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我們的信念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NLP告訴你

2020-12-02 郭家心理姐

一、限制性信念

「男人最重要的是上進心」相信這句話的女士會幾經挑選選擇一位很富有上進心的男人作丈夫,可是十年後,她離婚了,原因是丈夫總是為了發展事業而冷落她!

大部分信念能夠幫助我們成長和處理生活中出現的情況,但有少部分是因為我們接受時沒有好好的理解和消化,或者欠缺全面的定位,在某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會有衝突存在。

有一些信念只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具有意義,若環境變了,這些信念便失去其意義。

很多時候,遇到困擾的時候,大多數人只是堅持那些沒有效果的信念,然後不斷地埋怨別人、埋怨環境,使自己陷入困擾之中。

1) 妨礙成長的信念

「那個人會有什麼好主意?」——失去學習機會而不能有所提升

「已經這麼辛苦了,哪有時間去想明天的事。」——使自己留在原地、停滯不前

「我怎麼能跟那樣的人學習、請教?」——減少自己擁有的選擇、限制本人能力的發揮

「是他們不對,為什麼要我改變?」——把責任交給其他人事物而讓自己無能為力

「這是天意,沒有辦法!」——把原因歸為一些人類不能控制的因素

2) 身份的局限性信念

A. 「能力性」局限性信念

「我沒有能力」

B. 「可能性」局限性信念

「我沒有可能」

C. 「資格性」局限性信念

「我沒有資格擁有成功快樂的人生」

二、改變信念的語言技巧

1) 定框法

莎士比亞名言:「事情沒有什麼不同,是思想使其兩樣。」

我們先來看屬於「埋怨」的框架——都把焦點集中在問題身上,使你的思路停留在局限

和無奈裡。

第一部分:下旋風的自困模式

先想一件近日使你有點困擾的事,然在心裡回答下面的問題:

是什麼地方出現了問題?

為什麼我會有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有多久了?

這個問題讓我哪個方面受困?

因為這問題,我哪些想做的事都不能做了?

是誰令我有這個問題的?

這個問題使我最感辛苦的是什麼時候?

想過你的回答後,注意一下你此刻內心的感覺。

日常生活中,人們會不自覺地運作這種框架,所以經常心情不好,無法發揮內在的能力,嚴重影響了做事的積極性、人際關係甚至自己的健康。

「我不是批評你,我是說……」(對方已經把每一句話看做批評了)「我沒有罵你,我是在……」(對方已經把每一句看做是罵了)

我們再來看「解決」框架——關注成果和行動,使我們在同樣的事情中保持一份正面的心態和力量,容易做出突破,而每次的突破又會增加我們的力量,使得下一個困難更容易處理。

第二部分:上旋風的自拔模式

你仍然想著同一件事,在心裡回答下面的問題

我想有怎樣的解決?

最快的解決會在什麼時候出現?

我如何才能獲知事情已經解決了?

當這事解決後,我人生的哪些事情也會得到更好的處理?

我擁有的什麼能力對這件事的解決會有幫助?

什麼人、什麼事能幫助我解決這件事呢?

我可以開始做些什麼,好使這件事早日解決?

想想你的回答,注意一下此刻內心的感覺。

有意識地應用定框法語言技巧,會令我們及來訪者建立更加積極的心態,突破困擾。

2) 破框法

在當今社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困擾,都來自於三個妨礙性的思想框架:「應該如此」、「託付心態」和「沒有辦法」。

A. 應該如此——接受事實並憑藉自己的資源做最好的配合

負面情緒的來源是你認為「事情應該是這樣的!」

我們要提醒自己以下兩點:

a) 事情發生了,自有它發生的理由,我未必能夠知道,但我必須接受它已經發生的事實。

b) 抱怨事情不該發生時拒絕讓自己成長,而如何配合已經發生的事情製造讓自己成功快樂的機會,才是重要的。

B. 託付心態——每個人都應該照顧自己的人生,不假手他人

當婚姻或工作出現問題,自己感到迷茫,往往早就抱著「你應該照顧我」的託付心態。

託付心態來源於自我價值不足。自我價值不足便需要外面的補足和別人的遷就,若得不到這些,我們的負面情緒便會出現。

C. 沒有辦法——凡事至少有三種解決方法

某個方法是否值得你去嘗試,只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如果答案都是Yes,請不要躊躇,馬上去做吧!這三個問題是:

a) 若有結果,對我有好處嗎?

b) 我想在短期內得到這份好處嗎?

c) 這些好處,是否符合「我好、你好、世界好」的要求?

