友三123

大遷徙

在非洲廣袤的大草原上,生長著一種喜歡群居的動物——角馬。[i]每年,當旱季來臨時,它們都要為了食物和水源長途遷徙。從6月到9月,在肯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數以萬計的角馬匯聚在一起,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它們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草原出發,歷經3 000公裡,最後抵達肯亞的馬賽馬拉草原。在這個漫長的旅程中,角馬群需要利用集體智慧,克服路途中遭遇的種種困難。

角馬的目的地可謂相當遙遠。這意味著,在長久的旅途中,一般人很容易迷路。即便如此,角馬沒有攜帶地圖就啟程了。那麼,它們是怎樣知道該從哪裡走的呢?原來,角馬群裡是有「領隊」的。這些「領隊」通常由年長的角馬擔任。它們曾經走過這條路,知道在哪裡轉彎,在哪裡跨越河流,在哪裡停留休整,其他角馬只要跟著走就行了。就這樣,通過一種簡單方式,年長的角馬把個體記憶轉化成了集體記憶。不僅如此,這個記憶還代代相傳,至今仍引導著角馬群的遷徙過程。另外,除了找路,角馬還會遇到許多其他挑戰。

我們看到,在前進過程中,當角馬群需要跨越河流時,它們不但需要橫渡湍急的河水,同時還要躲避河水裡潛伏的鱷魚。不僅如此,它們必須爬上陡峭的堤岸,才能脫離險境。然而,經過河水長年的衝刷,河堤距離水面很高,角馬很難爬上去。此時,後面的大部隊不斷抵達,擁擠在泥濘的河灘上,已經沒有立足之地。更糟糕的是,河裡的鱷魚已經聞訊趕來,伺機大開殺戒。隨後,就有一些角馬倒在了血泊中。在這個緊急時刻,角馬群四處出擊,不斷嘗試,希望儘快找到逃生之路。終於,有幾匹角馬找到了較為低矮的河堤。緊接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角馬總算打開了缺口。隨後,它們奮力奔向草原,終於逃離了鱷魚的追擊。此刻,其他角馬也注意到了這個缺口,也紛紛向這裡湧來,一起逃離了危險的河流。顯而易見,數量巨大的角馬群比單匹角馬,能更快地找到堤岸缺口,進而能夠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

可是即便到了草原上,危險仍然存在。在草叢中,潛藏著獅子、獵豹和鬣狗等食肉動物。它們飢腸轆轆,窺視著角馬群的一舉一動,時刻準備出擊。落單的角馬不夠警覺,再加上體力不足等原因,很容易被獅子捕獲。相反,成群的角馬卻有更高的警惕性。我們看到,在角馬群中只要有一匹角馬發現了獅子,它就會變得警覺起來,與此同時,旁邊的角馬也會隨之提高警惕。它們開始積極走動,甚至會快速奔跑,以躲避獅子的追擊。就這樣,單匹角馬的警覺,轉變成了角馬群的集體警覺。角馬群可以儘可能地和獅子保持距離。雖然這無法完全避免被獅子捕獵,但是卻可以大幅減少被獵殺的次數。事實上,正因為角馬群具有敏銳的集體警覺,獅子很難輕易得手。有的母獅因此無法獲得足夠的獵物,就沒有足夠的食物餵養小獅子。更糟糕的是,很多小獅子就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食物而餓死了。不過這對角馬來說是個好消息。減輕了威脅後,角馬群終於可以在草原上繼續生存下去了。

我們看到,憑藉集體記憶、集體探索和集體警覺,角馬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生存機會。正是藉助集體智慧,角馬群才能在每年的旅途中,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完成史詩般的漫長旅程。當然,不僅高大的角馬,很多細小的昆蟲也會利用集體智慧,其中就包括白蟻。


白蟻建造的「大廈」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在澳大利亞西北地區,可以看到很多高聳的土堆。其高度常常可以達到4.6米,幾乎有3人高。[ii]這些土堆是用來做什麼的?原來,它們是某種白蟻的巢穴。因為這些巢穴看起來像教堂,所以人們就稱這種白蟻——巢穴的建造者——為教堂白蟻。

