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嗎?

2021-02-25 科學畫報


文/容 若

對於那些漫不經心的觀察者而言,亨利·莫萊森慢悠悠吃飯的樣子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在對其進行密切觀察的心理學家看來,他的行為簡直令人震驚:60秒之前,他剛剛吃完三道菜的正餐。實際上,莫萊森並非饕餮之徒。他的大腦被部分切除以治療所患的癲癇,因此他無法形成新的記憶,永遠停留在當下。

科學家通常認為,飢餓感來自腸道內發出的激素信號,但是莫萊森的行為暗示,關於曾經進食的記憶在控制食慾方面可能更為重要。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莫裡斯·摩斯科維奇進一步驗證了這一見解。他對2個遭受腦損傷的人進行了重複性實驗。這2個實驗對象不僅在吃完第一份飯15分鐘後又吃了第二份飯,有時甚至想吃第三份飯。

英國伯明罕大學的蘇珊娜·希格斯考察了「特定感官的飽腹感」——我們對特定食物大快朵頤後,即使我們最鍾愛的食物對我們的吸引力也會下降,而其他食物的吸引力卻隨之增加。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在飽餐一頓以後還有胃口吃下點心或水果。希格斯發現,記憶缺失患者保留了這樣的嗜好。在享用了三明治午餐後,他們更傾向於來份薯條或甜餅,而不是更多三明治,即使他們根本無法告訴別人先前吃過了什麼。

記憶對於我們的感覺和行為具有出人意料的影響,這絕不僅限於飲食。黛安·德倫是世界頂尖的極限奔跑者。有時候她一天跑步時間竟長達20小時。德倫令人難以置信的耐力似乎與其較差的短時記憶有關,因為她接受過針對癲癇的腦部手術。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研究記憶與癲癇的神經病學家亞當·澤曼表示,許多記憶缺失患者沉湎於現在。德倫無法回憶她已經跑了多長時間,使她不像其他人那樣飽受疲勞感的折磨。可能在其他人關注自己跑了多久、即將跑向哪裡的時候,德倫陷入了類似於忘我的狀態,從而奔跑更長的距離卻並未感覺筋疲力盡。

相關研究成果還揭示,記憶健全者的行為也會受到記憶的影響。希格斯發現,一些令人分心的事物(比如看電視)可以讓參與實驗者不再對他們吃過的東西形成清晰的記憶,因此相比對照組,他們在飽餐一頓後吃得更多。

想像力也在控制飲食中發揮巨大作用。科學家已經證實,記憶使我們有能力根據既往的經驗想像未來的情景。或許因為想像力與記憶的密切聯繫,簡單地想像吃東西的過程就可以讓人們感覺更飽,從而吃得更少。總之,在與過量飲食鬥爭的過程中,記憶可以成為人們最大的同盟軍。

記憶冠軍的秘訣

喬舒亞·福爾是一位科技專欄作家。他在報導記憶比賽時接觸到許多記憶高手。福爾本來以為他們非同尋常的記憶力是天生的,但讓他吃驚的是,這些選手告訴他,他們的記憶力原本很普通,在採用一些古老的方法訓練後才擁有了超常的記憶。福爾感到很好奇,想知道這些訓練方法能否在自己身上奏效。經過一年訓練,福爾的記憶力大幅提高,還打破了美國記憶撲克牌順序的紀錄。

福爾的記憶秘訣說起來很簡單:把沒有意義的、容易忘記的信息,如一串數字,轉化成有意義的內容,與腦海中已有的記憶聯繫在一起。實際上,這種記憶技巧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被稱為「記憶宮殿」。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在頭腦中建立一處熟悉的場所,例如你的家;然後,把你試圖記住的內容想像成一幅幅畫面,並把它們填充在家中各個角落;接下來,你就可以一邊在家中「漫步」一邊記憶,所想像的畫面越是古怪、荒誕、可笑,記憶的效果越好。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不再需要費腦筋記住很多東西,而是藉助於各式各樣的存儲設備,很多人甚至失去了記憶的習慣。福爾說,所謂「記憶宮殿」或其他記憶技巧只是捷徑而已,甚至都不能算捷徑。它們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迫使你集中精神,深入思考。我們的大腦蘊藏著巨大的記憶能力,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發掘和利用。

——選自《科學畫報》

(歡迎個人轉發文章,微信公眾號、刊物、機構如需轉載,請保留作者、註明轉載自科學畫報,否則一旦發現,將予以舉報。)