無效的行為增加了其內心的無力感,而這些行為模式受控於根深蒂固的局限性信念。

3) 換框法

A. 意義換框法——最快速、最容易

意義換框法就是找出一個負面經驗中的正面意義。它對一些因果式的信念最為有效。

例子:

因為上司挑剔,所以我工作不開心。

上級挑剔,所以我工作積極,因為......這使他無從挑剔/這使我提升得更快,變得更能幹!

挑選一條你覺得最好的,然後把整句反覆地念數遍。

B. 二者兼得法

二者兼得法就是若A與B是可以兼得的,我需要則冥想或做才能把它實現?每一條至少找出三個方法。

每天工作那麼忙,哪會有時間去學習?

C. 環境換框法

同樣的一件東西或一件事情,在不同的環境裡其價值會有所不同。找出更有利的環境,

便能改變這件東西或這個情況的價值,因而改變有關的信念。

學歷不高,不好找工作?學歷不高,在什麼環境下是容易找工作的?得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前途無望了?得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在什麼環境下是前途光明的?

4) 五步脫困法

第一步,困境:「我做不到X。」

我做不到不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太多的影響。

第二步,改寫「到現在為止,我尚未能做到X。」

到現在為止,我尚未能做到不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太多的影響。

第三步,因果「因為過去我不懂得YY,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尚未能做到X。」

因為過去我不了解自己情緒的發展過程以及一些情緒共處的方法,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尚未能做到不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太多的影響。

第四步,假設:「當我學會YY,我便能做到X。」

當我了解了自己情緒的發展過程以及一些情緒共處的方法,我便能做到不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太多的影響。

第五步,未來:「我要去學YY,這使我能夠做到X。」

我要學著了解自己的情緒發展過程以及掌握一些與情緒共處的方法,這使我能夠做到不受自己負面情緒的影響。

三、目標的制定

1) 目標達成的三個必須

一個目標能否成功達成,取決於三點,那就是可能性、能力和資格。

2) 有效目標的七個必須元素

用正面詞語組成

符合整體平衡

清楚明確

可以量度

自力可成

成功時有足夠的滿足感

有時間限期

3) 目標確定法

全面審查目標,只需要問自己八個問題。

A. 你想要什麼?

用一句清晰的話說出你的目標,需要包含七個元素。

B. 這個目標(價值)對你意味著什麼?

價值必須能滿足來訪者的一些深層需要。

C. 當你達到目標時,你如何會知道?

視覺、聽覺、感覺的證據,能否使來訪者的內心有足夠的強烈反應。

D. 何時、何地、與何人一起,你想得到那結果?

澄清目標的環境條件。

E. 那結果將怎樣影響你人生的其他方面?

詢問好的和不好的影響,「對你重要的人裡,會有誰不支持這個目標嗎?」「你的內心是

否完全支持這個目標,或者有一部分是不支持的?」

F. 為什麼今天之前你未能達到那個結果?

認識過去未能成功的原因,及時調整。

G. 你需要哪些資源和能力?

外在可調動的人事物以及內在的自信、勇氣、堅持等。

H. 你計劃怎樣去做?

將問題細化,「第一步應該怎樣做?」「會有什麼可能出現的阻礙嗎?」

@郭家心理姐一個一邊不吃藥對抗躁鬱症,一邊靠自己實現人生逆襲的心理諮詢師,要不要關注下!

