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健忘症」?其實只是「記憶提取失敗」

2020-12-03 環球健康

總是不記得鑰匙和手機放在哪兒,剛設好的密碼轉眼就忘了,昨天剛發生過的事情今天就記憶模糊……都市中的白領經常自嘲為「健忘症候群」。最近有研究發現,「健忘」這件事可能由大腦的保護機制所導致,也可能身負情緒危機預警的作用。這樣說來,那些平日裡將大伙兒折騰得不輕的「健忘」,究竟在向我們傳達怎樣的信息?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嵐

【最新研究】

「偶然性遺忘」

也許是大腦不想太累

在生活中,充斥著各種記憶力水平不同的角色:有人記性特別好,能在不同的網站分別設置不同的密碼;有人記性特別差,路上經常遇到熟人,卻死活對不上名字。沒錯,你會發現,健忘並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對於時下很多年輕人而言,也會有很多「忘記把鑰匙放在何處」的尷尬體驗。

為什麼大腦要花費力氣讓我們遺忘呢?最近,一項發表於《神經元》期刊的最新研究表明,偶然性遺忘可能是由一種大腦的保護機制導致的。這種機制能夠保證我們的大腦不會負載過多信息。換言之,這其實是大腦健康運作的一部分。這樣的解釋,相信會令很多「健忘」的年輕人釋懷,專家的意思很簡單,遺忘能夠通過刪除我們不需要的記憶,來幫助我們適應新情境——如果你會輕易忘卻一個客戶的名稱,也許是因為你還有更重要的新客戶需要去記住。研究人員之一的布萊克·理查茲表示,記憶的目的在於,讓你成為能夠在給定情況下做出決策的聰明人,而幫助你實現這一點的關鍵就在於遺忘某些信息。

這種說法,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心理學經常接觸到的一個詞——選擇性遺忘。無可否認,人類的大腦是「聰明」的,它知道什麼應該「記住」,什麼應該「忘記」,於是「有選擇地忘記」成為了我們一項非常有用的技能。尤其對於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來說,這個技能可以極大地減輕他們的痛苦。

有趣的是,在最新的「治癒系研究」中發現,人類這種特殊的遺忘機制與人工智慧領域裡的「正則化」概念不謀而合。偶然性遺忘的作用,正是為了能夠令我們總結過去的事件,從而幫助我們在面對新情況時做出決策。

【專家解讀】

記憶能儲存很長時間,有線索就能記起

從大腦的角度而言,遺忘能夠通過刪除我們不需要的記憶,來幫助我們適應新情境,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遺忘除了具備保護機制的作用(例如選擇性遺忘),背後還有各種不同的機制。所謂「遺忘」,說白了就是「記憶提取失敗」,有時候,我們會記不住在每天停車的停車場中,自己究竟把車停在了哪個停車位上了。那麼,這究竟屬於哪一種「遺忘」?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黃健老師告訴記者,遺忘的成因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大腦相關痕跡消退,也就是跟記憶相關神經元的信息出現死亡或者重組,這種遺忘是不可逆的;第二種就是記憶提取失敗。「在記憶早期研究中,研究者認為人類記憶的遺忘應該是比較常見的,或者說我們上述提到的完全遺忘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後續的研究發現,可能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人類遺忘的能力。實際上人類記憶的儲存是可以非常長的時間,我們無法記起,是因為沒有好的線索,導致提取相關的記憶失敗而已。」

似曾相識的感覺,很多人都有過,甚至有人會即可浮現出之前在某個地點經歷過的事件。類似的案例屢見不鮮,說明了我們的「忘性」並沒有想像中大,關鍵是我們無法提取而已。黃健老師解釋說,如果我們無法準確地回憶某個特定事件,或許是因為記憶受到幹擾而提取失敗,但不代表你已經遺忘。

「敲黑板」:「遺忘」的兩種狀態

完全遺忘:假如你完全無法回憶,或者從此也都無法回憶起小時候的某些具體的事件,就算是別人向你栩栩如生地描述它,你仍像是在聽別人的故事,一般來說這種遺忘可能表示該記憶在大腦裡的痕跡完全消退了。

