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記憶提取新機制

2021-01-15 中科院之聲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林帶領的學習記憶研究實驗室,與多家科研單位密切合作,發現了記憶「快速泛化」的新現象。通過揭示其神經環路機制,提出了記憶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論假說」。12月19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記憶有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過程。神經科學領域的未來終極目標之一是揭示記憶儲存和提取的神經機制。目前,記憶編碼和儲存的神經機制已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記憶提取的神經機制卻知之甚少。


「記憶編碼精準性理論」認為,最有效的記憶提取是使用編碼時的相同條件,包括編碼時的地理位置、周邊環境,以及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等。這種現象稱為「記憶的精準提取」(Specific recall)。然而,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一樣,「沒有人能夠步入同一條河流兩次」,因為河流和人都隨時間而改變,也就是記憶的精準提取是很少發生的。絕大多數情況下,記憶的提取依賴於泛化(Generalization),即使用編碼-提取的部分匹配或相似性來提取記憶。從某種意義上,理解「記憶的泛化提取機制」回答了大多數情況下記憶的提取機制。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過去研究報導發現記憶形成後需要2-4周才能形成記憶的泛化提取能力。由於與記憶的儲存時程相似,眾多理論假說認為記憶的泛化提取能力是緩慢形成的。昆明動物所學習記憶實驗室博士周恆等發現記憶的泛化提取可在24小時內或甚至更快形成,他們把這種新發現命名為記憶提取的「快速泛化」(Rapid generalization),並發現了快速泛化的神經環路機制。這一發現對了解記憶異常相關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機理提供了理論依據。老年痴呆症或阿爾茨海默病(AD)是目前全球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迄今為止仍然缺乏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臨床研究顯示AD早期患者「記憶的精準提取」還未受到影響時,記憶的泛化提取能力已嚴重受損。相反,戰爭和地震等不可抗拒的災害導致創傷後應激綜合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其臨床特徵之一是當患者面臨災難經歷相似的環境條件時,其腦內會不受控制「回放」經歷的恐懼場景並伴隨情緒改變,這是記憶提取的過度泛化的一個典型實例。此外,早期應激生活事件可能導致絕望、自責、自罪等「負性記憶」形成,與抑鬱症的發生存在密切關係。依據周恆等的快速泛化理論假說可推測,「負性記憶」可能從過去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導致「自動負性思維」。這種記憶提取的過度泛化現象也許是抑鬱症患者的認知模式特點。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知道「第一印象」這種記憶的重要性,它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人們隨後的認知模式,也是一種記憶提取的泛化現象。周恆等發現的快速泛化神經機制以及提出的理論假說,或為理解生理和病理條件下腦的工作模式提供全新思路。


該研究成果是由昆明動物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中南大學湘雅附二院、以色列海法大學、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昆明動物所-蘇州大學藥學院聯合實驗室等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的支持。


