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知識為王的時代,我們對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多。也從此對如何記憶才能把知識高效率的記住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後來有一個人專門對如何記得更好這個話題進行了實驗。
在2008年的某一天,有研究者做了一個實驗。實驗的內容是教一群美國大學生學一門外語。研究者將這些大學生分為了四組。這裡有一個前提:大家的記單詞的速度都差不多。
在最開始的時候,大家一起學習了一遍。接著,有一組大學生被安排每過一段時間就把所有的單詞都複習一遍,緊接著再將所學的所有單詞考一遍。第二組則是去複習前面的考試中沒答對的單詞,但是在考試的時候還是要將全部的單詞都考一遍;第三組複習全部單詞,但在考試的時候全部都只考以前不會的;第四組則是只要以前已經答對過的詞就都不複習,也不考試。之後研究者就讓這群大學生先回去,然後一周後再來進行測試。
一周後,學生們回來進行複測。結果如下:每次考試都考完所有單詞的那兩組都能非常準確的記住80%的單詞;而那組考試的時候只考做錯過的詞彙,但每次複習都要把所有單詞都複習一遍的,只能大概記住三分之一左右,只比只要答對了就不複習也不考試的那一組稍微好一點。
從這個實驗得出一個結論:記憶的關鍵在於你在學習的時候是否有意識地去將知識放入大腦,然後再從大腦中去提取知識。這裡的提取就是考試,每一次考試的過程,就是你將大腦裡面的知識提取出來的過程。
直到現在我才知道,原來考試的作用這麼大。如果沒有考試,恐怕我們對知識的記憶會變得更單薄,我們也更容易遺忘這些知識。可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考試對我們並沒有什麼作用呢?而且不但對我們沒有幫助,反而讓我們對考試產生了恐懼。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就是我們沒有認識到考試的用途。回頭想想,我們是不是在考試之後就不再管這些試卷了。如果考得好,我們就想著怎麼風光去了,想著找父母要什麼獎勵。如果考的差,我們則想著怎麼面對眼前的情況,想著父母會怎麼懲罰自己。也就是說無論考得怎麼樣,我們都不會去對試卷有過多關注。其實這往往就是區分成績高低的關鍵因素。再看看上面的實驗,我們面對考試所應該做的是去認真面對考試,然後在考試的時候不斷的從大腦中提取知識,不斷加深對相關知識的記憶。在考試後我們還要看一遍卷子,找出自己的錯誤,再去複習一遍,將遺忘的知識再在腦海裡鞏固一遍。這樣才是記憶知識的高效率方法。
其實關於提取,李笑來老師對學習的觀點就是對提取的另一個角度的證明。在學習的過程中,笑來老師著重強調了「用」。他說過,我們學習任何東西,首先是掌握最少必要知識。比如學英語,你只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條件就可以開始使用英語了:
認識字母認識音標會查詞典懂基本語法會查語法書會用Google搜尋引擎
這些都是非常基礎的要求,我們在初中的時候就可以達到了。可是我們卻不會使用它。每次學英語想到的都是記單詞,背句子之類的。完全沒有想到我們學英語其實是為了能夠和外國人正常交流或者能夠通暢的閱讀外語原版書籍。
在這裡,「用」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取的過程。就像學英語一樣,當你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識時,完全可以直接開始看英語原版書,遇到不懂的就去查詞典,查完之後又繼續看書。查詢詞典的這個過程就是將知識輸入大腦的過程,查完了再看書的過程就是將剛才所學的知識進行應用的過程。所以像這樣學習往往效率非常高。
小結一下:
1,我們大家有可能忽略一個高效記憶的訣竅:提取。
2,像笑來老師所說:學會最少必要知識,然後只管去用,你的學習記憶效率會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