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記憶移植教會鳥兒歌唱

2020-11-27 騰訊網

私募工場(Funds-Works),規劃財產、診斷私募、把脈投資。

1

從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人類父母會一個個音節的教導嬰兒如何發聲和說話。這種說話能力是後天習得的,它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步驟。但許多與聲音學習有關的問題至今仍然是謎。嬰兒的大腦是如何對模仿父母講話所需的記憶進行編碼的?當這個過程出錯時,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幹預嗎?

最近,在一項針對鳴禽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開始揭開問題的答案。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向大腦中移植記憶,就可以讓鳥類在無需父輩的教導情況下學會發聲。雖然目前這一發現對實際治療應用還沒有直接的影響,但卻為我們了解應該針對大腦的哪些部位去理解自閉症和其他會影響語言的疾病提供了強有力的線索。

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確認大腦中負責編碼行為目標記憶的區域。行為目標記憶是一種在我們想要學習說話或學習鋼琴等一類事情時會起到指引作用的記憶。研究人員利用新的發現,將目標記憶植入鳥類,可以指導它們學習鳴唱。

這一發現是由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Todd Roberts博士和他的團隊做出的,他的實驗室專門致力於記錄大腦在發聲學習過程中會如何運作。他們希望通過繪製鳥類在學習求偶歌曲時所涉及的神經過程,能有朝一日將這些知識應用到自閉症患者或其他神經發育疾病患者的特定語言基因上。

2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了斑胸草雀作為實驗對象,之所以選擇斑胸草雀是因為它們與人類在聲音發育的許多階段都有相似之處:在幼年時期,斑胸草雀會聽著父親的歌聲,並最終記住這些音符。經過成千上萬次的練習,它們就能學會如何重複這種行為。

實驗中所用到的斑胸草雀。| 圖片來源: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re

新的研究被發表在了《科學》雜誌上,在論文中,他們詳細概述了如何通過光遺傳學來激活神經元迴路。光遺傳學是一種相對較新的利用光來監測和控制大腦活動的方法,他們利用這種方法測試了大腦的運動感覺區之間的聯繫。具體來說,研究人員控制了大腦的NIf和HVC(與從聽覺經驗中學習有關的大腦區域)這兩個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對沒有接受過父親指導的斑胸草雀進行記憶編碼。

結果發現,鳥兒可以利用這種記憶來學習叫聲的音符,每個音符的持續時間對應於用光線維持神經元活躍的時間:曝光時間越短,音符越短。

新的這些發現為理解行為目標記憶的形成及其在學習發聲中的作用開闢了新的領域。在過去,這類記憶是很難在實驗室中研究的,因為科學家無法知道它們的編碼位置。而通過使用光遺傳學,研究人員得以控制NIf大腦區域的神經元活動,並控制它發送給HVC的信息。

3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並沒有教導鳥兒鳴叫時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只教它們音節的長度。但得到的結果卻非常矚目,因為它為識別更多能影響發聲的其他方面(比如高音以及每個音節的順序)的大腦迴路開闢了新的研究途徑。一旦能找到其他途徑,那麼在理論上,研究人員就可以教會一隻沒有與父親發生任何互動的鳥兒唱歌。但他們表示,目前的階段距離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Roberts團隊近期的一些其他項目中,他們還發現了一個神經元網絡,這個神經網絡通過輔助大腦中的運動區域和聽覺區域之間的交流,在學習發聲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Roberts說:「人類的大腦、語言以及和語言相關的通路比鳴禽的迴路要複雜得多,但我們的研究為探尋更多與神經發育障礙有關的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線索。」

接下來,研究人員將繼續檢查大腦中其他負責向HVC傳遞不同信息的區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行為目標記憶的附加屬性是如何形成的。

