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書被發明至今還不到300年,如今已經化作書架上最厚重的裝飾品。
現在的情形是,有不懂,問度娘,再不懂,問谷哥。或者,維基搜一搜,知乎找一找,外網逛一圈,百科知識什麼的,網上一應俱全。
大概三十年前科學家們就提出了交互記憶的概念。人類作為社會動物完美地利用了自身強大的社交能力,將需要記住的信息分散複製給他人代勞記憶。
在這樣一個記憶網絡之下,每個人的記憶是互相依賴的,其處理信息的能力也遠遠超過一個個體對於信息的處理能力。
同時,這個記憶網絡無時無刻不在產出、流動、吸收著新的信息。換言之,網際網路就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宇宙,每一天,每一秒,都在持續擴張它的體積。
但是,就像腦子用久了多多少少會出點毛病一樣,網際網路有時候比我們想像的更健忘——有些東西反覆出現,有些東西卻像針丟進了海洋,想撈也撈不上來了。
「網際網路健忘症」的六大症狀:
症狀1:流星式應用,來得快也涼得快
沒人玩探探了,沒人談戀與製作人了,沒人養蛙兒子了,在地鐵上看人家跳一跳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大家好像連雞都不愛吃了,小藍也不是原來的小藍了,這兩天還被告知,青春好作伴的QQ寵物也走了。
診斷書:
從電腦軟體到手機APP,更新迭代中不斷冒出一個又一個讓我們驚訝、沉迷、瘋狂的虛擬明星。
但不管我們有多沉迷,不過是一時逃離現實的藉口,最終都會回歸平淡的日常,而這些璀璨一時的流星,被遺忘的速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不,我們根本不會去想像。
症狀2:網絡流行語,過一陣子就換一批
今年積極廢人成了朋友圈的網紅,其進化史大致為:廢柴——小確幸——小確喪——佛系——隱形人口——積極廢人,聽說最近又開始轉而以「真香」婉轉暗示,真是越來越考驗人的智力了。
診斷書:
不管是看透減肥,還是看淡人生,不管是被學業、生計、年齡逼迫出的浮躁,還是被家長和同齡人襯託出的焦慮,最終都化作了自我調侃和全民娛樂。
症狀3:出現一百遍的謠言,換個馬甲還是不認識
具體參照家族微信群裡尤其是老一輩愛分享的內容:每年高考時節,就會有同學丟準考證;時不時的也會看到來自長輩的愛心接力;還有中央1臺新聞已經播出,暫時別吃雞or鴨or牛or羊or西瓜,目前已有666個西瓜感染!
診斷書:
製造謠言和散播謠言,已經分不清哪個更可惡了。謠言終於被證實為真相,不只是一個謠言的勝利,而且是所有謠傳集體的勝利。對於任何一個被傳言困擾的人或者機構而言,就算成功地把99個謠傳破爛截下來,只要剩下一個跑了出來而且還被發現是真的,那麼也就前功盡棄,一切信譽化歸烏有了。
症狀4:科技界一出新款,老款就沒人care了
想一想,Wins10已經取代Wins7,xp早就作古,而iPhone每次一出新款,腎就要抖三抖,但即使培育到了第8代,身高也沒有突破原來以為的8倍長。至於不斷被科技刷新認知的我們,每年不經歷幾回系統升級真的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被時代淘汰了。
診斷書:
對最新潮、最新款的手機電腦趨之若鶩,就跟女生買化妝品、男生買裝備是一個道理。科技的更新,誠然是時代的進步,但背後隱匿的問題也開始日漸突出。
我們擔心的,不僅僅是作為用戶的保障和權利,還有信息安全、網絡規範等問題,相信好多人已經在擔心有一天自己會不會成了被AI淘汰的老款……
症狀5:短時間內同類公共事件,大家記住的只有……
前兩天大家都在同情上海世外小學被殺害的無辜兒童,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想起4月27日米脂中學也有數名學生無端地成為「社會報復」的受害者。
診斷書:
當我們看到了更多世界的陰暗面,我們為之驚嘆、憤怒、譴責、同情、鼓勵、支持,這之後世界有因此變得更好嗎?這是一個應該被深思的問題。
現實仍在照常運轉,只是人群中偶爾還是會有人突發奇想,那些不被人知道的悲劇,那些被人遺忘、被人消費過的故事,會不會就此變得無意義?
症狀6:只談當下火爆的話題,只吃現成的瓜
2018年上半年發生的熱點大事件你還記得多少?
梅西C羅離開,一個足球時代轉身了;
土偶土創結束,一個團戰時代開啟了;
現在,C位和C羅的瓜也才剛剛吃完,可是不急,馬上就有瓜該熟了……
診斷書:
上面這些過去的事你還會再津津有味地聊起嗎?每天都在發生新鮮事,可真的都是新鮮事嗎?
當我們身處其中,很少有人會想到事件之間有什麼關聯。
我們總忙不迭地想要知道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生怕少吃了一塊瓜,身處這個時代的存在感就要掉一點點。
當網際網路像一個饕餮者,將一切不加選擇地全部聚攏、吸收,然後吞吐到我們面前時,究竟有多少人多少事會真的被銘記被深思?是不是真的只有我們關心的才是頭條?
結語
上述「症狀」,如果說要對症下藥,網際網路健忘症的病根就在於屏幕前的我們自己。那麼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學會不再那麼入戲,可以學會偶爾抽身,可以真的做些什麼而不僅僅是在網絡上對這個世界指手畫腳評頭論足?
或者也許什麼時候,「搜尋引擎依賴症」「朋友圈依賴症」「抖音依賴症」就會被加在遊戲成癮之後,然後在列表上方寫上精神疾病類別:網癮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