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能選擇的話,我希望得到一個慈祥的父母、聽話的孩子;
假如我能選擇的話,我希望得到得力的員工、有趣的老闆;
假如我能選擇的話,我希望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健康的成長背景,溫馨的工作環境;
假如我能選擇的話,我希望天天開心快樂,和周圍人的關係友善。
……
但是我們選擇不了環境,也不能控制別人。我們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這就足夠了。
《選擇理論》一書用新奇的理論、大量心理諮詢案例和學校教育等實踐項目顛覆我們的固有印象,教我們如何靠自己走出心理困境,通過選擇理論實現人際關係的革命。
《選擇理論》的案例和實踐項目全部來源於作者威廉·格拉瑟的親身實踐。威廉·格拉瑟是現實療法的創始人,他1965年出版的《現實治療法》開啟了心理學新流派。
他也是一個成功的實踐者,曾在多個學校、教育機構進行心理諮詢和教育實踐工作,並取得了巨大成功。《選擇理論》裡,威廉·格拉瑟將數十年經驗進行了記錄和總結,並延伸出通俗易懂的理論。
我認為,《選擇理論》教給我們的不是如何選擇,事實上,沒有人能代替我們作選擇。
它最重要的意義是告訴我們人生是有選擇的,沒有人能控制他人。並且,認識到這點會給我們自己、以及這個世界帶來種種好處。
《選擇理論》構築了一個新的心理學體系,是與外部控制心理學相對的,一種更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心理學體系。
《選擇理論》從人的感受出發,分析人類基本需求;並解釋優質世界、整體行為、現實療法等概念。這些理論既是後半部分案例和應用的基石,也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所謂的實踐當然不只限於心理諮詢,更是選擇理論在現實世界中的廣泛應用。在婚姻、家庭、學校、教育、職場等場景,人們利用選擇理論改善人際關係,讓自己活得更自如,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一、巧妙有趣的諮詢案例
讀《選擇理論》對話串成的諮詢案例,不會覺得枯燥無聊,反而覺得耳目一新。
被青春期不懂事的女兒弄得焦頭爛額的母親,被妻子拋棄而患抑鬱症的丈夫。還有為了家庭迫不得已放棄愛人,覺得靈魂已「死去」的女人;以及互相指責、互相埋怨的夫妻等等。
我印象裡的心理疾病,本是個人化而非大眾化的,也是充滿痛苦的。但《選擇理論》羅列的這些眾生相卻並非遙不可及,反而充滿煙火氣。而且,字裡行間充斥著一種善意的戲謔,讀著讀著竟不自覺會笑出聲。照理說,看到他人的痛苦,多少有點良心的人,都難免心有戚戚。
但《選擇理論》有辦法把痛苦變得輕鬆。諮詢師(即威廉·格拉瑟)扮演了一個極其客觀冷靜的角色,他的冷靜和諮詢者的痛苦形成了略顯滑稽的對比。諮詢者甚至可能誤解諮詢師完全不把他的痛苦當回事。
但實際上,威廉·格拉瑟的目的是為了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同時給予對方以積極的暗示。並且讓諮詢者意識到除了抱怨,可以為自己做點什麼。
威廉格拉瑟把他的案例記錄在冊的時候,同時也把這氛圍原原本本的記錄了下來。他總是能幫助諮詢者找到一反常理的選擇,讀者也會從中得到與自身相關的些許啟示。
二、外部控制心理學的巨大破壞性
《選擇理論》中的諮詢者常常會使用類似「明明應該……」這種敘述模式。
蒂娜覺得與凱文交往的時間足夠長,關係也很和諧,兩人的關係應該更進一步,凱文應該承擔責任。
琳達覺得女兒長大了,她應該要洗碗,要承擔一些家庭責任。
所以,他們用抱怨、暗示等方式試圖控制對方,但不只沒有達成目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不只損害了雙方關係,還給自己帶來了痛苦。
琳達因為對女兒無能為力,而患上了抑鬱症。蒂娜由於對凱文不滿而越來越不開心,本來和諧的情侶關係也顯得壓抑。
這是因為他們深受「外部控制心理學」之害。這種普遍心理學「是控制、支配或強制的心理學,」被威廉格拉瑟稱為「痛苦的元兇」。《選擇理論》展現了在外部控制心理學下,人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痛苦深淵的。
即便外部控制心理學給我們帶來痛苦,想要擺脫根深蒂固的觀念,仍然很難。
諮詢者的在諮詢過程裡出現的疑問,也是我們對選擇理論能否取代外部控制心理學的疑問。
這明明是對方的責任,為什麼要我來改變?
威廉格拉瑟會引導諮詢者意識到關係出了問題,誰的責任並不重要,如何解決問題才最重要。
難道我就什麼也不做,由著對方的性子來?
