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容 若
對於那些漫不經心的觀察者而言,亨利·莫萊森慢悠悠吃飯的樣子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在對其進行密切觀察的心理學家看來,他的行為簡直令人震驚:60秒之前,他剛剛吃完三道菜的正餐。實際上,莫萊森並非饕餮之徒。他的大腦被部分切除以治療所患的癲癇,因此他無法形成新的記憶,永遠停留在當下。
科學家通常認為,飢餓感來自腸道內發出的激素信號,但是莫萊森的行為暗示,關於曾經進食的記憶在控制食慾方面可能更為重要。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莫裡斯·摩斯科維奇進一步驗證了這一見解。他對2個遭受腦損傷的人進行了重複性實驗。這2個實驗對象不僅在吃完第一份飯15分鐘後又吃了第二份飯,有時甚至想吃第三份飯。
英國伯明罕大學的蘇珊娜·希格斯考察了「特定感官的飽腹感」——我們對特定食物大快朵頤後,即使我們最鍾愛的食物對我們的吸引力也會下降,而其他食物的吸引力卻隨之增加。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在飽餐一頓以後還有胃口吃下點心或水果。希格斯發現,記憶缺失患者保留了這樣的嗜好。在享用了三明治午餐後,他們更傾向於來份薯條或甜餅,而不是更多三明治,即使他們根本無法告訴別人先前吃過了什麼。
記憶對於我們的感覺和行為具有出人意料的影響,這絕不僅限於飲食。黛安·德倫是世界頂尖的極限奔跑者。有時候她一天跑步時間竟長達20小時。德倫令人難以置信的耐力似乎與其較差的短時記憶有關,因為她接受過針對癲癇的腦部手術。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研究記憶與癲癇的神經病學家亞當·澤曼表示,許多記憶缺失患者沉湎於現在。德倫無法回憶她已經跑了多長時間,使她不像其他人那樣飽受疲勞感的折磨。可能在其他人關注自己跑了多久、即將跑向哪裡的時候,德倫陷入了類似於忘我的狀態,從而奔跑更長的距離卻並未感覺筋疲力盡。
相關研究成果還揭示,記憶健全者的行為也會受到記憶的影響。希格斯發現,一些令人分心的事物(比如看電視)可以讓參與實驗者不再對他們吃過的東西形成清晰的記憶,因此相比對照組,他們在飽餐一頓後吃得更多。
想像力也在控制飲食中發揮巨大作用。科學家已經證實,記憶使我們有能力根據既往的經驗想像未來的情景。或許因為想像力與記憶的密切聯繫,簡單地想像吃東西的過程就可以讓人們感覺更飽,從而吃得更少。總之,在與過量飲食鬥爭的過程中,記憶可以成為人們最大的同盟軍。
記憶冠軍的秘訣
喬舒亞·福爾是一位科技專欄作家。他在報導記憶比賽時接觸到許多記憶高手。福爾本來以為他們非同尋常的記憶力是天生的,但讓他吃驚的是,這些選手告訴他,他們的記憶力原本很普通,在採用一些古老的方法訓練後才擁有了超常的記憶。福爾感到很好奇,想知道這些訓練方法能否在自己身上奏效。經過一年訓練,福爾的記憶力大幅提高,還打破了美國記憶撲克牌順序的紀錄。
福爾的記憶秘訣說起來很簡單:把沒有意義的、容易忘記的信息,如一串數字,轉化成有意義的內容,與腦海中已有的記憶聯繫在一起。實際上,這種記憶技巧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被稱為「記憶宮殿」。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在頭腦中建立一處熟悉的場所,例如你的家;然後,把你試圖記住的內容想像成一幅幅畫面,並把它們填充在家中各個角落;接下來,你就可以一邊在家中「漫步」一邊記憶,所想像的畫面越是古怪、荒誕、可笑,記憶的效果越好。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不再需要費腦筋記住很多東西,而是藉助於各式各樣的存儲設備,很多人甚至失去了記憶的習慣。福爾說,所謂「記憶宮殿」或其他記憶技巧只是捷徑而已,甚至都不能算捷徑。它們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迫使你集中精神,深入思考。我們的大腦蘊藏著巨大的記憶能力,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發掘和利用。
——選自《科學畫報》
(歡迎個人轉發文章,微信公眾號、刊物、機構如需轉載,請保留作者、註明轉載自科學畫報,否則一旦發現,將予以舉報。)
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科學畫報」
訂閱《科學畫報》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