這些土堆對我們來說並不是特別高,但是相對白蟻來說,就是大廈,就像在我們眼裡看到的數十層的高樓一樣。裡面的白蟻雖然很小,但是它們依靠集體智慧,卻修建了這麼大的土堆,真的很了不起。或許白蟻的巢穴在你看來並不起眼,但是如果你將自己的身材縮小到白蟻那麼大,就能體會到它們的巢穴有多麼宏偉了。

不僅如此,白蟻的家事實上遠比我們看到的大。確切地說,這些土堆只是蟻巢地上的部分,其地下部分更為壯觀。白蟻的洞穴在大地之下廣為延伸,形成了一個異常龐大的網絡,面積有數英畝之多。


建築大師:蜜蜂

蟻巢雖然巨大,但是看起來卻有些粗糙。蜂窩則不同,相對而言顯得精緻多了。蜜蜂可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建築大師」。它們建造的巢穴,那種正六邊形的蜂窩,一排排的,很整齊,就像有工程師預先設計過一樣。為了建造巢穴,白蟻使用的材料五花八門,有泥土、嚼碎的木材以及白蟻的唾液,甚至包括糞便。蜜蜂就講究多了,使用了專門的建築材料——蜂蠟。


飛鳥不會「撞車」

蟻巢和蜂窩可謂是集體智慧在陸地上的傑作,鳥群卻擅長在空中飛行時運用集體智慧。每當夜幕降臨前,在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成群的鳥在快速飛行,雖然很擁擠,密密麻麻的,但是卻不會「撞車」。你會發現,幾乎看不到兩隻鳥撞在一起的情況,雖然空中有很多鳥。相反,我們人類駕駛的汽車卻經常發生碰撞。我自己就經歷過三次車禍,所以對此深有體會。鳥群飛行時看上去那麼和諧、優美,正是因為集體智慧在發揮作用,它們擅長利用集體智慧來協調彼此的行動。

不只這些動物,魚、大象、猴子、黑猩猩以及海豚,等等,許多動物的生存都離不開集體智慧,也就是說,集體智慧在動物界普遍存在。為了適應嚴酷的自然環境,為了捕食靈敏的小動物,為了防禦強大的天敵,個體智慧難以一一應對,相反,只有集體智慧才能做到,以保障動物的生存以及物種的延續。所以說,為了應對來自自然界的各種挑戰,集體智慧能夠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你看,動物很神奇吧。其實,人類更神奇。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人類有多麼聰明。其實,和白蟻、蜜蜂這些動物一樣,人類之所以看起來很聰明,同樣也需要依靠集體智慧。讓我們想一想,人類的集體智慧成果有哪些呢?



[i] John Downer. 大遷徙:角馬群裡的間諜[紀錄片],BBC:2007. http://jishi.cntv.cn/20130716/100064.shtml(2015年檢索)

[ii] 新浪環球地理. 盤點5種動物界建築大師:白蟻教堂高近5米. http://slide.geo.sina.com.cn/slide_29_16805_27937.html#p=1(2015年檢索)


« 上一節

下一節 »