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科學畫報」


訂閱《科學畫報》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呼吸會影響我們的記憶?研究表明:用鼻子呼吸有助於記憶儲存
    圖源:rufar / Fotolia呼吸的方式可能會影響我們記憶的牢固程度(即加強和穩定)。如果我們在學習一組味道之後,用鼻子而不是嘴呼吸,我們會記憶得更好。用鼻子呼吸的人可以更好地鞏固他們 的記憶。呼吸的方式可能會影響我們記憶的牢固程度(即加強和穩定)。如果我們在學習一組味道之後,用鼻子而不是嘴呼吸,我們會記憶得更好。瑞典卡洛琳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神經科學》雜誌上這樣報導。
  • 拔牙會影響記憶嗎?
    人類的大腦有兩種長期記憶存儲模式,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當你被問及某一首歌,或某一個電話號碼時,你可以回憶起來並用語言表達出來,這種有意識的記憶叫陳述性記憶。相友,非陳述性記憶很多時候不是由清醒的意識,而是潛意識控制的,很灘用細節的語言表達出來,比如你怎樣騎一輛自行車,怎樣用桌球拍打出記漂亮的外旋球。
  • 《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數位化時代的記憶是我們的嗎?
    記憶是一種獨特的思維能力,它不僅使學習成為可能,也使教學成為可能,並且讓幾千年來知識大規模的積累下來。錫德尼曾說過:記憶是知識的唯一庫管人。記憶造就了我們的本身,它們以難以覺察的方式改變著我們身邊的一切。如果,沒有記憶,我還是我嗎?你能想像沒有記憶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嗎?
  • 注意力減退影響記憶功能
    來源:生物探索你會不會遇到這種場景:走進房間的一瞬間忘了要做什麼;打開抽屜的一瞬間忘了要拿什麼;想找眼鏡時想不起它在耳朵上;要用手機時想不起它在手上。你有沒有考慮過以下問題:我們為何有時能記住、有時會忘記?為什麼有些人的記性更好呢?
  • 金魚的記憶有多久?它們會認得主人嗎?會!
    「養魚說」問答專欄13:常說的魚的記憶,金魚的記憶真的很短嗎?【這裡的答案也許不完美,但能解決問題!】因為似乎現在沒有人專門去研究這個,但是以我們自己經常養觀賞魚的習慣,或者說飼養金魚的習慣。其實無論是金魚,還是其他小型的熱帶觀賞魚,它們的記憶並不是非常短。因為記憶這個東西跟大腦有關係。所以意味著魚的個頭越大,他的腦袋越大,其實他的記憶會更加好。那麼從哪幾個角度可以驗證呢?
  • 磁場對蜜蜂的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 ?
    蜜蜂在大範圍的採集活動中如果不能順利歸巢,蜂群勢必會得不到充足的食物,進而影響到整個蜂群的生存與繁衍,而蜂群又與植物授粉息息相關。因此,為了更好地探究磁場對蜜蜂的影響,本文對蜜蜂可能存在的磁感應機制及不同磁場強度對蜜蜂行為特性的影響進行綜述。關於蜜蜂體內的磁感應機制,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是以磁顆粒介導的磁受體假說,認為蜜蜂利用腹部的磁鐵顆粒感受磁場。
  • 為什麼我們會失去孩童時期的記憶?
    這篇旨在研究齧齒動物的論文提出了一個假說,它認為嬰孩時期的年輕大腦中會不斷地形成全新的細胞,這擾亂了大腦中儲存記憶的區域的正常運作。大腦構造新生細胞這一機理貫穿了哺乳動物的一生,這一過程被稱為「神經生成(Neurogenesis)」。而包括人類在內的一些物種在嬰孩時期,神經元的生成速度非常快。
  • 信息素影響人類行為嗎?
    信息素可以影響人類的行為嗎?   人類的皮脂腺和頂漿分泌腺的數量和體積都高於其他猿類, 就這一點而言, 人類是猿類中最具氣味的一種了。 這些腺體釋放出大量的天然物質包圍著身體, 使得每個個體有了複雜的、各不相同的氣味。
  • Nature最新研究:邊看電視邊玩手機,會對記憶產生負面影響
    這個發現或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有時會記得,有時會忘記。此外,研究人員還想知道為什麼有的人比其他人具有更好的記憶力,以及同時使用多種形式的數字媒體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記憶力。但幸運的是,我們如今有了科學的工具,可以解釋為什麼一個人有時會忘記儲存在大腦記憶中的事情。」 論文作者之一安東尼·華格納(Anthony Wagner)說。
  • 垃圾食品會偷走我們的記憶?這是真的!