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科技)科學家發現記憶提取新機制
    新華社昆明12月20日電(記者丁怡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發現了記憶「快速泛化」的新現象,通過揭示該現象的神經環路機制,提出了記憶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論假說」。該研究成果19日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  記憶有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過程。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乙醯膽鹼生理功能示意圖(抑制海馬高頻ripple振蕩,確保theta節律的主導地位) 5月6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龍年教授團隊在最新研究中闡述了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的新機制
  • Nat Neurosci:大腦長期記憶形成新機制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2月22日 生物谷BIOON/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神經元細胞相互交流以調節學習以及長期記憶的方式事實上,這一種久未被發現的新的大腦運作機制能夠對我們理解大腦工作方式起到幫助作用,以及能夠幫我們進一步理解神經推行性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等的發病機制。人類的大腦中含有數千億個神經元細胞,每一個細胞與其它細胞之間都存在一萬個左右的突觸連接。而這些連接之間的信號強弱都取決於多種多樣的大腦工作機制,而這些機制則是長久以來科學家們試圖去解釋的。
  • 記憶提取練習——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記憶提取練習是一種把信息從記憶中拿出來的學習策略。提取練習的概念非常簡單。要做的就是經常回想學過的內容,把信息提取到腦海中。你有沒有試過在學期末回憶學期剛開始時候學過的內容,卻發現早就把知識還給老師了?從1885年開始,科學家們就開始研究遺忘曲線。在學界,「提取練習」被認為是對保持長期記憶最有效的方法。通過刻意回想學過的內容,記憶會得到加深、理解會得到強化、知識結構也會得到改善。
  • 人類的記憶能被提取出來嗎?科學家將通過機器揭開人類思維!
    對於記憶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他的研究,並且一直在尋找各種記憶方法。近年來很多國家的科學家開始在細胞甚至分子水平對記憶進行研究,試圖剖析記憶的奧秘。那麼記憶真的可以被人類提取嗎?而且有報導稱科學家將通過機械揭開人類思維!我們先了解下什麼是記憶?
  • 科學家發現青光眼致盲新機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中峰教授、孫興懷教授、楊雄裡院士率領視網膜研究團隊,發現了青光眼視網膜膠質細胞激活新機制,為臨床上防止青光眼惡化以及有效阻止青光眼所導致的視網膜神經細胞的死亡
  • 你在看黃渤的「忘不了餐廳」,科學家確發現抹去記憶的新機制
    內華達大學科學家最近就公布了一些對於認知障礙的最新研究,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最新科學對認知障礙的認識。在對大鼠進行研究之後,科學家們在記憶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這項發現關注的是大腦如何恢復長期記憶,並且應該為研究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原因開闢新的途徑。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遠程記憶的檢索過程中,兩個大腦區域協同工作來鞏固記憶的交互作用是不同的。
  • 科學家發現記憶並不僅僅是儲存在大腦中的,而且記憶可以進行轉移
    即使是一些認為意識與大腦獨立存在的科學家也毫無疑問的承認記憶是存在與大腦之中的,如果意識,也就是所謂的靈魂和大腦相脫離,那麼也會瞬間喪失所有的記憶。雖然人類的大腦構造極為複雜,而人類對於大腦的研究也極為有限,但是迄今為止我們還是知道記憶儲存在大腦的什麼地方。當然,人類存儲記憶並不只是為了存儲,而是為了使用,所以記憶會在大腦的神經突觸之間進行傳遞。也只能在神經突觸之間進行傳遞。
  • 快速泛化理論假說揭示記憶提取機制
    原標題:快速泛化理論假說揭示記憶提取機制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林帶領的學習記憶研究實驗室,與多家科研單位密切合作,發現了記憶「快速泛化」新現象。通過揭示其神經環路機制,提出了記憶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論假說」。12月19日,其相關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記憶有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過程。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植物鹽脅迫「記憶」調控新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華學軍研究組與研究員金京波研究組合作,針對植物鹽脅迫「記憶」的調控機制展開了研究,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
  • 我國科學家成功發現金屬凝固偏析形成新機制
  • 將人類的記憶提取轉移,愛因斯坦的智慧,會不會留存下來?
    將人類的記憶提取轉移,愛因斯坦的智慧,會不會留存下來?《記憶提取》這部電影應該很多人都看過吧,一名科學家為了找出殺人兇手,發明了一種可以提取他人記憶的技術,在近幾年的時間內,類似題材的電影數不勝數,因為人類已經走上了開始研究記憶移植的道路。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提升記憶的訣竅:提取
    也從此對如何記憶才能把知識高效率的記住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後來有一個人專門對如何記得更好這個話題進行了實驗。在2008年的某一天,有研究者做了一個實驗。實驗的內容是教一群美國大學生學一門外語。研究者將這些大學生分為了四組。這裡有一個前提:大家的記單詞的速度都差不多。
  • 認知訓練有助改善個體長時記憶提取能力
    無論何種記憶都包括編碼、存儲、提取三個加工過程,長時記憶也不例外。在這三個過程中,研究者認為提取過程困難是造成長時記憶能力低下的原因。正如著名的遺忘理論——提取失敗理論所介紹的那樣,我們產生遺忘的原因並非記憶信息的丟失,而是由提取過程的失敗所導致,即我們不能有效地從已有長時記憶系統中對目標信息進行提取,從而造成了遺忘。
  • 科學家發現腎癌腫瘤血管生成新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對腎癌進行研究,發現了其血管生成新機制。 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是調節血管生成的最重要調節因子。最近發現的負調控蛋白RKTG可通過與Raf激酶的相互作用,來抑制多種信號的激活,然而負調控蛋白RKTG是否影響VEGF的功能和血管生成尚不清楚。
  • 科學家發現保存「時間記憶」的腦部細胞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大的神經學家通過實驗發現人類大腦中儲存「時間記憶」的神經元細胞。    數十年來,神經學科的科學家在理論上推測人類的大腦中有一部分細胞可以為在大腦中為我們日常發生的事件打上「時間標籤」,這樣我們可以在及時回想起過去發生事情的時間。
  • 我科學家發現纖維素降解新機制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多川教授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了纖維素氧化降解的新機制,首次鑑定出多糖單加氧酶可以氧化降解纖維素分子結構中的碳6位,為提高纖維素利用率提供了新途徑。該成果發表在國際生物能源領域權威期刊《生物燃料的生物技術》上。
  • 有效知識來自記憶中的提取
    人腦記憶在於儲存和提取,有研究認為,腦儲存會越變越強,難在把信息提取到意識中,人能提取的記憶量很少。感覺記住的其實是能提取出來的,頻繁提取就記得牢,常用就可強化,否則,就是遺忘的記憶。洋河溼地遺忘不僅能過濾掉次要信息,還能讓人聚集重要的事情,特別是在經歷一番困難的回憶後,大腦的記憶迴路就強化一次
  • 其實只是「記憶提取失敗」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黃健老師告訴記者,遺忘的成因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大腦相關痕跡消退,也就是跟記憶相關神經元的信息出現死亡或者重組,這種遺忘是不可逆的;第二種就是記憶提取失敗。「在記憶早期研究中,研究者認為人類記憶的遺忘應該是比較常見的,或者說我們上述提到的完全遺忘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後續的研究發現,可能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人類遺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