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智慧」的概念可以改善對過度使用抗生素的決策

2020-11-07 以和為貴生生不息

美國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使用三個或三個以上醫生的「群體智慧」(也被稱為集體智慧)可以改善抗生素處方的決定,並幫助對抗不斷上升的抗生素耐藥性水平。

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篇文章稱,由萊切斯特大學的伊娃·克羅克夫博士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測試了一種抗生素管理的新方法,使用了「群體智慧」的概念,該概念認為一個群體的集體判斷往往比普通個體表現更好。

研究小組調查了將不同處方推薦的治療時間集中在一起是否能改善抗生素處方的決定。

抗生素處方,使用國際調查數據從787年專家團隊運行電腦模擬來測試性能的智慧通過比較三個數據聚合規則在不同的臨床病例和群體大小,和確定的處方模式偏差建議開藥過量的抗生素治療時間量化當前水平。


他們的結果表明,集中治療建議(使用中位數)可以提高三個或更多處方的組對指南的依從性。

「抗菌藥物的過度使用十分普遍,對公共健康構成了重大威脅。它促進了耐藥感染的出現,如果不採取行動,預計到2050年每年將導致1000多萬人死亡,超過所有癌症死亡的總和。

根據群體智慧的概念,收集和匯總醫生的獨立判斷,似乎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決策技術,可以在抗生素決策的背景下提高指導方針的依從性,並減少抗生素的過度使用。」

萊切斯特大學神經科學、心理與行為學系講師、健康與幸福研究中心負責人伊娃·克羅科博士說

目前的證據表明,醫院病人大約30-40%的抗生素處方和初級保健中高達60%的抗生素處方是不適當的,儘管必須承認,不適當的處方往往取決於具體情況,因此衡量它是一個挑戰。

因此,為了改善抗生素的使用並為子孫後代保留藥物的有效性,關鍵的一步是支持醫生的決策,並鼓勵遵守指導方針,以遏制不適當的處方。

這項模擬研究為不同的群體聚集技術各自的好處提供了證據,以減少抗生素處方時間的不恰當選擇。總的來說,使用中值組判斷似乎產生最大的好處。

雖然決策的準確性隨著小組規模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只有三個處方的小組中也發現了改進。後續研究是必要的,以探索集體決策的潛力跨更大種類的處方樣本和決策背景。