相關焦點

  • 基因與命運:什麼在影響我們的信念、行為和生活
    基因與命運:什麼在影響我們的信念、行為和生活  書名:基因與命運:什麼在影響我們的信念、行為和生活  作者:[加]史蒂芬·J.涅(Steven J.Heine)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社會與文化心理學教授,文化心理學領域的暢銷教材《文化心理學》的作者,2003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家社會心理學早期職業獎,2011
  • 假如人生有選擇,這本心理學書籍告訴我們,如何改善人際關係
    它最重要的意義是告訴我們人生是有選擇的,沒有人能控制他人。並且,認識到這點會給我們自己、以及這個世界帶來種種好處。《選擇理論》構築了一個新的心理學體系,是與外部控制心理學相對的,一種更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心理學體系。《選擇理論》從人的感受出發,分析人類基本需求;並解釋優質世界、整體行為、現實療法等概念。
  • 科學家告訴你音樂如何影響我們
    本文講述了音樂如何對人類的心理和生理產生影響。Daniel J.Levitin博士是一名神經學家,也是一名音樂家,在他的《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這本書中,他寫到:「通過更好地理解音樂是什麼,音樂從哪裡來,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人類的動機、恐懼、欲望、記憶,甚至是廣義上的溝通。」 事實上,音樂的影響是很多樣的。近年來,科學家在研究大腦處理音樂的機制和聲音如何影響心理和身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 色彩心理學:顏色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健康?
    你是否曾經進入過一家商店,並且感受到了無法阻擋的購買慾望?你為什麼把你的房間塗成了白色?又是什麼讓你選擇那件藍色的裙子?你是否因為顏色不符合你的喜好而拒絕嘗試用餐?所有這些答案都與所謂的「色彩心理學」有關。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這個領域,並知道你的情緒如何影響顏色,咚咚今天展示不同顏色的含義以及在我們腦海中產生的原因。
  • 行為心理學告訴你,環境和遺傳哪個會影響人類?
    環境和遺傳哪個會影響人類 我們在討論遺傳問題的時候,對環境影響方面的因素往往視而不見。有些人喜歡用社會上存在的「犯罪遺傳」的現象來說明問題,人們會說,那些長輩行為不端的人家的孩子,也如他們的祖輩或父輩一樣行徑卑劣。
  • NLP告訴你,可以!
    告訴你,不是。這是一門嚴肅的學問,通過訓練,可以做到一句話了解一個人的很多東西。這門學問就是NLP(神經語言程序學)NLP,是神經語言程序學的英文縮寫。NLP被解釋為研究我們的大腦如何工作的學問。理解層次是NLP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 認知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手機?
    今天開智校友蔡夢飛為你講述這背後的認知心理學邏輯。擴展思維的主要概念是什麼,它是如何參與到認知過程中的?因此,如果我們把認知拓展到大腦以為的環境中去看,它將對認知研究的方法論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們看待認知過程以及具體的分析方法也將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語言和擴展思維Language and the extended mind。語言是認知活動拓展入外部世界的重要工具。
  • 心理學家:真正讓你憤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所持的信念
    生氣或算了皆是你的信念,通過這個信念,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在心理學上,這種情況被稱為「情緒ABC法則」。在上面的情況中,生氣就是你的負面情緒,而情緒ABC法則就是來幫你認識到你的負面情緒,從中學到如何處理你的負面情緒,進而控制你的負面情緒。一、情緒ABC法則的來源要想知道這個理論,首先我們來了解這個理論的發起人。
  • 學習心理學對我們的意義
    也許你會不了解什麼是「身心一體學」,舉個例子,心理學研究發現競爭心強的人更易得冠心病,這就是屬於身心一體學內容,當然心理學的廣泛程度還遠不僅於此,就像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一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行為經濟學的創始人,他的行為經濟學就是一門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的經濟學,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學研究的廣泛性了吧 。
  • 想快速入門NLP?我們測評了15門最火課程,幫你找到最適合的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作者對15節NLP課程的測評~如果你的標準很高,那麼選擇一門符合你需求的網課就會變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大部分網課都不全面,並不值得花太多時間在上面。那麼如果有人給你提供了一個關鍵的學習路徑,並告訴你每個模塊講了什麼,你該按照什麼樣的順序去學習、進階,你會怎麼想?那一定是——完美!