部分遺忘:假如你回憶上周一早餐吃了什麼,你可能會通過這樣的線索回憶:上周一我要上班,應該早起,但是卻睡過頭了,所以只在門口小賣部買了兩個包子吃了。但如果我再問你,買包子時的情景、說的話、賣包子的人穿什麼衣服,這些細節問題你可能無法回憶起來,這就屬於部分遺忘。

「健忘症候群」會導致大腦病變「健忘」是常見的心理現象

早上起床去衛生間洗漱,就是想不起來哪支是自己新買的牙刷;想打電話時,電話接通的那一刻卻忘了是給誰打電話……城市中的白領,經常都自嘲為「健忘症候群」。然而對於這種說法,黃健老師並不完全認同。

「最好不要給自己隨便貼標籤,因為『健忘症候群』屬於比較嚴重的與記憶相關的疾病,往往這種疾病都會帶來大腦的病變。然而大多數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出現各種所謂的失憶現象,跟這種健忘症候群其實是沒有關係的。」黃健老師告訴記者,首先,現代人出現的種種健忘現象,可能主要不是由「心因性」因素所導致的,而主要是由人的記憶能力下降,以及現代人工作強度高所導致的。其次,現代人工作壓力較大,往往都要像計算機一樣多任務同步進行,可能就算在家忙家務、吃飯,腦子裡都在想著工作相關的事宜,因此這種較為忙碌的工作方式以及隨著年齡增長記憶下降,會非常明顯地表現在「健忘」這種事情上。

如果發現自己不小心弄丟了鑰匙,你會特別著急地翻箱倒櫃去找,還是會不緊不慢地坐下來仔細回憶?如果發現自己有「記憶力減退」的現象,無需過於緊張,也許只是因為你手頭上的事情太多,「多線程」操作導致記憶無法負荷。比如說,當你在給朋友打電話等待接通的過程中,你同時在想我工作中好像有個什麼事情還沒做完,因此當突然接通時,你需要從想事情這個事件轉移到接電話這個事件,有時候就會短暫地出現無法提取相關信息的情況,出現了我們常說的健忘。「這是非常正常和常見的心理現象。」黃健老師這樣說道。

【專業提點】

舒緩焦慮情緒

即可重拾記憶鑰匙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記憶並非能招之則來。記憶的過程是需要動腦子的,因此與思考過程密切相關的因素也會跟這個過程有著密切的聯結。如果想要打敗健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舒緩焦慮,調適情緒。就短期而言,精神壓力能促進記憶,大腦可用來儲存記憶的能量也相應減少,但若長期處在緊張狀態,卻會導致大腦的永久性變化。嘗試把生活節奏放慢,可使思維清晰很多,在處理新信息時學會讓自己放鬆,這樣記憶障礙就不會發生。

由抑鬱所導致的健忘

需提高警惕

因為工作壓力大、事情多而出現的「記憶短路」或許並不可怕,但如果健忘是由於情緒長期低落而導致,這便需要我們提高警惕。雖然健忘本身可能並不會導致抑鬱症,但是抑鬱症往往會導致常見的健忘。近年來,抑鬱成為都市人群最大的「健康殺手」之一,更有不少專家表示,如果年紀輕輕就健忘,可能已經患上了抑鬱症。

