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人生有選擇,這本心理學書籍告訴我們,如何改善人際關係

2021-01-08 小山說書

假如我能選擇的話,我希望得到一個慈祥的父母、聽話的孩子;

假如我能選擇的話,我希望得到得力的員工、有趣的老闆;

假如我能選擇的話,我希望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健康的成長背景,溫馨的工作環境;

假如我能選擇的話,我希望天天開心快樂,和周圍人的關係友善。

……

但是我們選擇不了環境,也不能控制別人。我們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這就足夠了。

《選擇理論》一書用新奇的理論、大量心理諮詢案例和學校教育等實踐項目顛覆我們的固有印象,教我們如何靠自己走出心理困境,通過選擇理論實現人際關係的革命。

《選擇理論》的案例和實踐項目全部來源於作者威廉·格拉瑟的親身實踐。威廉·格拉瑟是現實療法的創始人,他1965年出版的《現實治療法》開啟了心理學新流派。

他也是一個成功的實踐者,曾在多個學校、教育機構進行心理諮詢和教育實踐工作,並取得了巨大成功。《選擇理論》裡,威廉·格拉瑟將數十年經驗進行了記錄和總結,並延伸出通俗易懂的理論。

我認為,《選擇理論》教給我們的不是如何選擇,事實上,沒有人能代替我們作選擇。

它最重要的意義是告訴我們人生是有選擇的,沒有人能控制他人。並且,認識到這點會給我們自己、以及這個世界帶來種種好處。

《選擇理論》構築了一個新的心理學體系,是與外部控制心理學相對的,一種更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心理學體系。

《選擇理論》從人的感受出發,分析人類基本需求;並解釋優質世界、整體行為、現實療法等概念。這些理論既是後半部分案例和應用的基石,也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所謂的實踐當然不只限於心理諮詢,更是選擇理論在現實世界中的廣泛應用。在婚姻、家庭、學校、教育、職場等場景,人們利用選擇理論改善人際關係,讓自己活得更自如,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一、巧妙有趣的諮詢案例

讀《選擇理論》對話串成的諮詢案例,不會覺得枯燥無聊,反而覺得耳目一新。

被青春期不懂事的女兒弄得焦頭爛額的母親,被妻子拋棄而患抑鬱症的丈夫。還有為了家庭迫不得已放棄愛人,覺得靈魂已「死去」的女人;以及互相指責、互相埋怨的夫妻等等。

我印象裡的心理疾病,本是個人化而非大眾化的,也是充滿痛苦的。但《選擇理論》羅列的這些眾生相卻並非遙不可及,反而充滿煙火氣。而且,字裡行間充斥著一種善意的戲謔,讀著讀著竟不自覺會笑出聲。照理說,看到他人的痛苦,多少有點良心的人,都難免心有戚戚。

但《選擇理論》有辦法把痛苦變得輕鬆。諮詢師(即威廉·格拉瑟)扮演了一個極其客觀冷靜的角色,他的冷靜和諮詢者的痛苦形成了略顯滑稽的對比。諮詢者甚至可能誤解諮詢師完全不把他的痛苦當回事。

但實際上,威廉·格拉瑟的目的是為了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同時給予對方以積極的暗示。並且讓諮詢者意識到除了抱怨,可以為自己做點什麼。

威廉格拉瑟把他的案例記錄在冊的時候,同時也把這氛圍原原本本的記錄了下來。他總是能幫助諮詢者找到一反常理的選擇,讀者也會從中得到與自身相關的些許啟示。

二、外部控制心理學的巨大破壞性

《選擇理論》中的諮詢者常常會使用類似「明明應該……」這種敘述模式。

蒂娜覺得與凱文交往的時間足夠長,關係也很和諧,兩人的關係應該更進一步,凱文應該承擔責任。

琳達覺得女兒長大了,她應該要洗碗,要承擔一些家庭責任。

所以,他們用抱怨、暗示等方式試圖控制對方,但不只沒有達成目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不只損害了雙方關係,還給自己帶來了痛苦。

