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國家級智庫高級研究員烏爾裡希·伯澤爾的《有效學習》一書中提到,記憶在學習方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長效記憶還是短效記憶,都是在嘗試高效理解並記憶知識點。
在我們早期的中小學教育中,很多理解知識的方式都是「朗讀全文並背誦」,雖然當時並無感覺,但是慢慢就會發現,讀書似乎真如古人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理工科尚且有大量方程式、公式需要記憶,更別說語言類學習的詞句了。
在日本腦科學研究者柿木隆介在《記憶的常識》一書中,記憶的工作和對一些記憶術的科學性作出分析和講解。雖然記憶在現代科學發展的條件下,還無法做到精準提高,但是我們依舊可以從大腦工作原理中吸取教訓,避免讓記憶陷入混亂和無重點的狀態。
1. 記憶常識
一般來說,記憶可以分為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在學習中,我們真正追求的自然是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很多情況下,只能應付即將到來的考試,而真正想要把記憶變成知識,就需要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我們接收到的所有記憶,都會傳送到大腦的「海馬體」中,如果經「海馬體」過濾之後,仍然被大腦記住,那麼些內容就成功轉化為長期記憶了。
當然,長期記憶也是有條件的,能被保留位長期記憶的內容主要有三種:
(1) 印象深刻的事物(不尋常的事物、長相獨特的人)(2) 意義重大的事物(生日、重大考試)(3) 經常反覆的事物(背單詞、學算術)在學習中,我們一般依靠的都是第三種記憶形式:反覆。
相信大家背英語單詞的時候,應該聽說過「艾賓浩斯記憶曲線」,知識是會隨著時間逐漸遺忘的,如果能夠反覆練習,那麼當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那麼只是才能牢牢地記在腦海中,擺脫被遺忘的命運。
現在很多的背單詞app也在採用這種間隔時間學習法,給用戶安排背單詞的順序,以試圖來減緩遺忘速度。
同時,對學習內容的複習和反思也是一種思維習慣,專門花一點時間來回顧自己的表現,不僅可以為儲存長期記憶做基礎,也可以通過這一點小小的努力實現自我的一點提升。
2. 記憶方法
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有這麼一句話「聞到被紅茶浸泡過的鬆餅的氣味,突然間,距今為止我所有的人生記憶都清晰地浮現在腦海中。」這之間氣味和記憶的關係也被稱為「普魯斯特效應」。如今也有很多人會購買香薰在讀書時使用,以營造一種讀書氛圍,有的香氣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記憶力。
我們也經常會說「媽媽的味道」,在動畫片《中華小當家》中,小當家在學習做麻婆豆腐時,真的做出來「媽媽的味道」,事實上,雖然隔了很多年,但是氣味和味道的記憶,對於長期記憶的形成依舊十分重要。
說到吃,肯定很多人會問:到底吃什麼能提高記憶力呢?
電視上很多保健品廣告都宣稱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效率。即使這些保健品真的有效,也並非因為它能提高記憶力,而是藥物在刺激神經保持亢奮,但是這種藥物終究還是弊大於利,完全沒有必要為了一次考試而賭上自己的健康。
在提高記憶力的食品研究上,其實科學界並不能得出很嚴謹的結論,因為對於人的記憶力影響因素很複雜,無法控制單一變量來觀察結果,因此現在科學界依舊很難判斷哪些食品真正對於提高記憶力是有幫助的。
與其糾結於在「吃」上提高記憶力,倒不如從「保證睡眠質量」上著手,在不同睡眠階段腦波的不同,對於記憶力的保存也有著不小的影響。
除此以外,我們學生時代聽到老師說得最多的就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很多時候,反覆書寫也能夠增強自己對所學內容的記憶,但是至關重要的還是一點——「反覆」。
人類是「唯有重複才能記住」的動物。
3. 案例分析
(1) 大腦對於臉的記憶現在很多公司都有刷臉的設備,但是不管是多貴的儀器,都會經常發生識別不出某位同事的情況。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身邊的人不管是素顏還是畫了濃妝,都可以不需要很費力就能認出。
相似的情景還有,路上遇到多年的老同學,明明還記得這張臉,可是名字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這些例子都說明,對於臉,我們的大腦有一套自己的記憶儲存系統,而且是優先於其他文字記憶形式的。
雖然並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夠轉換成類似臉的樣子加強記憶,但這至少給了我們一個啟發:在記憶方面,形象的事物或者是圖片,要比文字來得更容易讓人形成長期記憶。
(2) 醉酒對於記憶的影響很多人經歷過醉酒之後,第二天醒來就不記得前一天晚上的事情,這一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當酒精進入人體之後,大腦就會被麻醉,先是會失去理性,開始胡言亂語,講出一些正常狀態下不會說的話,然後開始身體失去平衡,走路左搖右晃,無法進行手機操作等精細動作,最後,用於保存長期記憶的「海馬體」被酒精侵襲,停止運行,因此第二天醒來幾乎回憶不起昨晚的事情。
然而也正是因為「海馬體」很容易受到酒精的影響,因此,如果長期大量飲酒並沉溺其中的廳,大腦真的會開始逐漸萎縮,從而影響很多其他機體功能。
(3) 老年痴呆患者的記憶老年痴呆又叫阿爾茨海默病,是長壽社會滋生出來的「現代病」。
當阿爾茨海默病首次被提出的時候,在患者大腦中發現了兩種物質: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這兩隻物質正是阿爾茨海默病最大的特徵。
在近期的研究中表明,慢性睡眠不足會導致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在大腦中沉積。而隨著β-澱粉樣蛋白的堆積增加,睡眠質量就越差,把有害物質驅趕出大腦也變得越難。
近來,疫苗療法正在作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最新療法研究中,但是臨床應用是否真的能達到理想效果,仍然是未知數。
人類複雜的大腦依然是腦科學家需要花大量時間進行研究的,我們普通人在健康飲食,保證睡眠的情況下,對於學習反覆記憶與理解,同時善於運用科技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比如對抗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單詞app,或者是以多種形式圖文並茂進行科普的文章、新聞,都在推動我們去記憶,甚至會有人將學習內容以視頻、音頻的內容進行分享,在這種視聽娛樂中學習,保持住專注倒成了最難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