相關焦點

  • 《集體智慧》01/什麼是集體智慧?
    有趣的是,在我們這顆神秘的星球上,不只物種在進化,集體智慧也同樣如此。那麼,集體智慧究竟是怎樣進化的?本章將為你解答這個問題。不過,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進化過程,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集體智慧。什麼是集體智慧?集體智慧這個詞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個日常用語。
  • 從人工智慧到群體智慧,人機協作之未來
    文/陳根人類很早就已認識到,群體合作集思廣益,其解決問題的成效可以大過個體各自智慧的總和。關於群體智慧的力量,在科學上有個經典的實驗:在玻璃罐中放滿糖果,然後請試驗者來猜測糖果的數量,記錄每個人的答案、答案的平均數及其與正確答案之間的關係。
  • 群體智慧」的概念可以改善對過度使用抗生素的決策
    美國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使用三個或三個以上醫生的「群體智慧」(也被稱為集體智慧)可以改善抗生素處方的決定,並幫助對抗不斷上升的抗生素耐藥性水平。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篇文章稱,由萊切斯特大學的伊娃·克羅克夫博士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測試了一種抗生素管理的新方法,使用了「群體智慧」的概念,該概念認為一個群體的集體判斷往往比普通個體表現更好。
  • 陳根:從人工智慧到群體智慧,人機協作之未來
    文/陳根人類很早就已認識到,群體合作集思廣益,其解決問題的成效可以大過個體各自智慧的總和。關於群體智慧的力量,在科學上有個經典的實驗:在玻璃罐中放滿糖果,然後請試驗者來猜測糖果的數量,記錄每個人的答案、答案的平均數及其與正確答案之間的關係。
  • 世界上最「聰明」的7種動物,豬的「智慧」你想不到
    雖然人類和動物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但除人類外,動物的智商或許是你想不到的。比如在一些商業表演中,一些動物就能根據人類的指令而做出很多不可思議的反應和動作。雖然大表哥非常反對這種表演,但它確實客觀地反應出,動物中還是有很多「聰明」的選手的。
  • 《集體智慧》02/特徵3:至關重要的通信網絡
    其結果是,人類的集體智慧也隨之不斷進化。如今,人和機器原本分散在世界各地。然而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卻將人和機器聯結在一起,形成了全球腦,同時也將集體智慧發揮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相對全人類而言,我們每個人的智慧只能算得上是小聰明。事實證明,只有憑藉通信網絡,把每個人的小聰明聯結起來,這些小聰明才能轉變成整個人類的大智慧。
  • 人類最強大的力量——集體的力量
    百獸的智慧和人類的智慧是類似的,甚至是一樣的,差別只是誰先學會了利用集體的力量!海豚首先,百獸也是有智慧的,比如狼,海豚,狗等。人類自認為是世界上唯一的高等動物,擁有最高的智慧,沒有人去反駁,百獸更不會。這種自封也沒多大意思。隨著文字的出現,人類的智慧才得以大踏步前進。
  • 動物明明擁有智慧,為什麼只有人類演化出了文明?
    在問答區裡面看到有小夥伴提問「像松鼠這樣的小體型動物能否進化出智慧?」,在下面看到了友「酋知魚」在回答中認為進化不出來智慧,我有一些補充意見,特發此文表述一下,跟朋友們一起探討一下這個話題。先拋出我的觀點:動物完全有可能進化出類似人類的智慧,但是不是還有這樣的機會就不好說了。一、腦容量不能成為判斷智力水平高下的證據。
  • 推動集體智慧進化的因素3:增加人口數量
    俗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人多智慧也就越多。這時只要廣納人才,就可以通過增大集體規模來提高集體智慧。就這樣,很多困難的問題在眾人的努力下往往都能解決。這個方法對整個人類也同樣適用。我們發現,更多的人口可以帶來更多的視角、更多的想法以及更多的創新,可以解決更難的問題。所以說,通過增加人口數量,可以有效提高全人類的集體智慧。
  • 群體智慧還是群體極化:於歡案中的輿論變化及引導