有研究發現,抑鬱症會對人腦海馬體這一記憶的核心區域造成明顯的影響,因此抑鬱症通常都會表現出明顯的健忘現象。

相關焦點

  • 這叫「提取記憶失敗」
    在市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記憶門診」,近來總能接診「張嘴忘名」的患者,對於輕度的患者,醫生建議其放鬆情緒、減壓治療,而對於頻繁忘記的患者,醫生則建議做腦血管成像,因為超過40歲的患者很容易是腦小血管病變或阿爾茨海默症的症狀。
  • 這叫「提取記憶失敗」 快查查腦血管
    在市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記憶門診」,近來總能接診「張嘴忘名」的患者,對於輕度的患者,醫生建議其放鬆情緒、減壓治療,而對於頻繁忘記的患者,醫生則建議做腦血管成像,因為超過40歲的患者很容易是腦小血管病變或阿爾茨海默症的症狀。
  • 網際網路健忘症,記憶時間比金魚都短
    大概三十年前科學家們就提出了交互記憶的概念。人類作為社會動物完美地利用了自身強大的社交能力,將需要記住的信息分散複製給他人代勞記憶。在這樣一個記憶網絡之下,每個人的記憶是互相依賴的,其處理信息的能力也遠遠超過一個個體對於信息的處理能力。
  • 健忘症其實是大腦的保護機制
    沒錯,你會發現,健忘並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對於時下很多年輕人而言,也會經常有「忘記把鑰匙放在何處」的尷尬體驗。  為什麼大腦要花費力氣讓我們遺忘呢?最近,一項發表於《神經元》期刊的最新研究表明,偶然性遺忘可能是由一種大腦的保護機制導致的。這種機制能夠保證我們的大腦不會負載過多信息。換言之,這其實是大腦健康運作的一部分。
  • 提升記憶的訣竅:提取
    從這個實驗得出一個結論:記憶的關鍵在於你在學習的時候是否有意識地去將知識放入大腦,然後再從大腦中去提取知識。這裡的提取就是考試,每一次考試的過程,就是你將大腦裡面的知識提取出來的過程。直到現在我才知道,原來考試的作用這麼大。
  • 熊出沒:最糊塗的兩位,都有健忘症,但最講義氣
    兩位有健忘症,扭頭就忘,甚至連家都忘記了。第一位:塗塗在熊出沒裡這個貓頭鷹是最有名的健忘症,整天糊裡糊塗的,自己幹什麼都不知道,轉個身都忘了自己要幹嘛,甚至有時候連自己的家在哪裡都不知道。不過塗塗是一隻可愛天真而又講義氣的小貓頭鷹,經常會在天空中便頭暈目眩,摔到地上,昏厥在地。
  • 有效知識來自記憶中的提取
    人腦記憶在於儲存和提取,有研究認為,腦儲存會越變越強,難在把信息提取到意識中,人能提取的記憶量很少。感覺記住的其實是能提取出來的,頻繁提取就記得牢,常用就可強化,否則,就是遺忘的記憶。洋河溼地遺忘不僅能過濾掉次要信息,還能讓人聚集重要的事情,特別是在經歷一番困難的回憶後,大腦的記憶迴路就強化一次
  • 記憶提取技術實現了!你最想刪掉什麼?
    這是否意味著,提取這種蛋白質,便可以提取人的記憶,甚至進行移植或刪除。最近有一部科幻類的短片,便是講述了記憶可以調取、可以遺忘,甚至可以售賣的故事。短片裡有人因生活所迫而販賣悲傷的記憶,因夢想而販賣快樂的記憶,而記憶販賣後的人也許會無憂,也許會精神失常,也許會發生別的故事……《憶》——由深圳市前海開發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拍攝,看看一個關於記憶的故事。
  • 科學家發現記憶提取新機制
    通過揭示其神經環路機制,提出了記憶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論假說」。12月19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記憶有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過程。神經科學領域的未來終極目標之一是揭示記憶儲存和提取的神經機制。目前,記憶編碼和儲存的神經機制已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記憶提取的神經機制卻知之甚少。
  • 新實驗成功從大腦記憶中提取出臉部圖像
    掃描人類大腦並直接提取其中記憶的圖像信息之可能存在於科幻片中嗎?當然不是,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在人類大腦視覺信息處理領域去得了巨大進展,他們能夠通過「讀心術」來還原大腦記憶中的一張人臉模型。
  • 認知訓練有助改善個體長時記憶提取能力
    無論何種記憶都包括編碼、存儲、提取三個加工過程,長時記憶也不例外。在這三個過程中,研究者認為提取過程困難是造成長時記憶能力低下的原因。正如著名的遺忘理論——提取失敗理論所介紹的那樣,我們產生遺忘的原因並非記憶信息的丟失,而是由提取過程的失敗所導致,即我們不能有效地從已有長時記憶系統中對目標信息進行提取,從而造成了遺忘。
  • (科技)科學家發現記憶提取新機制