    ;實際上,我們往往會攝入比必須量更多的食物,而且這些食物通常並不是健康的,的確,生活方式和教育影響著人類的健康。更有意思的是,2004年來自研究者的一項研究發現,和代謝症候群相關的因子或許負向影響著機體的認知功能,從而研究者就闡明了機體痴呆症和智力障礙的高風險因子;實際上,垃圾食品,也就是富含糖類和脂肪的食物,其明顯幹擾著人類和嚙齒類動物的大腦學習和記憶功能,由於肥胖是全球流行的,而且其和認知損傷直接相關,因此,理解高脂肪飲食對大腦海馬體的長期影響非常重要,尤其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而言,海馬體是大腦中參與學習和記憶過程的關鍵結構
  • 當我們看到陌生場景時,會覺得熟悉,這是「前世」的記憶嗎?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某些場景的時候,會覺得非常熟悉,明明是進入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卻好像之前已經來到過這個地方。有的人認為這其實就是前世的記憶,他們認為在人類的簡易適中是擁有前世記憶的,這樣的說法在我們看來並沒有依據,但是科學家卻表示前世記憶或許真實存在。做夢是每一個人都會擁有的行為,人類每天晚上也都會做夢,但是夢境中的一切是如何產生的?人類為什麼會做夢?
  • 英國《新科學家》:「媒體多任務行為」或導致記憶困難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10月28日報導,媒體多任務行為,比如一邊看電影一邊瀏覽社交媒體,可能與注意力更分散和記事更困難有關聯。據報導,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史丹福大學的凱文·保羅·馬多雷說:「我們的數據證實這樣一種觀點,即,我們應該知道如何使用媒體。」
  • Obesity :食物上癮會影響你的飲食行為嗎
    2016年5月9日訊/生物谷BIOON/近期,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關於食物上癮是如何影響飲食行為的相關文章。肥胖通常是由於人們對食物上癮以及許多人認為自己是「食物成癮」而引起的。然而,直到現在也沒有研究表明人們對食物成癮是否會影響我們的飲食行為。
  • 既然人會丟失6歲前的記憶是事實,那我們的幼兒早教還有用嗎?
    這裡面有比較科學的「記憶方法論」,大致意思是人丟失記憶是跟人在幼兒時期的注意力沒有集中而沒形成深層記憶有關;也有比較駭人的「陰謀論」,也就是說人的記憶在被篡改,比如我們早有耳聞的「曼德拉效應」。
  • 水逆現象會影響記憶和溝通嗎?
    水逆現象會影響記憶、溝通、交通、通訊等,會讓相關事宜的進行變得緩慢,甚至在過程中察覺到一些阻礙的原因,讓人感到情緒低落。所以水逆期間如果出現一些新的戀情或者前任找你複合,請你一定要等一等,到水逆結束後再做決定。
  • 心理學:我們的信念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NLP告訴你
    「我不是批評你,我是說……」(對方已經把每一句話看做批評了)「我沒有罵你,我是在……」(對方已經把每一句看做是罵了)我們再來看「解決」框架——關注成果和行動,使我們在同樣的事情中保持一份正面的心態和力量,容易做出突破,而每次的突破又會增加我們的力量,使得下一個困難更容易處理。
  • 社交隔離會影響記憶,原因何在?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
    實際上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已經開始研究社交隔絕會如何影響人們的記憶力。據報導,即使是對自我信息有巨細無遺超強記憶,可輕而易舉回憶起自己20年前的經歷細節,比如買票看一場電影的記憶神人,也發現他們記憶開始丟三忘四。當然,記憶有幾種不同類型。忘記你打算買什麼與忘記某人的名字或上周三你做了什麼是不同的。
  • 動物睡覺會做夢嗎?會,而且還很複雜,與記憶有關
    動物會做夢嗎?我想很多寵物主人和我一樣相信自己的寵物會做夢。我的貓在睡夢中經常表現出像是在做夢的行為,先是眼睛和臉部抽動,再發展為伸腿和爪子抓撓,有時從喉嚨裡發出舒服的呼嚕聲或窒息一般的嗚咽聲,這似乎都表明他正在做夢。然而,動物到底做什麼夢,它們做夢又有什麼用呢?
  • 孩子從多會就開始有記憶了?科學家:胎兒存在短期的「宮內記憶」
    記憶總是令人神往,而回憶過往就像是一趟心理旅程,可以讓我們擺脫時空的束縛,時間的枷鎖,在不同維度的世界裡自由穿梭。既然我們對記憶如此嚮往,那人類的記憶是從何時開始的?時間早到令人不敢相信,一些專家認為,胎兒存在「宮內記憶」,但這是真的嗎?
  • 是誰篡改了我們的記憶?
    你是真的嗎? 不好意思,我是假的。 大型強子對撞機 多元宇宙理論 最早提出曼德拉效應的Fiona Broome女士認為,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在2009年進行了大型強子對撞機以及量子電腦的實驗,使我們所在的空間和時間產生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