  • 心理學告訴你行為的四種動機
    而回到家中,我們又摘下口罩開始了和沒有疫情時相同的日常生活。是什麼驅使我們出門戴上口罩,回家又摘下口罩?為什麼有的人還是不肯戴口罩?戴口罩是一種行為,而行為背後的原因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動機(motivation)。
  • 心理學告訴你:我們該如何學會記憶和遺忘「上」
    記憶有時候會辜負我們,我們經常會遇到想要回憶的東西卻無法在頭腦中再現,比如學習的知識定義、聚會時一個人的名字。同時有些想要遺忘的人或事物卻久久不能忘懷,比如一段悲傷的過往。記憶的內容是多元的,是多元化形式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
  • 究竟是基因還是環境影響了我們的性格?這個研究會告訴你答案
    近來,在如何廣義地看待人類行為這一問題上,心理學家的意見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如果你想體會一下這種變化,可以先思考以下這個問題:「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易緊張激動還是平靜放鬆?內向靦腆還是開朗大方?勇於探險還是追求安逸?孤僻還是合群?
  • 記憶,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嗎?
    英國伯明罕大學的蘇珊娜·希格斯考察了「特定感官的飽腹感」——我們對特定食物大快朵頤後,即使我們最鍾愛的食物對我們的吸引力也會下降,而其他食物的吸引力卻隨之增加。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在飽餐一頓以後還有胃口吃下點心或水果。希格斯發現,記憶缺失患者保留了這樣的嗜好。在享用了三明治午餐後,他們更傾向於來份薯條或甜餅,而不是更多三明治,即使他們根本無法告訴別人先前吃過了什麼。
  • 趣看心理學流派之「行為心理學」:捕捉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為
    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從它的產生到現在不過寥寥百餘年。與數學、物理學、文學等學科來比,它就像一個「嬰兒」一樣稚嫩。但就是這麼一個「嬰兒」,也在歷史的河流中形成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流派。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其中的「行為心理學」流派。20世紀初期,美國仍在盛行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方法:研究飄忽不定、轉瞬即逝的「意識」。
  • 網際網路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網際網路已經改變了我們周圍的世界,但心理學家瑪麗·艾肯(Mary Aiken)博士認為,網際網路所改變的遠不止這些,它正在塑造我們的發展、行為和社會規範。隨著諸如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這樣的社交網絡不斷佔據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心理學專家瑪麗博士在她的新書《網絡效應》中探討了網際網路如何塑造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建立新關係的能力,以及我們願意和這個世界分享多少。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讓你很快的作出分析,我哪裡出問題了,我的情緒為什麼這樣低迷,我該如何的對症下藥,我該如何的緩解壓力,我該如何的調整好我的心理狀態,我該如何判斷我的心理出問題了,要不要去看醫生?據統計,學習了心理學的人,一般收入更高,身體更健康,生活的更加輕鬆。還有一個研究表明,喜歡心理學的人,會獲得更多的戀愛機會,因為他們的人緣更好。
  • 心理學:改變自我的出發點不只是性格,還有認知和信念
    人的成熟從來不是性格的改變,而是認知和信念。每個試圖想要從性格方面入手,改變自我的人最後都將面臨失敗。我們不是說改變性格到底有多難,我們只是說從性格方面入手改變自我,需要花費的成本要遠遠比其他方面高得多。
  • 《非暴力溝通》終告訴我們的是探索人們背後的需求
    讓我們簡要總結一下周共享的框架在第一節中,我們了解了非暴力傳播的四個要素,以及傳播的異化。在第二部分,我們研究了非暴力交際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要求。在第三部分中,我們著重介紹了聽力的方法和意義。在第四節中,我們學習了如何使用非暴力交流來愛自己和表達我們的憤怒。
  • 行為心理學:一天學習幾個小時,決定你的晚年光景
    01:行為主義心理學?什麼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我們提起心理學,第一反應就是研究一個人的意識,心裡所想。但在20世紀初,起源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華生,提出了行為主義心理學。他表示人的心理意識和精神活動是充滿變化,難以捉摸的。唯有研究人的行為,是最能接近心理學本質的。行為是有機體適應環境變化的身體反應組合,它是具有長久持效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