    新華社昆明12月20日電(記者丁怡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發現了記憶「快速泛化」的新現象,通過揭示該現象的神經環路機制,提出了記憶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論假說」。該研究成果19日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  記憶有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過程。
  • 《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數位化時代的記憶是我們的嗎?
    記憶是一種獨特的思維能力,它不僅使學習成為可能,也使教學成為可能,並且讓幾千年來知識大規模的積累下來。錫德尼曾說過:記憶是知識的唯一庫管人。記憶造就了我們的本身,它們以難以覺察的方式改變著我們身邊的一切。如果,沒有記憶,我還是我嗎?你能想像沒有記憶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嗎?
  • 記憶提取練習——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記憶提取練習是一種把信息從記憶中拿出來的學習策略。提取練習的概念非常簡單。要做的就是經常回想學過的內容,把信息提取到腦海中。在學界,「提取練習」被認為是對保持長期記憶最有效的方法。通過刻意回想學過的內容,記憶會得到加深、理解會得到強化、知識結構也會得到改善。認知科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心理系哈羅德·帕施勒教授的研究認為提取練習不僅僅能夠提供一次額外的練習機會,還能比其他任何一種學習方式產生更好的效果。
  • 認知訓練有助改善個體長時記憶提取能力_中國_唐山環渤海新聞網
    無論何種記憶都包括編碼、存儲、提取三個加工過程,長時記憶也不例外。在這三個過程中,研究者認為提取過程困難是造成長時記憶能力低下的原因。正如著名的遺忘理論——提取失敗理論所介紹的那樣,我們產生遺忘的原因並非記憶信息的丟失,而是由提取過程的失敗所導致,即我們不能有效地從已有長時記憶系統中對目標信息進行提取,從而造成了遺忘。
  • 快速泛化理論假說揭示記憶提取機制
    原標題:快速泛化理論假說揭示記憶提取機制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林帶領的學習記憶研究實驗室,與多家科研單位密切合作,發現了記憶「快速泛化」新現象。通過揭示其神經環路機制,提出了記憶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論假說」。12月19日,其相關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記憶有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過程。
  • 大腦記憶規則被「改寫」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同時形成無先後
    傳統觀念認為,先有短期記憶,然後慢慢轉變成長期記憶。但據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報導,美日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大腦會同時製造某一事件的兩種記憶:一種供當下用;另一種則永久保存。新發現改寫了以往的記憶規則,有助進一步釐清包括痴呆症在內的與記憶有關疾病的病因。
  • 將人類的記憶提取轉移,愛因斯坦的智慧,會不會留存下來?
    將人類的記憶提取轉移,愛因斯坦的智慧,會不會留存下來?《記憶提取》這部電影應該很多人都看過吧,一名科學家為了找出殺人兇手,發明了一種可以提取他人記憶的技術,在近幾年的時間內,類似題材的電影數不勝數,因為人類已經走上了開始研究記憶移植的道路。
  • 關於記憶-圖爾文有話說
    一、考情介紹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圖爾文多以考查客觀題為主,主要考查點為兩大類,記憶的分類和遺忘的原因中的提取失敗說。二、知識點解釋1.記憶的分類圖爾文將長時記憶分為兩類: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1)情景記憶是指人們根據時空關係對某個事件的記憶。
  • 心理課堂|心理期末測評,記憶提取練習
    藉助考核卷,完成期末個人復盤;3.講解記憶提取的要點,運用記憶規律協助期末複習。我一般常用的記憶提取線索是名字和思維導圖。      按信息在我們大腦存儲的時間長短的不同,可以分為不到一秒的瞬時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在必要時,在長時記憶中提取精確的完整的足夠的信息這一技能在知識學習中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