    群體極化還是群體智慧?  成億人民群眾登上網絡平臺集體發聲,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空前的壯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那麼這對現實社會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中外學者早就注意、研究網絡平臺群體發聲的效果,大致說來有兩種估計。學者彭蘭曾對網際網路群體互動效果作了「兩面觀察」,本文以 「群體極化」和「群體智慧」兩個術語表述。
  • 用複雜網絡和群體智慧理解鄧巴數
    本文在解讀該論文後,結合其它兩篇相關論文,從群體智慧與群體博弈視角,對鄧巴數成因進行討論。而最近聖塔菲研究者的一篇基於真實數據的對靈長類動物種群大小的研究,指出蜘蛛猿的種群大小,是隨著食物多少,動態改變的。聖塔菲的這項研究,可以將蜘蛛猿的群體,看成是一個集體計算機,能計算出每個猴群的大小應該是多少。該研究今年7月發布在 Frontiers in Robtics and AI 上。
  • 真相令人不寒而慄
    更令人驚訝的是,持這樣觀念的人竟然不在少數,有很多人甚至信誓旦旦地表明自己早已看過相關的報導與片段。 許多人附和後,人們還發現了許多起集體記憶錯亂。
  • 用複雜網絡和群體智慧理解鄧巴數
    本文在解讀該論文後,結合其它兩篇相關論文,從群體智慧與群體博弈視角,對鄧巴數成因進行討論。並不是人類的大腦不支持人類建立更多的連接,而是規模法則決定了,一旦社交網絡超過了鄧巴數,那反而會弊大於利,不利於群體智慧的湧現,從而使得整體來看,每個人的社交網絡的大小在150人左右。
  • 潛水員水下遇魔鬼魚求助:生活中那些令人敬畏的動物智慧
    在現代社會的意識中,動物似乎已經成為了人類的附庸,身為「高等生物」的人類,對它們有著生殺予奪的權利。但是,動物真的沒有智慧?人類才是高等生物?近日,澳大利亞潛水員在潛水過程中遇到了一隻「魔鬼魚」。魔鬼魚又名蝠鱝,已經存在1億多年,並且在如此長的時間刻度裡,它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始終保持著毯子一樣的外觀。普通人看到,很難一眼將其與魚類生物聯繫在一起。
  • 《集體智慧》04/特徵19:合作不可或缺
    不僅如此,整個人類文明其實都是集體智慧的產物,是眾多個體通過合作才實現的。這說明,作為集體智慧的一個重要特徵,合作不可或缺。只有通過合作,才能融合眾多個體的智慧,才能產生集體智慧,並最終創造出燦爛的人類文明。在集體中,個體呈現多元化,因此具有互補性。這就像在醫院裡,有的醫生擅長外科,有的醫生擅長內科,彼此之間能取長補短。
  • 新研究分析地球上所有生物群體儲存的碳總量
    據外媒BGR報導,你有沒有想過地球上所有生物群體所儲存的碳總量呢?近日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提供了令人驚訝的答案。 科學家用碳含量來衡量出地球上所有生物群體儲存的重量約為5500 GC T。
  • 《集體智慧》06/特徵30:不斷擴展
    毫無疑問,這限制了人腦的進化,更重要的是,它也限制了個體智慧的提升。 憑藉現有的技術,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增加腦容量,或者是增加神經元的數量。另外,我們的頭骨也沒有為這種增長提供多少餘地。這進一步證明個體智慧很難快速發展。然而,在人腦之外,人類和機器並沒有規模限制。這意味著,他們具有更好的擴展能力。而這種擴展能力,恰恰有助於集體智慧的快速提高。
  • 動物與數字:動物的數能力是天賦還是演化
    不少動物展示的算數能力令人驚訝那麼動物世界呢?螞蟻和蜜蜂令人驚訝的是那些基本上沒什麼自衛能力的動物往往會集體行動,這個現象揭示的「數字力量生存策略」毋需多言。為了基因的延續傳承,許多動物的演化程度令人嘆為觀止,褐頭牛鸝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
  • 作為智慧生物的人類,可能只是贏了一場群體自我馴化的遊戲
    說人類是智慧生物,作為其中一員的你我,想必都不會反駁,要是在智慧生物前加上「唯一」倆字,不少人可能就會從智力以外的角度去思考,比如螞蟻、蜜蜂在分工上的過人之處,即便是以智力為評判標準,黑猩猩、海豚、大象也都能憑藉腦力榜上有名,那人類究竟是怎樣脫穎而出的呢?
  • 奇案紀實——動物集體自殺之謎
    令人奇怪的是,這-現象只發生在這個叢林中的小村附近,而不發生在其他地方,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一些動物的集體「自殺」現象早已引起了科學家們的研究興趣。1946年10月10日,835頭虎鯨兇猛地衝上了阿根廷馬德普拉塔城海濱浴場,全部死亡。1976年10月,在美國的科得角灣沿岸的遼闊的海灘上,有成千上萬的烏賊登岸「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