實際上,「少做或許才是最好的做法」。很簡單,因為多做的那些沒有用。
而「少做」也不等同於「不做」。不是說父母不能批評孩子,老闆不能指點員工,夫妻不能建立良好溝通,但要理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埃德和凱倫是一對找威廉格拉瑟諮詢的夫妻,開始時,他們只會相互抱怨,要求對方應該做什麼。而在諮詢後,他們學會了停止強迫和要求對方,並儘可能地自己為婚姻作出一點讓步。最終,他們的婚姻問題得到了解決,學會了如何相處。
三、外部控制心理學的責任和權利
外部控制心理學出現在親人中間,遠要比出現在朋友和陌生人中間的頻率要高。我們因為對子女有「責任」,所以特別希望對方按我們的要求來成長,常常不自覺地想要控制對方的行為或思想。而隨著父母年齡老化,子女又會反過來控制父母,原因同樣是因為「責任」。
除了「責任」,還有「權利」。控制本質上是宣示主權。我們少對朋友使用外部控制心理學,因為我們知道對方不屬於自己。如果強迫對方,可能會失去他們。如果我珍惜與對方的關係,就不會冒著失去的風險去勉強。
但對父母、孩子、學生或員工,態度就完全不同。我們認為這些人是屬於自己的。一方面,他們跟自己的關係牢不可破;另一方面,我們也有權或者有責任去控制他們。
無疑,血緣無法改變;而無論做什麼,學生或員工因為某些客觀原因也的確很難離開。
但這些關係看起來堅不可摧的關係,仍然有被破壞的可能。外部控制不會讓我們失去他們,但會讓對方把我們從優質世界裡刪除。換句話說,關係不再親密,說的話也不再有影響力。
當我們「少做」些事的時候,不代表我們放棄了權利和責任;相反,會迎來海闊天空。
在改變了行為方式後,蒂娜與凱文過了幾個月愉快的日子,最終走入婚姻殿堂。琳達母女間的關係得到了改善,女兒會幹點家務活,她們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四、優質世界
優質世界的概念是選擇理論的核心。把「優質世界」稱作「理想化的世界」可能更容易理解,它是與現實世界相對的。我們在生活中做的種種選擇,都是為了讓現實的人、事或信念更符合自己理想中的畫面。當然,有時候選擇是下意識的。每個人的理想畫面都略有不同,這也是人們會產生分歧和矛盾的本質原因。
優質世界分稍微理想化和極端理想化,並且,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我們的成長經歷以及現實世界的改變,我們會把一些人和事放進優質世界裡,又會把一些人和事從優質世界裡刪除。《選擇理論》中有這樣一個例子,託德因為妻子的離開而感到痛苦萬分,在威廉格拉瑟的引導下,託德意識到自己改變不了妻子的想法和選擇,他只能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但已經太晚了,妻子不再給他機會。
他意識到可以選擇不要沉浸在痛苦中,用行為緩解痛苦,慢慢地,他將妻子從自己的優質世界裡刪除了,將新的女朋友納入優質世界,開始了新生活。
再以教育為例,我們小時候都有類似經歷,喜歡某一科目的老師,這科目的成績就會比較好,這就是受優質世界的影響。
選擇理論主張教育不能靠強迫和獎懲措施,而是用關心支持帶動學生把老師和同學放進優質世界裡。然後學生和學校裡的師生們建立起親密關係,產生幸福感,從而會將作業和學業放進優質世界裡。久而久之,學習就成為學生自覺自愿,而不是老師、家長控制下的被迫行為。
而這理想化的圖景已經成了現實,《選擇理論》中提到的施瓦布中學和亨廷頓伍茲小學就是「優質學校」的完美範例。
家庭教育也是同樣道理。父母和孩子保持良好關係的時候,說的話會特別有影響力。一旦父母沉迷於懲罰和控制,孩子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想要達到的教育目的也不能達到。
我們有句老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棍棒打不出孝子,棍棒只會把孩子的心打走。
因為母女間保持了良好關係,琳達在女兒遇到青春期迷茫時,能及時給予她正確的建議。雖然並沒有勉強她接受,但還是由於母女間的良好關係,琳達的話對女兒的選擇起了很大作用。
控制未必會產生反抗,但沒有控制的世界,人們的關係和身心狀態一定會更健康良好。格拉瑟的抱負很大,他想要的遠不只心理治療,而是一場人際關係的革命。通過心理學原則的改變,改變掌權者,改變世界。這種想法,看似天方夜譚,但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種革命在成功之前無不驚世駭俗。更何況,選擇理論已擁有成功的實踐,並非痴人說夢。
《選擇理論》一書從心理學角度告訴我們,如何從根本上,改善人際關係。
與家人總吵架?和同事合不來?處處不順心,感覺別人都在跟自己作對?雖然我們選擇不了環境,也不能控制別人。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改變思維,來與他人建立全新的關係。《選擇理論》在噹噹有售,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