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記憶的痕跡
1904年,德國的生物學家理察·西蒙提出了個關於記憶的新詞彙他叫做「記憶印跡」或「記憶痕跡」。其原理是基於在大腦細胞結合在一起時會形成記憶痕跡。他給這樣假想的物理電路印跡起了名字就是上面首次提出關於記憶痕跡的詞彙。
1953年。這一年27歲的美國人亨利·莫萊森接受了一份計劃已久的切除手術以治療自身頻發的癲癇。手術是成功的但令他的外科醫生意想不到的是這次手術破壞了他的大腦使他的大腦無法創造出記憶,只能保留過去的記憶。沒錯他切除的就是我們中學生物課本裡所學習的大腦用於存儲記憶的部位「海馬體」。
這次意外的實驗揭示了海馬體產生記憶的新功能。記憶不是一直存儲在海馬體中。隨著時間推移它們被轉移到了大腦皮層。當人的外部腦皮層收到刺激時,就會回憶起特定記憶。
研究人員解開了神經元之間通過大量生物電信號傳遞的奧秘,並揭示了記憶與神經元之間連接或突觸增強之間的聯繫。這是幾十年前西蒙就提出的想法。然而還是無人能夠將大腦中特定神經元集合與特定記憶想匹配。
1999年,諾貝爾獎得主弗朗西斯·克裡克提出了可以用光脈衝來激活生物體大腦中的單個神經元。6年後在2005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在光遺傳領域利用綠藻光敏感通道蛋白質用作光敏開關完成了克裡克理論。
這張圖你可能不熟悉但下一張圖你一定會驚呼原來是他。
沒錯他曾經出現在我們高中生物課本上,提出了DNA是一種雙鏈螺旋結構的理論。隨後和沃森在實驗室中聯手搭建DNA雙螺旋模型的人就是他。
2012年,美國麻省理工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光鑷子」首次發現了理察·西蒙在1904年關於記憶痕跡的猜想,證明了記憶痕跡的存在。而且研究揭示了記憶痕跡在大腦海馬體部分形成,然後上傳存儲到最外層的大腦皮層。
錯誤記憶的生長
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歷「感覺自己曾經來過這個地方」或「這個地方曾經在夢裡出現過」。還有你有時可能一瞬間產生對某一動作或場景的熟悉感。
其實這並不是時間錯亂也不是上天給你的安排而是你產生了錯誤記憶。錯誤記憶是對過去經驗和事件的錯誤認知。
人們的記憶在一生中呈現倒U型發展趨勢,不管正確記憶還是錯誤記憶,人類記憶在13歲左右達到巔峰也就是初中階段。到30歲開始下降。
記憶可以遺傳嗎
剛孵化的海龜會無需指引自己爬向大海,成年後在回到出生地繁殖下一代。杜鵑鳥會把自己的孩子產在其他鳥類的巢穴中而出生的杜鵑本能的將原住鳥類擠出巢外。袋鼠出生後主動爬到媽媽的育兒袋裡……
這些都體現出動物的本能或者說它們將記憶帶到了下一代。其實它們是通過基因把記憶遺傳給了下一代。
進化心理學中有些觀點與基因記憶遺傳很相近比如它其中提出為什么女性喜歡包?原因是在原始社會中女性擔任著採摘的工作時常挎著籃子去採摘蘑菇之類的植物所以過渡到現代社會女性就喜歡包。
還有為什麼男性比女性方向感好?在原始社會男性需要時常外出打獵那些方向感差的都由於自然選擇和優勝劣汰回不來了。
這些猜想看起來很合理但也無從證明對錯令人驚訝的是些觀點從基因遺傳方向也說得通。
人類邁入拓腦時代
在基礎心理學中關於記憶的定義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提取」。
記憶移植的實驗可追述到1978年當時德國的生物學家馬田就開始嘗試為蜜蜂進行換腦實驗。
1999年2月美國拉巴馬大學心理科技研究中心進行了一項記憶移植手術,目的是為車禍後失去平衡能力的中學生凱利植入運動員西尼爾的動作記憶。結果凱利的動作協調程度比車禍前還要穩定。
人類記憶移植是個長遠的課題。一個記憶力超強的人,能把論語背下來以需要很大功夫。但如果「記憶硬碟」直接連接我們的大腦我們就可以以拷貝的形式形成記憶。到時我們在乎的只是硬碟的存量,對人類來說這就是人類到來的「拓腦時代」。
但記憶移植後你還會是你嗎?
我之所以是我是因為我的經歷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