琳達因為對女兒無能為力,而患上了抑鬱症。蒂娜由於對凱文不滿而越來越不開心,本來和諧的情侶關係也顯得壓抑。

這是因為他們深受「外部控制心理學」之害。這種普遍心理學「是控制、支配或強制的心理學,」被威廉格拉瑟稱為「痛苦的元兇」。《選擇理論》展現了在外部控制心理學下,人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痛苦深淵的。

即便外部控制心理學給我們帶來痛苦,想要擺脫根深蒂固的觀念,仍然很難。

諮詢者的在諮詢過程裡出現的疑問,也是我們對選擇理論能否取代外部控制心理學的疑問。

這明明是對方的責任,為什麼要我來改變?

威廉格拉瑟會引導諮詢者意識到關係出了問題,誰的責任並不重要,如何解決問題才最重要。

難道我就什麼也不做,由著對方的性子來?

實際上,「少做或許才是最好的做法」。很簡單,因為多做的那些沒有用。

而「少做」也不等同於「不做」。不是說父母不能批評孩子,老闆不能指點員工,夫妻不能建立良好溝通,但要理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埃德和凱倫是一對找威廉格拉瑟諮詢的夫妻,開始時,他們只會相互抱怨,要求對方應該做什麼。而在諮詢後,他們學會了停止強迫和要求對方,並儘可能地自己為婚姻作出一點讓步。最終,他們的婚姻問題得到了解決,學會了如何相處。

三、外部控制心理學的責任和權利

外部控制心理學出現在親人中間,遠要比出現在朋友和陌生人中間的頻率要高。我們因為對子女有「責任」,所以特別希望對方按我們的要求來成長,常常不自覺地想要控制對方的行為或思想。而隨著父母年齡老化,子女又會反過來控制父母,原因同樣是因為「責任」。

除了「責任」,還有「權利」。控制本質上是宣示主權。我們少對朋友使用外部控制心理學,因為我們知道對方不屬於自己。如果強迫對方,可能會失去他們。如果我珍惜與對方的關係,就不會冒著失去的風險去勉強。

但對父母、孩子、學生或員工,態度就完全不同。我們認為這些人是屬於自己的。一方面,他們跟自己的關係牢不可破;另一方面,我們也有權或者有責任去控制他們。

無疑,血緣無法改變;而無論做什麼,學生或員工因為某些客觀原因也的確很難離開。

但這些關係看起來堅不可摧的關係,仍然有被破壞的可能。外部控制不會讓我們失去他們,但會讓對方把我們從優質世界裡刪除。換句話說,關係不再親密,說的話也不再有影響力。

當我們「少做」些事的時候,不代表我們放棄了權利和責任;相反,會迎來海闊天空。

在改變了行為方式後,蒂娜與凱文過了幾個月愉快的日子,最終走入婚姻殿堂。琳達母女間的關係得到了改善,女兒會幹點家務活,她們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四、優質世界

優質世界的概念是選擇理論的核心。把「優質世界」稱作「理想化的世界」可能更容易理解,它是與現實世界相對的。我們在生活中做的種種選擇,都是為了讓現實的人、事或信念更符合自己理想中的畫面。當然,有時候選擇是下意識的。每個人的理想畫面都略有不同,這也是人們會產生分歧和矛盾的本質原因。

優質世界分稍微理想化和極端理想化,並且,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我們的成長經歷以及現實世界的改變,我們會把一些人和事放進優質世界裡,又會把一些人和事從優質世界裡刪除。《選擇理論》中有這樣一個例子,託德因為妻子的離開而感到痛苦萬分,在威廉格拉瑟的引導下,託德意識到自己改變不了妻子的想法和選擇,他只能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但已經太晚了,妻子不再給他機會。