撰文:James Beltran

相關焦點

  • Science:記憶真的可以移植,人類通過記憶移植教會鳥兒歌唱
    嬰兒的大腦是如何對模仿父母講話所需的記憶進行編碼的?當這個過程出錯時,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幹預嗎?最近,在一項針對鳴禽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開始揭開問題的答案。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向大腦中移植記憶,就可以讓鳥類在無需父輩的教導情況下學會發聲。
  • 記憶可以移植嗎
    人類所有的思想活動,幾乎都與記憶有關。關於記憶移植的想法,自古以來就有了,很多人還曾為此付諸實踐。1978年,德國的一位生物學家曾將兩隻經過訓練的蜜蜂的神經物質注入兩隻完全沒有經過訓練的蜜蜂體內,結果後兩者獲得了前兩者的記憶。
  • 記憶可以移植了?
    1999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引發了大討論。這個在當時被視為頗具科幻色彩的話題似乎正在變為現實。他們相信,上述海兔的反應等同於「記憶移植」。1999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引發了大討論。這個在當時被視為頗具科幻色彩的話題似乎正在變為現實。  記憶移植的願景重燃了治癒阿爾茨海默病的希望。根據《2015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全世界平均每3秒鐘就有1例新發患者,預計2050年全球患者將突破1.3億人。我國目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經超過800萬。
  • 記憶可以移植?沒那麼簡單
    1999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曾引發了大討論,這個在當時被視為頗具科幻色彩的話題似乎正在變為現實。  本報記者 任志方         通過給海兔RNA注射,把電擊記憶轉移給受體  海兔,又稱海蛞蝓,是螺類的一種。
  • 科學網—記憶移植,為時尚早
    記憶移植恐怕是人類對於記憶探尋的最高目標,夢想著有一天,記憶也可以向移動存儲器一樣,點擊「複製」、「粘貼」,就能從這一頭移動到那一頭。那麼,人類將不需要再花任何時間去學習知識和技能。 早在上個世紀末,美國國防部軍事生理研究中心,就利用「晶片移植術」,在小白鼠身上完成了一項「運動記憶移植」實驗。
  • 《記憶大師》移植記憶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句話是不是聽著有點耳熟?沒錯,這是個暴露年齡的問題,在十多年前的某次高考中,一位高考出題老師曾這樣命名當年的作文題目。而這樣的故事早已被好萊塢電影演繹了無數遍,從硬科幻到軟科幻。
  • 探索記憶之謎 科學家成功向海兔移植記憶
    移植記憶通常是科幻作品才有的橋段。美國研究人員最近在不同海兔之間移植記憶成功,為人類探索記憶之謎揭示新方向。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人員用加州海兔做實驗,對其中部分海兔的尾部施以10秒左右的微弱電擊。
  • 人類移植自己的記憶進行備份,「永生」或將實現?
    在目前的科學領域範圍之內,科學家預言人類記憶是可以實現移植的。這不是信口雌黃,在科學理論的基礎研究之上我們應該相信奇蹟。一旦記憶移植在技術上實現,那麼人類在某種意義上便實現了永生。把移植的記憶備份處理,然後植入通過細胞和組織構成的個體進而實現人類夢寐以求的長生不老。你對此充滿嚮往麼?
  • 我們要去上學,鳥兒只學唱歌?
    那時候你是不是也哭著鼻子不願去上學,還覺得樹上天天無憂無慮「唱歌」的鳥兒更加幸福呢?但是你知道嗎,其實鳥兒也不是生來就會唱歌,它們也要經過辛苦的學習呢。既然這樣,鳥兒當然需要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一首好歌的旋律和歌唱技巧,那麼鳥類是如何學習它們的歌曲的呢?斑胸草雀是一種小型鳥類,有著亮眼的橙色尖喙,胸部有斑馬般的條紋,是一種常見的觀賞鳥。因為它容易繁殖和歌聲簡單,易於分析,很受鳥類學者們的青睞。科學家們研究了許多雄性斑胸草雀如何學習唱歌,證實了唱歌是一項鳥兒們想要找到愛情必備的關鍵技能。
  • 拓腦時代來臨「人類記憶移植」
    研究人員解開了神經元之間通過大量生物電信號傳遞的奧秘,並揭示了記憶與神經元之間連接或突觸增強之間的聯繫。這是幾十年前西蒙就提出的想法。然而還是無人能夠將大腦中特定神經元集合與特定記憶想匹配。其實它們是通過基因把記憶遺傳給了下一代。
