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有一種學習方法被科學家認為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華盛頓大學的實踐中,它幫助一批成績原來為C的同學把成績提升到A。這種方法不需要花費金錢,不用大量額外的課堂時間,也不藉助最新科技的力量。這究竟是什麼方法,又怎麼能為我所用呢?
當討論學習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想:怎麼能把知識學進腦子裡去。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把目光轉移到把信息拿出我們的大腦會怎麼樣呢?
記憶提取練習是一種把信息從記憶中拿出來的學習策略。提取練習的概念非常簡單。要做的就是經常回想學過的內容,把信息提取到腦海中。
雖然聽起來簡單,但是這種方法和絕大多數人採用的學習方法有著本質的不同。人們最常用的學習方法是反覆閱讀、反覆聽講,希望能通過不斷的重複把知識塞到腦子裡去。
這種不斷重複的方法對長期學習並沒有太大幫助。你有沒有試過在學期末回憶學期剛開始時候學過的內容,卻發現早就把知識還給老師了?
從1885年開始,科學家們就開始研究遺忘曲線。在學界,「提取練習」被認為是對保持長期記憶最有效的方法。通過刻意回想學過的內容,記憶會得到加深、理解會得到強化、知識結構也會得到改善。
認知科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心理系哈羅德·帕施勒教授的研究認為提取練習不僅僅能夠提供一次額外的練習機會,還能比其他任何一種學習方式產生更好的效果。
心理學家、普渡大學副教授傑弗裡·卡爾匹克博士同樣認為記憶提取練習是最佳的學習方式,他於2011年發表在世界上最頂尖的綜合性科研期刊之一,《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實驗研究表明,基於提取練習的學習與精細學習相比,能夠產生更持久的記憶保持量和更好的知識轉化。
即使是被廣泛認為能夠強化並豐富概念之間關係的畫思維導圖的方法也無法超越提取練習的效果。所以為了能夠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我們得用一種新的視角看待學習——把信息提取出來,而不是簡簡單單得把信息學進去。
試圖回憶學過的內容往往讓人感到很困難——我們常常在想不起什麼事情的時候會有一種非常掙扎的感覺,認為自己表現得很差,感覺學習的進度很緩慢。
而這恰恰是最佳的學習效果發生的時候。正是這種「掙扎感」增加了記憶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不足之處被發現,學習效果得到了增強。
輕鬆愉快的學習只能引發短時記憶,只有挑戰性的學習才會引發長時記憶。就好像體育鍛鍊一樣,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提取練習越困難,長時記憶的效果就越佳。
讓我們先來看個例子:
小編L最近在複習註冊會計師考試,她每天都看幾個小時的視頻教程和課本,邊看還邊做筆記、劃重點。看完計劃的內容之後,一天的學習就結束了。有時候她也會複習一下之前學過的內容,重新把某些章節看一遍。
她的學習方式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呢?
首先是每天複習當天新學過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複習並不是重新看書,也不是翻看筆記。而是試著把學過的內容從記憶中提取出來,給自己一個模擬考試,盡力回憶起所學的內容。邊回想,邊畫概念地圖。設想自己是一個老師,正在試著教會一個新生這節課的內容。在自我解釋的過程中,已經掌握的內容會得到強化,而知識的遺漏會被發現。
然後是制定一個明確的複習計劃。因為提取練習絕不是只進行一次就夠了的。學習新內容之後隔幾天或幾周進行一次提取練習。給每次練習之間留出一定的時間。
最後是可以藉助一些工具,比如卡片的幫助來完成提取練習。在卡片的正面寫上問題,反面寫上答案。別給自己偷懶的機會,盡最大努力回想背面的內容。
關於如何運用這一技巧,華盛頓大學的Henry Roediger教授等人提供了一些tips:
把提取練習當作一種學習策略,而不是檢測工具。很多人只有在考試的時候才迫使自己回憶學習的內容。我們要做的是把它當作日常學習的一種策略,利用它來加深理解記憶,而不是測驗打分。
經常進行提取練習。每次練習之間需要間隔一段時間。分布式的練習能夠增強長期記憶效果。
採用多種方式完成提取練習,比如練習題、回想思維導圖、費曼技巧等等。
把反饋包含到練習中去。找出已經掌握和不太牢固的知識點,根據反饋有的放矢得進行下一步學習。
保持自信。提取練習是一件有挑戰性的任務,不要感到灰心。
關於提取練習,今天就介紹到這裡。在未來的推送裡,會有更多關於增強記憶、加深理解的內容,敬請關注!
關於怎樣更好得學習,你的競爭者可能已經在這裡獲取了指南,別給他們超過你的機會
關注「高效學習的道與術」,激發學習的全新革命,給你的頭腦來一場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