他意識到可以選擇不要沉浸在痛苦中,用行為緩解痛苦,慢慢地,他將妻子從自己的優質世界裡刪除了,將新的女朋友納入優質世界,開始了新生活。

再以教育為例,我們小時候都有類似經歷,喜歡某一科目的老師,這科目的成績就會比較好,這就是受優質世界的影響。

選擇理論主張教育不能靠強迫和獎懲措施,而是用關心支持帶動學生把老師和同學放進優質世界裡。然後學生和學校裡的師生們建立起親密關係,產生幸福感,從而會將作業和學業放進優質世界裡。久而久之,學習就成為學生自覺自愿,而不是老師、家長控制下的被迫行為。

而這理想化的圖景已經成了現實,《選擇理論》中提到的施瓦布中學和亨廷頓伍茲小學就是「優質學校」的完美範例。

家庭教育也是同樣道理。父母和孩子保持良好關係的時候,說的話會特別有影響力。一旦父母沉迷於懲罰和控制,孩子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想要達到的教育目的也不能達到。

我們有句老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棍棒打不出孝子,棍棒只會把孩子的心打走。

因為母女間保持了良好關係,琳達在女兒遇到青春期迷茫時,能及時給予她正確的建議。雖然並沒有勉強她接受,但還是由於母女間的良好關係,琳達的話對女兒的選擇起了很大作用。

控制未必會產生反抗,但沒有控制的世界,人們的關係和身心狀態一定會更健康良好。格拉瑟的抱負很大,他想要的遠不只心理治療,而是一場人際關係的革命。通過心理學原則的改變,改變掌權者,改變世界。這種想法,看似天方夜譚,但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種革命在成功之前無不驚世駭俗。更何況,選擇理論已擁有成功的實踐,並非痴人說夢。