病房查房和更大的多學科小組會議,其中複雜的病人病例被討論和現有的指南提供有限的指導,被認為最有可能從這種方法獲益。

相關焦點

  • 群體決策的困境:聰明人何以做出愚蠢決策
    正如雅各布·維茨伯格(Yaacov Vertzbe rger)所指出的:較之於個體獨自決策,群體決策可能能夠充分、更為迅速地接觸到新信息和新解釋,以及注意到他們獨自決策可能遺漏的觀點;這種充分接觸和爭辯都提高了群體成員的問題解決和學習的質量[……]群體決策過程中的討論,通過傳播信息和可供選擇的視角,澄清了含糊和矛盾之處,並且可以闡明累積的知識和信念的邏輯結構中的弱點。
  • 從人工智慧到群體智慧,人機協作之未來
    文/陳根人類很早就已認識到,群體合作集思廣益,其解決問題的成效可以大過個體各自智慧的總和。關於群體智慧的力量,在科學上有個經典的實驗:在玻璃罐中放滿糖果,然後請試驗者來猜測糖果的數量,記錄每個人的答案、答案的平均數及其與正確答案之間的關係。
  • 陳根:從人工智慧到群體智慧,人機協作之未來
    文/陳根人類很早就已認識到,群體合作集思廣益,其解決問題的成效可以大過個體各自智慧的總和。關於群體智慧的力量,在科學上有個經典的實驗:在玻璃罐中放滿糖果,然後請試驗者來猜測糖果的數量,記錄每個人的答案、答案的平均數及其與正確答案之間的關係。
  • 使用抗生素後吃益生菌,就能夠排出抗生素?並不會
    謠言:使用抗生素後吃益生菌,就能夠排出抗生素,降低其對身體的副作用。闢謠:益生菌是指攝入足夠數量後,對人體有益的活的微生物。比如乳桿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一般被用於治療與腸道菌群紊亂相關的疾病如腹瀉、消化不良等。
  • 畢曉燕 鄧敏 陶雲:社會分類影響群體決策行為
    作者單位: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決策在我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但在一些情況下,特別是對於複雜的決策問題,不僅涉及多目標、不確定性、時間動態性、競爭性,而且個人的能力已遠遠達不到要求,這時就需要發揮集體的智慧,由多人參與決策分析。
  • Nature:組合使用抗生素會改變它們的療效
    2018年7月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研究人員發現抗生素的有效性能夠通過將它們彼此之間的組合使用或者將抗生素與非抗生素藥物甚至與食品添加劑組合使用來加以改變。
  • 群體決策中的後入者優勢:異質性塑造更聰明的社交網絡
    該模型發現,落後者可以幫助整個群體做出更有益的決定,而不會延緩決策過程。該研究為影響群體智慧的因素,給出了新的洞見。例如當探員搜集信息時,可以上下移動。這意味著以前的模型儘管已經研究了決策的不同影響,但是通常忽略了個人在決定自己的想法時是如何考慮他人的決定的。
  • 群體決策中的後入者優勢:異質性塑造更聰明的社交網絡
    根據接受創新的傾向,可以將消費者分為「早期採用者」(adopter)和「落後者」(laggard)兩類。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 Bhargav Karamched 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最新論文,針對該現象提出了一個網絡模型。該模型發現,落後者可以幫助整個群體做出更有益的決定,而不會延緩決策過程。該研究為影響群體智慧的因素,給出了新的洞見。
  • 智慧樹《商業倫理與東西方決策智慧》2019最新答案學習指南
    幫助學生樹立現代經營的倫理意識,提升學生在複雜條件下的倫理決策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商業倫理素養,體悟東方智慧的美妙!1【判斷題】所謂的 金融危機, 實際上 是商業倫理危機 。2【單選題】我們一般把道德和倫理的關係理解為 ( )3【判斷題】倫理學的底線是法律。
  • Salesforce新的AI技術能改善胸腺癌治療決策
    Salesforce研究院與Ellison研究院合作,共同開發一個稱為ReceptorNet的深度學習算法,該算法可以確認荷爾蒙受體的狀態,有助於醫生判斷胸腺癌患者的治療方法。官方提到,將人工智慧應用在胸腺癌診療上的研究並不少見,但是Google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診斷癌症上,而ReceptorNet不同之處在於,其目標為改善胸腺癌患者的治療決策。ReceptorNet可以從成本較低的組織圖像中,預測荷爾蒙受體的狀態,而目前要取得相同的結果,需要使用昂貴的組織圖像,再加上專業的病理學家,來判斷這些圖像。
  • 【專欄】讓群體擰成一股繩,在這個時代是可能的嗎?