  • 方舟子:記憶移植沒有科學依據(圖)
    方舟子快評  如果記憶能夠移植,豈不意味著將來被移植了豬心臟的人也有了豬的記憶,會出現豬一樣的行為?  在接受新的心臟、肺或肝的同時,接受者是否可能也接受了捐獻者的喜好、憎惡、記憶、情感特徵和性傾向呢?
  • 聆聽悅耳的聲音,感受鳥聲,如何聽音識鳥兒
    首先逐漸熟悉鳥鳴聲:在戶外聽熟你所在的地區普通鳥類的鳴叫聲和歌唱聲,這樣在野外你將會知道什麼樣的音調和歌唱聲代表鳥類。感受鳥聲,如何聽音識鳥兒很多養鳥者為了能夠把自己愛鳥的聲音保存下來,都會通過錄音記錄下鳥兒的聲音
  • 《超腦48小時》碾壓《記憶大師》,記憶移植新玩法
    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關於記憶移植的電影《超腦48小時》,本片放映於2016年,算得上是一部經典的老電影啦!電影的劇情讓人看了簡直燒腦!那麼,這部影片怎麼樣呢?小君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斯圖爾特(凱文·科斯特納 Kevin Costner 飾)的腦子裡,但是由於這名罪犯十分不穩定,而且好鬥,所以極有可能死亡,而探員貴格·威爾斯(加裡·奧德曼 Gary Oldman 飾)必須要通過記憶中的秘密來摧毀一個犯罪組織,為了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找到荷蘭人,拯救國家,他們在48小時展開了一場驚天的大搏鬥。
  • 從換頭到記憶移植,人類快要永生了嗎?
    目前還只能從ps中達到換頭的效果    而換頭成功後的未來,可能就是記憶移植了,將人類的記憶移植到某種晶片或某種物體上,這樣,人類在理論上就可以實現永生。記憶移植的初期實際上就是換頭,已經有很多國家的科學家做過類似試驗了,不過都是在動物身上。
  • 《超腦48小時》:神奇的記憶移植術
    《超腦48小時》:神奇的記憶移植術電影《超腦48小時》講述了一位CIA探員意外身亡,神經學家將他記憶與技能移植到一位囚犯身上,使囚犯從一個混蛋變身為一位優秀卓越的CIA特工的故事。首先讓我們看看都有哪些演員吧。
  • 在斬首和化蛹為蝶中被移植的記憶
    當然,如果真像本文中格蘭茲曼假設的那樣,神經突觸的細胞核或許將成為超人類主義者以及科幻作家的大愛:畢竟,即便未來實現了肉身複製,可之前稱為「我」的人格主體/長期記憶怎麼移植到新的肉身上,仍是一個很大的謎團。有關記憶的研究一直是前沿科學課題中令人陌生的偏遠分支。
  • 從手機晶片到「記憶移植」,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隨著人體器官移植獲得越來越多的成功,科學家又開始對記憶移植進行研究。國外有科學家在小動物身上移植記憶已獲得成功他們的研究表明:進入大腦的信息經過編碼貯存在一種化學物質裡,轉移這種化學物質,記憶便也隨之轉移。當然,人的記憶移植要比動物複雜得多,也許永遠不會成功,但也有科學家相信,將來是能夠做到的。假如人的記憶可以移植的話,它將引發你想些什麼呢?」
  • 鳥兒為什麼總喜歡在清晨鳴叫
    很多養鳥兒肯定會發現了這種現象,自己養的鳥兒總是在早上開始打鳴。我每天都是被我養的畫眉鬧醒。現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也還是通過雞叫來表明一天的到來,從科學上來說鳥鳴可以被視為一種研究動物和人類語音信號的通用模式,為了解人類自身溝通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幫助。
  • 人死後記憶能夠移植?科學家已經確認可能性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俄羅斯"Informing"新聞網9月27日消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一個研究小組進行一項研究,以確定人死後是否有可能通過移植記憶來保留身份。研究人員稱,可以從死者大腦提取信息,但只能通過特定形式將其轉移到另一個生命體內。
  • 人類胚胎幹細胞移植恢復小鼠記憶能力 —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孫國根)近日,復旦大學張素春團隊首次將人類胚胎幹細胞成功轉化成特定的神經細胞,並將轉化後的中間細胞注入到小鼠大腦中,使已喪失學習和記憶功能的小鼠恢復了學習和記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