《選擇理論》一書從心理學角度告訴我們,如何從根本上,改善人際關係。

與家人總吵架?和同事合不來?處處不順心,感覺別人都在跟自己作對?雖然我們選擇不了環境,也不能控制別人。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改變思維,來與他人建立全新的關係。《選擇理論》在噹噹有售,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教授推薦的3本書:教會你用心理學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教授推薦的3本書:教會你用心理學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現在社會,相信很多朋友們都喜歡心理學,也都想通過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豐富自己的人脈和知識,畢竟人都是情感動物,也都是內心非常豐富的社會群體動物。所以我們也都想通過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去了解很多人的內心想法在,這樣我們就能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很多的社會經驗,也能夠獲得不一樣的人生體驗。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推薦心理學教授推薦的3本書籍。非常的適合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第一本《社會心理學》這是一本非常非常全面的心理學入門書籍,是一本講述社會百態和不同領域和性格人們想法的書籍。
  • 關於人際關係的書籍推薦,如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就是溝通、說服、情商與影響力,這方面的書籍比較推薦《情商必讀12篇》或者《溝通與說服必讀12篇》也可以,12Reads系列的書都不錯,品質最起碼有保障。關鍵要看你自己人際關係能力的短板在哪裡,但溝通和情商一般情況下都是良好人際交往的基礎。
  • 學設計心理學,這8本經典書籍就足夠了
    8本設計師不可錯過的心理學  《設計師要懂心理學1+2》    ●每個問題都有經典示例,並給出即學即用的設計建議,設計師們可以輕鬆理解設計背後的「小心機」。  ●這本書適合平面、網頁、交互、移動應用等各類設計人員閱讀學習。  消費者行為學(第12版)
  • 懂得這個心理學定律,你才能在人際關係中來去自由
    一切的人際關係的矛盾往往都來自我們對別人課題的幹涉,或者是別人幹涉我們。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對自己負責,選擇承擔的後果課題定律這個課題其實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這意味著, 我們對自己負責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我們常聽說這句話,我愛你,與你無關。
  • 心理學:人際關係差的人,大都有這五個表現,你有嗎?
    為什麼有些人會人際關係差,有時是我們可能是我們無意中做了這幾件事,有這幾種表現,你有嗎?心理學:人際關係3、無視他人行為與表現人際關係差的第三個原因可能就是我們無視他人行為。心理學上有一個實驗叫做無意盲視。
  • 心理學教授力薦的3本書籍,幫你提升社交關係,讓你更好的溝通
    心理學書籍不僅幫助你解憂還能幫你提升社交關係而且還能更好的溝通交流,下面我就推薦3本心理學教授力薦的書籍。第一本 《社交天性》《社交天性》這本書籍是由美國的馬修·利伯曼創作的,本書出版於2016年。《社交天性》這本書在某瓣評8.1分。作者在心理學方面頗有研究。作者用獨到的眼光告訴我們社交關係影響力。作者通過解讀人類社會腦來告訴我們怎樣在社交活動活動中讓更多人喜歡。《社交天性》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與他人更好地合作,如何幫助學生孩子高效學習。這本書講述了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
  • 讀心理學入門300本書籍
    作者:周雲騫,心理諮詢師,心理社工,心理學讀書公益引路人。我的口號:心理學沒那麼貴!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你完全可以自己學會!帶領你用3年時間讀完300本心理學入門書籍,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每天寫有深度有溫度的心理學文章,啟迪人,幫助人!做真正的學者和利他主義者,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人際關係書籍推薦:兩本書教你玩轉社交
    要想提高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閱讀確實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是問題是該看什麼書呢?有哪些人際關係書籍推薦值得推薦?筆者強烈推薦《情商必讀12篇》和《溝通與說服必讀12篇》這兩本書。建議你能把這兩本書都完完整整、一字不漏地看完,一定會對你的人際關係與社交能力大有助益。注意,這兩本書都只從12Reads官網獲得,避免廣告,請自行百度書名。
  • 健玲:NLP筆記人際關係心理學,這四種人最可深交
    認可一個人,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願我們都有好人品,能獲得身邊的人的尊重。 餘生,只跟合適的人推心置腹,只對值得的人掏心掏肺。你的真心,要留給最值得的人一場人生,誰走進你的生命,是由命運決定,但誰能停留在你的生命中,是由你決定。與什麼人相交,決定權都在你自己的手中。 真正的朋友,有情有義,值得深交。
  • 含金量超高的10本心理學書籍,幫你解答各種心理難題!
    關於心理學的書籍有千千萬萬本,我們不可能全部讀完,所以只讀經典。小編為大家精心搜集了10本含金量超高的心理學經典書籍,記得珍藏!多年來,通過觀察學生們是如何控制選擇的,她意識到,人們關於自控的很多看法實際上妨礙了我們取得成功。例如,把自控力當作一種美德,可能會讓初衷良好的目標脫離正軌。所以,麥格尼格爾要求她的學生了解影響自控的生理學基礎、心理陷阱和各種社會因素。
  • 20本英文書點亮你的人生智慧