    你大概也會想到「群體智慧」這個詞。但要激活群體智慧,也不是那麼容易,按照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物理系教授蘭·費雪在《完美的群體》一書提出的觀點:群體中的成員能夠獨立思考(相互影響很小甚至不存在)群體中每個人面對的問題相同且必須得出確切而非模糊的答案滿足這三項條件,就會使得群體智慧優於個人智慧。
  • 癌症患者使用抗生素會影響治療效果?濫用抗生素的6大副作用,不可不知
    癌症是讓大家都感到非常害怕的疾病,治療起來相當困難,除了需要使用化療以及放療來對癌細胞進行控制之外,有時候患者還需要使用抗生素來解決感染的症狀。尤其是在化療之後,經常會出現感染併發症,只有抗生素才能及時的處理,但是抗生素同樣也存在副作用,因此也就需要謹慎使用抗生素。
  • 用複雜網絡和群體智慧理解鄧巴數
    本文在解讀該論文後,結合其它兩篇相關論文,從群體智慧與群體博弈視角,對鄧巴數成因進行討論。而人類的腦容量(CR)代入公式之後,可以根據人類的腦容量,估算出人類能夠維持的社交網絡大小N為148人。而在之後的諸多研究中,表明不論是何種文化及語言,是否使用諸如網際網路等現代工具,每個人能夠維持社交關係是150人左右。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新華社倫敦3月15日電新聞分析:英國的「群體免疫」,是科學還是無奈?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劉石磊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採取的旨在延緩高峰而非強力控制的應對措施以及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引起很大爭議。  這究竟是英國政府依據最新科學證據做出的決策?還是面對衛生系統和經濟發展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 用複雜網絡和群體智慧理解鄧巴數
    本文在解讀該論文後,結合其它兩篇相關論文,從群體智慧與群體博弈視角,對鄧巴數成因進行討論。聖塔菲的這項研究,可以將蜘蛛猿的群體,看成是一個集體計算機,能計算出每個猴群的大小應該是多少。該研究今年7月發布在 Frontiers in Robtics and AI 上。
  • 群體智慧還是群體極化:於歡案中的輿論變化及引導
    這樣,本文注釋就可以顯示連結和發布時間、點擊量等等數據,增強文章的準確性規範性。   群體極化還是群體智慧?  成億人民群眾登上網絡平臺集體發聲,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空前的壯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那麼這對現實社會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中外學者早就注意、研究網絡平臺群體發聲的效果,大致說來有兩種估計。
  • 抗生素≠消炎藥,抗生素的這些錯誤使用方法,你是不是也犯了?
    可以抑制人體內致炎物質的產生,以此來減輕炎症反應,能達到緩解紅腫熱痛的效果,也可以將體溫緩調整到正常水平。 消炎藥只針對非感染性炎症進行,針對其他非微生物感染造成的炎性反應,需要採用抗炎藥,不過抗炎藥是通過抑制免疫反應來達到消炎目的的,可謂殺敵三千自損八百,副作用較大,需要謹慎使用。
  • 抗生素耐藥科普——多重耐藥菌
    然而以為「萬能」的抗菌藥物,卻由於被過度使用、不合理應用導致細菌耐藥性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連我們生存的環境都受到了抗菌藥物的汙染。下面讓我們走近「超級細菌」-多重耐藥菌。一、何謂多重耐藥?除了染色質攜帶的基因變異,有些變異存在於細菌的一種叫質粒的結構上,由於質粒可以在不同細菌之間自由橫向穿梭,容易把耐藥基因直接傳給附近的其他細菌,導致另一形式的耐藥基因的擴散。當一種細菌對多種原本對它有效的抗菌藥物發展出耐藥,我們可稱之為多藥耐藥或多重耐藥(multidurg-resistance,MDR)。
  • 感冒:無細菌感染時不需使用抗生素
    在很多人印象裡都有這樣一個概念:發燒感冒要想好得快,最好的辦法就是輸液、吃抗生素。然而,有關專家卻提醒公眾:一生病就打 點滴吃抗生素,其實是非常不科學的。請關注——  時下正值季節交替,有些人容易患感冒。一旦患了感冒,有些患者會對醫生說:「我感冒了,給我輸液吧!輸最貴的藥,我能好得快些 」。
  • 關節損傷應該選擇抗生素還是消炎藥?這樣選擇準沒錯!
    三、不是所有疼痛,炎症都可以用抗生素 很多人把抗生素當成「萬能藥」,認為不管是頭痛腦熱,還是咽痛流涕,只要身體有「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都可以用抗生素來消炎治病。但其實,它並不是消炎藥。 抗生素是用來抗擊細菌的,但疾病中的炎症並不都由細菌感染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