    20本英文書點亮你的人生智慧1. Your Money or Your Life, by Joe Dominguez and VickiRobins.關於理財的書籍,重點推薦這一本,你應該讀一下。
  • 知乎高頻推薦top5本書籍,豆瓣平均打分8.9,適合所有人看
    今天金小牛跟大家分享5本在知乎書籍推薦類目下,被推薦次數最靠前的書籍,涵蓋了思維方法、文學小說、人類進化趣讀、人際關係、溝通等5個角度,書荒的朋友,趕緊翻起來啦!久而久之,我會認為老師講的不會出錯,專家講的我聽不懂但一定有道理,課本怎麼可能會出錯,照著背就對了。因為要應試,所有填鴨式學習,成了一種快速應付考試的常見方法。課本無疑是要教會我們知識,出書的編輯和作者肯定也是想用知識說服我們。但是生活總會告訴我們,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正確的。
  • 了解支配我們的心理學秘密,戰勝心靈魔鬼成為人生贏家
    ——榮格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的人類社會,每天都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從家人朋友到同事、領導、客戶,乃至陌生人。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相處方式,想要在負責的人際關係中全身而退已不容易,而要在其間如魚得水更加困難。此時,如果我們了解人們心裡到底在想什麼,一切都變得明朗起來。
  • 人際關係曲線,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人生中的相遇和離別
    如果用函數來表示你的人際關係,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親密度,你的人際關係曲線會是什麼樣呢?微博上發起的這個話題,引來眾多網友討論,「那些高低起伏的線條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人生中的相遇和離別。」 科學地來說,用函數來表示人際關係並不太合適,因為這個世界的數學模型太過複雜,而人生的意外因素又太多,假如對自身的人際關係用函數曲線來表示,那就意味著已經完全掌握了自身從過去到未來的社會交往走向,除非有預測未來的超能力,否則在現實中是不大可能的。
  • 媽媽收藏:12本經典的兒童教育心理學書籍
    原標題:媽媽收藏:12本經典的兒童教育心理學書籍 《媽媽網特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認知能力一天天在增強,其內心世界的活動是越來越豐富。伴隨著身體的發展,心理發展也很快,情緒、智力、意志和性格等方面也逐漸得到不斷地提高和完善。
  • 好書推薦:心理學入門經典書籍《心理學與生活》
    如果要問心理學入門所必讀的經典書目有哪些,可以羅列出很多。但是如果只能推薦一本,那一定是這本菲利普·津巴多的《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都有哪些來頭,讓人如此推崇呢?最後,這本教科書寫作流暢,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學理論與知識聯繫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菲利普·津巴多是誰?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 《人際關係心理學》:讓你人緣好到爆的五大心理學定律
    什麼是《人際關係心理學》?我們與他人之間,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續,在人際交往中,有人總是邁不開交際這一步,一開口就能把天聊死,而有的人似乎是天生的「外交家」。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差異,當我們懂得運用心理學定律,去掌控談話的藝術,人際交往就能遊刃有餘。《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本教我們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應用心理學讀物,本書梳理了人們在社區活動中的言行特徵,深入分析了各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針對許多人際交往中的難題提出了簡單易學的解決方法。
  • 5本心理學書籍,讓你更加了解意識
    導讀:5本心理學書籍,讓你更加了解意識。《心理學與生活》《認知心理學》《情緒心理學》《改變心理學的40個研究》《探索生命》。1、《心理學與生活》本書譯自英文原版《心理學與生活》第19 版,較之第16 版已經有了大幅的修訂,全書精簡為16 章,更新了數十萬字和1 000 多篇參考文獻,新增了"生活中的心理學"與"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維"兩個專欄。同時,此次在譯文上也進行了精心修訂。
  • 怎樣才能「會說話」並有好的人際關係?這本書告訴你
    「會說話」這個詞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況下,能說出最適合的話卻很難,因此,「會說話」的人他的人際關係一定很好!《溝通的藝術》—「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的另一本心理學作品 。在這本書中,我們跟著作者提出的事例來作為自身參考,教會我們怎樣來實現良好的人際關係溝通。《溝通的藝術》剛開章便指出了我們為什麼要學會說話,並表明人們表達不佳的因素就在於:缺乏勇氣,自信心缺失。「按照本書中的建議,在每一次說話場合中盡力運用,只要你堅持不斷,自然就能達到你所期望的目標」這句話便是作者也是演講家卡耐基強烈的自信。所以講,自信是你會說話的前提!
  • 《自然社交讓情緒不再敏感》:最高級的人際關係,是有邊界的利己
    文/葉小禾  安東尼·羅賓說,人生最大的財富便是人脈關係,因為它能為你開啟所需能力的每一道門,讓你不斷地成長,不斷地貢獻社會。  可以說,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社會正常運轉的潤滑劑,積極、友好、親密的人際關係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的基礎。